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同時代弟子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感覺到那僞裝,因為每一次他看到那教師的時候他都會覺得有些奇怪;在那教師的聲音、面容等等之中有着某種東西。
這是一派胡言亂語,這種人不能成為弟子,他是在亵渎神[28]。
那個形象絕非僞裝,當神出于全能的決斷而欲成為與最低下者平等的人的時候,這決斷就是愛,無論是酒吧老闆還是哲學教授都不應想象,假如不是神自己給出條件的話,他會聰明到能夠感覺到點什麼的地步。
當神以仆人的形象伸出一隻全能之手的時候,驚異地盯着這隻手看的人既不應當因為他的驚異,也不應當因為他能夠把其他同樣對他所講述東西感到驚異的人召集在他身邊而想象自己就是弟子。
假如神本人沒有給出條件,那麼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知道神的情況是怎樣的,盡管他并未意識到他知道這些,而那另一種情況則不僅不是蘇格拉底式的,而且遠遠不如它。
不過對于弟子來說,神的外在形象(不是細節)并非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弟子親眼看到的和親手摸到的[29],形象的重要性并不是說,假如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神而沒有馬上認出他,或者甚至從他身邊走過而沒有覺察出那就是他[30],因此他就不再是信仰者了。
神給予弟子以條件去看,讓他睜開了信仰的眼睛。
關注外在的形象是樁可怕的事:把他視為是我們當中的一分子,在信仰未到場的每一時刻,人們看到的隻是仆人的形象。
當教師死去并且離開他的弟子之後,記憶能夠完好地将他的形象帶出,但是他并非因此而信仰,他信仰是因為他從教師手中接受了條件,所以他再次在記憶可靠的圖像中看到了神。
因此,那個懂得若沒有條件他什麼都看不見的弟子最先懂得的就是,他本人即是謬誤。
可是這樣一來信仰不就像悖謬一樣具有悖謬性了嗎?完全正确。
否則信仰如何能夠既以悖謬為對象、又與之保持一種幸福的關系呢?信仰本身就是一個奇迹,所有對悖謬有效的東西對信仰也有效。
不過在這個奇迹的内裡,所有的關系仍是蘇格拉底式的,以此方式,這一奇迹&mdash&mdash永恒的條件在時間中被給出&mdash&mdash永遠都不會被消解。
所有這一切都是蘇格拉底式的,因為在同時代人之間,就其同為信仰者而言,他們的關系是蘇格拉底式的,其中的一個什麼都不欠另一個,他們的一切都歸功于神。
***** 也許有人會說:&ldquo這樣看來,同時代人并沒有獲得任何優勢。
不過,假如我們認可你就神的出場所做的假設的話,那麼很自然地,人們會把曾親眼見過、親耳聽過的同時代人視為是有福的一族。
&rdquo &ldquo的确,這樣想再自然不過了,以至于我都在想,這代人肯定也自視是有福的。
我們就這樣假設吧;否則,這代人就不是有福的,而我們的贊美也就隻是在說,在同樣的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行動而變得有福。
可是果若如此,當我們進一步思考它的時候,這贊美就會變得非常不同,它最後或許完全變得模棱兩可。
比方說,我們可能都在古史中讀過[31],有一位皇帝連續八天慶祝他的婚禮,其喜慶無與倫比。
為了升華在極度的富足之中昂貴地提供給大家的東西,人們吸進的空氣中都彌漫着好聞的香味,耳朵不斷地感覺到豎琴和歌聲的顫動。
日日夜夜,因為夜晚被火炬的光芒照得如同白晝,可是不管人們借日光還是借火炬來看皇後,她都比任何一個凡塵女子更加美麗優雅。
這一切是一個魔術,就像最為大膽的願望得到了更為大膽的實現一樣地奇妙。
讓我們假設,這一切确實發生了,但我們隻能滿足于有關發生之事的固定的幾條信息。
那麼,從人的角度出發,我們為什麼不把那些同時代人視為是幸運的呢?那些同時代人,也就是說那些曾看到、聽到并且用手摸到了的人們;不然的話,作同時代人有什麼優勢呢?皇帝婚禮的壯觀和富足的享樂當然是直接可見可感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同時代人肯定已經看過并且在内心裡體驗到了那份快樂。
可是如果我們這裡說的是另一種類型的壯觀,它不是直接可見的,那麼作同時代人有何優勢呢?一個人并非因此就能與這種壯觀同時共在。
人們不能稱這樣的一個同時代人有福,或者稱贊他的眼睛和耳朵,因為他并沒有與那壯觀同時共在,他既沒有看見也沒有聽到,而這其中的根源并不在于說時間和時機(在直接性的意義上)拒絕了他,而在于别的什麼東西,某種可能缺少了的東西,盡管他的在場在很大程度上有機會去看去聽,盡管他(在直接性的意義上)并非沒有利用這一優勢。
可是,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可以是同時代人卻又并沒有與之同時共在,相應的,一個人能夠成為同時代人,可是他(在直接性的意義上)卻是一個非同時代人,盡管他一直在利用那個優勢?這意思不是别的,而是在說一個人根本不可能直接地與這樣的一位教師及事件同時共在,因此,真正的同時代人不是因為直接的同時代性而為之,而是因為别的原因。
于是我們說,一個盡管在同時代的人可以是非同時代人;真正的同時代人并非由于直接的同時代性而為之,因此,非同時代人(在直接性的意義上)也可能因其他的原因而成為同時代人,以此這同時代人将成為真正的同時代人。
可是,非同時代人(在直接性的意義上)也就是後繼者,他們可以成為真正的同時代人。
或者,這就是&lsquo作為同時代人&rsquo嗎,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我們所贊美的同時代人嗎,就因為這人會說:我曾跟他一起吃喝,那教師在我們的街道上傳過道。
我多次見到過他,他是一個不起眼的出身卑下的人,隻有少數幾個人相信在他身上可以找到非凡的東西,對此我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盡管當涉及到與他同時共在的問題的時候,我可以跟别人一樣成為與他同時共在的人。
或者,這就是&lsquo作為同時代人&rsquo,這樣的人是同時代人嗎?假如神與他在來世相遇,假如他提及其同時代性,神會對他說:&lsquo我不認識你。
&rsquo[32]同樣真實的是,那個同時代人也不認識教師,對此隻有從教師本人手中接受了條件的信仰者(即不是直接性意義上的同時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才認識教師,如同教師知道他一樣。
&rdquo[33] &ldquo請停一下。
假如你繼續這樣講下去,我可是一個字也插不進去,因為你講起話來就好像博士論文答辯似的。
的确,你旁征博引,可你的不幸是,你所引證的是一部非常特殊的書。
還是那句話,不管你有意無意,你都用了一些既不屬于、又不是你放到說話人口中的詞,這些詞人人皆知,隻不過你沒有用複數而是用了單數形式罷了。
《聖經》中的段落(因為這些詞來自《聖經》)聽上去是這樣的:我們跟他一起吃喝,他在我們的街上傳道;我告訴你,我不認識你。
可能就是這樣。
不過你不要從那教師所回答的&lsquo我不認識你&rsquo這話當中推出過多的東西,你是不是想得出結論說那人并沒有與教師同時共在,而且他也并不認識那教師?假如你提起的皇帝對一位宣稱見識過其壯麗婚禮的人說&lsquo我不認識你&rsquo,皇帝以此證明了那人并非親自到場嗎?&rdquo &ldquo那皇帝絕沒有證明什麼,他至多隻證明了,他是一個傻瓜,他甚至不願意像米特拉達悌那樣滿足于知道每一個士兵的名字[34],而是想認識所有的同時代人,并且以此決定某個具體的人是否與之同時共在。
皇帝是可以直接認識的,因此每個人都能認識皇帝,盡管皇帝并不認識他們。
可是,我們這裡所談論的那位教師是不能直接認識的,隻有當他本人給出條件的時候才行。
而那個接受條件的人是從教師本人手中接受的,因此,那教師應該認識每一個認識他的人,每一個單一者隻有以他被教師認識的方式才能認識教師。
或許你立刻明白了我們以前說過的話?如果一個信仰者之為信仰者,并且他認識神是通過從神本人那裡獲得條件,那麼,後繼者也應該在完全相同的意義上從神本人那裡接受條件,而不能間接獲得。
因為果若如此,那個間接者就應該是神本人,而這樣一來,直接、間接的問題也就根本不複存在了。
可是如果後繼者從神本人那裡獲得條件,則他就是同時代人,真正的同時代人,隻有信仰者以及每個信仰者才能做到這一點。
&rdquo &ldquo我想這些我都懂了,既然你這樣說了。
我已經預見到了那些深遠的後果,盡管我驚訝于我竟然沒有親自發現這些,而我願意付高價成為這一切
這是一派胡言亂語,這種人不能成為弟子,他是在亵渎神[28]。
那個形象絕非僞裝,當神出于全能的決斷而欲成為與最低下者平等的人的時候,這決斷就是愛,無論是酒吧老闆還是哲學教授都不應想象,假如不是神自己給出條件的話,他會聰明到能夠感覺到點什麼的地步。
當神以仆人的形象伸出一隻全能之手的時候,驚異地盯着這隻手看的人既不應當因為他的驚異,也不應當因為他能夠把其他同樣對他所講述東西感到驚異的人召集在他身邊而想象自己就是弟子。
假如神本人沒有給出條件,那麼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知道神的情況是怎樣的,盡管他并未意識到他知道這些,而那另一種情況則不僅不是蘇格拉底式的,而且遠遠不如它。
不過對于弟子來說,神的外在形象(不是細節)并非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弟子親眼看到的和親手摸到的[29],形象的重要性并不是說,假如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神而沒有馬上認出他,或者甚至從他身邊走過而沒有覺察出那就是他[30],因此他就不再是信仰者了。
神給予弟子以條件去看,讓他睜開了信仰的眼睛。
關注外在的形象是樁可怕的事:把他視為是我們當中的一分子,在信仰未到場的每一時刻,人們看到的隻是仆人的形象。
當教師死去并且離開他的弟子之後,記憶能夠完好地将他的形象帶出,但是他并非因此而信仰,他信仰是因為他從教師手中接受了條件,所以他再次在記憶可靠的圖像中看到了神。
因此,那個懂得若沒有條件他什麼都看不見的弟子最先懂得的就是,他本人即是謬誤。
可是這樣一來信仰不就像悖謬一樣具有悖謬性了嗎?完全正确。
否則信仰如何能夠既以悖謬為對象、又與之保持一種幸福的關系呢?信仰本身就是一個奇迹,所有對悖謬有效的東西對信仰也有效。
不過在這個奇迹的内裡,所有的關系仍是蘇格拉底式的,以此方式,這一奇迹&mdash&mdash永恒的條件在時間中被給出&mdash&mdash永遠都不會被消解。
所有這一切都是蘇格拉底式的,因為在同時代人之間,就其同為信仰者而言,他們的關系是蘇格拉底式的,其中的一個什麼都不欠另一個,他們的一切都歸功于神。
***** 也許有人會說:&ldquo這樣看來,同時代人并沒有獲得任何優勢。
不過,假如我們認可你就神的出場所做的假設的話,那麼很自然地,人們會把曾親眼見過、親耳聽過的同時代人視為是有福的一族。
&rdquo &ldquo的确,這樣想再自然不過了,以至于我都在想,這代人肯定也自視是有福的。
我們就這樣假設吧;否則,這代人就不是有福的,而我們的贊美也就隻是在說,在同樣的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行動而變得有福。
可是果若如此,當我們進一步思考它的時候,這贊美就會變得非常不同,它最後或許完全變得模棱兩可。
比方說,我們可能都在古史中讀過[31],有一位皇帝連續八天慶祝他的婚禮,其喜慶無與倫比。
為了升華在極度的富足之中昂貴地提供給大家的東西,人們吸進的空氣中都彌漫着好聞的香味,耳朵不斷地感覺到豎琴和歌聲的顫動。
日日夜夜,因為夜晚被火炬的光芒照得如同白晝,可是不管人們借日光還是借火炬來看皇後,她都比任何一個凡塵女子更加美麗優雅。
這一切是一個魔術,就像最為大膽的願望得到了更為大膽的實現一樣地奇妙。
讓我們假設,這一切确實發生了,但我們隻能滿足于有關發生之事的固定的幾條信息。
那麼,從人的角度出發,我們為什麼不把那些同時代人視為是幸運的呢?那些同時代人,也就是說那些曾看到、聽到并且用手摸到了的人們;不然的話,作同時代人有什麼優勢呢?皇帝婚禮的壯觀和富足的享樂當然是直接可見可感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同時代人肯定已經看過并且在内心裡體驗到了那份快樂。
可是如果我們這裡說的是另一種類型的壯觀,它不是直接可見的,那麼作同時代人有何優勢呢?一個人并非因此就能與這種壯觀同時共在。
人們不能稱這樣的一個同時代人有福,或者稱贊他的眼睛和耳朵,因為他并沒有與那壯觀同時共在,他既沒有看見也沒有聽到,而這其中的根源并不在于說時間和時機(在直接性的意義上)拒絕了他,而在于别的什麼東西,某種可能缺少了的東西,盡管他的在場在很大程度上有機會去看去聽,盡管他(在直接性的意義上)并非沒有利用這一優勢。
可是,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可以是同時代人卻又并沒有與之同時共在,相應的,一個人能夠成為同時代人,可是他(在直接性的意義上)卻是一個非同時代人,盡管他一直在利用那個優勢?這意思不是别的,而是在說一個人根本不可能直接地與這樣的一位教師及事件同時共在,因此,真正的同時代人不是因為直接的同時代性而為之,而是因為别的原因。
于是我們說,一個盡管在同時代的人可以是非同時代人;真正的同時代人并非由于直接的同時代性而為之,因此,非同時代人(在直接性的意義上)也可能因其他的原因而成為同時代人,以此這同時代人将成為真正的同時代人。
可是,非同時代人(在直接性的意義上)也就是後繼者,他們可以成為真正的同時代人。
或者,這就是&lsquo作為同時代人&rsquo嗎,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我們所贊美的同時代人嗎,就因為這人會說:我曾跟他一起吃喝,那教師在我們的街道上傳過道。
我多次見到過他,他是一個不起眼的出身卑下的人,隻有少數幾個人相信在他身上可以找到非凡的東西,對此我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盡管當涉及到與他同時共在的問題的時候,我可以跟别人一樣成為與他同時共在的人。
或者,這就是&lsquo作為同時代人&rsquo,這樣的人是同時代人嗎?假如神與他在來世相遇,假如他提及其同時代性,神會對他說:&lsquo我不認識你。
&rsquo[32]同樣真實的是,那個同時代人也不認識教師,對此隻有從教師本人手中接受了條件的信仰者(即不是直接性意義上的同時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才認識教師,如同教師知道他一樣。
&rdquo[33] &ldquo請停一下。
假如你繼續這樣講下去,我可是一個字也插不進去,因為你講起話來就好像博士論文答辯似的。
的确,你旁征博引,可你的不幸是,你所引證的是一部非常特殊的書。
還是那句話,不管你有意無意,你都用了一些既不屬于、又不是你放到說話人口中的詞,這些詞人人皆知,隻不過你沒有用複數而是用了單數形式罷了。
《聖經》中的段落(因為這些詞來自《聖經》)聽上去是這樣的:我們跟他一起吃喝,他在我們的街上傳道;我告訴你,我不認識你。
可能就是這樣。
不過你不要從那教師所回答的&lsquo我不認識你&rsquo這話當中推出過多的東西,你是不是想得出結論說那人并沒有與教師同時共在,而且他也并不認識那教師?假如你提起的皇帝對一位宣稱見識過其壯麗婚禮的人說&lsquo我不認識你&rsquo,皇帝以此證明了那人并非親自到場嗎?&rdquo &ldquo那皇帝絕沒有證明什麼,他至多隻證明了,他是一個傻瓜,他甚至不願意像米特拉達悌那樣滿足于知道每一個士兵的名字[34],而是想認識所有的同時代人,并且以此決定某個具體的人是否與之同時共在。
皇帝是可以直接認識的,因此每個人都能認識皇帝,盡管皇帝并不認識他們。
可是,我們這裡所談論的那位教師是不能直接認識的,隻有當他本人給出條件的時候才行。
而那個接受條件的人是從教師本人手中接受的,因此,那教師應該認識每一個認識他的人,每一個單一者隻有以他被教師認識的方式才能認識教師。
或許你立刻明白了我們以前說過的話?如果一個信仰者之為信仰者,并且他認識神是通過從神本人那裡獲得條件,那麼,後繼者也應該在完全相同的意義上從神本人那裡接受條件,而不能間接獲得。
因為果若如此,那個間接者就應該是神本人,而這樣一來,直接、間接的問題也就根本不複存在了。
可是如果後繼者從神本人那裡獲得條件,則他就是同時代人,真正的同時代人,隻有信仰者以及每個信仰者才能做到這一點。
&rdquo &ldquo我想這些我都懂了,既然你這樣說了。
我已經預見到了那些深遠的後果,盡管我驚訝于我竟然沒有親自發現這些,而我願意付高價成為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