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絕對的悖謬
關燈
小
中
大
lon&tau&omicron&nu,&epsilon&iota&tau&epsilon&tau&iota&eta&rho&iota&omicron&nu&omega&nu&tau&upsilon&gamma&chi&alpha&nu&omega&pi&omicron&lambda&upsilon&pi&lambda&omicron&omega&tau&epsilon&rho&omicron&nu&alpha&iota&mu&alpha&lambda&lambda&omicron&nu&epsilon&pi&iota&tau&epsilon&upsilon&mu&mu&epsilon&nu&omicron&nu,&epsilon&iota&tau&epsilon&eta&mu&epsilon&rho&omega&tau&epsilon&rho&omicron&nu&tau&epsilon&alpha&iota&alpha&pi&lambda&omicron&upsilon&sigma&tau&epsilon&rho&omicron&nu&zeta&omega&omicron&nu,&epsilon&iota&alpha&tau&iota&nu&omicron&alpha&iota&alpha&tau&upsilon&phi&omicron&upsilon&mu&omicron&iota&rho&alpha&phi&upsilon&sigma&epsilon&iota&mu&epsilon&tau&epsilon&chi&omicron&nu。
[12]&ldquo不可知者&rdquo原文為detUbekjendte,下文假名作者将之等同于Guden(即思想方案中的&ldquo神&rdquo)。
雖然本書并未指名道姓地論及基督教,但它其實就是針對基督教所做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因而我們根據基督教思想中&ldquo上帝&rdquo的終極不可知性,将之譯為&ldquo不可知者&rdquo。
[13]&ldquo伴随物&rdquo原文為拉丁文accessorium,&ldquo前提&rdquo為prius。
[14]&ldquo本質包含了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essentiainvolvitexistentiam。
通常指在不依靠經驗的前提下直接從思想或者概念之中推出存在,與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有關。
[15]舉個例子,斯賓諾莎通過深入研究神的概念,想借助思想從神的概念當中推出神的存在,不過請注意,這存在不是作為一種偶性,而是作為本質的規定性。
這是斯賓諾莎的深刻之處,不過讓我們看一看,他是如何做的。
在《笛卡爾哲學原理》中他這樣寫道:&ldquo某物依其本性越完美,它所包含的存在也就越多、越必然。
反之亦然:某物依其本性所包含的存在越必然,該物就越完美&rdquo[34]。
相應地,越完美,則存在越多;存在越多,則越完美。
這是一個同語反複。
這一點在他的一則筆記當中表達得更為清楚,他說:&ldquo我們在此将不談論美和其他的完美性,人們通過迷信和無知而願意稱其為完美性。
當我說&lsquo完美&rsquo的時候,我所指的正是現實性或者存在&rdquo[35]。
他用&ldquo現實性&rdquo、&ldquo存在&rdquo來解釋&ldquo完美&rdquo[36];某物越完美,它在的也越多[37]。
可是某物的完美性在于,它自身有着更多的存在,我們也可以說,其存在越多,它在得也越多。
這個同語反複我們就說到這兒。
這裡缺乏的是真實的存在與理想的存在之間的區分[38]。
而假如沒有做出這個區分,那種本質上不甚清晰的用語就會變得更加令人困惑,也就是說談論什麼更多或更少的存在,談論存在的等級差别。
換個說法,斯賓諾莎講得頗有深度,但他卻沒有首先追問一個難題。
就真實的存在而言,讨論或多或少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
一隻蒼蠅,當其存在之時,它有着與神同樣多的存在。
就真實的存在而論,我所寫下的愚蠢論點與斯賓諾莎的深刻論點有着同樣多的存在,因為就真實的存在而言,起作用的是哈姆雷特的辯證法:在還是不在[39]。
真實的存在漠視所有本質規定性之間的差異,所有的存在沒有絲毫嫉妒地分有了存在,而且分有得同樣多。
可從理想的角度說事實卻非如此,這一點千真萬确。
可是,一旦我從理想化的角度去談論存在,我所談論的也就不再是存在,而是本質了。
最高的理想性包含着必然性,因此它在。
可是這個存在就是它的本質,以此方式它不能在真實存在的規定性之中成為辯證性的,因為它在。
而就其他事物言,我們也不能說或多或少的存在。
這一點以前就有人表述過,盡管并不完美,那就是說:如果神是可能的,那他也就是必然的(萊布尼茲)[40]。
其實斯賓諾莎的命題是完全正确的,同語反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完全規避了一個難點,這難點在于把握真實的存在,并且把神的理想性辯證地帶進真實的存在。
[16]&ldquo懸置狀态&rdquo原為拉丁文insuspenso。
[17]&ldquo笛卡爾玩具&rdquo是一種萬有引力玩具,它的一端裝有鉛塊,一旦松手,它立刻會倒立。
[18]&ldquo我的補充&rdquo原文為德文meineZuthat。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ldquo序言&rdquo中用過類似術語unsereZuthat(我們的補充)。
[19]克呂西波(Chrysippos,公元前281-208),古希臘斯多噶主義哲學家,雖然著述很少被保留,但卻因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思辯才能被譽為古代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曾說克呂西波就著名的&ldquo說謊者悖謬&rdquo寫過6大部著作。
(參《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21頁。
) 在&ldquo谷堆論證&rdquo(Sorites)中,所謂&ldquo向前的&rdquo即多加一粒谷子,&ldquo向後的&rdquo則為減少一粒谷子。
西塞羅記載了這件逸事,克爾凱郭爾引自鄧尼曼的哲學史。
[20]&ldquo最後的限制&rdquo原為拉丁文reservatiofinalis。
[21]語出《舊約·詩篇》第14章第1節以及第53章第1節,&ldquo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
&rdquo [22]一個多麼出色的瘋狂喜劇的題材呵! [23]所謂&ldquo上帝存在的物理學-目的論證明&rdquo(physicoteleologiskeBevis)是指從自然本身的有序性和合目的性出發而推出&ldquo上帝&rdquo作為最終原因的一種論證方法。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曾寫道:&ldquo又如蘇格拉底業已提出來的那種物理學的、神學的證明&hellip&hellip&rdquo(DeraltephysikotheologischedenschonSokrateshatte),參中譯本第3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95頁。
[24]此處指《路加福音》5:4-5。
耶稣對西門說:&ldquo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rdquo西門說:&ldquo夫子,我們整夜勞力,并沒有打着什麼。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rdquo [25]此處指希臘詭辯論者高爾吉亞的著名命題: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人也不能認識它;而即使認識了它,也無法向他人傳述。
該命題保留在
[12]&ldquo不可知者&rdquo原文為detUbekjendte,下文假名作者将之等同于Guden(即思想方案中的&ldquo神&rdquo)。
雖然本書并未指名道姓地論及基督教,但它其實就是針對基督教所做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因而我們根據基督教思想中&ldquo上帝&rdquo的終極不可知性,将之譯為&ldquo不可知者&rdquo。
[13]&ldquo伴随物&rdquo原文為拉丁文accessorium,&ldquo前提&rdquo為prius。
[14]&ldquo本質包含了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essentiainvolvitexistentiam。
通常指在不依靠經驗的前提下直接從思想或者概念之中推出存在,與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有關。
[15]舉個例子,斯賓諾莎通過深入研究神的概念,想借助思想從神的概念當中推出神的存在,不過請注意,這存在不是作為一種偶性,而是作為本質的規定性。
這是斯賓諾莎的深刻之處,不過讓我們看一看,他是如何做的。
在《笛卡爾哲學原理》中他這樣寫道:&ldquo某物依其本性越完美,它所包含的存在也就越多、越必然。
反之亦然:某物依其本性所包含的存在越必然,該物就越完美&rdquo[34]。
相應地,越完美,則存在越多;存在越多,則越完美。
這是一個同語反複。
這一點在他的一則筆記當中表達得更為清楚,他說:&ldquo我們在此将不談論美和其他的完美性,人們通過迷信和無知而願意稱其為完美性。
當我說&lsquo完美&rsquo的時候,我所指的正是現實性或者存在&rdquo[35]。
他用&ldquo現實性&rdquo、&ldquo存在&rdquo來解釋&ldquo完美&rdquo[36];某物越完美,它在的也越多[37]。
可是某物的完美性在于,它自身有着更多的存在,我們也可以說,其存在越多,它在得也越多。
這個同語反複我們就說到這兒。
這裡缺乏的是真實的存在與理想的存在之間的區分[38]。
而假如沒有做出這個區分,那種本質上不甚清晰的用語就會變得更加令人困惑,也就是說談論什麼更多或更少的存在,談論存在的等級差别。
換個說法,斯賓諾莎講得頗有深度,但他卻沒有首先追問一個難題。
就真實的存在而言,讨論或多或少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
一隻蒼蠅,當其存在之時,它有着與神同樣多的存在。
就真實的存在而論,我所寫下的愚蠢論點與斯賓諾莎的深刻論點有着同樣多的存在,因為就真實的存在而言,起作用的是哈姆雷特的辯證法:在還是不在[39]。
真實的存在漠視所有本質規定性之間的差異,所有的存在沒有絲毫嫉妒地分有了存在,而且分有得同樣多。
可從理想的角度說事實卻非如此,這一點千真萬确。
可是,一旦我從理想化的角度去談論存在,我所談論的也就不再是存在,而是本質了。
最高的理想性包含着必然性,因此它在。
可是這個存在就是它的本質,以此方式它不能在真實存在的規定性之中成為辯證性的,因為它在。
而就其他事物言,我們也不能說或多或少的存在。
這一點以前就有人表述過,盡管并不完美,那就是說:如果神是可能的,那他也就是必然的(萊布尼茲)[40]。
其實斯賓諾莎的命題是完全正确的,同語反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完全規避了一個難點,這難點在于把握真實的存在,并且把神的理想性辯證地帶進真實的存在。
[16]&ldquo懸置狀态&rdquo原為拉丁文insuspenso。
[17]&ldquo笛卡爾玩具&rdquo是一種萬有引力玩具,它的一端裝有鉛塊,一旦松手,它立刻會倒立。
[18]&ldquo我的補充&rdquo原文為德文meineZuthat。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ldquo序言&rdquo中用過類似術語unsereZuthat(我們的補充)。
[19]克呂西波(Chrysippos,公元前281-208),古希臘斯多噶主義哲學家,雖然著述很少被保留,但卻因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思辯才能被譽為古代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曾說克呂西波就著名的&ldquo說謊者悖謬&rdquo寫過6大部著作。
(參《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21頁。
) 在&ldquo谷堆論證&rdquo(Sorites)中,所謂&ldquo向前的&rdquo即多加一粒谷子,&ldquo向後的&rdquo則為減少一粒谷子。
西塞羅記載了這件逸事,克爾凱郭爾引自鄧尼曼的哲學史。
[20]&ldquo最後的限制&rdquo原為拉丁文reservatiofinalis。
[21]語出《舊約·詩篇》第14章第1節以及第53章第1節,&ldquo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
&rdquo [22]一個多麼出色的瘋狂喜劇的題材呵! [23]所謂&ldquo上帝存在的物理學-目的論證明&rdquo(physicoteleologiskeBevis)是指從自然本身的有序性和合目的性出發而推出&ldquo上帝&rdquo作為最終原因的一種論證方法。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曾寫道:&ldquo又如蘇格拉底業已提出來的那種物理學的、神學的證明&hellip&hellip&rdquo(DeraltephysikotheologischedenschonSokrateshatte),參中譯本第3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95頁。
[24]此處指《路加福音》5:4-5。
耶稣對西門說:&ldquo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rdquo西門說:&ldquo夫子,我們整夜勞力,并沒有打着什麼。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rdquo [25]此處指希臘詭辯論者高爾吉亞的著名命題: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人也不能認識它;而即使認識了它,也無法向他人傳述。
該命題保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