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晚年時代

關燈
,決不失所也。

    更留真十數日,便渡江往常,逾年行役,且此休息,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

    此天也,吾其如天何,亦不知天果于兄弟終不相聚乎?士君子作事,但隻于省力處行,此行不遂相聚,非本意,甚省力避害也。

     東坡在未赴常州之先,本居于真州,并購得房屋一所,後以發生問題,始又棄真州而居常州。

    據其記事雲: 建中靖國,坡自儋北歸,蔔居真州。

    真州士大夫猶畏而不敢與遊,獨士人卬民瞻,從學于坡。

    坡亦喜其人,時時相與杖策,過長橋,訪山水為樂。

    卬為坡買一宅,為缗五百,坡傾囊僅能償之,蔔吉入居。

    夜與卬步月,偶至村落,聞婦人哭聲極哀。

    坡與卬入而問:“何為哀傷至此?”妪曰:“吾有一居,相傳百年。

    吾子不肖,舉以售人。

    吾今日遷徙,百年舊居,一旦決别,此吾所以泣也!”問其所在,則坡所得者也。

    即命取屋券,對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遷舊居,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還毗陵,不複買家宅,借顧塘橋孫氏居暫住焉。

     東坡欲赴毗陵,未首途,俄然一夜病作,蓋以衰老之年,久處荒蠻之境,瘴毒之氣,飽嘗之矣。

    一旦病發,固其宜也。

    觀其與錢世維書雲: 一夜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迨曉乃止,憊甚!細察疾狀,專是熱毒,根源不淺,當專用清涼藥,已令用人參、麥門冬、茯苓三味,煮濃汁,渴即少啜之,餘藥皆罷也。

    莊生聞在宥天下,未聞治天下也。

    如此而不愈,則天也,非吾過矣。

     豈知東坡之病,服藥後非但不愈,且加劇焉,不能食,亦不能言。

    其緻米元章書雲: 兩日來疾有增無減,雖遷閘外,風氣稍清,但虛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

     加之當時氣候非常酷熱。

     海外久無此熱,殆不能堪,柳子厚所謂意象非中國人也。

    (見至米元章書) 如此酷熱的氣候,豈病者所能堪。

     河水污濁不流,熏蒸益病。

    今日當遷往通濟亭泊,雖不當遠去左右,且就快風活水,一洗病滞,稍健當奉談笑也。

    (同上) 然而東坡之病勢,仍不稍退。

     某食則脹,不食則羸甚。

    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飽蚊子耳,不知今夕雲何度?(同上) 既而東坡之病勢又一變。

     某昨日啖冷過度,夜暴下,且複疲甚。

    (同上) 以久病之身,兼之以大洩瀉,憊疲可知,所以東坡乃急欲返毗陵了。

     某自真得暑毒,困卧如昏醉中,死生未可必。

    自半月來,日食米不半合,見食卻飽。

    今且速歸毗陵,聊自憩,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

     先是東坡以年老上表請緻仕,及至毗陵,遂不起,時為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前二日,徑山維琳師往說偈,東坡答曰: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

    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诘。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

    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

     東坡病革的時候,錢世雄叩耳大呼曰:“先生平時,屢踐頗着實,現在請先生多着力一些兒吧!”東坡微颔其首曰:“着力即差。

    ”語絕而逝。

     明年閏六月,葬于汝州郏城縣釣台鄉上瑞裡,其弟子由,為其作銘曰: 蘇自灤城,西宅于眉。

    世有潛德,而人莫知。

    猗欤先君,名施四方。

    公幼師焉,其學以光。

    出而從君,道直言忠。

    行險如夷,不謀其躬。

    英祖擢之,神考試之。

    亦既知矣,而未克施。

    晚侍哲皇,進以詩書。

    誰實間之,一斥而疏。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不變生死,孰為去來。

    古有微言,衆說所蒙。

    手發其樞,恃此以終。

    心之所涵,遇物則見。

    聲融金石,光溢雲漢。

    耳目同是,舉世畢知。

    欲造其淵,或眩以疑。

    絕學不繼,如已斷弦。

    百世之後,豈其無賢。

    我初從公,賴以有知。

    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皆遷于南,而不同歸。

    天實為之,莫知我哀。

     上表緻仕 時在建中靖國元年,年六十六歲。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公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

    将居許,病暑暴下,中止于常。

    建中靖國元年六月請老,以本官緻仕。

    ” 附:東坡死後的毀譽 初,當徽宗初立時,章惇及蔡京兄弟等,相繼罷免,新黨之徒,一時頗為失勢。

    不料未滿一載,朝廷又主重複熙甯之政了,由建中靖國而改元崇甯,即此意也。

    于是曾布被黜,蔡京蔡卞,複執朝政。

    執政後第一件事,即追奪司馬光等官職,将從前元祐黨人,悉書其名籍于碑,謂為奸黨,令州縣立黨人碑以示衆,并毀滅黨人所為文。

    一面将熙豐年間一般新黨人物圖諸顯漠閣,以王安石配享孔子,位置在孟子之後,并以王氏之學,定為官學。

    在此新黨氣焰高張之際,東坡的文章墨迹,早被毀滅無遺了!及至政和年間,朝廷對于元祐黨人之禁令,始稍稍寬馳。

    東坡墨迹,一時士大夫之搜求者頗衆。

    迨至宣和年間,朝廷對于元祐黨人的學術,又嚴加禁止,如舉子傳習其學,則以違制論,又凡士大夫有藏貯蘇黃文字墨迹者,以大不敬論罪。

    費衮于《梁溪漫志》上記其事雲: 宣和間,申禁東坡文字甚嚴,有士人竊攜《東坡集》出城,為門者所獲,執送有司。

    見集後有詩雲:“文星落處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窮。

    才力漫超生仲達,功名猶忌死姚崇。

    人間便覺無清氣,海内何曾識古風。

    平生萬篇誰護惜,六丁收拾上瑤宮。

    ”京尹義其人,陰縱之。

     朝廷對于東坡的文章,禁止雖如此之嚴,不料其文名反日顯,當時士大夫表面上雖不敢誦習其文,然私自研究者,仍大有人在,朝廷也便無法可想了。

     先是,宋朝北部有女真族崛起,其主阿骨打,滅遼而據其地,國号金。

    及其弟吳乞買立,率兵南下攻宋,長驅直入,所向披靡。

    徽宗鑒于情勢險惡,急下诏罪己,征發四方兵,共禦金人,同時禅位于其子欽宗。

    欽宗在東宮時,已深惡蔡京之奸,及即位,大學生陳東等,又伏阙上書,請誅戮蔡京等以謝天下。

    于是貶蔡京,除元祐黨籍之禁,追贈司馬光等官職,東坡亦于此時,回複官職,并追贈為資政殿大學士,谥曰文忠,并除其孫符為禮部尚書。

    及南京孝宗立,尤喜東坡之文,常置左右,終日浏覽焉。

    乾道年間,有趙夔者,為東坡詩作注。

    乾道九年閏五月,孝宗又親為東坡刊印詩文集,并追贈為太師。

    其敕曰: 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谥文忠蘇轼,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

    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于孟轲,論事肯卑于陸贽,方嘉祐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甯紛更,乃陳長治之策。

    歎異人之間生,驚讒口之中傷。

    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

    不可奪者峣然之節,莫之緻者自然之名。

    經綸不究于生前,議論常公于身後。

    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

    朕三複遺編,久欽高躅。

    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論世。

    傥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衮衣之命。

    可特贈太師,餘如故。

     乾道、淳熙年間,蘇文盛行,場屋中奉為一種程式,稱之曰“乾淳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