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 鄂軍都督府

關燈
武昌革命同志捧出黎元洪當都督,在安定當地民心、收用軍事幹部與号召各省響應這三方面,的确獲得便利。

    不過,黎究竟不是革命分子,其後向袁世凱投靠,摧殘革命勢力,屠殺革命同志,破壞二次革命,依違于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之間,使得民國的法治基礎根本動搖。

    因此之故,就遠處大處而言,蔡濟民等先烈的捧黎之舉,不可謂非失計。

     武昌革命同志建立政府之初,不曾十分注意到中央與省的區分。

    開始,便把所謂“鄂軍都督”視作中華民國軍政府之首領。

    雖則在八月二十日黎元洪尚在猶疑之時,他們設有“謀略處”以處理軍政大事,而且又在漢口設了“軍政分府”作為防備黎元洪叛變的一種措施。

    但是一到了黎元洪肯剪辮子,這謀略處便在事實上被取消,代之以規模龐大的“都督府”。

    軍政府徒留一個空名,其中既無元首,亦無職員。

    于是鄂軍都督,成為革命陣營之中唯一可以發号施令的領袖。

     革命同志們在八月二十一日(10月12日)午後六時,議決在軍政府設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以清軍第八鎮第二十九标标統張景良為參謀部部長,以第八鎮第三十标标統楊開甲與吳兆麟為副部長,以孫武為軍務部部長,蔡紹忠(大輔)、張振武為副部長,以湖北咨議局局長(君主立憲派分子)湯化龍為政事部部長,下設内務、财政、編制、文書、交通、外交、司法等七局,分别以舒祀鑒等為局長。

    (孫武因養傷不曾到職,湯化龍因不願出面革命而不肯就職。

    ) 八月二十六日(10月17日),都督府的組織條例被公布,黎元洪以都督身份兼司令部總長,高高在上,原來隸屬于軍政府的各部劃歸都督府,增加了一個司令部,設總長一人,由黎元洪自兼。

     參謀部&mdash&mdash部長張景良,副部長楊開甲、吳兆麟。

     司令部&mdash&mdash兼總長黎元洪。

     軍務部&mdash&mdash部長孫武,副部長蔡紹忠、張振武。

     政事部&mdash&mdash部長湯化龍(未就),副部長張知本。

    (下設七局。

    ) 這條例共分六章二十四條,是居正的手筆。

    居正在八月二十三日到達漢口武昌,于倉猝之間寫成了它。

    其中的疏漏之處有二:(一)“司令部”在第一條稱為“軍令部”,在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稱為“司令部”;(二)條例是“中華民國軍政府條例”,而第一章便是“都督府”,寫到第六章第二十三條,對“軍政府”依然一字未提。

    第二十三條規定這“中華民國軍政府”的條例,于“都督核準之日”公布施行。

     在八月二十六日以後,所謂中華民國軍政府在事實上隻是一個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