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春闱”。

    不捷而醉飽,謂之“打”。

    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

    退而肄業,謂之“過夏”。

    執業而出,謂之“夏課”。

    挾藏入試,謂之“書策”。

    此是大略也。

    其風俗系于先達,其制置存于有司。

    雖然,賢士得其大者,故位極人臣,常十有二三,登顯列十有六七,而張睢陽、元魯山有焉,劉辟、元翛有焉。

     開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诋,天子以郎署權輕,移職禮部,始置貢院。

    天寶中,則有劉長卿、袁成用分為朋頭,是時常重東府西監。

    至貞元八年,李觀、歐陽詹猶以廣文生登第,自後乃群奔于京兆矣。

     貞元十二年,驸馬王士平與義陽公主反目,蔡南史、獨孤申叔播為樂曲,号“義陽子”。

    有《團雪散雲》之歌。

    德宗聞之怒,欲廢科舉,後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

     或有朝客譏宋濟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濟曰:“蓋由绯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

    ” 宋濟,老于文場,舉止可笑,嘗試賦,誤失官韻,乃撫膺曰:“宋五又坦率矣!”由是大著名。

    後禮部上甲乙名,德宗先問曰:“宋五免坦率否?” 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詩草,則學矯激于孟郊,學淺切于白居易,學淫靡于元稹。

    俱名為《元和體》。

    大抵天寶之風尚黨,大曆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也。

     建中初,金吾将軍裴冀曰:“若使禮部先時頒天下,曰:“某年試題取某經,某年試題取某史,至期果然。

    亦勸學之一術也。

    ” 崔元翰為楊崖州所知,欲拜補阙,懇曰:“願得進士,由此獨步場中。

    ”然亦不曉呈試,故先求題目為地。

    崔敖知之,旭日都堂始開,敖盛氣白侍郎曰:“若試《白雲起封中賦》,傲請退。

    ”侍郎為其所中,愕然換其題。

    是歲二崔俱捷。

     熊執易通于《易》理,會建中四年試《易》、《知險阻》論,執易端坐剖析,傾動瑒中,乃一舉而捷。

     李直方,嘗第果實名,如貢士之目者,以綠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

    或薦荔枝,曰:“寄舉之首。

    ”又問:“栗如之何?”曰:“取其實事,不出八九。

    ”始範晔以諸香品時輩,後侯朱虛撰《百官本草》,皆此類也。

    其升降義趣,直方多則而效之。

     韓愈引緻後進,為求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時人謂之“韓門弟子”。

    愈後官高,不複為也。

     宋沆為太樂令,知音,近代無比。

    太常久亡徵調,沆乃考鐘律而得之。

     李汧公,雅好琴,常斷桐,又取漆桶為之,多至數百張,求者與之。

    有絕代者,一名響泉,一名韻磬,自寶于家。

    京師人以樊氏、路氏琴為第一,路氏琴有房太尉石枕,損處惜之不理。

     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張相弘靖,少時夜會名客,觀鄭宥調二琴至切。

    各置一榻,動宮則宮應,動商則商應,稍不切,乃不應。

    宥師董庭蘭,尤善泛聲、祝聲。

     韓會與名輩号為“四夔”,會為夔頭,而善歌妙絕。

     李舟好事,嘗得村舍煙竹,截以為笛,堅如鐵石,以遺李牟。

    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維舟吹之,寥亮逸發,上徹雲表。

    俄有客獨立于岸,呼船請載。

    既至,請笛而吹,甚為精壯,山河可裂。

    牟平生未嘗見。

    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客散不知所之。

    舟著記,疑其蛟龍也。

     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

    初發調,群動皆息。

    及數奏,微風飒然而至。

    又俄頃,舟人賈客,皆有怨歎悲泣之聲。

     趙璧,彈五弦,人問其術,答曰:“吾之于五弦也,始則心驅之,中則神遇之,終則天随之。

    吾方浩然,眼知耳,目如鼻,不知五弦之為璧,璧之為五弦也。

    ” 李衮善歌,初于江外,而名動京師。

    崔昭入朝,密載而至,乃邀賓客,請第一部樂,及京邑之名倡,以為盛會。

    绐言表弟,請登末坐,令衮弊衣以出,合坐嗤笑。

    頃命酒,昭曰:“欲請表弟歌。

    ”坐中又笑。

    及啭喉一發,樂人皆大驚曰:“此必李八郎也。

    ”遂羅拜階下。

     于頔司空,嘗令客彈琴。

    其嫂知音,聽于簾下,曰:“三分中,一分筝聲,二分琵琶聲,絕無琴韻。

    ” 于司空頔,因韋太尉奉聖樂,亦撰《順聖樂》以進,每宴必使奏之。

    其曲将半,行綴皆伏,獨一卒舞于其中。

    幕客韋绶笑曰:“何用窮兵獨舞。

    ”言雖诙諧,一時亦有謂也。

    頔又令女妓為六佾舞,聲态壯妙,号《孫武順聖樂》。

     于司空以樂曲有《想夫憐》,其名不雅,将改之⊥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蓮,故歌《相府蓮》,自是後人語訛,相承不改耳。

    ” 舊說: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