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年,大夫嚴武奏,在外新除禦史,食宿私舍非宜。

    自此乃給公券。

     元和中,元稹為監察禦史,與中使争驿廳,為其所辱。

    始敕節度、觀察使、台官與中使,先到驿者得處上廳,因為定制。

     每大朝會,監察禦史押班不足,則使下禦史,因朝奏者攝之。

     谏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

    台中則務苛禮,省中多事,旨趣不一。

    故言:“遺補相惜,禦史相憎,郎官相輕。

    ” 開元已前,有事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

    自置八節度、十采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後名号益廣。

    大抵生于置兵,盛于興利,普于銜命,于是為使則重,為官則輕。

    故天寶末,佩印有至四十者。

    大曆中,請俸有至千貫者。

    今,在朝有太清宮使、太微宮使、度支使、鹽鐵使、轉運使、知匦使、宮苑使、閑廄使、左右巡使、分察使、監察使、館驿使、監倉使、左右街使;外任則有節度使、觀察使、諸軍使、押蕃使、防禦使、經略使、鎮遏使、招讨使、榷鹽使、水陸運使、營田使、給納使、監牧使、長春宮使、團練司使、黜陟使、撫巡使、宣慰使、推複使、選補使、會盟使、冊立使、吊祭使、供軍使、糧料使、知籴使、此是大略。

    經置而廢者不錄。

    宦官内外,悉屬之使。

    舊為權臣所管,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

     開元日,通不以姓而可稱者,燕公、曲江、太尉、魯公;不以名而可稱者,宋開府、陸兖公、王右丞、房太尉、郭令公、崔太傅、楊司徒、劉忠州、楊崖州、段太尉、顔魯公;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甯、李館陶、鄭廣文、元魯山、蕭功曹、張長史、獨孤常州、杜工部、崔比部、梁補阙、韋蘇州、戴容州;二人連言者,岐薛、姚宋、燕許、元王、常楊、蕭李;又有羅鉗吉網,員推韋狀。

    又有四夔、四兇。

     大曆已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象《論語》,啖助、趙匡、陸質《春秋》,施士丐《毛詩》,刁彜、仲子陵、韋彤、裴茝講《禮》,章廷珪、薛伯高、徐潤并通經。

    其餘地理則賈仆射,兵賦則杜太保,故事則蘇冕、蔣乂,曆算則董和,天文則徐澤,氏族則林寶。

     張參為國子司業,年老,常手寫九經,以謂“讀書不如寫書。

    ” 熊執易類《九經》之義,為《化統》五百卷,四十年乃就,未及上獻,卒于西川。

    武相元衡欲寫進,其妻薛氏慮墜失,至今藏于家。

     高定,貞公郢之子也。

    為《易》,合八出以畫八卦,上圓下方,合則為重,轉則為演,七轉而六十四卦,六甲八節備焉。

    著《外傳》二十三篇。

    定,小字董二,時人多以小字稱。

    年七歲,讀書至《牧誓》,問父曰:“奈何以臣伐君?”答曰:“應天順人。

    ”又問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豈是順人?”父不能對。

    年二十三,為京兆府參軍,卒。

     董和,究天地陰陽曆律之學,著《通乾論》十五卷成。

    至荊南,節度裴胄之問,董生言曰:“日常右轉,星常左轉,大凡不滿三萬年,日行周二十八舍三百六十五度。

    然必有差,約八十年差一度。

    自漢文三年甲子冬至日,在鬥二十二度,至唐興元元年甲子冬至日,在鬥九度,九百六十一年,差十三度矣。

    ” 貞元五年,初置中和節。

    禦制詩,朝臣奉和,诏寫本賜戴叔倫于容州,天下榮之。

     楚僧靈,律行高潔,而能為文。

    吳僧皎然,亦名晝,盛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降使取其遺文。

    近代文僧,二人首出。

     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坐焚香掃地而坐。

    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韻。

     李益,詩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畫為圖障。

    又有雲:“同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天下亦唱為樂曲。

     沈既濟撰《枕中記》,莊生寓言之類。

    韓愈撰《毛穎傳》,其文尤高,不下史遷。

    二篇真良史才也。

     張登,長于小賊,氣宏而密,間不容發,有織成隐起,往往蹙金之狀。

     近代有造謗而著書,《雞眼》、《苗登》二文。

    有傳蟻穴而稱,李公佐南柯太守;有樂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濤;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

    皆文之妖也。

     進士為時所尚久矣。

    是故俊乂實集其中,由此出者,終身為聞人。

    故争名常切,而為俗亦弊。

    其都會謂之“舉場”,通稱謂之“秀才”。

    投刺謂之“鄉貢”,得第謂之“前進士”。

    互相推敬謂之“先輩”,俱捷謂之“同年”。

    有司謂之“座主”。

    京兆府考而升者,謂之“等第”。

    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

    将試各相保任,謂之“合保”。

    群居而賦,謂之“私試”。

    造請權要,謂之“關節”。

    激揚聲價,謂之“還往”。

    既捷,列書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題名”。

    會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

    籍而入選,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