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同時代弟子的狀況

關燈
他們說:&ldquo我的食物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rdquo [15]&ldquo工作後的休息&rdquo可能引申自《創世記》2:3:&ldquo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rdquo [16]&ldquo學生就是他的兄弟姊妹&rdquo語出《馬太福音》第12章第46-50節。

    耶稣對衆人說話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邊想和他講話。

    有人提醒耶稣,他卻這樣回答說:&ldquo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rdquo接着伸手指着門徒說:&ldquo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rdquo [17]&ldquo名聲&rdquo一詞曾在《新約》中多次出現,指的是耶稣的名聲。

    參《馬太福音》第4章第24節;《馬可福音》第1章第28節;以及《路加福音》第5章第15節。

     [18]&ldquo衆人包圍他&rdquo在《新約》中多次出現,指衆人跟随耶稣的情景。

    參《馬可福音》2:13;3:30;4:1;5:31。

     [19]&ldquo測試他的力量&rdquo語出《約翰福音》第3章第1-21節所記載的耶稣與法利賽人尼哥德慕夜間的論辯,尤其是章節的前兩句,尼哥德慕夜間來見耶稣,說:&ldquo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迹,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

    &rdquo [20]此處的&ldquo會堂&rdquo指猶太人會堂;&ldquo統治者&rdquo則同時指總督彼拉多和希律王。

     [21]&ldquo用破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rdquo典出《路加福音》第2章第6-7節對耶稣降生的描述:&ldquo&hellip&hellip馬利亞的産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

    &rdquo [22]&ldquo緊跟鲨魚的一種小魚&rdquo很可能指引水魚或者舟鰤,一種緊跟船隻或鲨魚的小魚。

     [23]&ldquo推卸責任&rdquo是對vaskesineHænder(洗手)的翻譯。

    這個短語出自彼拉多,他應那些受到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的猶太會衆的要求而把耶稣釘上十字架,但他認為自己對此并不負有責任。

    于是他當着衆人的面用水洗了手,說:&ldquo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rdquo見《馬太福音》第27章第24節。

     [24]&ldquo字比食物更重要&rdquo語出《馬太福音》第4章第2-4節。

    耶稣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魔鬼前來試探,說&ldquo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rdquo耶稣卻引《舊約﹒申命記》第8章第3節中的話來回答說:&ldquo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rdquo [25]&ldquo不浪費一丁點兒東西&rdquo(foratIntetskuldespildes)語出《約翰福音》6:12。

    耶稣用五隻餅、兩條魚喂飽了五千人,之後他對門徒說:&ldquo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såintetgårtilspilde)。

    &rdquo [26]&ldquo熱情洋溢的學生&rdquo很可能指《會飲篇》中對蘇格拉底大加贊揚的年輕的亞爾西巴德。

     [27]這裡的&ldquo道&rdquo原文為Læren,&ldquo教師&rdquo原文為Læreren。

     [28]所有想使神成為可直接認識的規定性無疑都是近似法的裡程碑,它不是前進而是後退,不是沖着悖謬而去,而是從悖謬那裡返回,并且返回時經過了蘇格拉底以及蘇格拉底的無知。

    這一點應該引起人們的警覺,以便在精神的世界裡不要發生類似某個旅行家的事件[43]。

    他曾問一個英國人,這條道路是否通往倫敦,而那人回答他說:當然了。

    可是他永遠都到不了倫敦,因為那英國人沒告訴他,他應該掉轉身子,因為他恰恰走在與通往倫敦相反的方向上。

     [29]&ldquo親眼看到和親手摸到的&rdquo語出《約翰一書》第1章第1節。

    其中有言曰:&ldquo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

    &rdquo [30]&ldquo沒覺察出&rdquo可能典出指《路加福音》第24章13-32節中的記述。

    兩個門徒在前往一個離耶路撒冷約二十五裡的村子的路上,突然遇到耶稣并與之同行,但卻未能認出他來。

    直到吃飯時,耶稣拿起面包、祝謝後分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才亮了,認出了耶稣。

     [31]古史的出處未查明。

     [32]&ldquo我曾跟他一起吃喝&hellip&hellip我不認識你&rdquo典出《路加福音》第13章第22-27節。

    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人問他是否得救的人很少。

    他告訴衆人要過&ldquo窄門&rdquo,并且預言說,當其之時衆人叫主開門,主會說:&ldquo我不認識你們,不曉你們是哪裡來的!&rdquo而衆人會說:&ldquo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

    &rdquo這時他要說:&ldquo我告訴你們,我不曉得你們是哪裡來的。

    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吧!&rdquo [33]&ldquo認識教師如同教師知道他一樣&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12節。

    保羅寫道:&ldquo我們如今仿佛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rdquo [34]米特拉達悌(Mithridates,公元前120-63),小亞細亞東北部的本都國(Pontus)的第六位國王,但人們一般稱之為米特拉達悌大帝,他是羅馬人在東邊最可怕的敵人。

    研究者未找到文中故事的出處。

     [35]&ldquo經受完全永久的沉默的處罰&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bpoenapræclusietperpetuisilentii,這是一個法律術語。

     [36]楷體&ldquo親見&rdquo原文為Autopsi。

     [37]指假斯麥狄斯(Smerdis)的故事。

    他曾冒充國王凱姆比西斯(Kambyses)的兄弟,并于公元前522年成為波斯國王。

    一位後宮婢妾發現了他耳朵上烙有罪犯的印迹,從而識破了他。

    這段轶事載于希羅多德的《曆史》第三冊。

     [38]&ldquo驢一般的長耳朵&rdquo意為&ldquo好奇&rdquo。

     [39]&ldquo發現聖地&rdquo指公元11至13世紀基督教會發起的&ldquo十字軍東征&rdquo運動。

     [40]&ldquo到祖母的門前&rdquo是一種遊戲,玩時先把一個人的眼睛蒙起來,轉幾圈,然後大家齊聲問&ldquo祖母家的大門在哪裡?&rdquo随後他被帶到門前,背靠着門。

    這時他可以伸手抓他的同伴,他們則要從各個方向沖他喊叫迷惑他。

     [41]&ldquo撒謊比馬跑還要有力&rdquo(løberstærkereendenHestkanløbe,ogenMandkanlyve)這裡隐含着一個丹麥成語lyvesåstærkt,somenhestkanrende,逐字直譯為&ldquo謊撒得比馬跑還要有力&rdquo,引申意為&ldquo善于撒謊&rdquo、&ldquo天生的撒謊精&rdquo、&ldquo到處撒謊&rdquo。

     [42]&ldquo拿着粘鳥棒跑&rdquo是對丹麥語成語løbemedlimstangen的逐字直譯,其引申意主要為&ldquo受騙&rdquo。

    &ldquo粘鳥棒&rdquo是一種帶膠的由冬青屬灌木皮制成的木棒,從前用來捕捉小鳥。

     [43]旅行者的故事出處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