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般曆史和美學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他還提出如下建議:如果&ldquo曆代史學家重新考察重點關注的地點和時間,【185】摒棄仍在使用的陳舊詞彙,設計出一套能夠更充分展示特點的新詞彙,以講述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情,那麼曆史學就可能改善。
&rdquo(41) 同樣地,曆史學家習慣于根據中産階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等大型社會經濟發展解釋所謂的17世紀科學革命,彼得·拉斯萊特對此不屑一顧。
作為17世紀社會的學者,拉斯萊特否認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存在現在意義上的中産階級;出于同樣的原因,他批評教科書把理性科學觀的發展與經濟理性化關聯起來。
總之,可以看出他反對利用想象出的統一概念,并将其用作解釋的手段。
(42) 進步觀念是曆史末世論的世俗化,漢斯·布魯門伯格反對這一普遍觀點。
在該觀點看來,對世俗進步無止境的渴望源自對終極救贖的宗教渴望,從超自然層面轉移到了精神世界層面。
現實中,不存在這類譜系關系。
布魯門伯格指出,古人和今人的較量導緻了進步概念的産生,認為對宗教起源的信仰完全是幻覺。
(43)這種幻覺能夠得以延續,歸咎于世俗觀念承擔的額外功能:它背負着滿足人類需求的義務,而這些需求曾經出現在彌賽亞的預言中。
盡管《共産黨宣言》激起的期望的确與預言喚起的期望相同,【186】但宣言的内容、實質并非源自後者。
布魯門伯格既反對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也反對精神史對線性發展的偏愛。
在我看來,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認為我們有權談論自發産生的想法和觀念,這個前提至關重要。
(44) 除了這些正面攻擊,還有對通史的消極抵制。
據觀察,納米爾一直拒絕提供連續叙事。
(45)出于某種原因,布克哈特認為遵從時序序列的轉折和偏斜是合适的,這恰恰顯現出他對通史根深蒂固的懷疑。
他經常使用德語&ldquonun&rdquo一詞&mdash&mdash很像英語裡的&ldquonow&rdquo(現在)&mdash&mdash在這種情況下頗具啟發性。
比如,他叙述了希臘暴君時代發生的系列事件:他指出許多專制君主試圖讨好民衆,靠的是赦免繁重的債務和沒收貴族地産,但是似乎認定這些手段收效微乎其微;群衆雖然被暴君收買,但是并不忠誠,馬上意識到如果沒有了強人壓迫,生活可能會更富裕。
但此處&ldquo現在&rdquo一詞打亂了時間順序:&ldquoUndnun&rdquo(斜體字由我所加)。
布克哈特繼續說道,&ldquo&mdash&mdash那麼現在他(暴君)一定體會到了奪權容易守權難的道理&rdquo。
(46)曆史故事充斥着這類&ldquo現在&rdquo。
這些字眼實際上毀掉了曆史故事,成為叙述者可以利用的窺孔。
通過這些字眼,他一次次地擺脫了時間順序的專制,進入了不受時間限制的領域,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繪各種現象、交流經驗、表達對人性的洞察。
可以肯定的是,他講述的仍然屬于故事類,但是在承&ldquo前&rdquo啟&ldquo後&rdquo方面,其影響已然式微。
布克哈特對此并不是很關心。
【187】比起可能起因,他更關注過去事件對子孫後代的意義、對同時代人福祉的影響。
因此,他問希臘城邦做了什麼,使其個體成員感到幸福和苦惱。
(47)他思考了曆史中的&ldquo幸運&rdquo和&ldquo災難&rdquo(48),持續評論了旁觀者眼中的多彩場景,由此提出一些道德問題。
在這裡,道德關懷以難以解釋的方式與審美趣味融合在一起。
藝術愛好者也會評價美醜。
值得注意的是,與通史學家的美學安排相反,布克哈特雖然躲進了美學層面,但其旨趣不在于強化時間連續性,而是宣稱曆史處處存在偶然性,對此必須從容應付。
然而,這并非全部。
就像對通史的反對意見貌似合理一樣,他們無法不懷念綜合和大型叙事。
通史體裁雖然注定要滅亡,但結果卻堅不可摧。
在專家對各種寬泛主題和空間的恐懼下,通史似乎正慢慢消失,但依然吸引了很多研究者。
&ldquo如果問自己,&rdquo一位當代曆史學家說,&ldquo曆史學家們一直豔羨什麼,就會發現&hellip&hellip他們羨慕的是&hellip&hellip(想象力像作家一樣豐富的)曆史學家,不僅從多個維度描繪人類、社會或形勢,而且同時涉及多個相互交叉的層面&hellip&hellip&rdquo(49) 這些大師們取得的成就甚至吸引了曆史學家,後者完全清楚所有研究者都會陷入的方法論困惑。
我一直在考慮采用某種方法,使曆史在理論上重獲尊重。
一方面建立曆史事件長期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又承認所有與之相違背的事實和情況,前述嘗試不出所料,都試圖調和這兩者。
【188】有人公開對通史體裁表示反對,做出了這樣一個嘗試。
赫克斯特的研究明顯缺少結論,但這恰恰最能證明通史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一方面,他批評一般叙事泛泛而談,必然沉迷于純粹的虛構,聲稱取而代之的應當是範圍更為有限的曆史。
另一方面,他提議妥協,以維持通史這一體裁的存在。
赫克斯特認為,如果叙事者在遇到每一重大變遷時,先停止講述故事,把該變遷與當時的情況聯系起來,就能夠減少通史最嚴重的缺陷。
因此,叙事者不可避免地關注各種持久的影響。
事件沿着&ldquo時間走廊&rdquo發展,由不同要素組成(并消失在其中)。
對前述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的研究,時而檢驗着這種關注。
(50)該妥協方案是否可行,還有待觀察。
通過通力協作編寫包羅萬象的宏觀曆史,可以看作這方面的又一個嘗試。
艾克頓公爵(LordActon)的《劍橋現代史》(CambridgeModernHistory)是該類曆史的典型代表。
編寫工作分成多個部分,編者把專家撰寫的專著編排在一起,調整彼此以相互适應,希望能夠做到一石二鳥&mdash&mdash既呈現整個時間順序,又避免叙事中經常出現的扭曲和縮減。
他們希望通過編排系列微觀曆史來構建宏觀曆史。
但這種手段缺乏靈活性。
曆史一般性程度不同,需要的處理方法也不同;而整體性是通史的精髓,彙集而成的專著完全不可能實現這種精髓。
(51)【189】 @這些(可能還有更多)妥協方案甚至都沒有嘗試去解決通史學家的難題。
這些難題有解決辦法嗎?唯一真正的解決方案&mdash&mdash如果算得上的話&mdash&mdash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提出。
能夠再次發現這一方案,歸功于羅伯特·默頓(RobertMerton)。
他目光敏銳,從《項狄傳》中發現了這一解決方案。
(52)對如何看透迷霧,崔斯特瑞姆(Tristram)的回答令人難忘,我忍不住想引述其原話: 撰史人,能像騾夫趕騾子那樣,把他的曆史,&mdash&mdash一直朝前趕嗎?譬如說,他會從羅馬一路直奔洛雷托(Loretto),途中從不左顧右盼一下,&mdash&mdash或許他會貿然向你一時不差地預言他什麼時候到達旅程的終點;&mdash&mdash但這種事,從道理上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他是個膽小如鼠的人,一路走去,他會把直道偏離五十回,不是跟這幫人結會兒伴,就是同那幫人搭會兒夥,他難免要這麼做的。
途中還有不斷吸引他的目光的各樣景緻,他是絕對忍不住要駐足觀望的;再說,他會有各種各樣的&mdash&mdash 記述要核實; 逸事要搜集; 銘文要辨認; 故事要編造; 傳說要篩選; 人物要拜訪; 頌歌要貼在這家的門上; 謗文要粘到那家的門上;&mdash&mdash凡此種種,趕騾人和騾子都是不會幹的。
總而言之,每一站都有要查的檔案,還有公正時不時地把他召回去查閱的案卷、記錄、文件和沒完沒了的家譜:簡而言之,這種東西是沒有止境的&hellip&hellip(53) 當然,難就難在這裡。
就像崔斯特瑞姆自己,童年之後的叙述就再無進展&mdash&mdash而童年有太多的事情要記述,【190】要研究&mdash&mdash&ldquo從道理上講,&rdquo任何曆史學家都不可能一路跟随崔斯特瑞姆,最後抵達洛雷托。
他畢竟不是騾夫。
(54) 通史屬于混合類型,介于傳說和普洛茲(Ploetz)編年史手冊之間。
為了熟記什麼日期戰争開始或結束,什麼日期國王登基或退位,我們做學生時用過該手冊。
通史體裁本不可能存在,但持續之久讓人詫異,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所謂的&ldquo想象性建構&rdquo往往是通史存在的理由。
我們對曆史進程的癡迷植根于事關人類命運的宗教預言、神學計算和形而上理念。
與所有基礎研究一樣,追尋帝國和人民的命運,同樣始于&ldquo自上而下&rdquo的研究&mdash&mdash這種理解和推理模式直到現代社會才為&ldquo自下而上&rdquo的研究所替代。
然而,并沒有完全被取代。
舊問題、舊目标和舊幻想繼續存留,與曆史學家的研究需求和興趣合流,這些需求與興趣來自曆史學家想要介入到所處時代的人類事務之中。
這都要求曆史學家解釋時間順序,把過去看成一個整體。
事實上,在現代和傳統關切的影響下,他不由自主地趕着騾子直奔洛雷托。
若非服務于非曆史目的,那麼通史就更容易受到抨擊。
*** (1) 曼德爾鮑姆:《觀念史、思想史、哲學史》,載《曆史與理論》,附刊五,海牙,1965年,第42頁。
(2) 參見黑爾:《引言》,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第59頁;以及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165頁。
(3) 曼德爾鮑姆,《觀念史、思想史、哲學史》,載《曆史與理論》,附刊五,海牙,1965年,第44頁。
(4) 當然,通史學家還必須解決曆史斑雜結構所造成的困難(參見本書第五章),但為了省事,此處不予讨論;此外,它們還與各類曆史學家相關。
(5) 參見本書第五章,第122&mdash123頁;第八章,&ldquo一般和特殊&rdquo一節,第203&mdash206頁。
(6)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40頁。
(7) 參見本書第101&mdash103頁。
(8) 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13頁。
(9) 尼爾森:《希臘宗教史》(Geschichte
&rdquo(41) 同樣地,曆史學家習慣于根據中産階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等大型社會經濟發展解釋所謂的17世紀科學革命,彼得·拉斯萊特對此不屑一顧。
作為17世紀社會的學者,拉斯萊特否認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存在現在意義上的中産階級;出于同樣的原因,他批評教科書把理性科學觀的發展與經濟理性化關聯起來。
總之,可以看出他反對利用想象出的統一概念,并将其用作解釋的手段。
(42) 進步觀念是曆史末世論的世俗化,漢斯·布魯門伯格反對這一普遍觀點。
在該觀點看來,對世俗進步無止境的渴望源自對終極救贖的宗教渴望,從超自然層面轉移到了精神世界層面。
現實中,不存在這類譜系關系。
布魯門伯格指出,古人和今人的較量導緻了進步概念的産生,認為對宗教起源的信仰完全是幻覺。
(43)這種幻覺能夠得以延續,歸咎于世俗觀念承擔的額外功能:它背負着滿足人類需求的義務,而這些需求曾經出現在彌賽亞的預言中。
盡管《共産黨宣言》激起的期望的确與預言喚起的期望相同,【186】但宣言的内容、實質并非源自後者。
布魯門伯格既反對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也反對精神史對線性發展的偏愛。
在我看來,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認為我們有權談論自發産生的想法和觀念,這個前提至關重要。
(44) 除了這些正面攻擊,還有對通史的消極抵制。
據觀察,納米爾一直拒絕提供連續叙事。
(45)出于某種原因,布克哈特認為遵從時序序列的轉折和偏斜是合适的,這恰恰顯現出他對通史根深蒂固的懷疑。
他經常使用德語&ldquonun&rdquo一詞&mdash&mdash很像英語裡的&ldquonow&rdquo(現在)&mdash&mdash在這種情況下頗具啟發性。
比如,他叙述了希臘暴君時代發生的系列事件:他指出許多專制君主試圖讨好民衆,靠的是赦免繁重的債務和沒收貴族地産,但是似乎認定這些手段收效微乎其微;群衆雖然被暴君收買,但是并不忠誠,馬上意識到如果沒有了強人壓迫,生活可能會更富裕。
但此處&ldquo現在&rdquo一詞打亂了時間順序:&ldquoUndnun&rdquo(斜體字由我所加)。
布克哈特繼續說道,&ldquo&mdash&mdash那麼現在他(暴君)一定體會到了奪權容易守權難的道理&rdquo。
(46)曆史故事充斥着這類&ldquo現在&rdquo。
這些字眼實際上毀掉了曆史故事,成為叙述者可以利用的窺孔。
通過這些字眼,他一次次地擺脫了時間順序的專制,進入了不受時間限制的領域,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繪各種現象、交流經驗、表達對人性的洞察。
可以肯定的是,他講述的仍然屬于故事類,但是在承&ldquo前&rdquo啟&ldquo後&rdquo方面,其影響已然式微。
布克哈特對此并不是很關心。
【187】比起可能起因,他更關注過去事件對子孫後代的意義、對同時代人福祉的影響。
因此,他問希臘城邦做了什麼,使其個體成員感到幸福和苦惱。
(47)他思考了曆史中的&ldquo幸運&rdquo和&ldquo災難&rdquo(48),持續評論了旁觀者眼中的多彩場景,由此提出一些道德問題。
在這裡,道德關懷以難以解釋的方式與審美趣味融合在一起。
藝術愛好者也會評價美醜。
值得注意的是,與通史學家的美學安排相反,布克哈特雖然躲進了美學層面,但其旨趣不在于強化時間連續性,而是宣稱曆史處處存在偶然性,對此必須從容應付。
然而,這并非全部。
就像對通史的反對意見貌似合理一樣,他們無法不懷念綜合和大型叙事。
通史體裁雖然注定要滅亡,但結果卻堅不可摧。
在專家對各種寬泛主題和空間的恐懼下,通史似乎正慢慢消失,但依然吸引了很多研究者。
&ldquo如果問自己,&rdquo一位當代曆史學家說,&ldquo曆史學家們一直豔羨什麼,就會發現&hellip&hellip他們羨慕的是&hellip&hellip(想象力像作家一樣豐富的)曆史學家,不僅從多個維度描繪人類、社會或形勢,而且同時涉及多個相互交叉的層面&hellip&hellip&rdquo(49) 這些大師們取得的成就甚至吸引了曆史學家,後者完全清楚所有研究者都會陷入的方法論困惑。
我一直在考慮采用某種方法,使曆史在理論上重獲尊重。
一方面建立曆史事件長期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又承認所有與之相違背的事實和情況,前述嘗試不出所料,都試圖調和這兩者。
【188】有人公開對通史體裁表示反對,做出了這樣一個嘗試。
赫克斯特的研究明顯缺少結論,但這恰恰最能證明通史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一方面,他批評一般叙事泛泛而談,必然沉迷于純粹的虛構,聲稱取而代之的應當是範圍更為有限的曆史。
另一方面,他提議妥協,以維持通史這一體裁的存在。
赫克斯特認為,如果叙事者在遇到每一重大變遷時,先停止講述故事,把該變遷與當時的情況聯系起來,就能夠減少通史最嚴重的缺陷。
因此,叙事者不可避免地關注各種持久的影響。
事件沿着&ldquo時間走廊&rdquo發展,由不同要素組成(并消失在其中)。
對前述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的研究,時而檢驗着這種關注。
(50)該妥協方案是否可行,還有待觀察。
通過通力協作編寫包羅萬象的宏觀曆史,可以看作這方面的又一個嘗試。
艾克頓公爵(LordActon)的《劍橋現代史》(CambridgeModernHistory)是該類曆史的典型代表。
編寫工作分成多個部分,編者把專家撰寫的專著編排在一起,調整彼此以相互适應,希望能夠做到一石二鳥&mdash&mdash既呈現整個時間順序,又避免叙事中經常出現的扭曲和縮減。
他們希望通過編排系列微觀曆史來構建宏觀曆史。
但這種手段缺乏靈活性。
曆史一般性程度不同,需要的處理方法也不同;而整體性是通史的精髓,彙集而成的專著完全不可能實現這種精髓。
(51)【189】 @這些(可能還有更多)妥協方案甚至都沒有嘗試去解決通史學家的難題。
這些難題有解決辦法嗎?唯一真正的解決方案&mdash&mdash如果算得上的話&mdash&mdash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提出。
能夠再次發現這一方案,歸功于羅伯特·默頓(RobertMerton)。
他目光敏銳,從《項狄傳》中發現了這一解決方案。
(52)對如何看透迷霧,崔斯特瑞姆(Tristram)的回答令人難忘,我忍不住想引述其原話: 撰史人,能像騾夫趕騾子那樣,把他的曆史,&mdash&mdash一直朝前趕嗎?譬如說,他會從羅馬一路直奔洛雷托(Loretto),途中從不左顧右盼一下,&mdash&mdash或許他會貿然向你一時不差地預言他什麼時候到達旅程的終點;&mdash&mdash但這種事,從道理上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他是個膽小如鼠的人,一路走去,他會把直道偏離五十回,不是跟這幫人結會兒伴,就是同那幫人搭會兒夥,他難免要這麼做的。
途中還有不斷吸引他的目光的各樣景緻,他是絕對忍不住要駐足觀望的;再說,他會有各種各樣的&mdash&mdash 記述要核實; 逸事要搜集; 銘文要辨認; 故事要編造; 傳說要篩選; 人物要拜訪; 頌歌要貼在這家的門上; 謗文要粘到那家的門上;&mdash&mdash凡此種種,趕騾人和騾子都是不會幹的。
總而言之,每一站都有要查的檔案,還有公正時不時地把他召回去查閱的案卷、記錄、文件和沒完沒了的家譜:簡而言之,這種東西是沒有止境的&hellip&hellip(53) 當然,難就難在這裡。
就像崔斯特瑞姆自己,童年之後的叙述就再無進展&mdash&mdash而童年有太多的事情要記述,【190】要研究&mdash&mdash&ldquo從道理上講,&rdquo任何曆史學家都不可能一路跟随崔斯特瑞姆,最後抵達洛雷托。
他畢竟不是騾夫。
(54) 通史屬于混合類型,介于傳說和普洛茲(Ploetz)編年史手冊之間。
為了熟記什麼日期戰争開始或結束,什麼日期國王登基或退位,我們做學生時用過該手冊。
通史體裁本不可能存在,但持續之久讓人詫異,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所謂的&ldquo想象性建構&rdquo往往是通史存在的理由。
我們對曆史進程的癡迷植根于事關人類命運的宗教預言、神學計算和形而上理念。
與所有基礎研究一樣,追尋帝國和人民的命運,同樣始于&ldquo自上而下&rdquo的研究&mdash&mdash這種理解和推理模式直到現代社會才為&ldquo自下而上&rdquo的研究所替代。
然而,并沒有完全被取代。
舊問題、舊目标和舊幻想繼續存留,與曆史學家的研究需求和興趣合流,這些需求與興趣來自曆史學家想要介入到所處時代的人類事務之中。
這都要求曆史學家解釋時間順序,把過去看成一個整體。
事實上,在現代和傳統關切的影響下,他不由自主地趕着騾子直奔洛雷托。
若非服務于非曆史目的,那麼通史就更容易受到抨擊。
*** (1) 曼德爾鮑姆:《觀念史、思想史、哲學史》,載《曆史與理論》,附刊五,海牙,1965年,第42頁。
(2) 參見黑爾:《引言》,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第59頁;以及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165頁。
(3) 曼德爾鮑姆,《觀念史、思想史、哲學史》,載《曆史與理論》,附刊五,海牙,1965年,第44頁。
(4) 當然,通史學家還必須解決曆史斑雜結構所造成的困難(參見本書第五章),但為了省事,此處不予讨論;此外,它們還與各類曆史學家相關。
(5) 參見本書第五章,第122&mdash123頁;第八章,&ldquo一般和特殊&rdquo一節,第203&mdash206頁。
(6)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40頁。
(7) 參見本書第101&mdash103頁。
(8) 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13頁。
(9) 尼爾森:《希臘宗教史》(Geschich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