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澄傳

關燈
池,命元澄與他同乘龍舟,賦詩抒懷。

    孝文帝說:“朕昨夜夢見一老翁,鬓發雪白,正冠整衣,拜立路旁。

    朕十分奇怪,問他是什麼人,他自稱是晉朝侍中嵇紹,在此迎候。

    神色局促不安,似有所求。

    ”元澄答道:“晉末大亂,嵇紹以身衛主,死在皇帝身旁,是晉朝的忠臣;比幹遭逢兇殘暴虐的商纣,因忠心進谏而被開胸剖心,可謂商朝的賢士。

    二人都是為國盡忠而死,墳墓都在陛下路過的地方。

    然而陛下前往鏶洛路經殷墟時,憑吊祭祀了比幹,到了洛陽之後,卻忘記去憑吊嵇紹,當是嵇紹希望陛下的恩典而托夢給陛下。

    ”孝文帝說:“朕有什麼德行,居然能在冥冥之中感動賢達人士。

    然而就追禮先賢、弘揚忠義而言,比幹、嵇紹都是古時的忠臣義士,而朕卻厚待比幹,忽略了嵇紹,心中确實有愧。

    既然做了此夢,大概正如你所言。

    ”于是尋訪嵇紹的墳墓,派人前去憑吊祭祀。

     蕭鸾殺死蕭昭業自立為帝後,南齊雍州刺史曹虎請求投降北魏,獻出襄陽城。

    孝文帝調兵遣将,準備親率大軍南征。

    可豫州又上報朝廷,說曹虎接洽投降的使節沒有再來。

    孝文帝召集元澄及鹹陽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司徒馮誕、司空穆亮、鎮南将軍李沖等人,商讨對策。

    孝文帝說:“得到邊境州縣的報告,說襄陽請求歸降,所以朕準備進軍江、沔,大造聲勢,加以接應。

    如今又報告說,這件事沒了下文,大軍是行還是留,究竟如何?”元禧等人有的主張應該繼續進軍,有的認為應停止進軍。

    孝文帝說:“衆說紛纭,意見不一,朕不知聽誰的才好。

    若要詳盡闡述行、留的利弊得失,使之言之成理令人信服,應分為正、反兩方,互相辯駁。

    任城王元澄與鎮南将軍李沖陳述停止進軍的理由,朕論述繼續進軍的道理,諸位坐在一邊判斷得失,看誰說得更為有理,就聽誰的。

    ”于是孝文帝說:“二位賢臣,請陳述停止進軍的理由吧。

    ”李沖說道:“臣等認為,遷都時間過短,人心思安,而内應曹虎的情況不明,不宜輕舉妄動。

    ”孝文帝說:“襄陽歸順之事,不知是虛是實。

    朕也知道剛剛經過遷徙的民衆,不宜服勞役。

    如果曹虎投降是真,自應乘民心歸附之機,遠可進逼會稽,近可平定長江以北地區。

    如果曹虎投降是假,朕也可巡視江淮地區,訪問民間疾苦,使那裡的百姓感受到君主的關懷,怎能因其投降是假而吝惜這一舉動?如果曹虎歸順是真,我們停止不前不加接應安撫,無異會斷絕歸順之心,破壞朕統一天下的大計。

    ”元澄說:“如果歸降是真,應送來人質。

    而曹虎的使節一去之後,竟毫無音訊,可見其中有詐。

    如今自平城南遷的民衆,人人懷念故土,他們扶老攜幼,剛剛來到洛陽,栖身無所,家無擔石之糧,讓他們懷着怨苦出征,含着眼淚戰鬥,恐怕不是獲勝之師。

    如今國家剛剛安定,春耕即将開始,正是百姓興建家園之日,農夫努力耕作之時,應減輕民衆的戰争負擔,以造福百姓。

    而且聲援曹虎的部隊已經出發,并非未作接應。

    如果曹虎投降是真,出動的兵力足以應付,等到平定了襄、沔,再聖駕親征不遲。

    如今憑空出動大軍,若勞而無功,恐怕會損害陛下的天威,徒增敵國的聲勢,願陛下上觀盤庚遷都初期的艱難,下吟詩人《由庚》的至真詠歎,安定新都,造福億萬黎民百姓。

    ”而司空穆亮認為應繼續進軍,其餘的公卿大臣也都一緻贊同。

    元澄對穆亮說:“你在外面看見大軍整裝待發,面有憂色,平時的言論也是不希望大軍南征的,為什麼當着陛下的面卻說出這樣的話。

    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有欺君谄媚之嫌,不是讨論問題應有的态度,更有失國家大臣的風範,此行若有不測,你們這些谄媚之臣難逃其責。

    ”李沖說:“任城王可謂忠于社稷,他的話應引起陛下的深思。

    臣等在朝外都對南征深懷憂慮,因為地位貴賤的不同,看法也會不同,願陛下作出最後的裁決。

    ”孝文帝說:“任城王剛才因為公卿大臣都附合朕的主張,而發了這一番議論。

    不贊成朕的,并不一定都忠心耿耿而能洞察國家的安危。

    小忠是大忠的敵人,不就是像這樣嗎?”元澄說:“臣愚昧昏庸,不識大理,所說的一切雖屬小忠,但确實是竭忠盡智,不知道究竟什麼才算是大忠?”孝文帝說:“任城王大概是想擔當宰輔的重任,因而才要使自己具有大忠吧。

    ”元澄說:“臣并非宰輔之才,且缺乏宰輔所需的智慧,若能濫竽充數身居宰輔之位,定會在其位而謀其政,鞠躬盡瘁。

    ”孝文帝大笑。

    元澄又對穆亮說:“昔日汲黯曾在漢武帝面前指責公孫吃小米飯、蓋粗布被子,是欺世盜名。

    于是公孫自願位居汲黯之下,以示謙讓。

    漢武帝因此感歎汲黯忠誠至極、公孫是忠厚長者,二人都被稱為賢士。

    您既然具有與昔人同樣的品德,但願能想起漢武帝稱贊公孫為長者的話。

    ”孝文帝笑着說:“任城王想要自比為汲黯吧。

    話說的雖然在理,但還不知道得失究竟如何,怎麼便先向司空謝起罪來了呢。

    ”于是孝文帝便親率大軍南征。

     按五等爵位分封土地之後,元澄食邑一千戶。

    元澄跟随孝文帝南征大軍抵達懸瓠後,因病重返回洛陽。

    孝文帝在汝氵贲為他餞行,君臣二人賦詩而别。

    孝文帝返回京城洛陽後,在清徽堂召見王公大臣。

    孝文帝說:“清徽堂建成以來,還未與王公大臣在此舉行過宴會。

    東閣的廊庑廳堂已基本修建完畢,所以今天朕與大家要無高不登、無小不入。

    ”于是來到流化渠。

    孝文帝說:“這彎曲的水流也有它的含義,取天道曲成、萬物無滞之意。

    ”随後到了洗煩池。

    孝文帝說:“此池中也有好魚。

    ”元澄道:“正所謂‘魚在藻,有頒其首’。

    ”孝文帝說:“不如說‘王在靈沼,于禼魚躍’。

    ”然後來到觀德殿。

    孝文帝說:“由射箭可以觀察人的品德,所以命名為‘觀德殿’。

    ”随後又去了凝閑堂。

    孝文帝說:“名字要有意義,這是取夫子閑居之義。

    不可以放縱奢侈而忘掉節儉,處身安樂而忘掉危險,所以在此堂後面興建了茅茨堂。

    ”又對李沖說:“東面的叫步元庑,西面的叫遊凱庑。

    這凝閑堂中雖無唐堯那樣的君主,你們卻無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