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奏曲
關燈
小
中
大
ega(thetikōs)。
該術語曾被第歐根尼·拉爾修使用。
[41]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強調,直接性的感覺和認識是不騙人的[51]。
後來,笛卡爾與希臘懷疑主義者們一樣,認為錯誤來源于意志,它急于得出結論[52]。
這一點給信仰投射了一道光芒。
當人們下定決心去信仰的時候,他是冒着&ldquo這是個錯誤&rdquo的風險,但他仍然願意去信。
換用其他方式人們永遠都不會信仰。
假如人們想逃避風險,他就要确切地知道,在他下水之前他已經能遊泳了。
[42]此處指笛卡爾在《哲學原理》(Principiaphilosophiae)第31節中所強調的,盡管上帝從不欺騙人,但人卻常犯錯誤,而這些錯誤并非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意志。
在該書第42節中指出,如果沒有人想犯錯誤,那麼人根本就不會犯錯誤;可是雖然沒有人願意犯錯,人卻常常帶着熱情而為之。
[43]雅各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1819),德國哲學家。
他受到了友人哈曼的強烈影響,與其同時代者如康德、費希特、謝林、門德爾松做過讨論。
他發展出了一種&ldquo生活的哲學&rdquo,其中&ldquo情感&rdquo和&ldquo信仰&rdquo處于中心位置。
正文中論及的&ldquo根據&rdquo與&ldquo原因&rdquo的差别見雅各比《緻摩西·門德爾松先生的信:關于斯賓諾莎哲學》(UeberdieLehredesSpinozainBriefenanHerrnMosesMendelssohn)。
[44]&ldquo說兩面話&rdquo原文為拉丁文dis-putare,原意為&ldquo言說&rdquo、&ldquo讨論&rdquo。
其中,前綴dis意指&ldquo雙重的&rdquo,而putare有&ldquo評判&rdquo、&ldquo判斷&rdquo、&ldquo意味&rdquo的涵義,故在涉及到懷疑問題的時候,這個詞當被解做&ldquo說兩面話&rdquo。
[45]&ldquo懸置得出結論的哲學&rdquo原為希臘文&phi&iota&lambda&omicron&sigma&omicron&phi&iota&alpha&epsilon&phi&epsilon&tau&iota&eta。
[46]此處的&ldquo絕對方法&rdquo指黑格爾用以建構其哲學體系的辯證方法。
[47]&ldquo衆多的迹象和奇事&rdquo(medmangeTegnogunderligeGjerninger)語出《希伯來書》2:4:&ldquo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異能,并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rdquo [48]此處的&ldquo四大君主國&rdquo可能指黑格爾對曆史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總結,它們是:東方世界(DieorientalisheWelt)、希臘世界(DiegriechischeWelt)、羅馬世界(DierömischeWelt)以及日耳曼世界(DiegermanischeWelt)。
[49]格特·威斯特費勒(GeertWestphaler)是賀伯格寫于1724年的一幕喜劇《格特·威斯特費勒師傅或者能言善辯的理發師》中的主人公,他以善于對任何論題發表滔滔不絕的評論著稱。
當藥店店主的女兒萊昂諾拉問他Reich-tag與Kreids-tag這兩個詞有何區别的時候,他開始了冗長的解釋,其中講到了四大君主國,認為它們建立在《聖經》中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王所釋的夢中所提及的四國(見《但以理書》第2章第36-45節),但實際上他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
克爾凱郭爾利用這個喜劇人物和場景來諷刺那些動辄就上升到世界曆史層面上的寫作及言論。
克爾凱郭爾用&ldquo後世的黑格爾式的格特·威斯特費勒們&rdquo很可能影涉其同時代的丹麥法學家卡爾·魏斯(KarlWeis),他撰寫了題為《論國家的曆史發展》的博士論文,其中提到了黑格爾的曆史發展四階段的觀點。
[50]&ldquo三大本著作&rdquo暗指黑格爾于1812-1816年出版的三卷本著作《邏輯學》(WissenschaftderLogik)。
[51]括号内附有弟歐根尼觀點的希臘文:&tau&epsilon&lambda&omicron&delta&epsilon&omicron&iota&sigma&epsilon&pi&tau&iota&omicron&iota&phi&alpha&sigma&iota&tau&eta&nu&epsilon&pi&omicron&chi&eta&nu,&sigma&alpha&iota&tau&rho&omicron&pi&omicron&nu&epsilon&pi&alpha&omicron&lambda&omicron&upsilon&epsilon&iota&alpha&tau&alpha&rho&xi&iota&alpha。
[52]此處指柏拉圖對話《泰阿泰德》篇195d中,蘇格拉底所說的這樣一段話:&ldquo我不僅僅是感到煩惱,而且也害怕,我該怎樣去回答他,假如有人這樣問我:&lsquo聽着,蘇格拉底,你是否已經發現了,錯誤的意見既不在于感官知覺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中,也不在思想當中,而是在感覺與思想的關聯之中?&rsquo對此我将回答說,是的,而且我可能會為我們做出了這麼重大的發現而自豪。
&rdquo 附錄應用 這裡所說的一切對于單純的曆史性是有效的,其矛盾在于,它已然生成,這矛盾[1]隻是生成的矛盾。
在此人們不該上當受騙,認為在某物已經生成之後去理解&ldquo已然生成&rdquo要比在它生成之前更容易。
這樣認為的人至今仍沒有理解&ldquo已然生成&rdquo的涵義,他有的隻是對&ldquo在場者&rdquo的感覺和認知的直接性,而生成并沒有被納入其中。
現在,我們返回到我們的創作以及假設之上,即神一直是存在着的。
針對單純的曆史性的有效原則是,直接性的感覺和認知不能成為曆史,無論對于同時代人還是後繼者來說都不行。
而那個曆史事實[2](這是我們的創作的内容)擁有一個獨特性質,因為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曆史事實,而是一個建立在自我矛盾之上的事實(這個自我矛盾充分表明,在直接的同時代人與後繼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别。
在面對一個自我矛盾以及由于認同該矛盾所冒的風險的時候,直接的同時代性并無任何優勢)。
可它又是一個曆史事實,而且隻為信仰而在。
于是,信仰首先要在一種單純的、一般的意義上出場,它事關曆史性。
接着,信仰應該在一種傑出的意義上出場,因此,它隻能出現一次,也就是說,出現很多次,但卻僅在一種情況下。
從永恒的角度出發,人們相信的不是&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盡管人們假設神存在着。
這是一種被誤用的語言。
蘇格拉底相信的不是&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他所知道的關于神的事是通過回憶得到的,神的存在對于他來說絕非曆史性的。
蘇格拉底關于神的知識是否比我們假設的那位從神本人手中接受條件的人的知識較不完善,這個問題與這裡的讨論無關。
因為信仰不是與本質、而是與存在相關,&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這一假設在永恒的、而非曆史的意義上決定了神。
曆史的情況是:神已然存在(對于同時代人言),神通過說他&ldquo已然存在&rdquo成為了一個&ldquo在場&rdquo(對于後繼者言)。
不過矛盾正在于此。
從直接性的角度出發,沒有人能夠與這個曆史事實同時共在(參前述);但這個事實卻是信仰的對象,因為它涉及的是生成。
這裡的問題不關乎其中的真實性,而關乎人們是否願意認同&ldquo神已然存在&rdquo這一點,神的永恒本質由此轉變到生成的辯證規定性之中。
附錄應用哲學片斷于是,我們要緩議那個曆史事實。
沒有人直接地與之同時共在,因為在一次方中,它是曆史性的(一般意義上的信仰);在二次方中,也沒有人直接與之同時共在,因為它建立在矛盾之上(傑出意義上的信仰)[3]。
可是,後一種情況下,在時間上相隔最遠的人之間的平等吞噬了前一種情況下在時間上有所差别的人之間的差别。
每當信仰者使這個事實成為信仰的對象、成為對自己而言的曆史性存在的時候,他都是在重複生成的辯證規定性。
不管有多少世紀經過,不管那個事實在其身後引發了多少後果,該事件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更為必然(可以明确地說,這些後果本身隻是變得相對地必然[4],因為它們是在那種自由運作的原因之中駐足);更不用說那種反向的情況了&mdash&mdash那個事實因其後果而成為必然,因為後果習慣于将其根據置于他物之上,而非以此為根據。
不管同時代人或者先驅者是否看到了這些準備,是否看到了關于它的暗示或者征兆,那個事實都不是必然的,因為它是生成的。
換言之,那個事實與&ldquo未來&rdquo和&ldquo過去&rdquo一樣都不是必然的。
*** [1]&ldquo矛盾&rdquo這個詞在這裡不應該在模糊的意義上使用,在那種意義上,黑格爾誤導了自己、他人以及矛盾本身,認為矛盾有力量産生出些什麼。
隻要無物生成,矛盾也就隻是欽羨[5]中的欲望,它是欽羨的而非生成的&ldquo沖動&rdquo[6]。
而當某物已然生成之時,矛盾會再次作為欽羨的&ldquo沖動&rdquo在那種重現了生成的激情之中在場。
[2]&ldquo沖動&rdquo原為拉丁文nisus,有&ldquo努力&rdquo、&ldquo欲望&rdquo的意思。
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它被用來描述思想以及存在中的運動的力量。
黑格爾認為:&ldquo内在的、自己特有的自身運動,一般的沖動(單子的欲望或沖力Nisus,絕對單純物的隐德來希Entelechie),不外是:某物在同一個觀點之下,既是它自身,又是它自身的欠缺或否定物。
抽象的自身同一,還不是生命力;但因為自在的肯定物本身就是否定性,所以它超出自身并引起自身的變化。
某物之所以有生命,隻是因為它自身包含矛盾,并且誠然是把矛盾在自身中把握和保持住的力量。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7頁。
黑體為中譯本原有。
[3]&ldquo在一次方中&rdquo原文為iførstePotens,&ldquo在二次方中&rdquo原文為iandenPotens。
這是數學用語,看似費解,但若結合黑格爾在《邏輯學》中&ldquo大小(量)&rdquo一節的内容,則較易理解。
黑格爾說:&ldquo最近,方幂比率特别被應用到概念規定上。
概念在其直接性中,曾被稱為一次方;在他有或區别中,即它的環節的實有中,被稱為二次方;就其回複到自身或作為總體說,被稱為三次方。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352頁。
黑體字為譯文原有。
[4]&ldquo相對地必然&rdquo指黑格爾在《宗教哲學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Religion)中對&ldquo外在的&rdquo、&ldquo内在的&rdquo和&ldquo絕對的&rdquo必然性之間所做的區分。
其中,&ldquo外在的必然性&rdquo就被稱為&ldquo相對的必然性&rdquo(relativundzufälligeNothwendigkeit)。
[5]&ldquo那個曆史事實&rdquo原文為hiinthistoriskeFaktum,指基督耶稣化身為人并受難的事實。
[6]&ldquo欽羨&rdquo原文為Beundring。
關于該詞參《間奏曲》注31。
該術語曾被第歐根尼·拉爾修使用。
[41]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強調,直接性的感覺和認識是不騙人的[51]。
後來,笛卡爾與希臘懷疑主義者們一樣,認為錯誤來源于意志,它急于得出結論[52]。
這一點給信仰投射了一道光芒。
當人們下定決心去信仰的時候,他是冒着&ldquo這是個錯誤&rdquo的風險,但他仍然願意去信。
換用其他方式人們永遠都不會信仰。
假如人們想逃避風險,他就要确切地知道,在他下水之前他已經能遊泳了。
[42]此處指笛卡爾在《哲學原理》(Principiaphilosophiae)第31節中所強調的,盡管上帝從不欺騙人,但人卻常犯錯誤,而這些錯誤并非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意志。
在該書第42節中指出,如果沒有人想犯錯誤,那麼人根本就不會犯錯誤;可是雖然沒有人願意犯錯,人卻常常帶着熱情而為之。
[43]雅各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1819),德國哲學家。
他受到了友人哈曼的強烈影響,與其同時代者如康德、費希特、謝林、門德爾松做過讨論。
他發展出了一種&ldquo生活的哲學&rdquo,其中&ldquo情感&rdquo和&ldquo信仰&rdquo處于中心位置。
正文中論及的&ldquo根據&rdquo與&ldquo原因&rdquo的差别見雅各比《緻摩西·門德爾松先生的信:關于斯賓諾莎哲學》(UeberdieLehredesSpinozainBriefenanHerrnMosesMendelssohn)。
[44]&ldquo說兩面話&rdquo原文為拉丁文dis-putare,原意為&ldquo言說&rdquo、&ldquo讨論&rdquo。
其中,前綴dis意指&ldquo雙重的&rdquo,而putare有&ldquo評判&rdquo、&ldquo判斷&rdquo、&ldquo意味&rdquo的涵義,故在涉及到懷疑問題的時候,這個詞當被解做&ldquo說兩面話&rdquo。
[45]&ldquo懸置得出結論的哲學&rdquo原為希臘文&phi&iota&lambda&omicron&sigma&omicron&phi&iota&alpha&epsilon&phi&epsilon&tau&iota&eta。
[46]此處的&ldquo絕對方法&rdquo指黑格爾用以建構其哲學體系的辯證方法。
[47]&ldquo衆多的迹象和奇事&rdquo(medmangeTegnogunderligeGjerninger)語出《希伯來書》2:4:&ldquo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異能,并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rdquo [48]此處的&ldquo四大君主國&rdquo可能指黑格爾對曆史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總結,它們是:東方世界(DieorientalisheWelt)、希臘世界(DiegriechischeWelt)、羅馬世界(DierömischeWelt)以及日耳曼世界(DiegermanischeWelt)。
[49]格特·威斯特費勒(GeertWestphaler)是賀伯格寫于1724年的一幕喜劇《格特·威斯特費勒師傅或者能言善辯的理發師》中的主人公,他以善于對任何論題發表滔滔不絕的評論著稱。
當藥店店主的女兒萊昂諾拉問他Reich-tag與Kreids-tag這兩個詞有何區别的時候,他開始了冗長的解釋,其中講到了四大君主國,認為它們建立在《聖經》中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王所釋的夢中所提及的四國(見《但以理書》第2章第36-45節),但實際上他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
克爾凱郭爾利用這個喜劇人物和場景來諷刺那些動辄就上升到世界曆史層面上的寫作及言論。
克爾凱郭爾用&ldquo後世的黑格爾式的格特·威斯特費勒們&rdquo很可能影涉其同時代的丹麥法學家卡爾·魏斯(KarlWeis),他撰寫了題為《論國家的曆史發展》的博士論文,其中提到了黑格爾的曆史發展四階段的觀點。
[50]&ldquo三大本著作&rdquo暗指黑格爾于1812-1816年出版的三卷本著作《邏輯學》(WissenschaftderLogik)。
[51]括号内附有弟歐根尼觀點的希臘文:&tau&epsilon&lambda&omicron&delta&epsilon&omicron&iota&sigma&epsilon&pi&tau&iota&omicron&iota&phi&alpha&sigma&iota&tau&eta&nu&epsilon&pi&omicron&chi&eta&nu,&sigma&alpha&iota&tau&rho&omicron&pi&omicron&nu&epsilon&pi&alpha&omicron&lambda&omicron&upsilon&epsilon&iota&alpha&tau&alpha&rho&xi&iota&alpha。
[52]此處指柏拉圖對話《泰阿泰德》篇195d中,蘇格拉底所說的這樣一段話:&ldquo我不僅僅是感到煩惱,而且也害怕,我該怎樣去回答他,假如有人這樣問我:&lsquo聽着,蘇格拉底,你是否已經發現了,錯誤的意見既不在于感官知覺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中,也不在思想當中,而是在感覺與思想的關聯之中?&rsquo對此我将回答說,是的,而且我可能會為我們做出了這麼重大的發現而自豪。
&rdquo 附錄應用 這裡所說的一切對于單純的曆史性是有效的,其矛盾在于,它已然生成,這矛盾[1]隻是生成的矛盾。
在此人們不該上當受騙,認為在某物已經生成之後去理解&ldquo已然生成&rdquo要比在它生成之前更容易。
這樣認為的人至今仍沒有理解&ldquo已然生成&rdquo的涵義,他有的隻是對&ldquo在場者&rdquo的感覺和認知的直接性,而生成并沒有被納入其中。
現在,我們返回到我們的創作以及假設之上,即神一直是存在着的。
針對單純的曆史性的有效原則是,直接性的感覺和認知不能成為曆史,無論對于同時代人還是後繼者來說都不行。
而那個曆史事實[2](這是我們的創作的内容)擁有一個獨特性質,因為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曆史事實,而是一個建立在自我矛盾之上的事實(這個自我矛盾充分表明,在直接的同時代人與後繼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别。
在面對一個自我矛盾以及由于認同該矛盾所冒的風險的時候,直接的同時代性并無任何優勢)。
可它又是一個曆史事實,而且隻為信仰而在。
于是,信仰首先要在一種單純的、一般的意義上出場,它事關曆史性。
接着,信仰應該在一種傑出的意義上出場,因此,它隻能出現一次,也就是說,出現很多次,但卻僅在一種情況下。
從永恒的角度出發,人們相信的不是&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盡管人們假設神存在着。
這是一種被誤用的語言。
蘇格拉底相信的不是&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他所知道的關于神的事是通過回憶得到的,神的存在對于他來說絕非曆史性的。
蘇格拉底關于神的知識是否比我們假設的那位從神本人手中接受條件的人的知識較不完善,這個問題與這裡的讨論無關。
因為信仰不是與本質、而是與存在相關,&ldquo神是存在的&rdquo這一假設在永恒的、而非曆史的意義上決定了神。
曆史的情況是:神已然存在(對于同時代人言),神通過說他&ldquo已然存在&rdquo成為了一個&ldquo在場&rdquo(對于後繼者言)。
不過矛盾正在于此。
從直接性的角度出發,沒有人能夠與這個曆史事實同時共在(參前述);但這個事實卻是信仰的對象,因為它涉及的是生成。
這裡的問題不關乎其中的真實性,而關乎人們是否願意認同&ldquo神已然存在&rdquo這一點,神的永恒本質由此轉變到生成的辯證規定性之中。
附錄應用哲學片斷于是,我們要緩議那個曆史事實。
沒有人直接地與之同時共在,因為在一次方中,它是曆史性的(一般意義上的信仰);在二次方中,也沒有人直接與之同時共在,因為它建立在矛盾之上(傑出意義上的信仰)[3]。
可是,後一種情況下,在時間上相隔最遠的人之間的平等吞噬了前一種情況下在時間上有所差别的人之間的差别。
每當信仰者使這個事實成為信仰的對象、成為對自己而言的曆史性存在的時候,他都是在重複生成的辯證規定性。
不管有多少世紀經過,不管那個事實在其身後引發了多少後果,該事件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更為必然(可以明确地說,這些後果本身隻是變得相對地必然[4],因為它們是在那種自由運作的原因之中駐足);更不用說那種反向的情況了&mdash&mdash那個事實因其後果而成為必然,因為後果習慣于将其根據置于他物之上,而非以此為根據。
不管同時代人或者先驅者是否看到了這些準備,是否看到了關于它的暗示或者征兆,那個事實都不是必然的,因為它是生成的。
換言之,那個事實與&ldquo未來&rdquo和&ldquo過去&rdquo一樣都不是必然的。
*** [1]&ldquo矛盾&rdquo這個詞在這裡不應該在模糊的意義上使用,在那種意義上,黑格爾誤導了自己、他人以及矛盾本身,認為矛盾有力量産生出些什麼。
隻要無物生成,矛盾也就隻是欽羨[5]中的欲望,它是欽羨的而非生成的&ldquo沖動&rdquo[6]。
而當某物已然生成之時,矛盾會再次作為欽羨的&ldquo沖動&rdquo在那種重現了生成的激情之中在場。
[2]&ldquo沖動&rdquo原為拉丁文nisus,有&ldquo努力&rdquo、&ldquo欲望&rdquo的意思。
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它被用來描述思想以及存在中的運動的力量。
黑格爾認為:&ldquo内在的、自己特有的自身運動,一般的沖動(單子的欲望或沖力Nisus,絕對單純物的隐德來希Entelechie),不外是:某物在同一個觀點之下,既是它自身,又是它自身的欠缺或否定物。
抽象的自身同一,還不是生命力;但因為自在的肯定物本身就是否定性,所以它超出自身并引起自身的變化。
某物之所以有生命,隻是因為它自身包含矛盾,并且誠然是把矛盾在自身中把握和保持住的力量。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7頁。
黑體為中譯本原有。
[3]&ldquo在一次方中&rdquo原文為iførstePotens,&ldquo在二次方中&rdquo原文為iandenPotens。
這是數學用語,看似費解,但若結合黑格爾在《邏輯學》中&ldquo大小(量)&rdquo一節的内容,則較易理解。
黑格爾說:&ldquo最近,方幂比率特别被應用到概念規定上。
概念在其直接性中,曾被稱為一次方;在他有或區别中,即它的環節的實有中,被稱為二次方;就其回複到自身或作為總體說,被稱為三次方。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352頁。
黑體字為譯文原有。
[4]&ldquo相對地必然&rdquo指黑格爾在《宗教哲學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Religion)中對&ldquo外在的&rdquo、&ldquo内在的&rdquo和&ldquo絕對的&rdquo必然性之間所做的區分。
其中,&ldquo外在的必然性&rdquo就被稱為&ldquo相對的必然性&rdquo(relativundzufälligeNothwendigkeit)。
[5]&ldquo那個曆史事實&rdquo原文為hiinthistoriskeFaktum,指基督耶稣化身為人并受難的事實。
[6]&ldquo欽羨&rdquo原文為Beundring。
關于該詞參《間奏曲》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