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年譜
關燈
小
中
大
經及大小論兩土撰述各一遍。
(錄者注)大師閱藏畢然香願文有雲:“竊見南北兩藏。
并皆模糊失次。
或半滿不辨。
或經論互名。
或真訛不分。
或巧拙無别。
雖有宋朝法寶标目。
明朝彙目義門。
并未盡美盡善。
今辄不揣。
謬述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
傥不背佛旨。
乞得成就流通。
” 又大師佛頂玄文後自序雲:“深痛末世禅病。
方一意研窮教眼。
用補其偏。
雖徧閱大藏。
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 冬十月。
病。
複有獨坐書懷四律。
中有“庶幾二三子。
慰我一生思”之句。
十一月十八日。
有病中口号偈。
臘月初三。
有病間偶成一律。
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
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
是日口授遺囑。
立四誓。
命以照南、等慈二子傳五戒菩薩戒。
命以照南、靈晟、性旦三子代座代應請。
命阇維後。
磨骨和粉面。
分作二分。
一分施鳥獸。
一分施鱗介。
普結法喜。
同生西方。
十三起淨社。
撰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
嗣有求淨土偈六首。
除夕有艮六居銘。
有偈。
是歲多病。
寄錢牧齋書雲:“今夏兩番大病垂死。
季秋閱藏方竟。
仲冬一病更甚。
七晝夜不能坐卧。
不能飲食。
不可療治。
無術分解。
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
求生淨土而已。
具縛凡夫損己利人。
人未必利。
己之受害如此。
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
尚不得力。
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
成菩提。
殊非易事。
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 乙未。
五十七歲。
元旦有偈雲:“爆竹聲傳幽谷春。
蒼松翠竹總維新。
泉從龍樹味如蜜。
石鎮雄峰苔似鱗。
課續三時接蓮漏。
論開百部拟天親。
況兼已結東林社。
同志無非法藏臣。
”“法藏當年願力宏。
于今曠劫有同行。
歲朝選佛歸圓覺。
月夜傳燈顯性明。
萬竹并沾新令早。
千梅已露舊芳英。
諸仁應信吾無隐。
快與高賢繼宿盟。
” 正月二十日。
病複發。
二十二日晨起病止。
午刻。
趺坐繩床角。
向西舉手而逝。
世壽五十有七歲。
法臘三十四。
僧夏。
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
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
共計夏十有九。
大師生平不曾乞缁素一字。
不唯佛法難言。
知己難得。
亦鑒尚虛名之陋習。
而身為砥也。
西逝時。
誡勿乞言。
徒增诳誤。
大師著述。
除靈峰宗論十卷外。
其釋論則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
占察玄疏三卷。
楞伽義疏十卷。
盂蘭新疏一卷。
大佛頂玄文十二卷。
準提持法一卷。
金剛破空論附觀心釋二卷。
心經略解一卷。
法華會義十六卷。
妙玄節要二卷。
法華綸貫一卷。
齋經科注一卷。
遺教經解一卷。
梵網合注八卷。
後附授戒法、學戒法。
梵網忏法問辯共一卷。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
羯磨文釋一卷。
戒本經箋要一卷。
毗尼集要十七卷。
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五戒相經略解一卷。
沙彌戒要一卷。
唯識心要十卷。
相宗八要直解八卷。
起信論裂網疏六卷。
大乘止觀釋要四卷。
大悲行法辯訛一卷。
附觀想偈略釋。
法性觀。
忏壇軌式三種。
四十二章經解一卷。
八大人覺經一卷。
占察行法一卷。
禮地藏儀一卷。
教觀綱宗并釋義二卷。
閱藏知津四十四卷。
法海觀瀾五卷。
旃珊錄一卷。
選佛譜六卷。
重訂諸經日誦二卷。
周易禅解十卷。
辟邪集二卷。
共四十七種。
又定嗣注經目。
有行願品續疏。
圓覺經新疏。
無量壽如來會疏。
觀經疏鈔錄要。
十輪經解。
賢護經解。
藥師七佛經疏。
地藏本願經疏。
維摩補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續疏。
同性經解。
無字法門經疏。
十二頭陀經疏。
仁王續疏。
大涅槃合論。
四阿含節要。
十善業道經解。
發菩提心論解。
摩诃止觀輔行錄要。
僧史删補。
缁門寶訓。
共二十一種。
俱未及成書。
(錄者注)上列著述。
系依成時師之蕅益大師宗論序說及續傳鈔錄。
此外尚有淨土十要。
四書蕅益解。
見聞錄等輯著行世。
大師示寂。
諸弟子請成時師輯靈峰宗論。
輯成。
成時師然香一千炷。
願舍身洪流。
一、報師恩。
助轉願輪。
二、供妙法。
生生值遇。
三、轉劫濁。
救苦衆生。
四、代粉骴。
滿師弘誓。
五、忏重罪。
決生珍池。
臘月十二日。
成時師撰大師續傳。
後一日撰靈峰始日大師私谥竊議。
後二日撰靈峰宗論序。
越一日撰靈峰宗論序說。
丙申。
丁酉。
是冬如法荼毗。
發長覆耳。
面貌如生。
趺坐巍然。
牙齒俱不壞。
因不敢從粉骴遺囑。
奉骨塔于靈峰大殿右。
戊戌。
己亥。
是冬。
靈峰宗論刻闆成。
庚子。
辛醜。
康熙元年。
壬寅。
大師入滅八年。
壬寅七月。
門人性旦病逝。
先書囑語。
面乞成時師并胞兄胡淨廣粉遺骨。
代大師滿甲午臘月初三日所命。
先是成時師邀淨侶禮佛說佛名經。
旦就壇然頂燈。
以報法乳深恩。
至是複有此囑。
謹就八月集衆修藥王本事七晝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
癸卯。
(即日本享保八年。
) 是年孟春。
日本京都靈峰宗論重刊版。
老苾刍光謙序雲。
“(前略)昔嘗讀靈峰蕅益大師所著諸書。
見其學之兼通博涉。
其行之苦急嚴峻。
因竊自歎雖荊溪、四明大祖師幾不及也。
(中略)古人有言曰。
讀孔明出師表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忠。
讀令伯陳情表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孝。
讀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友。
餘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堕血淚者。
其人必無菩提心。
”(後略) 蕅益大師年譜終
(錄者注)大師閱藏畢然香願文有雲:“竊見南北兩藏。
并皆模糊失次。
或半滿不辨。
或經論互名。
或真訛不分。
或巧拙無别。
雖有宋朝法寶标目。
明朝彙目義門。
并未盡美盡善。
今辄不揣。
謬述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
傥不背佛旨。
乞得成就流通。
” 又大師佛頂玄文後自序雲:“深痛末世禅病。
方一意研窮教眼。
用補其偏。
雖徧閱大藏。
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 冬十月。
病。
複有獨坐書懷四律。
中有“庶幾二三子。
慰我一生思”之句。
十一月十八日。
有病中口号偈。
臘月初三。
有病間偶成一律。
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
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
是日口授遺囑。
立四誓。
命以照南、等慈二子傳五戒菩薩戒。
命以照南、靈晟、性旦三子代座代應請。
命阇維後。
磨骨和粉面。
分作二分。
一分施鳥獸。
一分施鱗介。
普結法喜。
同生西方。
十三起淨社。
撰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
嗣有求淨土偈六首。
除夕有艮六居銘。
有偈。
是歲多病。
寄錢牧齋書雲:“今夏兩番大病垂死。
季秋閱藏方竟。
仲冬一病更甚。
七晝夜不能坐卧。
不能飲食。
不可療治。
無術分解。
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
求生淨土而已。
具縛凡夫損己利人。
人未必利。
己之受害如此。
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
尚不得力。
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
成菩提。
殊非易事。
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 乙未。
五十七歲。
元旦有偈雲:“爆竹聲傳幽谷春。
蒼松翠竹總維新。
泉從龍樹味如蜜。
石鎮雄峰苔似鱗。
課續三時接蓮漏。
論開百部拟天親。
況兼已結東林社。
同志無非法藏臣。
”“法藏當年願力宏。
于今曠劫有同行。
歲朝選佛歸圓覺。
月夜傳燈顯性明。
萬竹并沾新令早。
千梅已露舊芳英。
諸仁應信吾無隐。
快與高賢繼宿盟。
” 正月二十日。
病複發。
二十二日晨起病止。
午刻。
趺坐繩床角。
向西舉手而逝。
世壽五十有七歲。
法臘三十四。
僧夏。
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
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
共計夏十有九。
大師生平不曾乞缁素一字。
不唯佛法難言。
知己難得。
亦鑒尚虛名之陋習。
而身為砥也。
西逝時。
誡勿乞言。
徒增诳誤。
大師著述。
除靈峰宗論十卷外。
其釋論則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
占察玄疏三卷。
楞伽義疏十卷。
盂蘭新疏一卷。
大佛頂玄文十二卷。
準提持法一卷。
金剛破空論附觀心釋二卷。
心經略解一卷。
法華會義十六卷。
妙玄節要二卷。
法華綸貫一卷。
齋經科注一卷。
遺教經解一卷。
梵網合注八卷。
後附授戒法、學戒法。
梵網忏法問辯共一卷。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
羯磨文釋一卷。
戒本經箋要一卷。
毗尼集要十七卷。
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五戒相經略解一卷。
沙彌戒要一卷。
唯識心要十卷。
相宗八要直解八卷。
起信論裂網疏六卷。
大乘止觀釋要四卷。
大悲行法辯訛一卷。
附觀想偈略釋。
法性觀。
忏壇軌式三種。
四十二章經解一卷。
八大人覺經一卷。
占察行法一卷。
禮地藏儀一卷。
教觀綱宗并釋義二卷。
閱藏知津四十四卷。
法海觀瀾五卷。
旃珊錄一卷。
選佛譜六卷。
重訂諸經日誦二卷。
周易禅解十卷。
辟邪集二卷。
共四十七種。
又定嗣注經目。
有行願品續疏。
圓覺經新疏。
無量壽如來會疏。
觀經疏鈔錄要。
十輪經解。
賢護經解。
藥師七佛經疏。
地藏本願經疏。
維摩補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續疏。
同性經解。
無字法門經疏。
十二頭陀經疏。
仁王續疏。
大涅槃合論。
四阿含節要。
十善業道經解。
發菩提心論解。
摩诃止觀輔行錄要。
僧史删補。
缁門寶訓。
共二十一種。
俱未及成書。
(錄者注)上列著述。
系依成時師之蕅益大師宗論序說及續傳鈔錄。
此外尚有淨土十要。
四書蕅益解。
見聞錄等輯著行世。
大師示寂。
諸弟子請成時師輯靈峰宗論。
輯成。
成時師然香一千炷。
願舍身洪流。
一、報師恩。
助轉願輪。
二、供妙法。
生生值遇。
三、轉劫濁。
救苦衆生。
四、代粉骴。
滿師弘誓。
五、忏重罪。
決生珍池。
臘月十二日。
成時師撰大師續傳。
後一日撰靈峰始日大師私谥竊議。
後二日撰靈峰宗論序。
越一日撰靈峰宗論序說。
丙申。
丁酉。
是冬如法荼毗。
發長覆耳。
面貌如生。
趺坐巍然。
牙齒俱不壞。
因不敢從粉骴遺囑。
奉骨塔于靈峰大殿右。
戊戌。
己亥。
是冬。
靈峰宗論刻闆成。
庚子。
辛醜。
康熙元年。
壬寅。
大師入滅八年。
壬寅七月。
門人性旦病逝。
先書囑語。
面乞成時師并胞兄胡淨廣粉遺骨。
代大師滿甲午臘月初三日所命。
先是成時師邀淨侶禮佛說佛名經。
旦就壇然頂燈。
以報法乳深恩。
至是複有此囑。
謹就八月集衆修藥王本事七晝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
癸卯。
(即日本享保八年。
) 是年孟春。
日本京都靈峰宗論重刊版。
老苾刍光謙序雲。
“(前略)昔嘗讀靈峰蕅益大師所著諸書。
見其學之兼通博涉。
其行之苦急嚴峻。
因竊自歎雖荊溪、四明大祖師幾不及也。
(中略)古人有言曰。
讀孔明出師表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忠。
讀令伯陳情表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孝。
讀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淚者。
其人必不友。
餘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堕血淚者。
其人必無菩提心。
”(後略) 蕅益大師年譜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