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年 譜

關燈
六二年(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 是年官于鳳翔。

    二月,分決屬縣囚。

    十三日,出府,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

    既畢事,因朝谒太平宮,宿于南溪,遂遊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遊潭,十九日乃歸。

     是年作《喜雨亭記》。

     三十歲公元一〇六五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 去年自鳳翔罷任,還京。

    是年英宗在藩邸,聞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限以近例,召試秘閣,及試二論,皆入三等,除直史部。

     是年五月二十八日,夫人王氏卒。

    六月,殡于東城外,有子邁。

     三十一歲公元一〇六六年(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 是年在京師直史館。

    四月二十五日,丁老蘇憂,奉柩歸蜀。

    按歐陽文忠公作老蘇墓志雲:“明允《太常因革禮書》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

    ” 三十四歲公元一〇六九年(宋神宗熙甯二年己酉) 去年東坡服除。

     是年還朝,差判官诰院,兼尚書祠部。

     三十六歲公元一〇七一年(宋神宗熙甯四年辛亥) 是年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

    是時王荊公欲變科舉。

    上疑焉,使兩制三館議之。

    東坡獻三言,荊公之黨不悅,命攝開封府推官,有奏罷買燈疏,禦史以雜事誣告東坡過失,未嘗一言以自辯。

    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

    十一月到任,有初到杭州寄子由兩絕。

     三十九歲公元一〇七四年(宋神宗熙甯七年甲寅) 是年東坡在杭,納侍妾朝雲。

    《墓志》雲:“朝雲姓王氏,錢塘人,事先生二十有三年。

    紹聖三年,卒于惠州,年三十四。

    ”以歲月考之,熙甯之甲寅,至紹聖之丙子,恰二十三年,乃知納朝雲在是年明矣。

    是年東坡以老弟子由在濟南,求為東州守。

    案子由《超然台賦序》雲:“子瞻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

    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 十月,赴密州,早行,馬上作《沁園春》。

    十一月三日到任。

     四十歲公元一〇七五年(宋神宗熙甯八年乙卯) 東坡到密州任,有上韓丞相《論災傷書》。

    作《後杞菊賦》,其序雲:“予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貧,移守膠西,而齋廚索然。

    ”案東坡丁酉登第,至是恰十有九年矣。

     又增治城上故台,名之曰超然,作《超然台記》。

     四十一歲公元一〇七六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丙辰) 東坡在密州,遷祠部員外郎。

    上巳日,流觞于南禅小亭,作《滿江紅》。

    十一月朔,作《李氏山房藏書記》。

    十二月,移知徐州。

     四十二歲公元一〇七七年(宋神宗熙甯十年丁巳) 是年五月赴徐州。

    六月十一日,保母楊氏卒。

    是年,徐州水患大作。

    七月十七日,河決。

    八月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

    東坡治水有功。

    十月五日,水退,城以保全。

    朝廷降旨獎谕,作《河複詩》。

     四十三歲公元一〇七八年(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 是年春,徐州大旱。

    徐州城東二十裡,有石潭,置虎頭其中,可緻雷雨,作《起伏龍行》。

    二月,有旨,賜錢二千四百一十萬,起夫四千二十三人。

    及發常平錢米,改築徐州外小城,創木岸四,以獎谕敕記,并刻諸石,為熙甯防河錄雲。

    乃即徐州城之東門為大樓,垩以黃土,名之曰黃樓,以土實勝水故也。

    九月九日,在黃樓作古詩一首。

    有“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之句。

    以去年九月,大水未退,故有此語。

    十一月八日,作雲龍山人《放鶴亭記》。

    又作《日喻》一篇。

     四十四歲公元一〇七九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 人日,獵城南,會者十人,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為韻,分得“過”字。

    又代雷勝鳥字詩。

    三月,移知湖州,别徐州,作《江神子》。

    又案《張氏園亭記》雲:“予自彭城,移守吳興,由宋登舟,三宿而至。

    ”其記乃三月十七日所作,乃知三月移湖州矣。

    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七月二十八日,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何大正、舒亶,谏議大夫李定國言:“東坡作為詩文,謗讪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

    ”朝廷派中使皇甫遵到湖追攝。

    按東坡作《王子立墓志》雲:“予得罪吳興,親戚故人,皆驚散。

    獨兩王子不去,送予出郊,曰死生禍福天也。

    公其如天何,返取餘家,緻之南都。

    ” 又《上文潞公書》雲:“某始就逮赴獄,有一子稍長,徒步相随,其餘守舍,皆婦女幼稚。

    至宿州,禦史符下,就家取書,州郡望風,遣吏發卒,圍船搜取,長幼幾怖死。

    既去,婦女恚罵曰:&lsquo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

    &rsquo悉取焚之。

    ”八月十八日,赴台獄中,有寄子由詩二首。

    時獄吏必欲置之死地,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