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 漢口之戰

關燈
漢口之戰,從八月二十七日(10月18日)上午七點鐘開始,到九月十一日(11月1日)下午結束。

     革命同志于占領武昌以後,在二十一日午後六點鐘的會議上,決議成立四個協(旅),以吳兆麟、何錫藩、成炳榮、張廷輔為協統。

    兩天以後,成立敢死隊四大隊,以方興、馬榮、金兆龍、徐少斌為大隊長。

    此外,有陸軍中學與陸軍小學所合并組成的學生軍,以劉繩武為統帶(團長)。

    原有的第八鎮馬隊第八标與混成協馬隊第十一營,混合擴充為兩标,稱為鄂軍馬隊第一标與第二标,以劉國佐與周福堂為标統。

    第八鎮炮隊第八标與第二十一混成協炮隊第十一營,也合并而擴充為兩标,稱為鄂軍炮隊第一協第一标與第二标,以姜明經為協統,蔡德懋與尚安邦為标統。

    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分出一部到敢死隊,合并混成協工程第二十一隊,成立鄂軍工程第一營,以李占魁為管帶。

    第八鎮辎重第八營參加革命的不多,改以混成協辎重第十一隊為基礎,成立鄂軍辎重第一營,以孫鴻斌為管帶。

     水師與巡防營的管帶夏占奎、王朝銀、馬祖藩,經胡捷三與蔡鵬來運動,加入革命陣營成立中華民國駐漢水師,以趙均騰為标統。

    第八鎮的憲兵第八營,改編為憲兵第一營,以王文錦為司令。

     再其後,又先後成立步兵四個協,第五協至第八協分别以熊秉坤、楊載雄、鄧玉麟、羅洪升為協統;輸送兵一個協,以高尚志為協統;先鋒隊一個協,以王國棟為協統。

     加起來,革命軍鄂軍一共有了步隊八個協,敢死隊四大隊,學生軍一個标,馬隊兩個标,炮隊兩個标,工程、辎重、憲兵各一營,水師一個協,輸送兵一個協,先鋒隊一個協。

     首四協的協統,頗有更動。

    第一協的吳兆麟,調回都督府,專任副參謀長,協統由宋錫全繼任;宋錫全于漢口失守之時,聽了胡瑛的話,自動移軍嶽州,被處死刑,遺缺以蔣肇鑒繼任。

    第二協的協統何錫藩,于九月十一日負傷,以羅洪升代理。

    第三協的成炳榮(陳炳榮?),于九月二十六日被撤職,先由劉廷璧繼任,不久,改由窦秉鈞繼任。

    第四協的張廷輔也于某日負傷,由謝元恺繼任。

    第五協成立于八月二十四日以前,第六協成立于九月初五日,第七、第八兩協未見于漢陽失守以前的各次作戰命令,其成立約在十月初八或初九日。

    這四協的協統,截至十月十二日停戰之時,未有更動。

     協統以下的标統,姓名可考的,是第一标先後為宋錫全與黃振中,第二标梁邦福,第三标先後為姚金镛與劉廷福,第四标先後為謝元恺與胡效骞,第五标劉廷璧,第六标胡廷翼,第七标胡廷佐,第八标楊選青與王華國,第九标伍正林,第十标杜武庫。

    林翼文、曾尚武、阙龍、單道康、黃繼超都當過标統,番号難考。

     以上,除了姜聲經、宋錫全、楊選青、阙龍、單道康、黃繼超等幾個人的名字是采自張難先的《湖北革命知之錄》以外,都是根據李廉方的《辛亥武昌首義記》。

     清軍于八月二十一日(10月13日),武漢三鎮皆已光複之時,隻剩下張彪的辎重第八營在漢口劉家廟。

    清廷很迅速地派遣豫軍(河南巡防營)兩營,由京漢鐵路南下,在二十二日上午到達漢口,紮在大智門。

    這兩營的指揮官,是代理協統張錫元。

    (李廉方說,張帶了三個營來。

    革命軍的作戰命令都說張隻帶來了兩個營。

    ) 張錫元派人來武昌,詐稱願降。

    軍政府派李國镛、畢鐘帶了幾千元去犒賞,叫他通電,出布告,以表示态度,率隊北回,開到武勝關去布防。

    張錫元毫無聽命的具體表現。

     清廷在二十一日便已下旨軍咨部(參謀本部)與陸軍部,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兵南下,加調薩鎮冰與程允和帶領海軍與長江水師,對革命軍作戰。

     蔭昌帶了陸軍第四鎮與第三混成協及第十一混成協,于二十二日開始出發。

    清廷在二十三日下旨,把這三個單位合稱為第一軍。

    同日,加派馮國璋率領陸軍第五鎮與第五混成協、第三十九混成協,稱為第二軍,“迅速籌備,聽候調遣。

    ” 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岑春煊為四川總督,均“督辦剿撫事宜。

    ”同日,清廷又下了一道上谕:“袁世凱現簡授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

    蔭昌、薩鎮冰所帶水陸各軍,并着袁世凱會同調遣。

    ”這在清朝的曆史上,毫無先例:叫袁世凱以一個總督的身份節制具有陸軍大臣身份的蔭昌。

    原因是,蔭昌所帶去的官與兵,是袁世凱所一手訓練擴充出來的。

     袁世凱一方面深恨攝政王載沣于慈禧死後将他放逐出京,不願意輕易出山,救清朝于垂危;一方面也似乎感覺到,有一個蔭昌夾在中間,他即使想到湖北指揮作戰,也不方便。

    他向清廷奏複,說自己“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牽及左臂,時作劇痛&hellip&hellip近自交秋,又發痰喘作燒舊症。

    ”“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

    ”他既不謙辭,亦不請假,隻是在藉故拖延,搭他的架子。

     蔭昌在調兵遣将,補充軍器、彈藥、糧食,種種方面卻很賣力,雖則膽量很小,隻敢以信陽為大本營,偶爾去孝感走走。

    前方打仗的事,實際上都是标統、協統之流在負責。

     清廷終于在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把蔭昌調了回去,改以馮國璋“總統”蔭昌留下的所謂“第一軍”;原定的第二軍,改交段祺瑞“總統”。

     蔭昌與馮國璋所先後統率的“第一軍”,包括一個鎮(第四鎮)與兩個混成協(第三混成協與第十一混成協)。

    第四鎮的代理統制,是王遇甲(号思澄)。

    王遇甲下面有兩個步兵協:第七協,協統是陳光遠;第八協,協統是王遇甲。

    此外,有炮隊一标,标統是蔣廷璋;馬隊一标,标統是張九卿。

    辎重兵與工程兵,應該也各有一營,史料不詳。

     第三混成協的協統是王占元,第十一混成協統是李純。

    這兩個混成協的編制應該是與黎元洪的第二十一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