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澄傳
關燈
小
中
大
拓跋雲的長子元澄,字道鎮,從小愛好學習。
任城王拓跋雲死後,元澄在居喪期間以孝聞名。
繼承王位後,被加封為征北大将軍。
高祖孝文帝元宏時,柔然國進犯邊境,任命元澄為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率軍征讨。
柔然退走,又因氐羌反叛,任命元澄為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梁州刺史。
馮太後接見元澄,對他進行了一番嚴厲的訓誡,當着他的面對中書令李沖說:“這小夥子意氣風發,神态、談吐優雅,一定會成為宗室的領袖。
此行一定要讓他使我稱心如意。
你記着,我對别人從不妄加評論。
”梁州氐族酋長楊仲顯、婆羅、楊蔔兄弟及符叱盤等人,自以為盤踞在邊遠險峻之地,世代占山為王。
元澄抵達梁州後,依照他們的風俗習慣,誘導他們歸順朝廷。
向朝廷舉薦婆羅,任命楊仲顯為循城鎮副将、楊蔔為廣業太守、符叱盤為固道鎮副将,其餘頭目,各自量才錄用,歸順者賞,違抗者殺,于是仇洩地區風平浪靜,西南安定。
因此元澄被加封為侍中,賜給禦衣一件、禦馬一匹,以示表彰。
後來,元澄轉任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很有政績,聲望日高。
入京朝見時,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見了他。
孝文帝問元澄:“昔時鄭國的子産鑄刑書,而晉國的叔向頗有非議。
這二人都是賢士,究竟誰對誰錯?”元澄答道:“鄭國弱小,受到強大鄰國的威脅,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罰就無法控制,所以鑄刑書以顯示威嚴。
雖然背離古制,卻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順時濟世而言,子産是對的。
叔向對此的諷刺非議,表示他不忘古制,可以與他論道,卻不能與他讨論權變之術。
”孝文帝說:“你是想當咱們魏國的子産喽。
”元澄說:“子産順應時代潮流,名垂青史。
臣目光短淺,庸碌無能,怎敢與子産相提并論。
如今陛下以四海為家,廣宣道德教化以安撫天下,但長江以南尚被敵國占據,天下還未統一,亂世之民,易被威勢懾服,難用禮制治理。
臣愚蠢地認為,子産的方法還是應暫時采用,統一天下之後,再從根本上用道德禮樂教化百姓。
”孝文帝當時正在考慮改革,對元澄的回答深為贊許,笑着說:“非任城王不識變化發展的大體。
朕正要改革國家體制,當與你共創這萬世的功業。
” 後來,元澄升任中書令,又改任尚書令。
南齊武帝蕭赜派庾荜出使北魏,庾荜見元澄聲音洪亮,談吐優雅,風姿秀逸,對主客郎張彜說:“往日魏國的任城王以勇武著稱,今日的任城王則以風度氣質取勝。
”當時,孝文帝曾下诏,在皇信堂宴請四座皇家祖廟的子孫,不按爵位官品,而是按輩分年齡的大小确定座次,互相間隻行家人之禮。
孝文帝說:“行禮已畢,想要宗室兄弟各言其志,大家可以盡情地賦詩言志。
”特命元澄作七言連韻體詩,與孝文帝你來我往相互唱和,以比個輸赢,大家玩得極為盡興,至深夜才散。
不久,孝文帝以征讨南齊為名,意在商議遷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齋戒,命太常卿王谌親自占蔔,蔔問南征之事,得到“革”卦。
孝文帝說:“這是湯武革命,應天命順人心之卦。
”群臣都不敢開口。
元澄挺身而出,說道:“《周易》說,革,是變更的意思。
預示變革君臣之道的應天命順人心,所以商湯、周武王得到這個卦象是大吉大利。
陛下君臨天下,繼承弘揚先代的業績,如今既是占蔔征伐,得到的卦象隻說明可以讨伐敵人,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取得成功。
這并非預示統治穩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
”孝文帝厲聲說道:“《象辭》說:‘大人虎變’,怎麼能說不吉利!”元澄說:“陛下登基已久,怎麼才像老虎一樣脫胎變骨呢!”孝文帝勃然大怒:“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你想蠱惑人心嗎?”元澄說:“國家确實是陛下的國家,然而我是國家的大臣,參與重大決策,怎敢不盡心竭力。
”孝文帝銳意革新,志在必行,對元澄的言論大為不滿,過了很久怒氣方消,說道:“各言其志,也沒什麼不好。
”回宮之後,馬上召見元澄。
元澄還未登上台階,隔着很遠孝文帝便說:“剛才‘革卦’的事,現在還想與你辯論。
我在明堂上發怒,是怕大家齊聲附和,阻礙我的改革大計,所以疾言厲色以震懾群臣,你應該了解朕的用意。
”于是擯退左右,對元澄說:“朕知道今天要做的這件事,确實很不容易。
我國興起于北方,遷都平城之後,雖幅員遼闊,但遠未統一天下,平城隻适合指揮征戰,并不利于推行文治,要移風易俗實行政治文化體制的改革,确實非常困難。
崤函、河洛之地,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都,因此我才打算大舉南遷,遷都中原,你認為如何?”元澄說:“伊、洛地處中原,均為天下必争之地,陛下統治華夏,蕩平九夷,人民得知陛下遷都中原,定會大加慶賀。
”孝文帝說:“北方人留戀故土,忽然得知将要南遷,不能不驚恐騷動。
”元澄說:“這既是非同尋常之事,當然不會被常人所理解,隻要陛下作出決斷,他們又能怎麼辦。
”孝文帝說:“任城王,你就是我的張子房。
”于是加封元澄為撫軍大将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仆射。
孝文帝駕臨洛陽,作出遷都的決定,下诏說:“遷都之事,必須征求大家的意見。
當派任城王返回平城,征詢文武百官的意見,讨論可否施行。
近日讨論過‘革’,今天才真稱得上是‘革’哩,任城王你可要勉力而行。
”元澄回到平城之後,衆人聽了遷都的诏書,莫不驚駭異常。
元澄談古論今,引經據典,徐徐開導,衆人才疑雲漸消,茅塞頓開。
于是元澄南馳回報孝文帝,在滑台與孝文帝相遇。
孝文帝大喜道:“要不是任城王,朕的事業就不能成功。
”元澄跟随孝文帝抵達邺宮,被任命為吏部尚書。
孝文帝抵達平城後,繼續向北巡視,留元澄在平城考核舊有官吏。
當初,北魏自公、侯以下至于候補官員的總人數,數以萬計,冗員充斥,無所事事。
元澄按照品德才幹将官吏分為三等,考核他們的優劣,量才任用,大家都毫無怨言。
孝文帝回到洛陽後,命元澄兼任尚書右仆射。
孝文帝抵達北邙後,駕臨洪
任城王拓跋雲死後,元澄在居喪期間以孝聞名。
繼承王位後,被加封為征北大将軍。
高祖孝文帝元宏時,柔然國進犯邊境,任命元澄為使持節、都督北讨諸軍事,率軍征讨。
柔然退走,又因氐羌反叛,任命元澄為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梁州刺史。
馮太後接見元澄,對他進行了一番嚴厲的訓誡,當着他的面對中書令李沖說:“這小夥子意氣風發,神态、談吐優雅,一定會成為宗室的領袖。
此行一定要讓他使我稱心如意。
你記着,我對别人從不妄加評論。
”梁州氐族酋長楊仲顯、婆羅、楊蔔兄弟及符叱盤等人,自以為盤踞在邊遠險峻之地,世代占山為王。
元澄抵達梁州後,依照他們的風俗習慣,誘導他們歸順朝廷。
向朝廷舉薦婆羅,任命楊仲顯為循城鎮副将、楊蔔為廣業太守、符叱盤為固道鎮副将,其餘頭目,各自量才錄用,歸順者賞,違抗者殺,于是仇洩地區風平浪靜,西南安定。
因此元澄被加封為侍中,賜給禦衣一件、禦馬一匹,以示表彰。
後來,元澄轉任征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很有政績,聲望日高。
入京朝見時,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見了他。
孝文帝問元澄:“昔時鄭國的子産鑄刑書,而晉國的叔向頗有非議。
這二人都是賢士,究竟誰對誰錯?”元澄答道:“鄭國弱小,受到強大鄰國的威脅,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罰就無法控制,所以鑄刑書以顯示威嚴。
雖然背離古制,卻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順時濟世而言,子産是對的。
叔向對此的諷刺非議,表示他不忘古制,可以與他論道,卻不能與他讨論權變之術。
”孝文帝說:“你是想當咱們魏國的子産喽。
”元澄說:“子産順應時代潮流,名垂青史。
臣目光短淺,庸碌無能,怎敢與子産相提并論。
如今陛下以四海為家,廣宣道德教化以安撫天下,但長江以南尚被敵國占據,天下還未統一,亂世之民,易被威勢懾服,難用禮制治理。
臣愚蠢地認為,子産的方法還是應暫時采用,統一天下之後,再從根本上用道德禮樂教化百姓。
”孝文帝當時正在考慮改革,對元澄的回答深為贊許,笑着說:“非任城王不識變化發展的大體。
朕正要改革國家體制,當與你共創這萬世的功業。
” 後來,元澄升任中書令,又改任尚書令。
南齊武帝蕭赜派庾荜出使北魏,庾荜見元澄聲音洪亮,談吐優雅,風姿秀逸,對主客郎張彜說:“往日魏國的任城王以勇武著稱,今日的任城王則以風度氣質取勝。
”當時,孝文帝曾下诏,在皇信堂宴請四座皇家祖廟的子孫,不按爵位官品,而是按輩分年齡的大小确定座次,互相間隻行家人之禮。
孝文帝說:“行禮已畢,想要宗室兄弟各言其志,大家可以盡情地賦詩言志。
”特命元澄作七言連韻體詩,與孝文帝你來我往相互唱和,以比個輸赢,大家玩得極為盡興,至深夜才散。
不久,孝文帝以征讨南齊為名,意在商議遷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齋戒,命太常卿王谌親自占蔔,蔔問南征之事,得到“革”卦。
孝文帝說:“這是湯武革命,應天命順人心之卦。
”群臣都不敢開口。
元澄挺身而出,說道:“《周易》說,革,是變更的意思。
預示變革君臣之道的應天命順人心,所以商湯、周武王得到這個卦象是大吉大利。
陛下君臨天下,繼承弘揚先代的業績,如今既是占蔔征伐,得到的卦象隻說明可以讨伐敵人,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取得成功。
這并非預示統治穩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
”孝文帝厲聲說道:“《象辭》說:‘大人虎變’,怎麼能說不吉利!”元澄說:“陛下登基已久,怎麼才像老虎一樣脫胎變骨呢!”孝文帝勃然大怒:“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你想蠱惑人心嗎?”元澄說:“國家确實是陛下的國家,然而我是國家的大臣,參與重大決策,怎敢不盡心竭力。
”孝文帝銳意革新,志在必行,對元澄的言論大為不滿,過了很久怒氣方消,說道:“各言其志,也沒什麼不好。
”回宮之後,馬上召見元澄。
元澄還未登上台階,隔着很遠孝文帝便說:“剛才‘革卦’的事,現在還想與你辯論。
我在明堂上發怒,是怕大家齊聲附和,阻礙我的改革大計,所以疾言厲色以震懾群臣,你應該了解朕的用意。
”于是擯退左右,對元澄說:“朕知道今天要做的這件事,确實很不容易。
我國興起于北方,遷都平城之後,雖幅員遼闊,但遠未統一天下,平城隻适合指揮征戰,并不利于推行文治,要移風易俗實行政治文化體制的改革,确實非常困難。
崤函、河洛之地,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都,因此我才打算大舉南遷,遷都中原,你認為如何?”元澄說:“伊、洛地處中原,均為天下必争之地,陛下統治華夏,蕩平九夷,人民得知陛下遷都中原,定會大加慶賀。
”孝文帝說:“北方人留戀故土,忽然得知将要南遷,不能不驚恐騷動。
”元澄說:“這既是非同尋常之事,當然不會被常人所理解,隻要陛下作出決斷,他們又能怎麼辦。
”孝文帝說:“任城王,你就是我的張子房。
”于是加封元澄為撫軍大将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仆射。
孝文帝駕臨洛陽,作出遷都的決定,下诏說:“遷都之事,必須征求大家的意見。
當派任城王返回平城,征詢文武百官的意見,讨論可否施行。
近日讨論過‘革’,今天才真稱得上是‘革’哩,任城王你可要勉力而行。
”元澄回到平城之後,衆人聽了遷都的诏書,莫不驚駭異常。
元澄談古論今,引經據典,徐徐開導,衆人才疑雲漸消,茅塞頓開。
于是元澄南馳回報孝文帝,在滑台與孝文帝相遇。
孝文帝大喜道:“要不是任城王,朕的事業就不能成功。
”元澄跟随孝文帝抵達邺宮,被任命為吏部尚書。
孝文帝抵達平城後,繼續向北巡視,留元澄在平城考核舊有官吏。
當初,北魏自公、侯以下至于候補官員的總人數,數以萬計,冗員充斥,無所事事。
元澄按照品德才幹将官吏分為三等,考核他們的優劣,量才任用,大家都毫無怨言。
孝文帝回到洛陽後,命元澄兼任尚書右仆射。
孝文帝抵達北邙後,駕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