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質與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雨,氣象昏昏也。
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
然轼平生未嘗作活計,子厚所知。
所得之俸,随手辄盡。
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
見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為簡便,以此畏其到也。
窮達得喪,粗了其理。
但祿廪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
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 後來東坡家人到黃州,日用之費,較前為大,所有廪入,不足于用,乃不得不大加省儉。
所謂: 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
大要是悭爾,而文以美名,謂之儉素。
然吾侪為之,則不類俗人,真可謂淡而有味者。
又《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隻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此似鄙吝,且出于不得已也。
自謂長策,不敢獨用,故獻之左右。
每日并限制用度,以資節省。
所謂: 但買斫脔魚,及豬、羊、獐、雁亦足矣。
廪入雖不繼,痛自節省,每日限用百五十,每月朔日,取錢四千五百,斷為三十塊,挂屋梁上,平明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貯用不盡者,可謂至儉。
唉!金錢之為物,真是萬惡的淵泉。
天下滔滔,為之破廉恥,賣節義,污純潔,貧者短氣,而富者驕縱者,比比皆是也。
而東坡一生,卻能跳出此萬惡圈,不為所播弄。
此東坡之所以為東坡了。
既而被召入朝,旋以洛蜀黨争,又被謗外貶。
其時門人王定國,亦被黜,東坡示之以詩曰: 慎勿怨謗讒,乃我得道資。
淤泥生連花,糞壤出菌芝。
賴此善知識,使我枯生荑。
東坡至颍州,公帑已竭,齋廚索然,不禁有懷于昔日在密州食杞菊的情景。
作詩雲: 我昔在東武,吏方謹新書。
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
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餘。
歲月今幾何,齒發日向疏。
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
夢飲本來空,真飽竟亦虛。
尚有赤腳婢,能烹赪尾魚。
心知皆夢耳,慎勿歌歸欤。
不久,又有嶺南之貶,其與參寥子書雲: 某垂老再被嚴譴,皆愚自取,無足言者。
事皆已往,譬之墜甑,無可追。
計從來奉養陋薄,入雖微,亦可供粗粝。
及子由分俸七千,邁将家大半就食宜興,不失所外,何複挂心。
又與子由書雲: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争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
骨間亦有微肉,熟煮漉出。
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
終日抉剔铢兩于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率數日辄一食,覺有補。
子由三年食堂庖,處刍豢,沒齒而不得骨,豈複知此味乎? 又雲: 猶或少飲食,欲其适口,近又喪一庖婢,乃悟此事,亦有分定。
遂不複擇,脫粟連毛,遇辄盡之爾。
東坡在惠州時,隻有幼子過,侍從在側。
所謂: 初欲獨赴貶所,兒女等涕泣求行,故與幼子過一人來。
餘分寓許下浙中,散就衣食,既不在目前,便與之相忘,如本無有也。
本來過去已死,吾們自然可不必去問它,明日未來,吾們也可以不必去顧慮,那麼所顧慮者,隻有今日了。
不過今日之中,朝非夕,夕非午,時時刻刻,在變動中,所謂現實的今日,也不可捉摸。
既不可捉摸,便也無所用其顧慮了。
一個人處在時間不斷的大流中,盡可忘昨日,忘今日,忘明日,忘憂患,忘苦悶,忘恐怖,忘歡樂,一切皆忘,自然覺得天地寬,世路坦,所謂四大皆空了。
一切皆忘,便是東坡養生的不二法門。
東坡由惠州貶到儋耳的時候,曾緻程秀才書,有雲: 得來訊,喜侍奉清安,知有愛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須深留戀也。
仆離惠州後,大兒子房下,亦失一男孫,悲怆久之,今則已矣。
先是,東坡在黃州,已殇一幼子,東坡哭之以詩雲: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故衣尚懸架,張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終日僵。
中年忝聞道,夢幻講已詳。
儲藥如丘山,臨病更求方。
仍将恩愛刃,割此衰老腸。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餘傷。
“一恸送餘傷”,非達者不能道。
又雲: 喪子之戚,已忘之矣。
此身如電泡,況其餘乎? 儋耳之為地,荒寂無百物,而東坡處之泰然。
所謂: 旅況牢落,不言可知。
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醫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耳。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又雲: 瘴疠之鄉,僵仆者相屬于前,然亦有以取之,非寒熱失宜,則饑飽過度,苟不犯者,亦未遽病也。
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以此居之泰然,不煩深念。
人之生死,是有命的。
吾人既生之後,即不能無死,不死既不可能,則對于生死一觀念,又何必戚戚于心呢。
觀其與李公擇書雲: 吾侪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死生之際。
若見仆困窮,便相憐,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
兄造道深,中必不爾出于相愛好之笃而已。
然朋友之義,專務規谏,辄以狂言,廣兄之意爾。
雖懷坎壈于時
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
然轼平生未嘗作活計,子厚所知。
所得之俸,随手辄盡。
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
見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為簡便,以此畏其到也。
窮達得喪,粗了其理。
但祿廪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
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 後來東坡家人到黃州,日用之費,較前為大,所有廪入,不足于用,乃不得不大加省儉。
所謂: 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
大要是悭爾,而文以美名,謂之儉素。
然吾侪為之,則不類俗人,真可謂淡而有味者。
又《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隻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此似鄙吝,且出于不得已也。
自謂長策,不敢獨用,故獻之左右。
每日并限制用度,以資節省。
所謂: 但買斫脔魚,及豬、羊、獐、雁亦足矣。
廪入雖不繼,痛自節省,每日限用百五十,每月朔日,取錢四千五百,斷為三十塊,挂屋梁上,平明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貯用不盡者,可謂至儉。
唉!金錢之為物,真是萬惡的淵泉。
天下滔滔,為之破廉恥,賣節義,污純潔,貧者短氣,而富者驕縱者,比比皆是也。
而東坡一生,卻能跳出此萬惡圈,不為所播弄。
此東坡之所以為東坡了。
既而被召入朝,旋以洛蜀黨争,又被謗外貶。
其時門人王定國,亦被黜,東坡示之以詩曰: 慎勿怨謗讒,乃我得道資。
淤泥生連花,糞壤出菌芝。
賴此善知識,使我枯生荑。
東坡至颍州,公帑已竭,齋廚索然,不禁有懷于昔日在密州食杞菊的情景。
作詩雲: 我昔在東武,吏方謹新書。
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
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餘。
歲月今幾何,齒發日向疏。
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
夢飲本來空,真飽竟亦虛。
尚有赤腳婢,能烹赪尾魚。
心知皆夢耳,慎勿歌歸欤。
不久,又有嶺南之貶,其與參寥子書雲: 某垂老再被嚴譴,皆愚自取,無足言者。
事皆已往,譬之墜甑,無可追。
計從來奉養陋薄,入雖微,亦可供粗粝。
及子由分俸七千,邁将家大半就食宜興,不失所外,何複挂心。
又與子由書雲: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争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
骨間亦有微肉,熟煮漉出。
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
終日抉剔铢兩于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率數日辄一食,覺有補。
子由三年食堂庖,處刍豢,沒齒而不得骨,豈複知此味乎? 又雲: 猶或少飲食,欲其适口,近又喪一庖婢,乃悟此事,亦有分定。
遂不複擇,脫粟連毛,遇辄盡之爾。
東坡在惠州時,隻有幼子過,侍從在側。
所謂: 初欲獨赴貶所,兒女等涕泣求行,故與幼子過一人來。
餘分寓許下浙中,散就衣食,既不在目前,便與之相忘,如本無有也。
本來過去已死,吾們自然可不必去問它,明日未來,吾們也可以不必去顧慮,那麼所顧慮者,隻有今日了。
不過今日之中,朝非夕,夕非午,時時刻刻,在變動中,所謂現實的今日,也不可捉摸。
既不可捉摸,便也無所用其顧慮了。
一個人處在時間不斷的大流中,盡可忘昨日,忘今日,忘明日,忘憂患,忘苦悶,忘恐怖,忘歡樂,一切皆忘,自然覺得天地寬,世路坦,所謂四大皆空了。
一切皆忘,便是東坡養生的不二法門。
東坡由惠州貶到儋耳的時候,曾緻程秀才書,有雲: 得來訊,喜侍奉清安,知有愛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須深留戀也。
仆離惠州後,大兒子房下,亦失一男孫,悲怆久之,今則已矣。
先是,東坡在黃州,已殇一幼子,東坡哭之以詩雲: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故衣尚懸架,張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終日僵。
中年忝聞道,夢幻講已詳。
儲藥如丘山,臨病更求方。
仍将恩愛刃,割此衰老腸。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餘傷。
“一恸送餘傷”,非達者不能道。
又雲: 喪子之戚,已忘之矣。
此身如電泡,況其餘乎? 儋耳之為地,荒寂無百物,而東坡處之泰然。
所謂: 旅況牢落,不言可知。
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醫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耳。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又雲: 瘴疠之鄉,僵仆者相屬于前,然亦有以取之,非寒熱失宜,則饑飽過度,苟不犯者,亦未遽病也。
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以此居之泰然,不煩深念。
人之生死,是有命的。
吾人既生之後,即不能無死,不死既不可能,則對于生死一觀念,又何必戚戚于心呢。
觀其與李公擇書雲: 吾侪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死生之際。
若見仆困窮,便相憐,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
兄造道深,中必不爾出于相愛好之笃而已。
然朋友之義,專務規谏,辄以狂言,廣兄之意爾。
雖懷坎壈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