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傳弟子

關燈
rdquo [24]&ldquo吹牛大王&rdquo原文為Münchhausen,即德國男爵明希豪森(KarlFriedrichHieronymusvonMünchhausen,1720-1791),他于1781年發表了一些難以置信的關于打獵和戰争的假故事而聞名。

    1785年,這些故事被譯成英語,1787年又由詩人G.A.Bürger回譯為德語,該著作的丹麥語譯本出現在1834年。

    德國當代著名作家埃裡希·凱斯特納(ErichKästner)曾為兒童編寫過明希豪森的故事,充滿了令人捧腹的笑料。

     [25]根據克爾凱郭爾時代的丹麥法律,重罪将被判處死刑,而死刑不能伴随其他的懲罰,盡管一個罪犯可能同時犯有多種其他罪行。

     [26]&ldquo但是&rdquo原文為德文aber。

     [27]&ldquo撒福特總是鑽到食櫥中&rdquo典出丹麥著名詩人奧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1779-1850)于1808年寫作的歌曲《催眠飲料》(Sovedrikken)。

    歌中外科醫生布拉斯這樣評論他的助手撒福特:&ldquo他是如何把魔鬼扭轉過來的,結果他總是或者鑽到食廚中,或者鑽到酒窖裡。

    &rdquo對此撒福特回答道:&ldquo再自然不過了。

    當我們有吃有喝的時候,我們就該心滿意足。

    &rdquo [28]&ldquo神的離去對弟子有好處&rdquo語出《約翰福音》第16章第7節。

    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然而,我将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

    &rdquo [29]&ldquo希臘理發師&rdquo的典故實際上混淆了兩則古希臘逸事。

    一則逸事見諸曆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記載。

    一位熱情的理發師第一個把雅典軍隊被西西裡人挫敗的傳聞(發生于公元前413年)帶到雅典城。

    由于匆忙之中他忘記了消息提供者的名字,人們誤以為消息是他編造的,于是對他處以體罰,當消息被證實後他才獲釋。

    另一則逸事見希臘作家琉善的作品。

    菲利普狄斯(Philippides)從雅典奔跑240公裡到達斯巴達,告訴該城居民做好防禦波斯人入侵的準備。

    接着,他又跑到馬拉松(Marathon)傳遞消息,該城距雅典42公裡,但卻與斯巴達處于完全相反的方向,到達後他還參加了與入侵敵人的搏鬥(公元前490年)。

    最後,他跑回雅典報告他們獲勝的消息。

    到達雅典後他倒地身亡。

     [30]&ldquo堆滿整個世界的書&rdquo語出《約翰福音》第21章第25節。

    約翰說:&ldquo耶稣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rdquo [31]&ldquo結束了&rdquo是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他說&ldquo我渴了&rdquo,有人用海絨蘸滿醋給他喝,随後他便說&ldquo結束了&rdquo,然後就将靈魂付給了神。

    《聖經》中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成了&rdquo。

    此處是根據丹麥文《聖經》以及克爾凱郭爾文本用語的直譯。

    參《約翰福音》第19章第30節。

     [32]&ldquo和解者&rdquo語出《羅馬書》第5章第10節。

    保羅說:&ldquo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借着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rdquo同時還可參《哥林多後書》第5章第18-19節。

    為了與克爾凱郭爾文本用語一緻,此處将&ldquo和好&rdquo譯為&ldquo和解&rdquo。

     [33]&ldquo眼淚&rdquo、&ldquo果實&rdquo語出《舊約·詩篇》第126篇第5節的詩句:&ldquo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rdquo [34]&ldquo帶着歌聲和樂聲&rdquo原文為medSangogKlang,這是丹麥語成語。

     [35]&ldquo大獲全勝的一代&rdquo(dennetriumpherendeGeneration)可能源自拉丁短語ecclesiatriumphans(大獲全勝的教會),這是教會分裂之前的一種完美狀态,指基督複活之後教會當統治整個世界的狀态。

     [36]&ldquo輕松愉快的、古北歐式的翻譯&rdquo是克爾凱郭爾對丹麥著名作家、教士格倫德威(N.F.S.Grundtvig,1783-1872)對《聖經》翻譯所做的戲谑性諷刺。

    在翻譯《新約·以弗所書》第5章、第15-21節的時候,格倫德威采用了SangogKlang,直譯為&ldquo歌聲和樂聲&rdquo,有&ldquo興高采烈&rdquo、&ldquo喜氣洋洋&rdquo的涵義,故被諷刺為&ldquo輕松愉快的&rdquo。

    說他的翻譯是&ldquo古北歐的&rdquo(原文寫為ølnordisk,它是對oldnordisk一詞的谑稱,øl原意為&ldquo啤酒&rdquo),則是因為格倫德威著有《北歐神話》,宣揚&ldquo丹麥性&rdquo(danskhed)以及丹麥作為上帝的特選子民等思想。

    克爾凱郭爾承認格倫德威是&ldquo天才&rdquo,但将其思想學說斥之為&ldquo胡說八道&rdquo(Pølse-Snak)。

    格倫德威與克爾凱郭爾在宗教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但他曾倡議建立丹麥&ldquo國民中學&rdquo(Højskole),并著有《丹麥教堂贊美詩集》,在丹麥曆史上有較深遠的影響。

    格倫德威與克爾凱郭爾的關系問題成為丹麥學者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

     [37]&ldquo吟誦諷刺詩&rdquo指羅馬帝國時期慶祝軍事勝利的習俗。

    每當打了勝仗,羅馬元老院都要投票表決是否舉行慶祝活動。

    其時遊行隊伍将進入羅馬城,走在最前面的是樂隊,其次則是戰利品、戰俘和盛裝的犧牲,接着是坐在華麗馬車當中的将軍,最後才是士兵。

    那一天士兵們被允許吟誦一首諷刺将軍的詩,以提醒那些将軍&mdash&mdash他隻是一個凡人。

     [38]&ldquo自然對錫蘭的嘲笑聲&rdquo指一種自然現象,德國自然哲學家兼神秘主義者舒伯特(G.H.Schubert)稱之為&ldquo錫蘭的魔鬼之聲&rdquo(TeufelsstimmeaufCeylon)。

    該現象的特征為,有種聲音人們一方面覺得它像來自遠處的雷電聲,一方面又覺得它很近。

    它更讓人想起一種人發出的哀怨之聲,同時聽上去還像是一支令人恐懼的快節奏的小步舞曲。

     [39]&ldquo戰鬥性的&rdquo語出《提摩太前書》第6章第12節。

    保羅說:&ldquo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

    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rdquo [40]&ldquo無意義的語詞&rdquo原文為Abracadabra。

    這是魔術師在變戲法前說的毫無意義的咒語。

     [41]&ldquo絕對&rdquo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唯心論哲學的核心概念。

    在謝林的&ldquo同一哲學&rdquo當中,&ldquo絕對&rdquo意味着&ldquo普遍的理性&rdquo,在它的統領下,對立概念如&ldquo主體-客體&rdquo、&ldquo精神-自然&rdquo、&ldquo自由-必然&rdquo等将達至同一。

    在黑格爾體系當中,&ldquo絕對&rdquo是通過&ldquo理念&rdquo來表示的,&ldquo絕對的理念&rdquo就是&ldquo精神&rdquo(上帝),它經過矛盾的内在運動最終達至一種更高層次的統一,在那裡,&ldquo絕對的差别&rdquo被消解了。

     [42]在《哲學片斷》最初的提綱中克爾凱郭爾做了這樣的章節安排:&ldquo命題/形勢/曆史的外衣&rdquo(Proposition/Positio/historiskCostume)。

    不過,關于&ldquo曆史的外衣&rdquo的寫作計劃很快就被放棄了,它最終于1846年出現在歸于同一假名作者的《為〈哲學片斷〉所做出的最後的、非科學性的附言》(一般簡稱《附言》)一書之中。

     [43]&ldquo不會自人心中産生&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第2章第9節。

    保羅說:&ldquo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rdquo [44]哈曼于1778年在一封緻友人拉瓦特(J.C.Lavater)的信中曾這樣說:MirIgnorantenist,nächstdemPredigerdesaltenBundes,derweisesteSchrifstellerunddunkelsteProphet,derexecutordesneuenTestaments,PotiusPilatus.IhmwarvoxpopulivoxDei.(&ldquo我忽略了那個最靠近《舊約》的布道者,最智慧的作家和最黑暗的預言家,《新約》的執法者,彭提烏斯·彼拉多。

    他是人民的聲音、神的聲音。

    &rdquo) 彼拉多是羅馬帝國在猶太人居住地區的執政官,他對基督之死負有責任(參《約翰福音》第18章,37-38節)。

    他被稱之為&ldquo《新約》的執法者&rdquo(executorNoviTestamenti),實際上是利用eksekution所具有的&ldquo完成&rdquo和&ldquo處決&rdquo這兩重意思而做的文字遊戲:一方面彼拉多&ldquo完成了&rdquo在神和人之間的新的約定;另一方面是他讓耶稣被處死。

    故這裡将之譯為&ldquo《新約》的執法人&rdquo。

     [45]&ldquo或然性&rdquo原文為Sandsynlighed,英譯為Probability。

    有時根據需要譯為&ldquo概率&rdquo。

     [46]&ldquo為了更好的信息&rdquo原文為拉丁文obmelioreminformationem。

     [47]&ldquo生死兄弟&rdquo(Fostbroder)指古代北歐彼此交換血液、并莊嚴發誓像兄弟一樣同生共死的人。

     [48]伊壁鸠魯此言見諸第歐根尼的哲學史(第10冊、第124節)的記載。

    在伊壁鸠魯緻年輕學生麥農克烏斯(Menoikeus)的信中有這樣的句:&ldquo死亡與我們無關,這個正确的理解使得有死的人生成為愉快的,不是給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時間,而是把對不朽的渴望移開了。

    對于徹底領悟了&lsquo生命的終結并不怕&rsquo的人言,人生根本不可怕。

    于是,害怕死亡的人是愚蠢的,不是因為當死亡來臨之時它會帶來痛苦,而是因為死亡會提前帶來痛苦。

    任何在當下時刻不會引起煩惱的東西會在期待之中引起毫無根據的痛苦。

    因此,死亡這一可怕的惡對于我們并無所謂,因為當我們在時,死亡尚未來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不在了。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