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質與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與子由相會于陳時,有詩雲:
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
奔馳二百裡,徑來寬我憂。
相逢知有得,道眼清不流。
别來未一年,落盡驕氣浮。
嗟我晚聞道,款啟如孫休。
至言雖久服,放心不自收。
悟彼善知識,妙藥應所投。
納之憂患場,磨以百日愁。
冥頑雖難化,镌發亦已周。
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
但餘無所還,永與夫子遊。
此别何足道,大江東西州。
畏蛇不下榻,睡足吾無求。
便為齊安民,何必歸故丘。
東坡貶黃州後,已有泛觀天地,超然物外之思。
但平生一種豪氣,尚未銷盡,讒谮之恨,遷谪之怨,猶惓惓不能去諸懷,抑郁無以自遣。
而東坡又非世上一般薄志弱行之徒,哭天訴地者所可比。
于是乃不得不以一身付諸蒲團,默坐自照,諸緣放下,六根清淨,不思是非,不念善惡,嗒然忘彼我,超然離是非,忘彼我,離是非,自心脫落,天地一如,萬物一如。
這是東坡唯一解悶安慰之法門。
所以他一到黃州,即赴安國寺安心靜坐了。
其《黃州安國寺記》有雲: 元豐二年十二月,餘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
于是喟然而歎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
不鋤其本,而耘其末。
今雖改之,後必複作。
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坡池林榭。
間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從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淨,染污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
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号,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
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謝去,餘是以愧其人。
七年餘将有臨汝之行。
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
”餘不得辭。
東坡既入禅,靜坐觀心,更欲學息命歸根之道。
是年冬,入天慶觀修練,觀其與秦太虛書雲: 吾侪漸衰,不可複作少年調度,當速用力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
谪居無事,頗窺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廢放,安得就此。
又與陳大夫書雲: 去歲冬至,齋居四十九日,息原歸根,似有所得,旦夕複至,當複閉關卻掃。
古人雲:化國之日舒以長,妄想既絕,頹然如葛天氏之民,道家所謂延年卻老者,殆謂此乎?若終日汲汲,随物上下者,雖享耄期之壽,忽然如白駒之過隙耳。
五戒後身 時在元豐七年,年四十九歲。
《冷齋夜話》:“子由谪高安時,雲庵居洞山,時時相過。
聰禅師者,蜀人,居聖壽寺。
一夕,雲庵夢同子由、聰出城迓五祖戒禅師。
聰至曰:&lsquo夜來夢見吾二人同迎五戒和尚。
&rsquo東坡至,各追繹所夢語東坡。
東坡曰:&lsquo轼年八九歲,夢見是僧,往來陝右。
又先妣孕時,夢一僧來,記其欣然而眇一目。
&rsquo雲庵驚曰:&lsquo戒陝右人,而失一目,暮年棄五祖遊高安,終于大愚,逆數蓋五十年。
&rsquo” 豪放闊達之士,卻往往頗信神仙之說,其目的無非在求解脫,蓋一般卓荦之士,既與時不相容,白眼視世,每多不平,乃不得不轉而折入是途了。
所謂: 道術多方,難得其要,然惟能靜心閉目,以漸習之,但閉得百十息,為益甚大。
又雲: 學佛老者,本期于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
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
可知東坡之入禅學道,别具雙眼,與尋常沉溺于仙佛之徒,迥乎不同。
又東坡并不喜道釋空漠高遠之說,獨喜其粗淺假說,曾雲: 佛書舊亦嘗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
若農夫之去草,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謂超然玄悟者,仆不識也。
往時陳述古好論禅,自以為至矣,而鄙仆所言為淺陋。
仆嘗語述古,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不知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
後來東坡由黃州之貶而再度入朝,又由朝而再貶海外,始終是閉目靜坐,以養其心。
所謂: 定居之後,杜門燒香,閉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矣。
大凡一個人年歲愈大,則閱曆愈深,而胸襟亦愈闊達。
孔子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者,即指此言,惟亦不盡人人所能做到。
而東坡此時,卻能做到此種境界,當其由儋耳北歸,中夜對江月而歌曰: 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
端如徑寸珠,堕此白玉盤。
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起舞者誰欤,莫作三人看。
峤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
乃知天壤間,何人不清安。
床頭有白酒,盎若白露漙。
獨醉還獨醒,夜氣清漫漫。
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彈。
相将乘一葉,夜下蒼梧灘。
“乃知天壤間,何人不清安。
”此二句非胸襟闊達者不能道,真所謂從心所欲,無挂無礙了。
奔馳二百裡,徑來寬我憂。
相逢知有得,道眼清不流。
别來未一年,落盡驕氣浮。
嗟我晚聞道,款啟如孫休。
至言雖久服,放心不自收。
悟彼善知識,妙藥應所投。
納之憂患場,磨以百日愁。
冥頑雖難化,镌發亦已周。
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
但餘無所還,永與夫子遊。
此别何足道,大江東西州。
畏蛇不下榻,睡足吾無求。
便為齊安民,何必歸故丘。
東坡貶黃州後,已有泛觀天地,超然物外之思。
但平生一種豪氣,尚未銷盡,讒谮之恨,遷谪之怨,猶惓惓不能去諸懷,抑郁無以自遣。
而東坡又非世上一般薄志弱行之徒,哭天訴地者所可比。
于是乃不得不以一身付諸蒲團,默坐自照,諸緣放下,六根清淨,不思是非,不念善惡,嗒然忘彼我,超然離是非,忘彼我,離是非,自心脫落,天地一如,萬物一如。
這是東坡唯一解悶安慰之法門。
所以他一到黃州,即赴安國寺安心靜坐了。
其《黃州安國寺記》有雲: 元豐二年十二月,餘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
于是喟然而歎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
不鋤其本,而耘其末。
今雖改之,後必複作。
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坡池林榭。
間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從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淨,染污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
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号,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
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謝去,餘是以愧其人。
七年餘将有臨汝之行。
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
”餘不得辭。
東坡既入禅,靜坐觀心,更欲學息命歸根之道。
是年冬,入天慶觀修練,觀其與秦太虛書雲: 吾侪漸衰,不可複作少年調度,當速用力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
谪居無事,頗窺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廢放,安得就此。
又與陳大夫書雲: 去歲冬至,齋居四十九日,息原歸根,似有所得,旦夕複至,當複閉關卻掃。
古人雲:化國之日舒以長,妄想既絕,頹然如葛天氏之民,道家所謂延年卻老者,殆謂此乎?若終日汲汲,随物上下者,雖享耄期之壽,忽然如白駒之過隙耳。
五戒後身 時在元豐七年,年四十九歲。
《冷齋夜話》:“子由谪高安時,雲庵居洞山,時時相過。
聰禅師者,蜀人,居聖壽寺。
一夕,雲庵夢同子由、聰出城迓五祖戒禅師。
聰至曰:&lsquo夜來夢見吾二人同迎五戒和尚。
&rsquo東坡至,各追繹所夢語東坡。
東坡曰:&lsquo轼年八九歲,夢見是僧,往來陝右。
又先妣孕時,夢一僧來,記其欣然而眇一目。
&rsquo雲庵驚曰:&lsquo戒陝右人,而失一目,暮年棄五祖遊高安,終于大愚,逆數蓋五十年。
&rsquo” 豪放闊達之士,卻往往頗信神仙之說,其目的無非在求解脫,蓋一般卓荦之士,既與時不相容,白眼視世,每多不平,乃不得不轉而折入是途了。
所謂: 道術多方,難得其要,然惟能靜心閉目,以漸習之,但閉得百十息,為益甚大。
又雲: 學佛老者,本期于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
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
可知東坡之入禅學道,别具雙眼,與尋常沉溺于仙佛之徒,迥乎不同。
又東坡并不喜道釋空漠高遠之說,獨喜其粗淺假說,曾雲: 佛書舊亦嘗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
若農夫之去草,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謂超然玄悟者,仆不識也。
往時陳述古好論禅,自以為至矣,而鄙仆所言為淺陋。
仆嘗語述古,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不知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
後來東坡由黃州之貶而再度入朝,又由朝而再貶海外,始終是閉目靜坐,以養其心。
所謂: 定居之後,杜門燒香,閉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矣。
大凡一個人年歲愈大,則閱曆愈深,而胸襟亦愈闊達。
孔子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者,即指此言,惟亦不盡人人所能做到。
而東坡此時,卻能做到此種境界,當其由儋耳北歸,中夜對江月而歌曰: 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
端如徑寸珠,堕此白玉盤。
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起舞者誰欤,莫作三人看。
峤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
乃知天壤間,何人不清安。
床頭有白酒,盎若白露漙。
獨醉還獨醒,夜氣清漫漫。
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彈。
相将乘一葉,夜下蒼梧灘。
“乃知天壤間,何人不清安。
”此二句非胸襟闊達者不能道,真所謂從心所欲,無挂無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