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傳
關燈
小
中
大
高句麗國,出于夫餘,自稱其先祖是朱蒙。
朱蒙的母親為河伯之女,被夫餘王關在一所屋子裡。
她被日光照射,抽身避開,日影又追逐她。
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後生下一卵,大有五升。
夫餘王把它丢給狗吃,狗不吃;丢給豬吃,豬也不吃;抛棄在路旁,牛馬見了都躲避它;後來把它丢棄在荒野,衆鳥用羽毛将它蓋上。
夫餘王又用刀割剖它,不能破開,于是把它還給其母。
其母用東西裹上,放在溫暖的地方,不久便有一個男孩破殼而出。
到了他長大之後,給他取名叫朱蒙,當地方言所說“朱蒙”,是善射的意思。
夫餘人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将來必有異心,請求把他除掉。
夫餘王不聽,命他去養馬。
朱蒙常常私下裡試騎,知道馬有好有壞,就對好馬減食使其瘦弱,對劣馬則精心喂養使其肥壯。
夫餘王把肥馬拿來自己騎,把瘦馬給朱蒙騎。
後來到野外打獵,因朱蒙善射,夫餘王限他一箭射中獵物。
朱蒙雖然箭少,但射死的野獸甚多。
夫餘的大臣們又策劃要殺掉他。
朱蒙的母親得知以後就暗地裡對他說:“夫餘國人想要害死你,憑你的才略,你應當遠走四方。
”朱蒙就與烏引、烏違等二人離開夫餘往東南逃走。
中途遇上一條大河,要渡過去卻沒有橋,夫餘人在後追得很急。
朱蒙對着河水請求說:“我是太陽的兒子,河伯的外孫,今天逃到這裡,追兵已經臨近,如何得以渡過去?”于是水中的魚龜一齊遊到水面,替他搭成一座橋,讓朱蒙渡過河去,然後魚龜散開,追騎無法渡水。
朱蒙終于到達普述水,遇見三個人,其中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個穿水藻衣,與朱蒙一起到纥升骨城,就定居在這裡,号稱高句麗,因此便以這作為姓氏。
當初,朱蒙在夫餘時,妻子懷有身孕,在朱蒙逃走之後生下一子,小名叫始闾諧。
他長大後,得知朱蒙當了國主,就同母親逃出來投奔其父。
朱蒙給他取名叫闾達,并将國事委付給他。
朱蒙死後,闾達繼立。
闾達死,其子如栗繼立。
如栗死,其子莫來繼立。
于是出兵攻打夫餘,夫餘大敗,終于成為其屬國。
莫來子孫相傳,傳至其後裔宮,宮一生下來就張開眼睛能看東西,國人都讨厭他。
宮長大後兇狠暴虐,國家因此而殘破。
宮的曾孫位宮也是生下來就能看到東西,人們因他像其曾祖父宮,所以取名叫位宮———高句麗把相似叫作“位”。
位宮也有勇力,熟習弓馬。
魏正始年間,位宮進犯遼東西安平,為幽州刺史毋丘儉所破。
他的玄孫乙弗利,利之子钊,烈帝時與慕容氏相互攻擊,建國四年(341),慕容元真率兵攻伐,從南陝出兵,戰于木底,大破钊軍,乘勝長驅直入,最後攻入丸都,钊一人騎馬逃竄。
慕容元真掘開钊父親的墳墓,将屍體運走,并搶走他的母妻、珍寶和男女五萬餘口,焚燒其宮室,摧毀丸都城而還。
自此以後钊遣使來朝,由于仇敵阻隔,不能到達。
钊後來為百濟國所殺。
世祖時,钊的曾孫琏開始派使者安東奉表,進貢方物,并請求給本國帝王賜給名号。
世祖贊賞他的誠懇,就下令給這個國家世代帝王賜以名諱,派員外散騎侍郎李敖拜琏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将軍、領護東夷中郎将、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李敖到琏所居的平壤城,查訪這個地方的情況,說:遼東南一千餘裡,東至栅城,南至小海,北至舊夫餘,民戶是魏以前的三倍。
其地域東西二千裡,南北一千餘裡。
老百姓都是土著,沿着山谷居住,穿布帛和獸皮。
土地薄瘠,養蠶務農不足以自給,所以那裡的人飲食很節儉。
那裡的風俗尚婬,喜好歌舞,一到夜晚男女就群聚而嬉戲,沒有貴賤之分,但都能潔身自好。
國王喜歡營造宮室。
官職有谒奢、太奢、大兄、小兄等稱号。
官員們頭戴折風,其形狀如冠,旁邊插上鳥羽,以顯示貴賤的差别。
站立時兩手反拱,跪拜時拖着一條腿,走路時就像跑一樣。
規定每年十月祭
朱蒙的母親為河伯之女,被夫餘王關在一所屋子裡。
她被日光照射,抽身避開,日影又追逐她。
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後生下一卵,大有五升。
夫餘王把它丢給狗吃,狗不吃;丢給豬吃,豬也不吃;抛棄在路旁,牛馬見了都躲避它;後來把它丢棄在荒野,衆鳥用羽毛将它蓋上。
夫餘王又用刀割剖它,不能破開,于是把它還給其母。
其母用東西裹上,放在溫暖的地方,不久便有一個男孩破殼而出。
到了他長大之後,給他取名叫朱蒙,當地方言所說“朱蒙”,是善射的意思。
夫餘人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将來必有異心,請求把他除掉。
夫餘王不聽,命他去養馬。
朱蒙常常私下裡試騎,知道馬有好有壞,就對好馬減食使其瘦弱,對劣馬則精心喂養使其肥壯。
夫餘王把肥馬拿來自己騎,把瘦馬給朱蒙騎。
後來到野外打獵,因朱蒙善射,夫餘王限他一箭射中獵物。
朱蒙雖然箭少,但射死的野獸甚多。
夫餘的大臣們又策劃要殺掉他。
朱蒙的母親得知以後就暗地裡對他說:“夫餘國人想要害死你,憑你的才略,你應當遠走四方。
”朱蒙就與烏引、烏違等二人離開夫餘往東南逃走。
中途遇上一條大河,要渡過去卻沒有橋,夫餘人在後追得很急。
朱蒙對着河水請求說:“我是太陽的兒子,河伯的外孫,今天逃到這裡,追兵已經臨近,如何得以渡過去?”于是水中的魚龜一齊遊到水面,替他搭成一座橋,讓朱蒙渡過河去,然後魚龜散開,追騎無法渡水。
朱蒙終于到達普述水,遇見三個人,其中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個穿水藻衣,與朱蒙一起到纥升骨城,就定居在這裡,号稱高句麗,因此便以這作為姓氏。
當初,朱蒙在夫餘時,妻子懷有身孕,在朱蒙逃走之後生下一子,小名叫始闾諧。
他長大後,得知朱蒙當了國主,就同母親逃出來投奔其父。
朱蒙給他取名叫闾達,并将國事委付給他。
朱蒙死後,闾達繼立。
闾達死,其子如栗繼立。
如栗死,其子莫來繼立。
于是出兵攻打夫餘,夫餘大敗,終于成為其屬國。
莫來子孫相傳,傳至其後裔宮,宮一生下來就張開眼睛能看東西,國人都讨厭他。
宮長大後兇狠暴虐,國家因此而殘破。
宮的曾孫位宮也是生下來就能看到東西,人們因他像其曾祖父宮,所以取名叫位宮———高句麗把相似叫作“位”。
位宮也有勇力,熟習弓馬。
魏正始年間,位宮進犯遼東西安平,為幽州刺史毋丘儉所破。
他的玄孫乙弗利,利之子钊,烈帝時與慕容氏相互攻擊,建國四年(341),慕容元真率兵攻伐,從南陝出兵,戰于木底,大破钊軍,乘勝長驅直入,最後攻入丸都,钊一人騎馬逃竄。
慕容元真掘開钊父親的墳墓,将屍體運走,并搶走他的母妻、珍寶和男女五萬餘口,焚燒其宮室,摧毀丸都城而還。
自此以後钊遣使來朝,由于仇敵阻隔,不能到達。
钊後來為百濟國所殺。
世祖時,钊的曾孫琏開始派使者安東奉表,進貢方物,并請求給本國帝王賜給名号。
世祖贊賞他的誠懇,就下令給這個國家世代帝王賜以名諱,派員外散騎侍郎李敖拜琏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将軍、領護東夷中郎将、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李敖到琏所居的平壤城,查訪這個地方的情況,說:遼東南一千餘裡,東至栅城,南至小海,北至舊夫餘,民戶是魏以前的三倍。
其地域東西二千裡,南北一千餘裡。
老百姓都是土著,沿着山谷居住,穿布帛和獸皮。
土地薄瘠,養蠶務農不足以自給,所以那裡的人飲食很節儉。
那裡的風俗尚婬,喜好歌舞,一到夜晚男女就群聚而嬉戲,沒有貴賤之分,但都能潔身自好。
國王喜歡營造宮室。
官職有谒奢、太奢、大兄、小兄等稱号。
官員們頭戴折風,其形狀如冠,旁邊插上鳥羽,以顯示貴賤的差别。
站立時兩手反拱,跪拜時拖着一條腿,走路時就像跑一樣。
規定每年十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