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 漢口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軍有“管退炮”。
) 這一次八月二十九日的失敗,雖則是損了一員猛将,就大體而論,尚不過是一個小挫。
然而武昌方面卻因此而“臨陣易将”,于何錫蕃之上加派一個根本不可靠的張景良作“指揮官”。
張景良是“漢軍”旗人(祖先是以漢人而降附滿洲,納入八旗系統的),和第八鎮憲兵第八營營長宷清阿是親戚,原為第八鎮第二十九标的标統,很受張彪賞識。
革命同志占領武昌,捧出黎元洪當都督以後,叫張景良當參謀部部長(簡稱參謀長)。
他曾經在八月二十四日的深夜,走進黎元洪的卧室,哭着跪求黎元洪不要對清軍下攻擊令(那時候清軍在漢口的僅有張彪的辎重第八營)。
張難先說,為了這件事,張景良被同志們逮捕,關在牢裡。
李廉方沒有作如此的記載,隻說“同志欲緻之法,經解說而免”。
在徐少斌陣亡的消息傳到武昌之時,同志們十分激動,紛紛表示對何錫蕃不滿。
張景良這時候向黎元洪自告奮勇,說何錫蕃是他的老部下,他去了便可以叫何錫蕃聽話;他說,他很想殺敵立功。
據張難先在《湖北革命知之錄》裡記載,蔡濟民對張景良頗為支持,而李翊東堅決反對。
黎元洪立刻就委了張景良為漢口指揮官。
這一天,是哪一天?以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記》書中的語氣來看,似乎是八月二十九日(10月20日)的夜晚。
張難先把這一天的黎元洪命令,标明為“八月二十七日(10月18日)午後十一時半”。
不過,張難先關于漢口之戰,從八月二十七日的第一戰到九月初一的第四戰,每一次都記早兩天。
(原因何在,殊為費解。
) 黎元洪的這次命令,除了發表張景良為漢口指揮官以外,有這麼一句話:叫張景良“率在漢所有各部隊,明日進攻嗫口之敵,但攻擊計劃及命令須先呈報軍政府”。
張景良到了漢口,應該根據黎元洪的命令,起草一個攻擊計劃,及準備以自己的指揮官名義頒發給部隊的作戰命令,呈報給軍政府。
他卻并不如此,隻是把黎元洪的命令,抄了若幹份,親自到各部隊找部隊長,叫他們依照黎都督的命令對敵人進攻。
他們覺得很奇怪。
他們怎能越級而直接依照黎都督給指揮官張景良的命令而行動起來呢?而且,怎樣行動,誰在左翼,誰在右翼,誰在前,誰在後,在事實上也得先由指揮官作一番指定。
他們要求張景良,另行以指揮官的名義頒發一個較詳細的命令給他們,張景良不肯。
在黎元洪都督府的同志,等候張景良送攻擊計劃與作戰命令的草稿,等候到第二天的上午十一時,毫無音信。
于是楊玺章、蔡濟民、蔡國光、徐達明四人,便請準了黎元洪,派他們渡江來調查。
他們來到了劉家廟張的司令部,責問張,張說不出理由。
楊玺章就替張拟了一個作戰命令,張隻得同意。
這命令,一面派人呈報黎元洪,一面在八月三十日(10月21日)下午三點鐘發出給各部隊。
内容是:(一)定于明日對敵軍進攻。
(二)第二協于拂曉由三道橋進攻敵軍正面。
(三)第四協第八标于拂曉由藤子岡進攻敵軍側面。
(四)炮隊第一标于拂曉分别布炮在一道橋與二道橋的路堤,均對三道橋附近射擊。
(五)第四協第七标及敢死隊二大隊皆為預備隊,集合在造紙廠西南端。
到了九月初一(10月22日)的拂曉,第二協的謝标(謝元恺的第四标)開始由三道橋向北夜襲,被敵方的哨兵發現,開槍。
謝标并不還槍,沖上前去,用刺刀刺死幾個。
但是,當謝标進至三道橋北端之時,敵軍的機關槍便不是刺刀所能對付的了。
(革命軍在漢口、漢陽的戰役之中,從頭到尾,最吃機關槍的虧。
清軍有機關槍,而革命軍沒有。
) 謝标依然勇往直前,一沖再沖,陣亡了二百多人,傷了七十幾人,等于是損失了第一營全營。
謝标的其他兩營,隻得退到二道橋的江堤。
到了天明時候,清軍不但用機關槍,又用了炮,向謝标射擊。
雖則革命軍有炮與清軍對轟,然而壓不住清軍的炮。
結果,謝标退回到造紙廠。
第四協第八标于張廷輔的統率之下,在拂曉由藤子岡乘船,渡到嗫口之右,李廉方說:“因地勢低窪,崎岖難行,又敵防範嚴密,不便前進。
後見正面謝标已退,故亦仍回原防。
” 王樹枬在《武漢戰紀》裡說:“九月(初)一日,兩軍以炮隊交擊。
是日正午,革命軍步隊約一标向三道橋北進戰;至未(時),革命軍不克而還。
”這一段記載,在時間上似乎錯誤。
日本領事館在陽曆10月22日下午六點鐘發出電報,說:“革命軍渡過沙口鐵橋,與清軍在沙口西北約八千公尺之嗫口車站前,以鐵橋(三道橋)為界,自上午十時接戰,至下午三時,占領其車站。
清軍之大部隊伍退屯至祁家灣與萬家店之間。
是役雙方死傷均輕。
”這一封電報,顯然是根據傳聞,與事實大不相同。
譚人鳳在《牌詞》裡說:“九月(初)一日,戰于嗫口方面,壓迫北軍于七裡口(溝)第三鐵橋以北,&lsquo不追擊而返&rsquo,緻北軍再出而據第二鐵橋,以嗫河為界,則民軍之失算也。
”譚人鳳這番話,似乎是在責備謝元恺打勝了敵人,反而“不追擊”,又而拱手給敵人以三道橋與二道橋。
&mdash&mdash這真是錯怪好人。
九月初二,軍政府派遣李占魁率領工程營帶了要塞炮到漢口,幫助炮隊安放要塞炮在江岸,同時構築防禦工事。
要塞炮剛剛放好,便開始對清軍射擊。
同時,敢死隊第一大隊與第三大隊,也開來漢口。
王樹枬在《武漢戰紀》裡說:“二日未初(下午一點鐘),革軍施巨炮連環射擊。
我陣堅,且有(掩)蔽,彈不能中。
尋偵知我山炮藥彈将罄,驅敢死士六百人出三道橋來猛撲,步隊動,幾不支。
(第三混成協第)四标(第)三營管帶田某,搏戰至酉(下午五點鐘),革軍不得前,唱軍歌而返。
” 譚人鳳說:“是夜(初一日的夜裡),焦達峰光複湖南電至,民軍氣愈旺。
次日,複
) 這一次八月二十九日的失敗,雖則是損了一員猛将,就大體而論,尚不過是一個小挫。
然而武昌方面卻因此而“臨陣易将”,于何錫蕃之上加派一個根本不可靠的張景良作“指揮官”。
張景良是“漢軍”旗人(祖先是以漢人而降附滿洲,納入八旗系統的),和第八鎮憲兵第八營營長宷清阿是親戚,原為第八鎮第二十九标的标統,很受張彪賞識。
革命同志占領武昌,捧出黎元洪當都督以後,叫張景良當參謀部部長(簡稱參謀長)。
他曾經在八月二十四日的深夜,走進黎元洪的卧室,哭着跪求黎元洪不要對清軍下攻擊令(那時候清軍在漢口的僅有張彪的辎重第八營)。
張難先說,為了這件事,張景良被同志們逮捕,關在牢裡。
李廉方沒有作如此的記載,隻說“同志欲緻之法,經解說而免”。
在徐少斌陣亡的消息傳到武昌之時,同志們十分激動,紛紛表示對何錫蕃不滿。
張景良這時候向黎元洪自告奮勇,說何錫蕃是他的老部下,他去了便可以叫何錫蕃聽話;他說,他很想殺敵立功。
據張難先在《湖北革命知之錄》裡記載,蔡濟民對張景良頗為支持,而李翊東堅決反對。
黎元洪立刻就委了張景良為漢口指揮官。
這一天,是哪一天?以李廉方《辛亥武昌首義記》書中的語氣來看,似乎是八月二十九日(10月20日)的夜晚。
張難先把這一天的黎元洪命令,标明為“八月二十七日(10月18日)午後十一時半”。
不過,張難先關于漢口之戰,從八月二十七日的第一戰到九月初一的第四戰,每一次都記早兩天。
(原因何在,殊為費解。
) 黎元洪的這次命令,除了發表張景良為漢口指揮官以外,有這麼一句話:叫張景良“率在漢所有各部隊,明日進攻嗫口之敵,但攻擊計劃及命令須先呈報軍政府”。
張景良到了漢口,應該根據黎元洪的命令,起草一個攻擊計劃,及準備以自己的指揮官名義頒發給部隊的作戰命令,呈報給軍政府。
他卻并不如此,隻是把黎元洪的命令,抄了若幹份,親自到各部隊找部隊長,叫他們依照黎都督的命令對敵人進攻。
他們覺得很奇怪。
他們怎能越級而直接依照黎都督給指揮官張景良的命令而行動起來呢?而且,怎樣行動,誰在左翼,誰在右翼,誰在前,誰在後,在事實上也得先由指揮官作一番指定。
他們要求張景良,另行以指揮官的名義頒發一個較詳細的命令給他們,張景良不肯。
在黎元洪都督府的同志,等候張景良送攻擊計劃與作戰命令的草稿,等候到第二天的上午十一時,毫無音信。
于是楊玺章、蔡濟民、蔡國光、徐達明四人,便請準了黎元洪,派他們渡江來調查。
他們來到了劉家廟張的司令部,責問張,張說不出理由。
楊玺章就替張拟了一個作戰命令,張隻得同意。
這命令,一面派人呈報黎元洪,一面在八月三十日(10月21日)下午三點鐘發出給各部隊。
内容是:(一)定于明日對敵軍進攻。
(二)第二協于拂曉由三道橋進攻敵軍正面。
(三)第四協第八标于拂曉由藤子岡進攻敵軍側面。
(四)炮隊第一标于拂曉分别布炮在一道橋與二道橋的路堤,均對三道橋附近射擊。
(五)第四協第七标及敢死隊二大隊皆為預備隊,集合在造紙廠西南端。
到了九月初一(10月22日)的拂曉,第二協的謝标(謝元恺的第四标)開始由三道橋向北夜襲,被敵方的哨兵發現,開槍。
謝标并不還槍,沖上前去,用刺刀刺死幾個。
但是,當謝标進至三道橋北端之時,敵軍的機關槍便不是刺刀所能對付的了。
(革命軍在漢口、漢陽的戰役之中,從頭到尾,最吃機關槍的虧。
清軍有機關槍,而革命軍沒有。
) 謝标依然勇往直前,一沖再沖,陣亡了二百多人,傷了七十幾人,等于是損失了第一營全營。
謝标的其他兩營,隻得退到二道橋的江堤。
到了天明時候,清軍不但用機關槍,又用了炮,向謝标射擊。
雖則革命軍有炮與清軍對轟,然而壓不住清軍的炮。
結果,謝标退回到造紙廠。
第四協第八标于張廷輔的統率之下,在拂曉由藤子岡乘船,渡到嗫口之右,李廉方說:“因地勢低窪,崎岖難行,又敵防範嚴密,不便前進。
後見正面謝标已退,故亦仍回原防。
” 王樹枬在《武漢戰紀》裡說:“九月(初)一日,兩軍以炮隊交擊。
是日正午,革命軍步隊約一标向三道橋北進戰;至未(時),革命軍不克而還。
”這一段記載,在時間上似乎錯誤。
日本領事館在陽曆10月22日下午六點鐘發出電報,說:“革命軍渡過沙口鐵橋,與清軍在沙口西北約八千公尺之嗫口車站前,以鐵橋(三道橋)為界,自上午十時接戰,至下午三時,占領其車站。
清軍之大部隊伍退屯至祁家灣與萬家店之間。
是役雙方死傷均輕。
”這一封電報,顯然是根據傳聞,與事實大不相同。
譚人鳳在《牌詞》裡說:“九月(初)一日,戰于嗫口方面,壓迫北軍于七裡口(溝)第三鐵橋以北,&lsquo不追擊而返&rsquo,緻北軍再出而據第二鐵橋,以嗫河為界,則民軍之失算也。
”譚人鳳這番話,似乎是在責備謝元恺打勝了敵人,反而“不追擊”,又而拱手給敵人以三道橋與二道橋。
&mdash&mdash這真是錯怪好人。
九月初二,軍政府派遣李占魁率領工程營帶了要塞炮到漢口,幫助炮隊安放要塞炮在江岸,同時構築防禦工事。
要塞炮剛剛放好,便開始對清軍射擊。
同時,敢死隊第一大隊與第三大隊,也開來漢口。
王樹枬在《武漢戰紀》裡說:“二日未初(下午一點鐘),革軍施巨炮連環射擊。
我陣堅,且有(掩)蔽,彈不能中。
尋偵知我山炮藥彈将罄,驅敢死士六百人出三道橋來猛撲,步隊動,幾不支。
(第三混成協第)四标(第)三營管帶田某,搏戰至酉(下午五點鐘),革軍不得前,唱軍歌而返。
” 譚人鳳說:“是夜(初一日的夜裡),焦達峰光複湖南電至,民軍氣愈旺。
次日,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