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般曆史和美學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dergriechischenReligion),第二卷,慕尼黑,1961年,第324頁。
相關内容請對比馬魯的作品:《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收錄于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30&mdash1531頁:&ldquo有多少文明理論家并不同意将某些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的整體,他們将複雜的曆史現象與活生生的、會成長、會衰退、會死亡的生物進行比較&hellip&hellip說到将整個文明簡化為單一的概念,如果這就是哲學家的理想的話,那正如我們所知,史學家隻能将它歸為危險的幻想了。
&rdquo (10)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152頁。
(11) 多茲:《希臘人與非理性》,第252&mdash255頁。
(12)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第一卷,第41&mdash42頁。
(13) 蘭克:《宗教改革時期的日耳曼史》,科隆,費頓出版社,第128&mdash130頁。
(14) 參見蘭克:《過去四個世紀的羅馬教皇》(DieroemischenPaepsteindenletztenvierJahrhunderten),阿格裡皮娜出版社,科隆,第193&mdash204頁各處。
關于帕萊斯特裡的音樂,蘭克在第203頁說道:&ldquo仿佛大自然被賦予了音調和聲音,萬物都在發聲,追求着自由與和諧,似大海在吟唱,漸漸接近歡欣喜悅的天堂。
&rdquo (15) 參閱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二卷,第71頁。
(16) 李茨曼:《早期教會史》,第二卷,克利夫蘭,俄亥俄州,1961年(子午線圖書),第32頁。
(17)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49頁。
(18)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62頁。
(19) 格雷夫斯:《我,克勞狄亞斯》,第108&mdash109頁。
(20) 參閱伯裡:《古希臘曆史學家》,第81、91、106、112、118&mdash119頁。
(21) 參閱,譬如,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75頁和書中各處。
古奇似乎以他老套的方式支持學術和藝術意圖的融合;因此,他贊揚了米歇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提出的&ldquo藝術和曆史的統一&rdquo。
(22) 參閱格肖伊(Gershoy):《曆史學家工作的若幹問題》(SomeProblemsofaworkingHistorian),收錄于霍克編:《哲學與曆史》,第75頁;在此,他說道,&ldquo藝術和科學、個人參與和客觀探究&rdquo是曆史的&ldquo兩重性&rdquo。
(23) 參見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0、272、283頁。
(24) 馬克·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26&mdash27頁。
(25) 納米爾:《曆史學》(History),收錄于納米爾:《曆史的途徑》,第8頁。
(26) 馬克斯·布克哈特選編:《雅各布·布克哈特書信集》,第165頁。
(27) 陶伯曼(Taubmann):《曆史作為一門文學》(HistoryasLiterature),《紐約時報》,1966年3月30日。
(28) 注意,我在這裡說的是作為技藝的寫作,而非作為著名曆史學家&mdash診斷家專利的寫作。
對史學家來說,行文的藝術取決于闡釋的藝術。
誠然,他必須能&ldquo用文字去感受&rdquo,以便充分表達見解,但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就是完美的作家。
(29) 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三卷,第691頁。
(30) 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35頁。
(31) 尼爾森,《希臘宗教史》(GeschichtedergriechischenReligion),第二卷,慕尼黑,1961年,第二卷,第324&mdash325頁。
(32)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310&mdash311頁。
(33)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489頁。
(34) 參閱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220頁。
(35)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Rome),紐約,1960年(銀河書系),第120頁。
(36)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兩卷,紐約,1932和1934年,書中各處;譬如,參見卷一,第15、656頁。
(37) 奧爾巴赫:《模仿論》(Mimesis),普林斯頓,1953年,第548頁。
(38) 懷特(White):《曆史的負擔》(TheBurdenofHistory),載《曆史與理論》(HistoryandTheory),康涅狄格州米德爾頓,1966年,第五卷,第2期;他強調了現代美學觀念之間的差異和大多數曆史學家相當過時的風格偏好,這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一觀點。
他(在第126頁中)稱,許多談論曆史的&ldquo藝術&rdquo的史學家&ldquo似乎都将藝術的概念銘記于心,使得19世紀的小說成為一種流行&rdquo。
除此之外,他所采用的方式與我不大相同。
(39) 瓦萊裡:《曆史與政治》,第515&mdash516頁。
該篇摘自他于1906年9月寫給安德烈·萊貝的信。
原文請參照《瓦萊裡作品集二》,巴黎,1960年(七星文庫),第1543頁。
裡面寫道:&ldquoj&rsquoaitirédufruitdelalecture,çàetlà,d&rsquohistoiresparticulièresdeI&rsquoarchitecture,delagéométrie,delanavigation,deI&rsquoéconomiepolitique,delatactique.Danschacundecesdomaines,Ieschoscssontfillesvisibleslesunesdesautres,&rdquowhereasin&ldquoThistoiregénéralechaqueenfantsernblsavoirmillepèresetréciproquement.&rdquo (40) 參閱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32頁;他說道:&ldquo任何一項尋找人類活動起源的研究中,都隐藏着混淆祖先和闡釋原因的危險。
&rdquo (41) 參見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39、202、213頁。
(42) 再次參見拉斯利特:《評述》,收錄于克羅比編:《科學變革》,第861&mdash865頁,尤其是第864頁。
同時參閱拉斯利特:《序言》,收錄于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xi&mdashxiv頁,特别是第xiii頁。
(43) 參閱姚斯:《&ldquo古代與現代之争&rdquo中進步觀念的起源和意義》(&ldquoUrsprungundBedeutungderFortschrittsideeinder&lsquoQuerelledesAnciensetdesModernes&rdquo),載庫恩、維德曼編:《哲學與進步問題》,第51&mdash72頁各處。
(44) 參見布魯門伯格:《&ldquo世俗化&rdquo:曆史非法性範疇批判》,收錄于庫恩、維德曼編,《哲學與進步問題》,第240&mdash265頁各處。
另參見上文第六章第155頁。
(45)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關于納米爾作品的這一特點,引用了A.J.P.泰勒(第70頁)和巴特菲爾德(第111頁)的評論。
(46) 布克哈特:《希臘文化史》,第一卷,第175頁[1929]。
(47) 布克哈特:《希臘文化史》,第一卷,第271&mdash272頁。
(48) 參見布克哈特:《世界曆史沉思錄》,第七卷,第192&mdash208頁。
(49) 伯林:《曆史與理論》,見《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1期,第31頁。
(50) 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2&mdash23頁。
(51) 即将出版的《人類的曆史》(HistoryofMankind),由聯合國教科文(UNESCO)組織編寫,是國際團隊合作的成果。
從第一卷可以判斷,其内容組織方式稍顯靈活。
但是即便如此,全書仍留有妥協的痕迹&mdash&mdash更不用說,有些方面還頗具争議性。
(52) 默頓:《站在巨人的肩上》(OntheShouldersofGiants),紐約,1965年,第163&mdash164頁。
(53) 斯特恩:《項狄傳》(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紐約,1940年(奧德賽平裝本),第36&mdash37頁。
(54) 正如我在别處提過的,追随&ldquo崔斯特瑞姆時尚&rdquo(Tristramfashion)的曆史學家和電影藝術家之間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引用我自己的話,即&ldquo可以想見,真正的電影藝術家大抵如是:原本他要講述一個故事,然而當他真正開始描述這個故事,卻在拍攝過程中被自己與生俱來的欲望所淹沒,以至于所有的物質現實都被掩蓋&mdash&mdash為了站在拍電影的角度來講好這個或者任何故事,即便被欲望纏繞,他仍須奮力克制&mdash&mdash竭力深入到物質現象中,如若他不付諸努力回到原處,那麼很有可能他會迷失自我。
&rdquo(參見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255頁)
相關内容請對比馬魯的作品:《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收錄于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30&mdash1531頁:&ldquo有多少文明理論家并不同意将某些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的整體,他們将複雜的曆史現象與活生生的、會成長、會衰退、會死亡的生物進行比較&hellip&hellip說到将整個文明簡化為單一的概念,如果這就是哲學家的理想的話,那正如我們所知,史學家隻能将它歸為危險的幻想了。
&rdquo (10)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152頁。
(11) 多茲:《希臘人與非理性》,第252&mdash255頁。
(12)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第一卷,第41&mdash42頁。
(13) 蘭克:《宗教改革時期的日耳曼史》,科隆,費頓出版社,第128&mdash130頁。
(14) 參見蘭克:《過去四個世紀的羅馬教皇》(DieroemischenPaepsteindenletztenvierJahrhunderten),阿格裡皮娜出版社,科隆,第193&mdash204頁各處。
關于帕萊斯特裡的音樂,蘭克在第203頁說道:&ldquo仿佛大自然被賦予了音調和聲音,萬物都在發聲,追求着自由與和諧,似大海在吟唱,漸漸接近歡欣喜悅的天堂。
&rdquo (15) 參閱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二卷,第71頁。
(16) 李茨曼:《早期教會史》,第二卷,克利夫蘭,俄亥俄州,1961年(子午線圖書),第32頁。
(17)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49頁。
(18) 文德蘭,《希臘羅馬文化》(《論新約手冊》,第一卷,第二、三部分),圖賓根,1912年,第62頁。
(19) 格雷夫斯:《我,克勞狄亞斯》,第108&mdash109頁。
(20) 參閱伯裡:《古希臘曆史學家》,第81、91、106、112、118&mdash119頁。
(21) 參閱,譬如,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75頁和書中各處。
古奇似乎以他老套的方式支持學術和藝術意圖的融合;因此,他贊揚了米歇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提出的&ldquo藝術和曆史的統一&rdquo。
(22) 參閱格肖伊(Gershoy):《曆史學家工作的若幹問題》(SomeProblemsofaworkingHistorian),收錄于霍克編:《哲學與曆史》,第75頁;在此,他說道,&ldquo藝術和科學、個人參與和客觀探究&rdquo是曆史的&ldquo兩重性&rdquo。
(23) 參見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0、272、283頁。
(24) 馬克·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26&mdash27頁。
(25) 納米爾:《曆史學》(History),收錄于納米爾:《曆史的途徑》,第8頁。
(26) 馬克斯·布克哈特選編:《雅各布·布克哈特書信集》,第165頁。
(27) 陶伯曼(Taubmann):《曆史作為一門文學》(HistoryasLiterature),《紐約時報》,1966年3月30日。
(28) 注意,我在這裡說的是作為技藝的寫作,而非作為著名曆史學家&mdash診斷家專利的寫作。
對史學家來說,行文的藝術取決于闡釋的藝術。
誠然,他必須能&ldquo用文字去感受&rdquo,以便充分表達見解,但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就是完美的作家。
(29) 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三卷,第691頁。
(30) 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35頁。
(31) 尼爾森,《希臘宗教史》(GeschichtedergriechischenReligion),第二卷,慕尼黑,1961年,第二卷,第324&mdash325頁。
(32)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310&mdash311頁。
(33) 皮雷納,《歐洲史》,紐約,1955年,第489頁。
(34) 參閱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220頁。
(35)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Rome),紐約,1960年(銀河書系),第120頁。
(36)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兩卷,紐約,1932和1934年,書中各處;譬如,參見卷一,第15、656頁。
(37) 奧爾巴赫:《模仿論》(Mimesis),普林斯頓,1953年,第548頁。
(38) 懷特(White):《曆史的負擔》(TheBurdenofHistory),載《曆史與理論》(HistoryandTheory),康涅狄格州米德爾頓,1966年,第五卷,第2期;他強調了現代美學觀念之間的差異和大多數曆史學家相當過時的風格偏好,這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一觀點。
他(在第126頁中)稱,許多談論曆史的&ldquo藝術&rdquo的史學家&ldquo似乎都将藝術的概念銘記于心,使得19世紀的小說成為一種流行&rdquo。
除此之外,他所采用的方式與我不大相同。
(39) 瓦萊裡:《曆史與政治》,第515&mdash516頁。
該篇摘自他于1906年9月寫給安德烈·萊貝的信。
原文請參照《瓦萊裡作品集二》,巴黎,1960年(七星文庫),第1543頁。
裡面寫道:&ldquoj&rsquoaitirédufruitdelalecture,çàetlà,d&rsquohistoiresparticulièresdeI&rsquoarchitecture,delagéométrie,delanavigation,deI&rsquoéconomiepolitique,delatactique.Danschacundecesdomaines,Ieschoscssontfillesvisibleslesunesdesautres,&rdquowhereasin&ldquoThistoiregénéralechaqueenfantsernblsavoirmillepèresetréciproquement.&rdquo (40) 參閱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32頁;他說道:&ldquo任何一項尋找人類活動起源的研究中,都隐藏着混淆祖先和闡釋原因的危險。
&rdquo (41) 參見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39、202、213頁。
(42) 再次參見拉斯利特:《評述》,收錄于克羅比編:《科學變革》,第861&mdash865頁,尤其是第864頁。
同時參閱拉斯利特:《序言》,收錄于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xi&mdashxiv頁,特别是第xiii頁。
(43) 參閱姚斯:《&ldquo古代與現代之争&rdquo中進步觀念的起源和意義》(&ldquoUrsprungundBedeutungderFortschrittsideeinder&lsquoQuerelledesAnciensetdesModernes&rdquo),載庫恩、維德曼編:《哲學與進步問題》,第51&mdash72頁各處。
(44) 參見布魯門伯格:《&ldquo世俗化&rdquo:曆史非法性範疇批判》,收錄于庫恩、維德曼編,《哲學與進步問題》,第240&mdash265頁各處。
另參見上文第六章第155頁。
(45)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關于納米爾作品的這一特點,引用了A.J.P.泰勒(第70頁)和巴特菲爾德(第111頁)的評論。
(46) 布克哈特:《希臘文化史》,第一卷,第175頁[1929]。
(47) 布克哈特:《希臘文化史》,第一卷,第271&mdash272頁。
(48) 參見布克哈特:《世界曆史沉思錄》,第七卷,第192&mdash208頁。
(49) 伯林:《曆史與理論》,見《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1期,第31頁。
(50) 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2&mdash23頁。
(51) 即将出版的《人類的曆史》(HistoryofMankind),由聯合國教科文(UNESCO)組織編寫,是國際團隊合作的成果。
從第一卷可以判斷,其内容組織方式稍顯靈活。
但是即便如此,全書仍留有妥協的痕迹&mdash&mdash更不用說,有些方面還頗具争議性。
(52) 默頓:《站在巨人的肩上》(OntheShouldersofGiants),紐約,1965年,第163&mdash164頁。
(53) 斯特恩:《項狄傳》(TheLifeandOpinionsofTristramShandy),紐約,1940年(奧德賽平裝本),第36&mdash37頁。
(54) 正如我在别處提過的,追随&ldquo崔斯特瑞姆時尚&rdquo(Tristramfashion)的曆史學家和電影藝術家之間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引用我自己的話,即&ldquo可以想見,真正的電影藝術家大抵如是:原本他要講述一個故事,然而當他真正開始描述這個故事,卻在拍攝過程中被自己與生俱來的欲望所淹沒,以至于所有的物質現實都被掩蓋&mdash&mdash為了站在拍電影的角度來講好這個或者任何故事,即便被欲望纏繞,他仍須奮力克制&mdash&mdash竭力深入到物質現象中,如若他不付諸努力回到原處,那麼很有可能他會迷失自我。
&rdquo(參見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