蕅益大師年譜
關燈
小
中
大
冒雪。
至杭州雲栖。
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為阿阇梨。
向蓮池和尚像前。
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
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
于三寶前。
然香刺血。
寄母書。
勸母勿事勞心。
惟努力念佛。
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
重到雲栖。
受菩薩戒。
後一日。
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
發心看律藏。
阇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
何更習小。
”對曰:“重樓四級。
上級既造。
下級可廢耶。
”師曰:“身既到上層。
目豈緣下級。
”對曰:“雖升他化。
佛元不離寂場”。
乙醜。
二十七歲。
是春。
就古吳閱律藏一遍。
方知舉世積訛。
四旬餘。
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
僅百餘紙。
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阇梨古德師書。
痛陳像季正法衰替。
戒律不明。
詞至懇切。
乙醜、丙寅兩夏。
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頂要義二遍。
實多會心。
願事闡發。
以志在宗乘。
未暇筆述。
丙寅。
二十八歲。
母病笃。
四刲肱不救。
痛切肺肝。
六月初一日。
母亡。
享年六十七。
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
焚棄筆硯。
矢往深山。
道友鑒空、如甯留掩關于吳江之松陵。
關中大病。
乃以參禅工夫。
求生淨土。
丁卯。
二十九歲。
崇祯元年。
戊辰。
三十歲。
是春出關。
朝南海。
觐洛伽山。
将往終南。
遇道友雪航檝公。
願傳律學。
留住龍居。
是夏。
第二次閱律藏一遍。
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
在龍居閱藏。
于一夏中。
僅閱千卷。
夏初遇惺谷師。
乃訂交焉。
時惺谷師尚未剃染。
仲冬。
又獲交歸一師。
于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
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
撰刺血書經願文。
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
見人上堂。
有感。
賦偈雲:“樹杪聲聲泣露哀。
岸舟魚背漫相猜。
宗乘頓逐東流下。
觸目難禁淚滿腮”。
“一滴狐涎徹體腥。
當陽鴉立法王庭。
卻慚普眼能弘護。
猶使天人掩耳聽”。
“聾人聽曲啞人歌。
跛躄相将共伐柯。
今日已成冥暗界。
不知向後又如何。
” 己巳。
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
為同學比丘雪航智檝師講四分戒本。
并刺血書願文。
是春。
同歸一籌師。
送惺谷至博山。
依無異[舟*羲]禅師剃發。
[舟*羲]禅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
喜之。
即欲付梓。
大師不許。
在博山。
遇璧如鎬師。
詳論律學。
遂與訂交。
随無異[舟*羲]禅師至金陵。
盤桓百有十日。
盡谙宗門近時流弊。
乃決意弘律。
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
躬行多玷。
故誓不為和尚”。
“三業未淨。
謬有知律之名。
名過于實”。
引為“生平之恥。
” 是春。
撰持咒先白文。
願持滅定業真言(注)百萬。
觀音靈感。
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
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注)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三周年。
乞善友課持經咒。
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
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
遊栖霞。
始晤自觀印阇梨。
贈以偈雲:“舉世不知真。
吾獨不愛假。
羨君坦夷性。
堪入毗尼社。
” 是冬。
同歸一籌師結制龍居。
第三次閱律一遍。
至除夕。
第三次閱律藏畢。
錄成六冊。
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
持準提咒願文。
禮大悲銅殿偈。
起咒文。
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
三十二歲。
春。
病滞龍居。
正月初一。
然臂香。
刺舌血。
緻書惺谷。
三月盡。
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
至龍居。
請季賢師為和尚。
新伊法主為羯磨阇梨。
覺源法主為教授阇梨。
受比丘戒。
經三閱律。
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
彼學戒法。
固必無此理。
但見聞諸律堂。
亦并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
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忏總别二疏。
安居論律告文。
為母四周願文。
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
結夏安居。
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檝三友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
添初後二集。
共成八冊。
雖然盡力講究。
不意或尋枝逐葉。
不知綱要。
或東扯西拽。
絕不留心。
或頗欲留心。
身嬰重恙聽不及半。
其餘随緣衆。
無足責者。
大師大失所望。
拟注梵網。
作四阄問佛。
一曰宗賢首。
二曰宗天台。
三曰宗慈恩。
四曰自立宗。
頻拈。
得天台阄。
于是究心台部。
而不肯為台家子孫。
以近世台家與禅宗賢首慈恩。
各執門庭。
不能和合故也。
時人以耳為目。
皆雲大師獨宏台宗。
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
示如母雲:“予二十三歲。
即苦志參禅。
今辄自稱私淑天台者。
深痛我禅門之病。
非台宗不能救耳。
奈何台家子孫。
猶固拒我禅宗。
豈智者大師本意哉!”複松溪法主書雲:“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
誠恐著述偶有出入。
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然置弟門外。
不妨稱為功臣。
收弟室中。
不免為逆子。
知我罪我。
聽之而已。
”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
為父回向文。
辛未。
三十三歲。
是春。
撰毗尼事義集要序于臮亭古永慶寺。
先是真寂聞谷老人。
博山無異禅師。
勸将毗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
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
備殚其緻。
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
随付梓人。
至今歲于臮亭佛日寺刊成。
春。
同新伊法主禮大悲忏于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
至杭州雲栖。
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為阿阇梨。
向蓮池和尚像前。
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
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
于三寶前。
然香刺血。
寄母書。
勸母勿事勞心。
惟努力念佛。
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
重到雲栖。
受菩薩戒。
後一日。
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
發心看律藏。
阇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
何更習小。
”對曰:“重樓四級。
上級既造。
下級可廢耶。
”師曰:“身既到上層。
目豈緣下級。
”對曰:“雖升他化。
佛元不離寂場”。
乙醜。
二十七歲。
是春。
就古吳閱律藏一遍。
方知舉世積訛。
四旬餘。
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
僅百餘紙。
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阇梨古德師書。
痛陳像季正法衰替。
戒律不明。
詞至懇切。
乙醜、丙寅兩夏。
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頂要義二遍。
實多會心。
願事闡發。
以志在宗乘。
未暇筆述。
丙寅。
二十八歲。
母病笃。
四刲肱不救。
痛切肺肝。
六月初一日。
母亡。
享年六十七。
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
焚棄筆硯。
矢往深山。
道友鑒空、如甯留掩關于吳江之松陵。
關中大病。
乃以參禅工夫。
求生淨土。
丁卯。
二十九歲。
崇祯元年。
戊辰。
三十歲。
是春出關。
朝南海。
觐洛伽山。
将往終南。
遇道友雪航檝公。
願傳律學。
留住龍居。
是夏。
第二次閱律藏一遍。
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
在龍居閱藏。
于一夏中。
僅閱千卷。
夏初遇惺谷師。
乃訂交焉。
時惺谷師尚未剃染。
仲冬。
又獲交歸一師。
于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
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
撰刺血書經願文。
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
見人上堂。
有感。
賦偈雲:“樹杪聲聲泣露哀。
岸舟魚背漫相猜。
宗乘頓逐東流下。
觸目難禁淚滿腮”。
“一滴狐涎徹體腥。
當陽鴉立法王庭。
卻慚普眼能弘護。
猶使天人掩耳聽”。
“聾人聽曲啞人歌。
跛躄相将共伐柯。
今日已成冥暗界。
不知向後又如何。
” 己巳。
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
為同學比丘雪航智檝師講四分戒本。
并刺血書願文。
是春。
同歸一籌師。
送惺谷至博山。
依無異[舟*羲]禅師剃發。
[舟*羲]禅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
喜之。
即欲付梓。
大師不許。
在博山。
遇璧如鎬師。
詳論律學。
遂與訂交。
随無異[舟*羲]禅師至金陵。
盤桓百有十日。
盡谙宗門近時流弊。
乃決意弘律。
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
躬行多玷。
故誓不為和尚”。
“三業未淨。
謬有知律之名。
名過于實”。
引為“生平之恥。
” 是春。
撰持咒先白文。
願持滅定業真言(注)百萬。
觀音靈感。
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
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注)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三周年。
乞善友課持經咒。
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
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
遊栖霞。
始晤自觀印阇梨。
贈以偈雲:“舉世不知真。
吾獨不愛假。
羨君坦夷性。
堪入毗尼社。
” 是冬。
同歸一籌師結制龍居。
第三次閱律一遍。
至除夕。
第三次閱律藏畢。
錄成六冊。
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
持準提咒願文。
禮大悲銅殿偈。
起咒文。
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
三十二歲。
春。
病滞龍居。
正月初一。
然臂香。
刺舌血。
緻書惺谷。
三月盡。
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
至龍居。
請季賢師為和尚。
新伊法主為羯磨阇梨。
覺源法主為教授阇梨。
受比丘戒。
經三閱律。
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
彼學戒法。
固必無此理。
但見聞諸律堂。
亦并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
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忏總别二疏。
安居論律告文。
為母四周願文。
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
結夏安居。
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檝三友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
添初後二集。
共成八冊。
雖然盡力講究。
不意或尋枝逐葉。
不知綱要。
或東扯西拽。
絕不留心。
或頗欲留心。
身嬰重恙聽不及半。
其餘随緣衆。
無足責者。
大師大失所望。
拟注梵網。
作四阄問佛。
一曰宗賢首。
二曰宗天台。
三曰宗慈恩。
四曰自立宗。
頻拈。
得天台阄。
于是究心台部。
而不肯為台家子孫。
以近世台家與禅宗賢首慈恩。
各執門庭。
不能和合故也。
時人以耳為目。
皆雲大師獨宏台宗。
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
示如母雲:“予二十三歲。
即苦志參禅。
今辄自稱私淑天台者。
深痛我禅門之病。
非台宗不能救耳。
奈何台家子孫。
猶固拒我禅宗。
豈智者大師本意哉!”複松溪法主書雲:“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
誠恐著述偶有出入。
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然置弟門外。
不妨稱為功臣。
收弟室中。
不免為逆子。
知我罪我。
聽之而已。
”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
為父回向文。
辛未。
三十三歲。
是春。
撰毗尼事義集要序于臮亭古永慶寺。
先是真寂聞谷老人。
博山無異禅師。
勸将毗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
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
備殚其緻。
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
随付梓人。
至今歲于臮亭佛日寺刊成。
春。
同新伊法主禮大悲忏于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