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絕對的悖謬
關燈
小
中
大
塞克斯都·恩披裡可的《反數學家》一書中,克爾凱郭爾通過鄧尼曼的哲學史了解該命題。
[26]&ldquo以否定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anegationis,&ldquo以理想化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aeminentiæ,它們是經院哲學家決定上帝性質的兩種方法。
前者通過否定的方法将那些有限的和不完美的性質從上帝身上移走,而後者則以肯定的方式為上帝增加那些人性的美德。
[27]&ldquo流放&rdquo原文為希臘文&delta&iota&alpha&sigma&pi&omicron&rho&alpha,該詞多數情況下指那些沒有在巴勒斯坦生活的猶太人。
[28]語出《馬太福音》第6章第26節。
耶稣說:&ldquo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rdquo [29]這裡可能指的是克爾凱郭爾生活時代丹麥哲學界圍繞着黑格爾關于哲學體系的起源問題所做的讨論。
黑格爾在其《邏輯學》中明确指出:&ldquo開端必須是絕對的,或者說,是抽象的開端;它于是不可以任何東西為前提,必須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也沒有根據;不如說它本身倒應當是全部科學的根據。
因此,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是一個直接的東西,或者不如說,隻是直接的東西本身。
正如它不能對他物有所規定那樣,它本身也不能包含任何内容,因為内容之類的東西會是與不同之物的區别和相互關系,從而就會是一種中介。
所以開端就是純有。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54頁。
黑體為原譯文所有。
克爾凱郭爾的老師、哥本哈根大學哲學系教授F.C.西伯恩撰文指出:&ldquo在我看來,宣稱說哲學源起于無前提這一點本身就已包含了一個更大的前提,這一點在無需進入對哲學的本質、可能性及其全部的運動和方法的争論的情況下是能夠得到證實的,因為此種争論已經步入哲學之中了。
&rdquo [30]&ldquo揚棄&rdquo在原文中寫為ophæve,是黑格爾aufheben概念的直接對應詞。
丹麥的黑格爾主義者海伯格曾就此概念寫道:&ldquo被揚棄的并不是被毀滅了。
要毀滅什麼東西,就應該把它放回到它生成之前所在的那個點上;可是被揚棄的則仍然在那裡。
因此揚棄也就是要保留。
&rdquo [31]&ldquo戰利品&rdquo原為拉丁文spoliaopima,原指羅馬将軍從他親手殺死的敵軍首領那裡繳獲的武器。
[32]這裡指的是鄧尼曼(WhilhelmGottliebTennemann)所著《哲學史》(GeschichtederPhilosophie,bind1-11,Leipzig1798-1819)中讨論希臘哲學當中的四種真理标準的章節(VondemKriteriumderWahrheit),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蘇格拉底(追尋的,søgte)、德谟克利特(懷疑的,omtvivlede)、伊壁鸠魯(公設的,postulerede)和柏拉圖(多産的,frugtbargjorte)。
克爾凱郭爾在本書中關于古代哲學的論述所參考的是鄧尼曼的哲學史。
黑格爾恰好認為,鄧尼曼的哲學史中&ldquo近代哲學寫得比古代好&rdquo,因為鄧尼曼在論述古代哲學思想時,犯了把我們熟悉的東西加到古人身上的錯誤。
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12頁。
盡管如此,鄧尼曼對古希臘四種真理标準的總結是到位的,且與黑格爾是一緻的。
這裡僅以對柏拉圖&ldquo多産的-生産的&rdquo真理标準的總結為例,因為它稍顯晦澀。
鄧尼曼的理解與黑格爾對柏拉圖理念論的理解是吻合的。
黑格爾批評了把理念當成&ldquo理性中的理想&rdquo的誤解,指出理念不是直接在意識中,而乃是在認識中。
&ldquo因此人們并不是具有理念,反之理念隻是通過認識的過程才在我們心靈中産生出來的。
&rdquo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80-181頁。
[33]希臘早期懷疑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皮羅(Pyrrhon,公元前365-前275)和他的學生提孟(Timon,公元前320-前230);晚期代表則為塞克斯都·恩披裡可(SextusEmpiricus,160-210)。
[34]這段原為拉丁文。
克爾凱郭爾将引文出處寫為principiaphilosophiæCartesianæParsIPropositioVIILemma,應是斯賓諾莎的PrincipiaphilosophiaeCartesianemoregeometricodemonstrata(1663年),直譯為《依據幾何學方法的笛卡爾哲學原理》。
引文如下:quoressuanaturaperfectiorest,eomajoremexistentiametmagisnecessariaminvolvit;etcontra,quomagisnecessariamexistentiamressuanaturainvolvit,eoperfectior. [35]這段筆記(NotaII)為拉丁文:quodhcnonloquimurdepulchritudineetaliisperfectionibus,quashominesexsuperstitioneetignorantiaperfectionesvocarevoluerunt.Sedperperfectionemintelligotantumrealitatemsiveesse. [36]&ldquo現實性&rdquo原為拉丁文realitas,&ldquo存在&rdquo與esse對應,&ldquo完美性&rdquo與perfectio對應。
[37]楷體字&ldquo在&rdquo對應于丹麥語系詞er當中的一個意思,即&ldquo在&rdquo、&ldquo在場&rdquo。
[38]&ldquo真實的存在&rdquo原文為faktiskVæren,&ldquo理想的存在&rdquo原文為ideelVæren。
Væren是丹麥語源的系詞,表示&ldquo是&rdquo、&ldquo在&rdquo、&ldquo存在&rdquo。
[39]&ldquo在還是不在&rdquo原文寫為atværeellerikkevære,與Tobeornottobe以及德文版的SeynoderNichtseyn直接對應。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這句著名台詞一般譯為&ldquo是生存還是死亡&rdquo,但此處根據上下文直譯為&ldquo在還是不在&rdquo更為切題。
[40]此處很可能指萊布尼茲1678年就笛卡爾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寫給赫爾曼·康甯的一封信(EpistolaadHermannumConringiumdeCartesianaDemonstrationeExistentiaeDei)中的句子:&ldquo上帝必然存在,假如他能夠憑某種可能的方式被假定為存在&rdquo(Deusnecessarioexistat,simodopossibilisesseponatur)。
[26]&ldquo以否定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anegationis,&ldquo以理想化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aeminentiæ,它們是經院哲學家決定上帝性質的兩種方法。
前者通過否定的方法将那些有限的和不完美的性質從上帝身上移走,而後者則以肯定的方式為上帝增加那些人性的美德。
[27]&ldquo流放&rdquo原文為希臘文&delta&iota&alpha&sigma&pi&omicron&rho&alpha,該詞多數情況下指那些沒有在巴勒斯坦生活的猶太人。
[28]語出《馬太福音》第6章第26節。
耶稣說:&ldquo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rdquo [29]這裡可能指的是克爾凱郭爾生活時代丹麥哲學界圍繞着黑格爾關于哲學體系的起源問題所做的讨論。
黑格爾在其《邏輯學》中明确指出:&ldquo開端必須是絕對的,或者說,是抽象的開端;它于是不可以任何東西為前提,必須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也沒有根據;不如說它本身倒應當是全部科學的根據。
因此,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是一個直接的東西,或者不如說,隻是直接的東西本身。
正如它不能對他物有所規定那樣,它本身也不能包含任何内容,因為内容之類的東西會是與不同之物的區别和相互關系,從而就會是一種中介。
所以開端就是純有。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54頁。
黑體為原譯文所有。
克爾凱郭爾的老師、哥本哈根大學哲學系教授F.C.西伯恩撰文指出:&ldquo在我看來,宣稱說哲學源起于無前提這一點本身就已包含了一個更大的前提,這一點在無需進入對哲學的本質、可能性及其全部的運動和方法的争論的情況下是能夠得到證實的,因為此種争論已經步入哲學之中了。
&rdquo [30]&ldquo揚棄&rdquo在原文中寫為ophæve,是黑格爾aufheben概念的直接對應詞。
丹麥的黑格爾主義者海伯格曾就此概念寫道:&ldquo被揚棄的并不是被毀滅了。
要毀滅什麼東西,就應該把它放回到它生成之前所在的那個點上;可是被揚棄的則仍然在那裡。
因此揚棄也就是要保留。
&rdquo [31]&ldquo戰利品&rdquo原為拉丁文spoliaopima,原指羅馬将軍從他親手殺死的敵軍首領那裡繳獲的武器。
[32]這裡指的是鄧尼曼(WhilhelmGottliebTennemann)所著《哲學史》(GeschichtederPhilosophie,bind1-11,Leipzig1798-1819)中讨論希臘哲學當中的四種真理标準的章節(VondemKriteriumderWahrheit),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蘇格拉底(追尋的,søgte)、德谟克利特(懷疑的,omtvivlede)、伊壁鸠魯(公設的,postulerede)和柏拉圖(多産的,frugtbargjorte)。
克爾凱郭爾在本書中關于古代哲學的論述所參考的是鄧尼曼的哲學史。
黑格爾恰好認為,鄧尼曼的哲學史中&ldquo近代哲學寫得比古代好&rdquo,因為鄧尼曼在論述古代哲學思想時,犯了把我們熟悉的東西加到古人身上的錯誤。
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12頁。
盡管如此,鄧尼曼對古希臘四種真理标準的總結是到位的,且與黑格爾是一緻的。
這裡僅以對柏拉圖&ldquo多産的-生産的&rdquo真理标準的總結為例,因為它稍顯晦澀。
鄧尼曼的理解與黑格爾對柏拉圖理念論的理解是吻合的。
黑格爾批評了把理念當成&ldquo理性中的理想&rdquo的誤解,指出理念不是直接在意識中,而乃是在認識中。
&ldquo因此人們并不是具有理念,反之理念隻是通過認識的過程才在我們心靈中産生出來的。
&rdquo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80-181頁。
[33]希臘早期懷疑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皮羅(Pyrrhon,公元前365-前275)和他的學生提孟(Timon,公元前320-前230);晚期代表則為塞克斯都·恩披裡可(SextusEmpiricus,160-210)。
[34]這段原為拉丁文。
克爾凱郭爾将引文出處寫為principiaphilosophiæCartesianæParsIPropositioVIILemma,應是斯賓諾莎的PrincipiaphilosophiaeCartesianemoregeometricodemonstrata(1663年),直譯為《依據幾何學方法的笛卡爾哲學原理》。
引文如下:quoressuanaturaperfectiorest,eomajoremexistentiametmagisnecessariaminvolvit;etcontra,quomagisnecessariamexistentiamressuanaturainvolvit,eoperfectior. [35]這段筆記(NotaII)為拉丁文:quodhcnonloquimurdepulchritudineetaliisperfectionibus,quashominesexsuperstitioneetignorantiaperfectionesvocarevoluerunt.Sedperperfectionemintelligotantumrealitatemsiveesse. [36]&ldquo現實性&rdquo原為拉丁文realitas,&ldquo存在&rdquo與esse對應,&ldquo完美性&rdquo與perfectio對應。
[37]楷體字&ldquo在&rdquo對應于丹麥語系詞er當中的一個意思,即&ldquo在&rdquo、&ldquo在場&rdquo。
[38]&ldquo真實的存在&rdquo原文為faktiskVæren,&ldquo理想的存在&rdquo原文為ideelVæren。
Væren是丹麥語源的系詞,表示&ldquo是&rdquo、&ldquo在&rdquo、&ldquo存在&rdquo。
[39]&ldquo在還是不在&rdquo原文寫為atværeellerikkevære,與Tobeornottobe以及德文版的SeynoderNichtseyn直接對應。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這句著名台詞一般譯為&ldquo是生存還是死亡&rdquo,但此處根據上下文直譯為&ldquo在還是不在&rdquo更為切題。
[40]此處很可能指萊布尼茲1678年就笛卡爾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寫給赫爾曼·康甯的一封信(EpistolaadHermannumConringiumdeCartesianaDemonstrationeExistentiaeDei)中的句子:&ldquo上帝必然存在,假如他能夠憑某種可能的方式被假定為存在&rdquo(Deusnecessarioexistat,simodopossibilisessepona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