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同時代弟子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間仍然作為永恒的出發點存在,那個悖謬就是在場的。
假如有一個同時代人,他為了追随那位教師而把睡眠時間減到了最低,他與那位教師形影不離,其緊密程度勝過了緊跟鲨魚的一種小魚[22]。
假如他動用了上百個間諜為他服務,他們無處不在地秘密監視着教師,而他本人每天晚上都要向他們請教,結果他知道了有關教師的每一個細節,知道了他所說的話,知道他一天中的每個小時在什麼地方,因為他的熱情使他甚至将最無意義的東西都視為是至關重要的。
這樣的一個人物算得上是弟子嗎?絕對不是。
假如有人指責他缺乏曆史可靠性,他會推卸責任[23],僅此而已。
假如另外一個人,他隻關心那位教師不時傳授的東西。
假如從教師口中說出的每一個字對他來說都比每日的食物更為重要[24];假如他動用了百十來号人去捕捉那位教師所說出的每一個字節,以便不浪費一丁點兒東西[25];假如他小心翼翼地求證于這些東西,想以此得出一個關于其所授之道的最為可靠的版本,他因此就算是弟子了嗎?絕對不是,就像柏拉圖隻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一樣。
假如有一個同時代人,他曾在國外生活,直到那教師的生命還剩下最後一兩天的時候才返回故鄉。
再比如他因為生意的緣故,直到那教師快要咽氣的最後一刻才得以相見。
如果瞬間對他來說就是永恒的決斷的話,這種曆史的無知會阻止他成為弟子嗎?對于第一位同時代人來說,那個人的生活僅是一個曆史事件。
對于第二位而言,那教師所傳之道是他理解自身的偶因,而他則應該忘掉那位教師(參第一章);因為比之于永恒對自身的理解,關于那教師的知識隻是偶然的、曆史的知識,它事關記憶。
隻要永恒性與曆史性彼此分立,曆史事件就隻是一個偶因。
假如有個熱情洋溢的學生[26]&mdash&mdash他并沒有努力要成為弟子,假如他高談闊論說他欠了那教師些什麼,結果他的頌辭幾乎無法終止,其間的溢美之辭幾乎無法評價。
那麼,倘若我們試圖向他解釋,那教師隻不過是偶因,他定會生我們的氣。
不過,無論是他的頌辭還是他的憤怒對我們的反思都沒有任何益處,因為這二者有一個共同的根源:他并無勇氣去理解,但卻不會缺少一種魯莽勁去&ldquo超越&rdquo。
像他那樣大吹大擂,人們隻能欺騙自己和他人,假如他能說服自己和他人他真有些思想&mdash&mdash既然他要将之歸功于另一個人。
雖說一般而論禮貌無需破費,不過這個人的禮貌卻是花了大價錢的,因為這種飽含淚水的或者把他人感動得流淚的熱情洋溢的感激之辭是一種誤解,這樣的人所擁有的思想不能歸功于他人,更别提那些空洞淺薄的言談了。
唉,多少人禮貌地把一切歸功于蘇格拉底,盡管他并不欠蘇格拉底任何東西!因為那個最理解蘇格拉底的人所理解的恰恰是他什麼都不欠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希望的也是這個樣子,而且能夠這樣希望也是美好的。
那個自認欠了蘇格拉底很多的人可以相當肯定地認為,蘇格拉底将會很高興地免去他的學費,因為蘇格拉底肯定會沮喪地意識到,他本該給當事人一些流動資金以供利用。
反之,假如這裡的情況并非如我們所假設的是蘇格拉底式的,那麼弟子就該将一切歸功于教師(這一點人們不可能歸功于蘇格拉底,既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不能生産),而且這種關系不能以大吹大擂的方式來表現,而隻能在幸福的激情當中表達,我們稱這激情為信仰,其對象是悖謬,而悖謬又恰好統一了矛盾&mdash&mdash這悖謬就是曆史事件的永恒化和永恒的曆史化。
每一個對悖謬做另類理解的人将保留解釋它的榮耀,這榮耀是以他不願停留在理解的階段的方式而獲得的。
于是我們很容易看到(順便說一句,如果&ldquo理智被遣散&rdquo的涵義需要被揭示的話),信仰不是認知。
因為所有的認知或者是對永恒的認知,這種認知把時間性和曆史性當做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排除在外;或者是純粹的曆史性認識。
沒有任何一種認識能夠以&ldquo永恒性即曆史性&rdquo這個荒謬的說法為對象。
假如我要了解斯賓諾莎的學說,那麼在我去認識的那一瞬,我并不是忙着與斯賓諾莎這個人、而是與其學說打交道,但在另一個時候我則是在曆史性地和他打交道。
相反,一個弟子與那位教師之間的關系以信仰為維系:他永遠都是在與那教師的曆史性存在打交道。
我們現在假設,事實正如我們所假設的那樣(否則我們就要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那教師親自給予學生以條件,于是信仰的對象也就不再是道,而是教師[27]。
蘇格拉底的立場恰恰在于,學生并不需要教師,因為他本人就是真理并且擁有條件。
這的确就是蘇格拉底式的藝術和英雄主義,是它們協助人們得以實現這一點。
因此,信仰必須時刻緊緊抓住教師。
可是為了能夠給出條件,這教師必須是神;而為了讓學生掌握這條件,他又必須變成人。
這個矛盾就是信仰的對象,同時也是悖謬,是瞬間。
神一勞永逸地把條件給予人,這是蘇格拉底式的永恒的前提;這前提不會敵對地與時間相遇,它也不能用時間範疇來衡量。
可是這裡的矛盾在于,學生是在瞬間中獲得該條件的,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對永恒真理的理解的條件,正因為如此,它就是永恒的條件。
假如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便停滞在蘇格拉底的回憶說之中。
我們很容易看到(順便說一句,假如&ldquo理智被遣散&rdquo的後果需要被點明的話),信仰并不是意志的行為,因為人的意志隻能在某個條件之内才能達成。
舉個例子,假如我有勇氣意願那個條件,我就理解了蘇格拉底的原則,也就是說理解了我自身,因為從蘇格拉底的立場出發,我本已掌握了條件,所以現在才能要求之。
可是假如我并未掌握那個條件(我們假設這一點是為了不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那麼我的意志根本就不起任何作用,盡管一旦條件被給出,适用于蘇格拉底原則的東西在這裡也是有效的。
同時代的學生擁有一個優勢,對此那些後繼者們&mdash&mdash如果他們想做點什麼的話&mdash&mdash肯定會非常嫉妒。
這個同時代人可以走上前觀察那教師,不過他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嗎?當然了,為什麼不呢?可是,他敢由此相信他就是弟子了嗎?絕對不敢。
假如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他就受到了蒙蔽,因為神是不能直接被認識的。
他是否該閉上眼睛呢?完全正确,不過這樣一來,他作為同時代人又有何益處呢?假如他閉上眼睛,他可能會去想象神的樣子。
而假如他自己能夠這樣做的話,他就掌握了條件。
他所想象的應該是為靈魂的心眼所展示的一個形象,他看着它,但隻要他一睜開眼睛,那個仆人的形象就會不可避免地困擾他。
讓我們繼續下去吧。
我們都知道,那教師是有死的。
他死的時候,他的同時代人将做些什麼呢?也許他已經為那教師畫了像,甚至或許已經攢了一整套這樣的肖像,它們描繪了并且準确地再現了那教師因年齡和心态變化而引起的外表上的每一個變化。
當他觀察這些肖像并且确信,那教師看上去就是這個樣子,他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嗎?當然了,為什麼不呢?可是他是否由此而成為弟子了呢?絕對不是。
人們可能會想象神的樣子,但是神是不能被想象的,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以仆人的形象出場的原因。
不過這個仆人的形象并不是僞裝,果若如此,那個瞬間也就不再是瞬間,而隻是一種偶然,一個表面現象,在與永恒相比時它将作為偶因永遠地消失。
假如學生依靠自己就能想象這一切,則他已經掌握了條件,于是他隻需被提醒,他可以如此這般地去想象神的樣子,盡管他本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可是倘若事實如此,這提醒就會像原子一樣即刻消失在原本居于他靈魂内的永恒的可能性之中,這可能性就要成為現實性,而作為現實性它永遠地設定了自身。
那麼,一個學生将如何成為信仰者或者弟子呢?當理智被遣散而且他獲得條件之時。
他何時才獲得條件呢?在瞬間之中。
是什麼制約着那個條件呢?他對永恒的理解。
可是這樣的條件必是一個永恒的條件。
因此,他将在瞬間之中獲得永恒的條件,他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他在瞬間中已經獲得了這條件,否則他隻需記起,他從來就擁有該條件。
他将在瞬間中獲得條件,并且從那教師本人手中獲得。
所有的大吹大擂都在說,盡管他并沒有從教師手中獲得條件,但他還是足夠狡猾地發現了神的僞裝:他憑自己就可以
假如有一個同時代人,他為了追随那位教師而把睡眠時間減到了最低,他與那位教師形影不離,其緊密程度勝過了緊跟鲨魚的一種小魚[22]。
假如他動用了上百個間諜為他服務,他們無處不在地秘密監視着教師,而他本人每天晚上都要向他們請教,結果他知道了有關教師的每一個細節,知道了他所說的話,知道他一天中的每個小時在什麼地方,因為他的熱情使他甚至将最無意義的東西都視為是至關重要的。
這樣的一個人物算得上是弟子嗎?絕對不是。
假如有人指責他缺乏曆史可靠性,他會推卸責任[23],僅此而已。
假如另外一個人,他隻關心那位教師不時傳授的東西。
假如從教師口中說出的每一個字對他來說都比每日的食物更為重要[24];假如他動用了百十來号人去捕捉那位教師所說出的每一個字節,以便不浪費一丁點兒東西[25];假如他小心翼翼地求證于這些東西,想以此得出一個關于其所授之道的最為可靠的版本,他因此就算是弟子了嗎?絕對不是,就像柏拉圖隻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一樣。
假如有一個同時代人,他曾在國外生活,直到那教師的生命還剩下最後一兩天的時候才返回故鄉。
再比如他因為生意的緣故,直到那教師快要咽氣的最後一刻才得以相見。
如果瞬間對他來說就是永恒的決斷的話,這種曆史的無知會阻止他成為弟子嗎?對于第一位同時代人來說,那個人的生活僅是一個曆史事件。
對于第二位而言,那教師所傳之道是他理解自身的偶因,而他則應該忘掉那位教師(參第一章);因為比之于永恒對自身的理解,關于那教師的知識隻是偶然的、曆史的知識,它事關記憶。
隻要永恒性與曆史性彼此分立,曆史事件就隻是一個偶因。
假如有個熱情洋溢的學生[26]&mdash&mdash他并沒有努力要成為弟子,假如他高談闊論說他欠了那教師些什麼,結果他的頌辭幾乎無法終止,其間的溢美之辭幾乎無法評價。
那麼,倘若我們試圖向他解釋,那教師隻不過是偶因,他定會生我們的氣。
不過,無論是他的頌辭還是他的憤怒對我們的反思都沒有任何益處,因為這二者有一個共同的根源:他并無勇氣去理解,但卻不會缺少一種魯莽勁去&ldquo超越&rdquo。
像他那樣大吹大擂,人們隻能欺騙自己和他人,假如他能說服自己和他人他真有些思想&mdash&mdash既然他要将之歸功于另一個人。
雖說一般而論禮貌無需破費,不過這個人的禮貌卻是花了大價錢的,因為這種飽含淚水的或者把他人感動得流淚的熱情洋溢的感激之辭是一種誤解,這樣的人所擁有的思想不能歸功于他人,更别提那些空洞淺薄的言談了。
唉,多少人禮貌地把一切歸功于蘇格拉底,盡管他并不欠蘇格拉底任何東西!因為那個最理解蘇格拉底的人所理解的恰恰是他什麼都不欠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希望的也是這個樣子,而且能夠這樣希望也是美好的。
那個自認欠了蘇格拉底很多的人可以相當肯定地認為,蘇格拉底将會很高興地免去他的學費,因為蘇格拉底肯定會沮喪地意識到,他本該給當事人一些流動資金以供利用。
反之,假如這裡的情況并非如我們所假設的是蘇格拉底式的,那麼弟子就該将一切歸功于教師(這一點人們不可能歸功于蘇格拉底,既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不能生産),而且這種關系不能以大吹大擂的方式來表現,而隻能在幸福的激情當中表達,我們稱這激情為信仰,其對象是悖謬,而悖謬又恰好統一了矛盾&mdash&mdash這悖謬就是曆史事件的永恒化和永恒的曆史化。
每一個對悖謬做另類理解的人将保留解釋它的榮耀,這榮耀是以他不願停留在理解的階段的方式而獲得的。
于是我們很容易看到(順便說一句,如果&ldquo理智被遣散&rdquo的涵義需要被揭示的話),信仰不是認知。
因為所有的認知或者是對永恒的認知,這種認知把時間性和曆史性當做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排除在外;或者是純粹的曆史性認識。
沒有任何一種認識能夠以&ldquo永恒性即曆史性&rdquo這個荒謬的說法為對象。
假如我要了解斯賓諾莎的學說,那麼在我去認識的那一瞬,我并不是忙着與斯賓諾莎這個人、而是與其學說打交道,但在另一個時候我則是在曆史性地和他打交道。
相反,一個弟子與那位教師之間的關系以信仰為維系:他永遠都是在與那教師的曆史性存在打交道。
我們現在假設,事實正如我們所假設的那樣(否則我們就要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那教師親自給予學生以條件,于是信仰的對象也就不再是道,而是教師[27]。
蘇格拉底的立場恰恰在于,學生并不需要教師,因為他本人就是真理并且擁有條件。
這的确就是蘇格拉底式的藝術和英雄主義,是它們協助人們得以實現這一點。
因此,信仰必須時刻緊緊抓住教師。
可是為了能夠給出條件,這教師必須是神;而為了讓學生掌握這條件,他又必須變成人。
這個矛盾就是信仰的對象,同時也是悖謬,是瞬間。
神一勞永逸地把條件給予人,這是蘇格拉底式的永恒的前提;這前提不會敵對地與時間相遇,它也不能用時間範疇來衡量。
可是這裡的矛盾在于,學生是在瞬間中獲得該條件的,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對永恒真理的理解的條件,正因為如此,它就是永恒的條件。
假如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便停滞在蘇格拉底的回憶說之中。
我們很容易看到(順便說一句,假如&ldquo理智被遣散&rdquo的後果需要被點明的話),信仰并不是意志的行為,因為人的意志隻能在某個條件之内才能達成。
舉個例子,假如我有勇氣意願那個條件,我就理解了蘇格拉底的原則,也就是說理解了我自身,因為從蘇格拉底的立場出發,我本已掌握了條件,所以現在才能要求之。
可是假如我并未掌握那個條件(我們假設這一點是為了不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那麼我的意志根本就不起任何作用,盡管一旦條件被給出,适用于蘇格拉底原則的東西在這裡也是有效的。
同時代的學生擁有一個優勢,對此那些後繼者們&mdash&mdash如果他們想做點什麼的話&mdash&mdash肯定會非常嫉妒。
這個同時代人可以走上前觀察那教師,不過他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嗎?當然了,為什麼不呢?可是,他敢由此相信他就是弟子了嗎?絕對不敢。
假如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他就受到了蒙蔽,因為神是不能直接被認識的。
他是否該閉上眼睛呢?完全正确,不過這樣一來,他作為同時代人又有何益處呢?假如他閉上眼睛,他可能會去想象神的樣子。
而假如他自己能夠這樣做的話,他就掌握了條件。
他所想象的應該是為靈魂的心眼所展示的一個形象,他看着它,但隻要他一睜開眼睛,那個仆人的形象就會不可避免地困擾他。
讓我們繼續下去吧。
我們都知道,那教師是有死的。
他死的時候,他的同時代人将做些什麼呢?也許他已經為那教師畫了像,甚至或許已經攢了一整套這樣的肖像,它們描繪了并且準确地再現了那教師因年齡和心态變化而引起的外表上的每一個變化。
當他觀察這些肖像并且确信,那教師看上去就是這個樣子,他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嗎?當然了,為什麼不呢?可是他是否由此而成為弟子了呢?絕對不是。
人們可能會想象神的樣子,但是神是不能被想象的,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以仆人的形象出場的原因。
不過這個仆人的形象并不是僞裝,果若如此,那個瞬間也就不再是瞬間,而隻是一種偶然,一個表面現象,在與永恒相比時它将作為偶因永遠地消失。
假如學生依靠自己就能想象這一切,則他已經掌握了條件,于是他隻需被提醒,他可以如此這般地去想象神的樣子,盡管他本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可是倘若事實如此,這提醒就會像原子一樣即刻消失在原本居于他靈魂内的永恒的可能性之中,這可能性就要成為現實性,而作為現實性它永遠地設定了自身。
那麼,一個學生将如何成為信仰者或者弟子呢?當理智被遣散而且他獲得條件之時。
他何時才獲得條件呢?在瞬間之中。
是什麼制約着那個條件呢?他對永恒的理解。
可是這樣的條件必是一個永恒的條件。
因此,他将在瞬間之中獲得永恒的條件,他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他在瞬間中已經獲得了這條件,否則他隻需記起,他從來就擁有該條件。
他将在瞬間中獲得條件,并且從那教師本人手中獲得。
所有的大吹大擂都在說,盡管他并沒有從教師手中獲得條件,但他還是足夠狡猾地發現了神的僞裝:他憑自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