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奏曲
關燈
小
中
大
quo如此這般&rdquo。
後繼者的信仰可能會借助同時代人的陳述,不過隻能在與同時代人借助直接性的感覺和認知而信仰的相同意義上才能如此;同時代人并不借助那種直接性而信仰,于是,後繼者信仰也不能借助同時代人的陳述。
***** 于是乎,&ldquo過去&rdquo不會在任何瞬間成為必然,當其生成時它不是必然的,而且也不會對那些相信它已然生成了的同時代人顯示出必然性。
信仰與生成彼此對應,它們涉及的是存在的被揚棄了的規定性:&ldquo過去&rdquo和&ldquo未來”還有&ldquo現在&rdquo,但卻隻當&ldquo現在&rdquo被視為是存在的被揚棄了的規定性的情況下&mdash&mdash它已然生成。
相反,必然性涉及的是本質,因此,本質的規定性恰恰排除了生成。
那種從&ldquo可能&rdquo變成&ldquo現實&rdquo的可能性的發生總是伴随着生成,并且停留在&ldquo過去&rdquo,盡管其間橫亘着無數個世紀。
一旦後繼者重複說,這一切已然生成(他通過信仰而為之),他所重複的就是生成的可能性,不管人們目前能否給那種可能性一個更具體的描繪。
題解: &ldquo過去是否比未來更必然&rdquo原文寫為ErdetForbigangnemerenødvendigtenddetTilkommende?這是萊布尼茨在《神正論》(Theodicee)一書的第二部第170節就古代宿命論與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間的關系所提出的問題。
*** [1]這裡的時間間隔1843年,可能與本書撰寫的年份有關。
《哲學片斷》出版于1844年。
[2]在柏拉圖對話《高爾吉亞》篇中(490e),卡利克勒斯(Kallikles)批評蘇格拉底總是說同樣的話,于是蘇格拉底回答他:&ldquo是的,卡利克勒斯,我是這樣做的。
尤其是,我是就同樣的東西講着同樣的話。
&rdquo [3]&ldquo最新型的哲學&rdquo指思辨的、黑格爾式的哲學。
[4]第一個括号内的&ldquo運動&rdquo原文為希臘文&iota&nu&eta&sigma&iota(kínēsis),根據亞裡士多德,這個概念指的是從可能性到現實性的轉換,也就是&ldquo潛能的事物(作為潛能者)的實現即是運動&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9頁。
第二個括号内的&ldquo性質變化&rdquo原文為希臘文&alpha&lambda&lambda&omicron&iota&omega&sigma&iota(alloíōsis)。
在《物理學》中,這個概念指的是事物的質的變化,故譯為&ldquo性質變化&rdquo。
對于這兩個不同的希臘概念,克爾凱郭爾采用了同一個丹麥詞Forandring(即&ldquo變化&rdquo)與其對應,這種理解明顯受到了鄧尼曼哲學史的影響。
[5]&ldquo轉向另一種概念層面&rdquo原文為希臘文&mu&epsilon&tau&alpha&beta&alpha&sigma&iota&epsilon&iota&alpha&lambda&lambda&omicron&gamma&epsilon&nu&omicron(metábasíseísállogénos),指談話中突然進行證明或辯論,但所說的卻與論題無關。
[6]此處的&ldquo形式&rdquo通常寫為Form,但克爾凱郭爾受他的老師缪勒(PaulMartinMøller)的影響采用了Plan一詞,它是相對于&ldquo質料&rdquo而言的。
亞裡士多德在《物理學》第二章第二節中對此問題做了讨論。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46至49頁。
[7]&ldquo承受&rdquo原文為Liden,它與鄧尼曼所譯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三章第二節(202a6)時采用的einLeiden是一緻的,二者除了表示&ldquo受動&rdquo之外,都有&ldquo痛苦&rdquo、&ldquo折磨&rdquo的意思。
在《物理學》中譯本中對應于上述部分是這樣的:&ldquo&hellip&hellip因為推動就是對能運動的事物(作為能運動者)施加行動&rdquo,見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72頁。
[8]&ldquo這是可能的&rdquo、&ldquo這可能不是&rdquo、&ldquo這是不可能的&rdquo原文分别為:determuligt,determuligtikke,deterikkemuligt。
此處采用的是直譯法。
這三個命題出自亞裡士多德《解釋篇》第12小節,中譯為&ldquo可能有這件事&rdquo、&ldquo可能沒有這件事&rdquo、&ldquo不可能有這件事”而&ldquo可能有這件事&rdquo與&ldquo不可能有這件事&rdquo互為矛盾命題。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6-77頁。
[9]&ldquo關于錯誤與正确的命題的學說&rdquo指希臘哲學家伊壁鸠魯(公元前341-270)對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讨論。
他認為,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無法調和,因此,就未來所做出的斷言既可為真又可為假,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ldquo矛盾律&rdquo運用在關于未來的事物之上。
伊壁鸠魯的絕大多數著作已失傳,關于他的思想多見于其他哲學家、尤其是第歐根尼的轉述和評價之中。
[10]&ldquo亞裡士多德關于兩種類型的可能性學說&rdquo指亞裡士多德《解釋篇》第13小節(22a38-22b9)中闡明的&ldquo可能&rdquo的雙重涵義:一種&ldquo可能&rdquo指的是&ldquo事實&rdquo,指已經現實化了的東西;另一種&ldquo可能&rdquo指的則是&ldquo某一種能力&rdquo,它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現實化。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0-81頁。
[11]&ldquo所有必然的都是可能的&rdquo指《解釋篇》第13小節(22b10-16)中的觀點,&ldquo當必然有一事物的時候,就可能有它&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9頁。
[12]一般認為,&ldquo根據&rdquo(Grund)與&ldquo原因&rdquo(Aarsag)這兩個概念的區别形成于克爾凱郭爾的時代。
克爾凱郭爾的老師西伯恩(F.C.Sibbern)在其《作為思想方法的邏輯》一書中曾做過如下解說:&ldquo&lsquo根據&rsquo與&lsquo原因&rsquo完全不同;前者針對的是一個&lsquo為什麼&rsquo,而後者則是一個&lsquo怎樣&rsquo。
&lsquo原因&rsquo的思想指的是使某物存在的運作;相反,&lsquo根據&rsquo存在于事物的本性和本質之中,它以理智的或者知性的方式趨向于某種确定的東西,而無關乎結果。
&rdquo [13]括号内的&ldquo并排&rdquo一詞原為德文Nebeneinander。
這裡很可能指黑格爾的觀點,即自然是理念在空間的顯現,而曆史則是理念在時間中的顯現。
[14]&ldquo全體地&rdquo原為法文enmasse,這是克爾凱郭爾常用的外文詞之一。
[15]&ldquo自然的曆史&rdquo很可能指浪漫主義自然哲學的觀點,其核心思想認為,自然擁有從早初的元素、到多樣性的有機生命、最後到完整的人類的發展過程。
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挪威-丹麥籍哲學家亨利克·斯蒂芬斯(HenrichSteffens)。
[16]此處指克呂西波與第歐多羅就宿命論與可能性概念的關系所做的讨論。
西塞羅在《論命運》(Defato)和《緻友人書》(Epistulaeadfamiliaris)中記述了這場争論。
斯多噶主義者Kleanthes認為,關于&ldquo過去&rdquo的真的斷言是必然的真理,因為&ldquo過去&rdquo是不可變化的。
第歐多羅認為,與&ldquo過去&rdquo相似,隻有當現實的或者真實的東西在&ldquo未來&rdquo的出現是可能的時候,它才具有必然性。
克呂西波則提出了相反的論調,他認為雖然有些東西永遠都不會在&ldquo未來&rdquo出現,但它仍是可能的。
研究者斷定,克爾凱郭爾對這場争論的了解來自萊布尼茨的《神正論》和鄧尼曼的哲學史。
[17]此處的&ldquo如此這般&rdquo和&ldquo怎樣&rdquo分别對應的Saaledes和Hvorledes它們原是副詞,本節中克爾凱郭爾對之做了名詞化處理。
[18]&ldquo自由變成了巫術,而生成則成了虛假的警報&rdquo(FrihedenblevHexeri,TilblivelsenblindAllarm)是對賀伯格的喜劇标題HexerieellerBlindAllarm(《巫術或者虛假的警報》)的戲仿。
[19]慣于做出預言的一代輕視&ldquo過去&rdquo,拒絕聆聽書寫的見證;而那個忙于理解&ldquo過去&rdquo的必然性的一代則不願過問&ldquo未來&rdquo。
二者的行為完全一緻,因為每一方在相反的方向上都将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地愚蠢。
黑格爾首創的那個&ldquo絕對方法&rdquo[46]在邏輯學中已經成了一個難題,一個絕妙的同語反複,它以衆多的迹象和奇事[47]服務于一種學術迷信。
在曆史科學中,&ldquo絕對方法&rdquo是一個固執的觀念,因為曆史就是理念的具體化,因此方法立刻會以&ldquo變得具體&rdquo而開始,這一點無疑會使黑格爾有機會展示一種罕見的學識,一種在塑造素材方面的罕見力量,在這方面他已經帶來了很大的騷動。
更有甚者,這一點也導緻了學生的分神,結果或許正是出于對中國和波斯、對中世紀思想家們、希臘哲人們還有世界史上的四大君主國[48]的尊敬和崇拜,(一個未能逃過格特·威斯特費勒的眼睛的發現,它還激起了許多後來的黑格爾式的格特·威斯特費勒們的辯才)[49]而忘記去考察這個問題,即,在結論部分,在魔術巡演結束的時候,那個在開始階段就不停地被許諾的東西,那個首要問題,那個世界的全部榮耀都無法取代的東西,那個能夠彌補人們身處其中的不合時宜的張力的東西是否已經出現&mdash&mdash方法的正确性。
人們為什麼立刻變得具體起來,為什麼立刻就會開始具體地試驗,為什麼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以抽象的、缺乏激情的簡潔形式來回答,這形式既不分神又無魔力?這些問題是:理念的具體化意味着什麼?什麼是生成?人與生成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
同樣,轉換的涵義已經在邏輯學中得到了澄清,而且是在開始撰寫用範疇化的規定性和令人驚異的迷信來證明那個轉換的三大本著作之前[50],結果此人的立場被弄得十分可疑,他本想高興地把很多東西都歸之于那種高尚精神,并且為之感謝它,但是他卻無法因此而忘卻連黑格爾本人都可能認為的首要問題。
[20]&ldquo界限&rdquo原文為拉丁文discrimen。
[21]克爾凱郭爾在草稿中這一段的空白處這樣寫道:&ldquo人們在下一時刻讓顯現開口說話了,或者說顯現本身必然地發生了,不過人們因此也就成為建構的了。
&rdquo所謂&ldquo顯現&rdquo(Manifestationen)很可能指&ldquo上帝&rdquo(精神、理性)将在曆
後繼者的信仰可能會借助同時代人的陳述,不過隻能在與同時代人借助直接性的感覺和認知而信仰的相同意義上才能如此;同時代人并不借助那種直接性而信仰,于是,後繼者信仰也不能借助同時代人的陳述。
***** 于是乎,&ldquo過去&rdquo不會在任何瞬間成為必然,當其生成時它不是必然的,而且也不會對那些相信它已然生成了的同時代人顯示出必然性。
信仰與生成彼此對應,它們涉及的是存在的被揚棄了的規定性:&ldquo過去&rdquo和&ldquo未來”還有&ldquo現在&rdquo,但卻隻當&ldquo現在&rdquo被視為是存在的被揚棄了的規定性的情況下&mdash&mdash它已然生成。
相反,必然性涉及的是本質,因此,本質的規定性恰恰排除了生成。
那種從&ldquo可能&rdquo變成&ldquo現實&rdquo的可能性的發生總是伴随着生成,并且停留在&ldquo過去&rdquo,盡管其間橫亘着無數個世紀。
一旦後繼者重複說,這一切已然生成(他通過信仰而為之),他所重複的就是生成的可能性,不管人們目前能否給那種可能性一個更具體的描繪。
題解: &ldquo過去是否比未來更必然&rdquo原文寫為ErdetForbigangnemerenødvendigtenddetTilkommende?這是萊布尼茨在《神正論》(Theodicee)一書的第二部第170節就古代宿命論與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間的關系所提出的問題。
*** [1]這裡的時間間隔1843年,可能與本書撰寫的年份有關。
《哲學片斷》出版于1844年。
[2]在柏拉圖對話《高爾吉亞》篇中(490e),卡利克勒斯(Kallikles)批評蘇格拉底總是說同樣的話,于是蘇格拉底回答他:&ldquo是的,卡利克勒斯,我是這樣做的。
尤其是,我是就同樣的東西講着同樣的話。
&rdquo [3]&ldquo最新型的哲學&rdquo指思辨的、黑格爾式的哲學。
[4]第一個括号内的&ldquo運動&rdquo原文為希臘文&iota&nu&eta&sigma&iota(kínēsis),根據亞裡士多德,這個概念指的是從可能性到現實性的轉換,也就是&ldquo潛能的事物(作為潛能者)的實現即是運動&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9頁。
第二個括号内的&ldquo性質變化&rdquo原文為希臘文&alpha&lambda&lambda&omicron&iota&omega&sigma&iota(alloíōsis)。
在《物理學》中,這個概念指的是事物的質的變化,故譯為&ldquo性質變化&rdquo。
對于這兩個不同的希臘概念,克爾凱郭爾采用了同一個丹麥詞Forandring(即&ldquo變化&rdquo)與其對應,這種理解明顯受到了鄧尼曼哲學史的影響。
[5]&ldquo轉向另一種概念層面&rdquo原文為希臘文&mu&epsilon&tau&alpha&beta&alpha&sigma&iota&epsilon&iota&alpha&lambda&lambda&omicron&gamma&epsilon&nu&omicron(metábasíseísállogénos),指談話中突然進行證明或辯論,但所說的卻與論題無關。
[6]此處的&ldquo形式&rdquo通常寫為Form,但克爾凱郭爾受他的老師缪勒(PaulMartinMøller)的影響采用了Plan一詞,它是相對于&ldquo質料&rdquo而言的。
亞裡士多德在《物理學》第二章第二節中對此問題做了讨論。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46至49頁。
[7]&ldquo承受&rdquo原文為Liden,它與鄧尼曼所譯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三章第二節(202a6)時采用的einLeiden是一緻的,二者除了表示&ldquo受動&rdquo之外,都有&ldquo痛苦&rdquo、&ldquo折磨&rdquo的意思。
在《物理學》中譯本中對應于上述部分是這樣的:&ldquo&hellip&hellip因為推動就是對能運動的事物(作為能運動者)施加行動&rdquo,見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72頁。
[8]&ldquo這是可能的&rdquo、&ldquo這可能不是&rdquo、&ldquo這是不可能的&rdquo原文分别為:determuligt,determuligtikke,deterikkemuligt。
此處采用的是直譯法。
這三個命題出自亞裡士多德《解釋篇》第12小節,中譯為&ldquo可能有這件事&rdquo、&ldquo可能沒有這件事&rdquo、&ldquo不可能有這件事”而&ldquo可能有這件事&rdquo與&ldquo不可能有這件事&rdquo互為矛盾命題。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6-77頁。
[9]&ldquo關于錯誤與正确的命題的學說&rdquo指希臘哲學家伊壁鸠魯(公元前341-270)對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讨論。
他認為,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無法調和,因此,就未來所做出的斷言既可為真又可為假,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ldquo矛盾律&rdquo運用在關于未來的事物之上。
伊壁鸠魯的絕大多數著作已失傳,關于他的思想多見于其他哲學家、尤其是第歐根尼的轉述和評價之中。
[10]&ldquo亞裡士多德關于兩種類型的可能性學說&rdquo指亞裡士多德《解釋篇》第13小節(22a38-22b9)中闡明的&ldquo可能&rdquo的雙重涵義:一種&ldquo可能&rdquo指的是&ldquo事實&rdquo,指已經現實化了的東西;另一種&ldquo可能&rdquo指的則是&ldquo某一種能力&rdquo,它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現實化。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0-81頁。
[11]&ldquo所有必然的都是可能的&rdquo指《解釋篇》第13小節(22b10-16)中的觀點,&ldquo當必然有一事物的時候,就可能有它&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範疇篇解釋篇》,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9頁。
[12]一般認為,&ldquo根據&rdquo(Grund)與&ldquo原因&rdquo(Aarsag)這兩個概念的區别形成于克爾凱郭爾的時代。
克爾凱郭爾的老師西伯恩(F.C.Sibbern)在其《作為思想方法的邏輯》一書中曾做過如下解說:&ldquo&lsquo根據&rsquo與&lsquo原因&rsquo完全不同;前者針對的是一個&lsquo為什麼&rsquo,而後者則是一個&lsquo怎樣&rsquo。
&lsquo原因&rsquo的思想指的是使某物存在的運作;相反,&lsquo根據&rsquo存在于事物的本性和本質之中,它以理智的或者知性的方式趨向于某種确定的東西,而無關乎結果。
&rdquo [13]括号内的&ldquo并排&rdquo一詞原為德文Nebeneinander。
這裡很可能指黑格爾的觀點,即自然是理念在空間的顯現,而曆史則是理念在時間中的顯現。
[14]&ldquo全體地&rdquo原為法文enmasse,這是克爾凱郭爾常用的外文詞之一。
[15]&ldquo自然的曆史&rdquo很可能指浪漫主義自然哲學的觀點,其核心思想認為,自然擁有從早初的元素、到多樣性的有機生命、最後到完整的人類的發展過程。
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挪威-丹麥籍哲學家亨利克·斯蒂芬斯(HenrichSteffens)。
[16]此處指克呂西波與第歐多羅就宿命論與可能性概念的關系所做的讨論。
西塞羅在《論命運》(Defato)和《緻友人書》(Epistulaeadfamiliaris)中記述了這場争論。
斯多噶主義者Kleanthes認為,關于&ldquo過去&rdquo的真的斷言是必然的真理,因為&ldquo過去&rdquo是不可變化的。
第歐多羅認為,與&ldquo過去&rdquo相似,隻有當現實的或者真實的東西在&ldquo未來&rdquo的出現是可能的時候,它才具有必然性。
克呂西波則提出了相反的論調,他認為雖然有些東西永遠都不會在&ldquo未來&rdquo出現,但它仍是可能的。
研究者斷定,克爾凱郭爾對這場争論的了解來自萊布尼茨的《神正論》和鄧尼曼的哲學史。
[17]此處的&ldquo如此這般&rdquo和&ldquo怎樣&rdquo分别對應的Saaledes和Hvorledes它們原是副詞,本節中克爾凱郭爾對之做了名詞化處理。
[18]&ldquo自由變成了巫術,而生成則成了虛假的警報&rdquo(FrihedenblevHexeri,TilblivelsenblindAllarm)是對賀伯格的喜劇标題HexerieellerBlindAllarm(《巫術或者虛假的警報》)的戲仿。
[19]慣于做出預言的一代輕視&ldquo過去&rdquo,拒絕聆聽書寫的見證;而那個忙于理解&ldquo過去&rdquo的必然性的一代則不願過問&ldquo未來&rdquo。
二者的行為完全一緻,因為每一方在相反的方向上都将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地愚蠢。
黑格爾首創的那個&ldquo絕對方法&rdquo[46]在邏輯學中已經成了一個難題,一個絕妙的同語反複,它以衆多的迹象和奇事[47]服務于一種學術迷信。
在曆史科學中,&ldquo絕對方法&rdquo是一個固執的觀念,因為曆史就是理念的具體化,因此方法立刻會以&ldquo變得具體&rdquo而開始,這一點無疑會使黑格爾有機會展示一種罕見的學識,一種在塑造素材方面的罕見力量,在這方面他已經帶來了很大的騷動。
更有甚者,這一點也導緻了學生的分神,結果或許正是出于對中國和波斯、對中世紀思想家們、希臘哲人們還有世界史上的四大君主國[48]的尊敬和崇拜,(一個未能逃過格特·威斯特費勒的眼睛的發現,它還激起了許多後來的黑格爾式的格特·威斯特費勒們的辯才)[49]而忘記去考察這個問題,即,在結論部分,在魔術巡演結束的時候,那個在開始階段就不停地被許諾的東西,那個首要問題,那個世界的全部榮耀都無法取代的東西,那個能夠彌補人們身處其中的不合時宜的張力的東西是否已經出現&mdash&mdash方法的正确性。
人們為什麼立刻變得具體起來,為什麼立刻就會開始具體地試驗,為什麼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以抽象的、缺乏激情的簡潔形式來回答,這形式既不分神又無魔力?這些問題是:理念的具體化意味着什麼?什麼是生成?人與生成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
同樣,轉換的涵義已經在邏輯學中得到了澄清,而且是在開始撰寫用範疇化的規定性和令人驚異的迷信來證明那個轉換的三大本著作之前[50],結果此人的立場被弄得十分可疑,他本想高興地把很多東西都歸之于那種高尚精神,并且為之感謝它,但是他卻無法因此而忘卻連黑格爾本人都可能認為的首要問題。
[20]&ldquo界限&rdquo原文為拉丁文discrimen。
[21]克爾凱郭爾在草稿中這一段的空白處這樣寫道:&ldquo人們在下一時刻讓顯現開口說話了,或者說顯現本身必然地發生了,不過人們因此也就成為建構的了。
&rdquo所謂&ldquo顯現&rdquo(Manifestationen)很可能指&ldquo上帝&rdquo(精神、理性)将在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