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質與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非兄,仆豈發此。
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诟病也。
又嘗于醉後執筆書雲: 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國在小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浮于芥,茫然不知所濟。
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複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
”念此可以一笑。
這一段行文命意,宛然如莊生之言。
後去儋耳,留别黎民,有詩雲: 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吾人同處于塵寰之内,本來何分乎南北,何分乎故鄉與異地。
人之一生,生也、死也、夢也,自達者觀之,其實皆一也。
東坡愛酒,而飲不多,僅愛飲酒之趣而已。
當其在黃州時,自釀酒以飲。
所謂: 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
州釀既少,官酤又惡而貴,遂不免閉戶自釀。
曲既不佳,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苦硬不可向口。
慨然而歎,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
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但客不喜爾,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
飲酒之目的,在乎醉,甜酸苦甘非所問,東坡之言,何等超脫。
彼又不僅喜獨酌,并愛招人同飲。
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
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予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過于客。
閑居未嘗一日無客之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餘上者。
常以為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此二者矣。
然人之有是,接于餘前,則予安得不全其樂乎?故所至當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
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藥,吾為之體輕;飲者困于酒,吾為之酣适。
蓋專以自為也。
” 東坡不解棋,所以平生有三不如人之歎,即着棋不如人,飲酒不如人,唱曲不如人。
然東坡雖不解棋,頗喜觀人着棋,所謂: 予素不解棋,嘗獨遊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阖戶晝寝,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
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張中,日從之戲。
予亦隅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優哉遊哉,聊複爾耳。
東坡由海外北歸,到常州病了,自知不起,與維琳師雲: 嶺南萬裡不能死,而歸宿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耳,無足道者。
惟為佛為法為衆生自重。
嗚呼!“生死亦細故”,東坡知此,自然天高地闊了,東坡畢竟是一個達人! 東坡的氣質,自始至終,為一貫的,已如上述。
當然,其氣質之形成,與其所受之家庭教育,以及所處之環境,是有重大影響的。
不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與所處之環境,對于東坡的氣質上,究發生如何的影響,今已不可知其詳。
吾們隻知他在幼時,因其父遠遊在外,受母親程氏教養之力為多,而其思想,受乃父之熏陶亦不少。
夫以東坡壯年時之氣銳血熱,兼以受乃父一種縱橫霸氣之熏陶,同時又受知于歐陽、韓魏等公,禮部考試,擢為第二,則其意氣軒昂,目空一切,自不待言了。
觀其上梅聖俞書雲: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
轼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
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已。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苟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觀而贊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東坡一方面固為功名心所驅馳,而意氣激揚,可是一方面猶存退隐山林之志。
當其南行,早發浏陽時,有詩雲: 富貴本先定,世人自榮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豈獨無。
不能便退縮,但使進少徐。
我行念西國,已分田園蕪。
南來竟何事,碌碌随商車。
自進苟無補,乃是懶且愚。
人生重意氣,出處夫豈徒。
永懷江陽叟,種藕春滿湖。
又夜泊牛口,有詩雲: 日落江霧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
煮蔬為夜飧,安識肉與酒。
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鬥。
兒女自咿憂,亦足樂且久。
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
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
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
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東坡雖有退隐林下之志,不過彼既立朝服官,其固有之矜尚氣概,仍不能與人苟同,而其固有之邁往精神,尤不免要觸犯忌諱,果然,不久即有黃州之貶了。
自貶至黃州後,其氣質為之一變,蓋當時為台獄捕拘,曾一度出生入死,經此重大刺激,竟将從前的矜尚氣概,邁往精神,消磨殆盡,而易之以豪放闊達了。
故當其赴黃州任
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诟病也。
又嘗于醉後執筆書雲: 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國在小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浮于芥,茫然不知所濟。
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複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
”念此可以一笑。
這一段行文命意,宛然如莊生之言。
後去儋耳,留别黎民,有詩雲: 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吾人同處于塵寰之内,本來何分乎南北,何分乎故鄉與異地。
人之一生,生也、死也、夢也,自達者觀之,其實皆一也。
東坡愛酒,而飲不多,僅愛飲酒之趣而已。
當其在黃州時,自釀酒以飲。
所謂: 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
州釀既少,官酤又惡而貴,遂不免閉戶自釀。
曲既不佳,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苦硬不可向口。
慨然而歎,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
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但客不喜爾,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
飲酒之目的,在乎醉,甜酸苦甘非所問,東坡之言,何等超脫。
彼又不僅喜獨酌,并愛招人同飲。
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
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予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過于客。
閑居未嘗一日無客之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餘上者。
常以為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此二者矣。
然人之有是,接于餘前,則予安得不全其樂乎?故所至當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
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藥,吾為之體輕;飲者困于酒,吾為之酣适。
蓋專以自為也。
” 東坡不解棋,所以平生有三不如人之歎,即着棋不如人,飲酒不如人,唱曲不如人。
然東坡雖不解棋,頗喜觀人着棋,所謂: 予素不解棋,嘗獨遊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阖戶晝寝,獨聞棋聲于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
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張中,日從之戲。
予亦隅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優哉遊哉,聊複爾耳。
東坡由海外北歸,到常州病了,自知不起,與維琳師雲: 嶺南萬裡不能死,而歸宿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耳,無足道者。
惟為佛為法為衆生自重。
嗚呼!“生死亦細故”,東坡知此,自然天高地闊了,東坡畢竟是一個達人! 東坡的氣質,自始至終,為一貫的,已如上述。
當然,其氣質之形成,與其所受之家庭教育,以及所處之環境,是有重大影響的。
不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與所處之環境,對于東坡的氣質上,究發生如何的影響,今已不可知其詳。
吾們隻知他在幼時,因其父遠遊在外,受母親程氏教養之力為多,而其思想,受乃父之熏陶亦不少。
夫以東坡壯年時之氣銳血熱,兼以受乃父一種縱橫霸氣之熏陶,同時又受知于歐陽、韓魏等公,禮部考試,擢為第二,則其意氣軒昂,目空一切,自不待言了。
觀其上梅聖俞書雲: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
轼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
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已。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苟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觀而贊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東坡一方面固為功名心所驅馳,而意氣激揚,可是一方面猶存退隐山林之志。
當其南行,早發浏陽時,有詩雲: 富貴本先定,世人自榮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豈獨無。
不能便退縮,但使進少徐。
我行念西國,已分田園蕪。
南來竟何事,碌碌随商車。
自進苟無補,乃是懶且愚。
人生重意氣,出處夫豈徒。
永懷江陽叟,種藕春滿湖。
又夜泊牛口,有詩雲: 日落江霧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
煮蔬為夜飧,安識肉與酒。
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鬥。
兒女自咿憂,亦足樂且久。
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
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
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
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東坡雖有退隐林下之志,不過彼既立朝服官,其固有之矜尚氣概,仍不能與人苟同,而其固有之邁往精神,尤不免要觸犯忌諱,果然,不久即有黃州之貶了。
自貶至黃州後,其氣質為之一變,蓋當時為台獄捕拘,曾一度出生入死,經此重大刺激,竟将從前的矜尚氣概,邁往精神,消磨殆盡,而易之以豪放闊達了。
故當其赴黃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