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年 譜

關燈
一歲公元一〇三六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 傅藻《東坡紀年錄》上雲:“景祐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時,公生于眉山縣紗縠行私第。

    ”案東坡送沈達詩雲:“嗟我與君皆丙子。

    ”又贈長蘆長老詩雲:“與公同丙子,三萬六千日。

    ” 七歲公元一〇四二年(宋仁宗慶曆二年壬午) 是年,東坡已知讀書。

    案東坡上韓太尉與梅直講書雲:“某七八歲知讀書。

    ” 八歲公元一〇四三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癸未) 是年東坡入小學。

    案《志林》雲:“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又按東坡作《範文正公文集序》雲:“慶曆三年,某始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以魯人石守道《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

    某從旁竊觀,問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lsquo童子何用知之!&rsquo某曰:&lsquo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rsquo” 十歲公元一〇四五年(宋仁宗慶曆五年乙酉) 按子由作《東坡墓志》雲:“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問古今成敗,辄能語其要。

    太夫人讀東漢史至《範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lsquo某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rsquo夫人曰:&lsquo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rsquo公亦奮萬有當世志,太夫人喜曰:&rsquo吾有子矣!&rsquo”又按趙德麟《侯鲭錄》雲:“東坡年十歲,在鄉裡見老蘇誦歐公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老蘇令坡拟之,其間有&lsquo匪伊垂之帶有餘,非敢後也馬不進&rsquo。

    老蘇喜曰:&lsquo此子他日當自用之!&rsquo” 十二歲公元一〇四七年(宋仁宗慶曆七年丁亥) 是年東坡祖父亡。

    與曾子固書雲:“某逮視祖父,祖父之殁,某年十二矣。

    ” 十九歲公元一〇五四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 是年始娶眉州青神王方女。

    按東坡作王氏墓志雲:“生十有六歲而歸于某。

    至治平二年,王氏卒,年二十有七。

    ” 二十歲公元一〇五五年(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 是年,東坡遊成都,谒張安道。

    按東坡作《樂全先生文集序》雲:“某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一見待以國士。

    ”有晁美叔是年求交于東坡。

    其送美叔詩雲:“我生二十無朋俦,當時四海一子由。

    君來扣門若有求。

    ” 二十一歲公元一〇五六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丙申) 是年舉進士,入京。

    按《鳳鳴驿記》雲:“始餘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求舍于館人,不可而出,次于逆旅。

    ”又《範文正公文集序》雲:“嘉祐元年,始舉進士,至京師。

    ” 二十二歲公元一〇五七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 是年春,赴試禮部,館于興國寺浴室院。

    按東坡作《興國六祖書贊》雲:“餘嘉祐初,舉進士,館于興國寺浴室院。

    ”時歐陽文忠公考試,得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異人,欲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東坡第二,複以春秋對義居第一。

    文忠公嘗令晁美叔與東坡定交,謂東坡必名世。

    且以書抵聖俞曰:“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文忠未嘗以此許人也。

    又上梅直講書雲:“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

    誠不自意,獲在第二。

    ”又送秦少章歸京雲:“昔吾舉進士,試名于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且曰:&lsquo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

    &rsquo是時士以剽裂為文,讪公者成市。

    ” 是年四月,丁太夫人武陽君程氏憂,歸。

     二十四歲公元一〇五九年(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 是年除服。

    冬十二月,侍老蘇舟行适楚。

    按東坡《南行前集序》雲:“己亥之歲,侍行适楚,舟中無事,雜然有觸于中,而發于詠歎,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焉,謂之《南行集》。

    ” 二十五歲公元一〇六〇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是年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不赴。

     二十六歲公元一〇六一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辛醜) 是年,應制科。

     文忠公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故文多不工。

    公始具草,文義燦然,時以為難。

    又答制策,複入三等,授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

    按東坡感舊詩序雲:“嘉祐中,予與子由奉制策,寓居懷遠驿,時年二十六,子由年二十三耳。

    ”又上吳内翰書雲:“今年春,天子将求直言之士。

    而某适來,調官京師。

    舍人楊公,不知其不肖而采其鄙野之文五十篇,奏之于天子,使與明诏之末。

    ” 是年冬十二月,赴鳳翔任,與子由别,馬上賦詩。

     二十七歲公元一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