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年譜
關燈
小
中
大
弘一大師 撰
依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
及成時續傳錄寫。
複檢宗論中諸文增改。
并參考别行諸疏序跋補訂焉。
己未。
居錢塘。
初稿。
辛酉。
掩室永嘉。
改纂。
乙亥。
住溫陵月台再治。
老病纏綿。
精力頹弊。
未能詳密校理。
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
雖有撮略。
或加潤飾。
但悉有所據。
若述私意。
則寫雙行小字。
上冠案字。
以區别也。
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
一歲。
是年五月三日亥時。
大師生。
俗姓鐘。
名際明。
又名聲。
字振之。
先世汴粱人。
始祖南渡。
居古吳木渎。
父名之鳳。
字岐仲。
母金氏。
名大蓮。
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
夢大士送子而生。
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
二歲。
辛醜。
三歲。
壬寅。
四歲。
癸卯。
五歲。
甲辰。
六歲。
乙巳。
七歲。
始茹素。
己巳。
大師禮大悲銅殿偈。
有雲:“我幼持齋甚嚴肅。
夢感大士曾相召。
” 丙午。
八歲。
丁未。
九歲。
戊申。
十歲。
己酉。
十一歲。
庚戌。
十二歲。
就外傅。
聞聖學。
即以千古道脈為任。
嚣嚣自得。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于居敬慎獨之功。
緻知格物之要。
深究之。
開葷酒。
作論數十篇。
辟異端。
夢與孔顔晤言。
辛亥。
十三歲。
壬子。
十四歲。
癸醜。
十五歲。
甲寅。
十六歲。
乙卯。
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
及竹窗随筆。
乃不謗佛。
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
十八歲。
丁巳。
十九歲。
戊午。
二十歲。
诠論語顔淵問仁章。
竊疑天下歸仁語。
苦參力讨。
廢寝忘餐者三晝夜。
忽然大悟。
頓見孔顔心學。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
享年五十九。
聞地藏本願。
發出世心。
(錄者注)大師聞地藏本願。
發心出世。
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贊歎地藏菩薩。
弘一法師曾輯靈峰贊地藏菩薩别集一卷。
收入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内。
庚午。
大師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
有雲:“七歲斷肉。
未知出世正因。
十二學儒。
乃造謗法重業。
賴善根未絕。
每潛轉默移。
一觸念于自知之序。
次旋意于寂感之譚。
禮藥師妙典。
知佛與神殊。
聞地藏昔因。
知道從孝積。
既懷喪父之哀。
複切延慈之想。
書慈悲忏法。
矢志屍羅。
聽大佛頂經。
決思離俗”。
己未。
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
言六十二三必有節限。
遂于佛前立深誓。
唯願減我算。
薄我功名。
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
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
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天啟元年。
辛酉。
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
謂“世界在空。
空生大覺”。
遂疑何故有此大覺。
緻為空界張本。
悶絕無措。
但昏散最重。
功夫不能成片。
因決意出家。
體究大事。
七月三十日。
撰四十八願願文。
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戌。
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
哭恨緣悭。
相見太晚。
師雲:“此是苦果。
應知苦因”。
語未竟。
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
不願聞四谛法。
”師雲:“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
但可如岩頭德山。
”心又未足。
拟再問。
觸聲而醒。
因思古人安有高下。
夢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
三夢憨師。
師往曹溪。
不能遠從。
乃從雪嶺峻師剃度。
命名智旭。
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
又字素華。
當時諸缁素撰述中。
多稱素華也。
将出家。
先發三願。
一、未證無生法忍。
不收徒衆。
二、不登高座。
三、甯凍餓死。
不誦經禮忏及化緣。
以資身口。
又發三拌:拌得餓死。
拌得凍死。
拌與人欺死。
将出家。
與叔言别詩雲:“世變不可測。
此心千古然。
無限他山意。
丁甯不在言。
” 大師出家時。
母舅謂曰:“法師世谛流布。
吾甥決不屑為。
将必為善知識乎。
” 大師曰:“佛且不為。
況其他也。
”舅曰:“既爾。
何用出家。
”大師曰:“隻要複我本來面目。
”舅乃歎善。
夏、秋作務雲栖。
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
一聽了了。
疑與佛頂宗旨矛盾。
請問。
師雲:“性相二宗。
不許和會。
”甚怪之。
佛法豈有二歧耶。
一日。
問古師雲:“不怕念起。
隻怕覺遲。
且如中陰入胎。
念起受生。
縱令速覺。
如何得脫。
”師雲:“汝今入胎也未。
”大師微笑。
師雲:“入胎了也。
”大師無語。
師雲:“汝謂隻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
”大師流汗浃背。
不能分曉。
竟往徑山坐禅。
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
爾後為忘年交。
幾三十年。
自庚午歲始。
每一聚首。
辄曉夜盤桓佛法弗置。
學人從大師遊者。
皆令禀沙彌戒于法主。
初出家時。
剃度師令作務三年。
其時急要工夫成片。
不曾依訓。
始意工夫成片。
仍可作務。
後以聲譽日隆。
竟無處讨得務單。
癸亥。
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
時正堕禅病。
未領片益。
大師坐禅徑山。
至夏。
逼拶功極。
身心世界忽皆消殒。
因知此身從無始來。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
刹那刹那。
念念不住。
的确非從父母生也。
從此性相二宗。
一齊透徹。
知其本無矛盾。
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
是時一切經論。
一切公案無不現前。
旋自覺悟。
解發非為聖證。
故絕不語一人。
久之。
則胸次空空。
不複留一字腳矣。
秋。
住靜天台。
臘月初八日。
從天台蹑冰
及成時續傳錄寫。
複檢宗論中諸文增改。
并參考别行諸疏序跋補訂焉。
己未。
居錢塘。
初稿。
辛酉。
掩室永嘉。
改纂。
乙亥。
住溫陵月台再治。
老病纏綿。
精力頹弊。
未能詳密校理。
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
雖有撮略。
或加潤飾。
但悉有所據。
若述私意。
則寫雙行小字。
上冠案字。
以區别也。
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
一歲。
是年五月三日亥時。
大師生。
俗姓鐘。
名際明。
又名聲。
字振之。
先世汴粱人。
始祖南渡。
居古吳木渎。
父名之鳳。
字岐仲。
母金氏。
名大蓮。
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
夢大士送子而生。
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
二歲。
辛醜。
三歲。
壬寅。
四歲。
癸卯。
五歲。
甲辰。
六歲。
乙巳。
七歲。
始茹素。
己巳。
大師禮大悲銅殿偈。
有雲:“我幼持齋甚嚴肅。
夢感大士曾相召。
” 丙午。
八歲。
丁未。
九歲。
戊申。
十歲。
己酉。
十一歲。
庚戌。
十二歲。
就外傅。
聞聖學。
即以千古道脈為任。
嚣嚣自得。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于居敬慎獨之功。
緻知格物之要。
深究之。
開葷酒。
作論數十篇。
辟異端。
夢與孔顔晤言。
辛亥。
十三歲。
壬子。
十四歲。
癸醜。
十五歲。
甲寅。
十六歲。
乙卯。
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
及竹窗随筆。
乃不謗佛。
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
十八歲。
丁巳。
十九歲。
戊午。
二十歲。
诠論語顔淵問仁章。
竊疑天下歸仁語。
苦參力讨。
廢寝忘餐者三晝夜。
忽然大悟。
頓見孔顔心學。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
享年五十九。
聞地藏本願。
發出世心。
(錄者注)大師聞地藏本願。
發心出世。
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贊歎地藏菩薩。
弘一法師曾輯靈峰贊地藏菩薩别集一卷。
收入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内。
庚午。
大師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
有雲:“七歲斷肉。
未知出世正因。
十二學儒。
乃造謗法重業。
賴善根未絕。
每潛轉默移。
一觸念于自知之序。
次旋意于寂感之譚。
禮藥師妙典。
知佛與神殊。
聞地藏昔因。
知道從孝積。
既懷喪父之哀。
複切延慈之想。
書慈悲忏法。
矢志屍羅。
聽大佛頂經。
決思離俗”。
己未。
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
言六十二三必有節限。
遂于佛前立深誓。
唯願減我算。
薄我功名。
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
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
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天啟元年。
辛酉。
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
謂“世界在空。
空生大覺”。
遂疑何故有此大覺。
緻為空界張本。
悶絕無措。
但昏散最重。
功夫不能成片。
因決意出家。
體究大事。
七月三十日。
撰四十八願願文。
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戌。
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
哭恨緣悭。
相見太晚。
師雲:“此是苦果。
應知苦因”。
語未竟。
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
不願聞四谛法。
”師雲:“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
但可如岩頭德山。
”心又未足。
拟再問。
觸聲而醒。
因思古人安有高下。
夢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
三夢憨師。
師往曹溪。
不能遠從。
乃從雪嶺峻師剃度。
命名智旭。
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
又字素華。
當時諸缁素撰述中。
多稱素華也。
将出家。
先發三願。
一、未證無生法忍。
不收徒衆。
二、不登高座。
三、甯凍餓死。
不誦經禮忏及化緣。
以資身口。
又發三拌:拌得餓死。
拌得凍死。
拌與人欺死。
将出家。
與叔言别詩雲:“世變不可測。
此心千古然。
無限他山意。
丁甯不在言。
” 大師出家時。
母舅謂曰:“法師世谛流布。
吾甥決不屑為。
将必為善知識乎。
” 大師曰:“佛且不為。
況其他也。
”舅曰:“既爾。
何用出家。
”大師曰:“隻要複我本來面目。
”舅乃歎善。
夏、秋作務雲栖。
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
一聽了了。
疑與佛頂宗旨矛盾。
請問。
師雲:“性相二宗。
不許和會。
”甚怪之。
佛法豈有二歧耶。
一日。
問古師雲:“不怕念起。
隻怕覺遲。
且如中陰入胎。
念起受生。
縱令速覺。
如何得脫。
”師雲:“汝今入胎也未。
”大師微笑。
師雲:“入胎了也。
”大師無語。
師雲:“汝謂隻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
”大師流汗浃背。
不能分曉。
竟往徑山坐禅。
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
爾後為忘年交。
幾三十年。
自庚午歲始。
每一聚首。
辄曉夜盤桓佛法弗置。
學人從大師遊者。
皆令禀沙彌戒于法主。
初出家時。
剃度師令作務三年。
其時急要工夫成片。
不曾依訓。
始意工夫成片。
仍可作務。
後以聲譽日隆。
竟無處讨得務單。
癸亥。
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
時正堕禅病。
未領片益。
大師坐禅徑山。
至夏。
逼拶功極。
身心世界忽皆消殒。
因知此身從無始來。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
刹那刹那。
念念不住。
的确非從父母生也。
從此性相二宗。
一齊透徹。
知其本無矛盾。
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
是時一切經論。
一切公案無不現前。
旋自覺悟。
解發非為聖證。
故絕不語一人。
久之。
則胸次空空。
不複留一字腳矣。
秋。
住靜天台。
臘月初八日。
從天台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