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世界的結構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人性》(HumanNatureinPolitics),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2頁。
(22) 《政治學中的人性》(HumanNatureinPolitics),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2、384頁。
(23) 《政治學中的人性》(HumanNatureinPolitics),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4頁。
(24) 納米爾:《政治學中的人性》,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6頁。
(25) 塔爾蒙,《劉易斯·納米爾爵士的考驗》(TheOrdealofSirLewisNamir),《述評》,紐約,1962年3月,第三十三卷,第3期,第242頁。
(26)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第106頁。
(27)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0頁。
(28)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3頁。
(29)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3頁。
(30)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第119頁。
參閱巴特菲爾德《基督教與曆史》書中各處。
(31) 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請參見馬克斯·布羅德貝克(MaxBrodbeck)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定義與化約》(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s:DefinitionandReduction)和莫裡斯·曼德爾鮑姆(MauriceMandelbaum)的《社會法》(SocietalLaws),載德雷編:《哲學分析與曆史》(PhilosophicalAnalysisandHistory),紐約,1966年。
據我本人推測,兩位作者都強調,某些特定的曆史宏觀概念和社會宏觀概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他們不願被切分成小塊兒。
然而,對于這兩者而言,嚴謹的論證和複雜的邏輯能夠更加适當地分析材料。
(32)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499頁。
(33) 普魯斯特:《駁聖伯夫》(ContreSainte-Beuve),巴黎,1954年,第176&mdash177頁。
(34)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44頁。
(35) 黑爾引自培根的《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ofLearning),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引言,第17頁。
(36) 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82頁。
(37) 引自聖伯夫:《談話錄》(Causeries),第一卷,參見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82頁。
(38) 黑爾,《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ofLearning),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引言,第17頁。
(39) 托爾斯泰和納米爾認為,由原子事件組成的極小連續體比大事件形成的序列更真實,後者是宏觀曆史學家處理的對象。
随之而來的是産生了需要曆史學家面對的第二個問題&mdash&mdash時間的本質。
以下章節将繼續探讨該問題。
關于布洛赫《封建社會》的引用,見本章第124頁。
(40)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32頁。
(41)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第205頁。
(42) 本章作者生前完成的文本在此處終結。
&mdash&mdash原編注 (43) 引自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92頁。
(44) 引自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92頁。
(45) 參見本書第二章,第47&mdash48頁。
(46) 與術語&ldquo距離&rdquo一樣,&ldquo視角&rdquo概念也有兩層含義。
它可能解釋的是遠古曆史和當下曆史如何節略或縮短過去以詳述現在,或者用于描寫曆史學家對過去的某種偏好。
本書隻對第二個含義感興趣。
(47)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29頁。
(48) 參閱巴克:《世界中世紀史的起源》(OriginsoftheMedievalWorld),加登城,紐約,1960年(雙日出版社鐵錨書系),書中各處;特别是&ldquo中世紀起源問題&rdquo一章中皮雷納的理論批判。
(49) 潘諾夫斯基,參閱前文第二章第57頁和注釋;耶丁,參見《主教委員會?教會議會?》,特别是第10&mdash13頁中他對于神聖法規(HaecSanctadecree)的分析。
(50) 參見本書第三章第73頁和第八章。
(51)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第138&mdash139頁。
(52) 所舉例子均由戴蒙德教授提供。
(53) 弗格森:《引言》,載阿爾弗雷德·馮·馬丁:《文藝複興社會學》,紐約和埃文斯頓,1963年(哈珀火炬叢書),第13頁。
(54) 阿隆,《曆史意識的維度》,巴黎,1961年,第14頁。
(55) 本書第七章将探讨這一方面。
(56) 參閱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47&mdash48頁。
(57) 參見本書第99&mdash100頁。
(58) 本書第八章将探讨這一問題。
(59) 參閱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尤其是第124、134&mdash135頁。
(60) 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231頁。
(61) 參見本書第100頁及以後。
(62)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6頁。
(63)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7頁。
(64) 參閱本書第一章第22頁,及第三章第67頁。
(65) 上述所有内容請參見布魯門伯格:《現象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和技術化》(LebensweltundTechnisierungunterAspektenderPhänomenologie),收入《當代哲學家》(Sguardisulafilosofacontemporanea),第二卷(1963年),尤其是第20頁以後;以及布魯門伯格:《望遠鏡和無能為力的真相》,收錄于伽利雷(Galilei):《星際信使》(SidereusNuncius),法蘭克福,1965年,尤其參見第44&mdash45、72&mdash73頁。
(66) 喬納斯:《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GnosisundspaetantikerGeist),第二卷,哥廷根,1954年,第189頁。
(67) 參見諾維科夫:《整合層次與生物學的概念》(TheConceptofIntegrativeLevelsandBiology),載《科學》(Science),第101卷(1945年),第209&mdash215頁。
(68) 關于這一點,參見本書第八章,尤其是第203頁及以後。
(69) 哈納克:《教義史》,第一卷,第132頁。
(70) 赫克斯特,《文藝複興時期的貴族教育》(TheEducationoftheAristocracyintheRenaissance),收錄于赫克斯特的《重新評估曆史》,埃文斯頓,第三卷,1961年,第210頁。
(71) 本書第八章第203&mdash206和214&mdash216頁将繼續談論這一問題。
(72) 參閱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人類事物研究中的數量問題》(TheProblemofQuantityintheStudyofHumanAffairs)中的各處。
(73) 參見本書第40&mdash41頁。
(74) 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第134頁。
(75) 參見本書第四章,第77頁。
(76) 譬如,參閱布洛克(Bullock):《史學家的目的:曆史和元史學》(TheHistorian&rsquosPurpose:HistoryandMetahistory),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293頁:&ldquo精通于枯燥無味的曆史是一種荒廢&rdquo。
(77)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86頁。
(78) 赫伊津哈:《曆史的魔咒》,第12頁。
(79) 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5頁。
(80) 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5和273頁。
邁内克的立場,屬于闡述曆史的一種技巧,就闡述同一主題來看,他所持立場與格思裡(Guthrie)相似:&ldquo對于一些學者來說,他們傾向于研究某個特定的作者或者圍繞他提出一些問題;然而還有一些學者,他們更緻力于将科學研究的成果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從而評估他們在古典傳統中的地位以及與時代的相關性&hellip&hellip我能說,當前,我們更需要闡述型的嗎?&rdquo格思裡:《人民與傳統》(PeopleandTraditions),收錄于格思裡、馮·格羅甯根(VanGroningen):《古典中的傳統與個人成就》(TraditionandPersonalAchievementinClassicalAntiquity),倫敦,1960年,第9&mdash10頁。
(81)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86頁。
(82) 參見本書第85頁。
(83) 伯裡:《作為一門科學的曆史學》(HistoryasaScience),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19頁。
(84) 伯裡:《古希臘曆史學家》,第246頁。
(85) 參見馬魯:《論曆史知識》,第235頁:&ldquo&hellip&hellip顯然,正如每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一樣,曆史研究應該與時俱進。
&rdquo&mdash&mdash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8頁:&ldquo叙述越多,無限的現實就越能從它的面紗中解脫出來,真相也就為人所知。
&rdquo&mdash&mdash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載《哲學雜志》,第五十八卷,第4期(1961年2月16日),第97頁:&ldquo打破現有知識的局限,推進知識的進步,減少不确定觀念的範圍,是曆史學永恒的追求。
&rdquo&mdash&mdash赫克斯特,同前引,第190頁:&ldquo&hellip&hellip關于更明确的時間限制概念,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
一段時間之後,某些概念會被過濾掉,然而剩餘的大部分概念并未受到影響,依然留存下來。
&rdquo (86) 參閱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9頁:&ldquo比較的方法允許曆史以其真面目現身。
&rdquo源于布洛赫的觀點,請見前頁注。
(87) 布洛赫認為,比較曆史需要團隊合作。
在談論歐洲之外的社會曆史出現了封建階段時,他在1964年于芝加哥出版的《封建社會》第二卷的第446頁中說道:&ldquo這絕非不可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不同,某些社會在建立之初本該經曆相似的階段。
若果真如此,其間稱它們為封建主義也未嘗不可。
但是其中的比較工作卻遠非一個人可以完成&rdquo。
&mdash&mdash馬魯在《如何理解曆史學家》(收錄于薩馬朗:《曆史與方法》)一文第1515&mdash1516頁說道:&ldquo即便是由一位研究者構思的個人曆史著作,也必然是集體努力的結晶&hellip&hellip在我們看來,史學家又猶如建築師,既要各自具備精湛的手藝,又要講究團隊協作。
&rdquo&mdash&mdash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載《哲學雜志》,第五十八卷,第4期(1961年2月16日),第88頁:&ldquo不同的曆史分支就像不同種類的科學一樣,是從特定的社會、曆史和知識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又受個人、民族、宗教、制度或者職業利益所支配。
有些地方交叉重複,有些地方還未被開發。
隻有通過不斷積累、不斷擴展的知識和日益提高的各方的協作水平,才能夠趨向統一的曆史。
&rdquo (88) 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9頁。
(89)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0頁。
(90) 凱爾:《什麼是曆史?》,第165頁。
(91) 瓦萊裡:《曆史事實》(HistoricalFact),收錄于《曆史與政治:文集》(HistoryandPolitics:Collectedworks),第十卷,紐約,1962年,第121頁。
(22) 《政治學中的人性》(HumanNatureinPolitics),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2、384頁。
(23) 《政治學中的人性》(HumanNatureinPolitics),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4頁。
(24) 納米爾:《政治學中的人性》,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386頁。
(25) 塔爾蒙,《劉易斯·納米爾爵士的考驗》(TheOrdealofSirLewisNamir),《述評》,紐約,1962年3月,第三十三卷,第3期,第242頁。
(26)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第106頁。
(27)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0頁。
(28)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3頁。
(29)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GeorgeIIIandtheHistorian),紐約,1959年,第213頁。
(30) 梅塔,《鈎爪鳥的飛行》,《紐約客》,1962年12月15日,第119頁。
參閱巴特菲爾德《基督教與曆史》書中各處。
(31) 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請參見馬克斯·布羅德貝克(MaxBrodbeck)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定義與化約》(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s:DefinitionandReduction)和莫裡斯·曼德爾鮑姆(MauriceMandelbaum)的《社會法》(SocietalLaws),載德雷編:《哲學分析與曆史》(PhilosophicalAnalysisandHistory),紐約,1966年。
據我本人推測,兩位作者都強調,某些特定的曆史宏觀概念和社會宏觀概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他們不願被切分成小塊兒。
然而,對于這兩者而言,嚴謹的論證和複雜的邏輯能夠更加适當地分析材料。
(32)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499頁。
(33) 普魯斯特:《駁聖伯夫》(ContreSainte-Beuve),巴黎,1954年,第176&mdash177頁。
(34)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44頁。
(35) 黑爾引自培根的《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ofLearning),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引言,第17頁。
(36) 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82頁。
(37) 引自聖伯夫:《談話錄》(Causeries),第一卷,參見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182頁。
(38) 黑爾,《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ofLearning),載黑爾編:《英國史學的發展:從培根到納米爾》引言,第17頁。
(39) 托爾斯泰和納米爾認為,由原子事件組成的極小連續體比大事件形成的序列更真實,後者是宏觀曆史學家處理的對象。
随之而來的是産生了需要曆史學家面對的第二個問題&mdash&mdash時間的本質。
以下章節将繼續探讨該問題。
關于布洛赫《封建社會》的引用,見本章第124頁。
(40)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32頁。
(41) 巴特菲爾德:《喬治三世和史學家》,第205頁。
(42) 本章作者生前完成的文本在此處終結。
&mdash&mdash原編注 (43) 引自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92頁。
(44) 引自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92頁。
(45) 參見本書第二章,第47&mdash48頁。
(46) 與術語&ldquo距離&rdquo一樣,&ldquo視角&rdquo概念也有兩層含義。
它可能解釋的是遠古曆史和當下曆史如何節略或縮短過去以詳述現在,或者用于描寫曆史學家對過去的某種偏好。
本書隻對第二個含義感興趣。
(47)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載薩馬朗編:《曆史與方法》,第1529頁。
(48) 參閱巴克:《世界中世紀史的起源》(OriginsoftheMedievalWorld),加登城,紐約,1960年(雙日出版社鐵錨書系),書中各處;特别是&ldquo中世紀起源問題&rdquo一章中皮雷納的理論批判。
(49) 潘諾夫斯基,參閱前文第二章第57頁和注釋;耶丁,參見《主教委員會?教會議會?》,特别是第10&mdash13頁中他對于神聖法規(HaecSanctadecree)的分析。
(50) 參見本書第三章第73頁和第八章。
(51)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第138&mdash139頁。
(52) 所舉例子均由戴蒙德教授提供。
(53) 弗格森:《引言》,載阿爾弗雷德·馮·馬丁:《文藝複興社會學》,紐約和埃文斯頓,1963年(哈珀火炬叢書),第13頁。
(54) 阿隆,《曆史意識的維度》,巴黎,1961年,第14頁。
(55) 本書第七章将探讨這一方面。
(56) 參閱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47&mdash48頁。
(57) 參見本書第99&mdash100頁。
(58) 本書第八章将探讨這一問題。
(59) 參閱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尤其是第124、134&mdash135頁。
(60) 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51頁,參見弗羅因德:《十九世紀的法國攝影》,第231頁。
(61) 參見本書第100頁及以後。
(62)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6頁。
(63)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7頁。
(64) 參閱本書第一章第22頁,及第三章第67頁。
(65) 上述所有内容請參見布魯門伯格:《現象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和技術化》(LebensweltundTechnisierungunterAspektenderPhänomenologie),收入《當代哲學家》(Sguardisulafilosofacontemporanea),第二卷(1963年),尤其是第20頁以後;以及布魯門伯格:《望遠鏡和無能為力的真相》,收錄于伽利雷(Galilei):《星際信使》(SidereusNuncius),法蘭克福,1965年,尤其參見第44&mdash45、72&mdash73頁。
(66) 喬納斯:《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GnosisundspaetantikerGeist),第二卷,哥廷根,1954年,第189頁。
(67) 參見諾維科夫:《整合層次與生物學的概念》(TheConceptofIntegrativeLevelsandBiology),載《科學》(Science),第101卷(1945年),第209&mdash215頁。
(68) 關于這一點,參見本書第八章,尤其是第203頁及以後。
(69) 哈納克:《教義史》,第一卷,第132頁。
(70) 赫克斯特,《文藝複興時期的貴族教育》(TheEducationoftheAristocracyintheRenaissance),收錄于赫克斯特的《重新評估曆史》,埃文斯頓,第三卷,1961年,第210頁。
(71) 本書第八章第203&mdash206和214&mdash216頁将繼續談論這一問題。
(72) 參閱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人類事物研究中的數量問題》(TheProblemofQuantityintheStudyofHumanAffairs)中的各處。
(73) 參見本書第40&mdash41頁。
(74) 湯因比,《重新思考》,紐約,1964年,第134頁。
(75) 參見本書第四章,第77頁。
(76) 譬如,參閱布洛克(Bullock):《史學家的目的:曆史和元史學》(TheHistorian&rsquosPurpose:HistoryandMetahistory),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293頁:&ldquo精通于枯燥無味的曆史是一種荒廢&rdquo。
(77)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86頁。
(78) 赫伊津哈:《曆史的魔咒》,第12頁。
(79) 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5頁。
(80) 邁内克:《曆史主義及其問題》,收錄于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75和273頁。
邁内克的立場,屬于闡述曆史的一種技巧,就闡述同一主題來看,他所持立場與格思裡(Guthrie)相似:&ldquo對于一些學者來說,他們傾向于研究某個特定的作者或者圍繞他提出一些問題;然而還有一些學者,他們更緻力于将科學研究的成果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從而評估他們在古典傳統中的地位以及與時代的相關性&hellip&hellip我能說,當前,我們更需要闡述型的嗎?&rdquo格思裡:《人民與傳統》(PeopleandTraditions),收錄于格思裡、馮·格羅甯根(VanGroningen):《古典中的傳統與個人成就》(TraditionandPersonalAchievementinClassicalAntiquity),倫敦,1960年,第9&mdash10頁。
(81)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86頁。
(82) 參見本書第85頁。
(83) 伯裡:《作為一門科學的曆史學》(HistoryasaScience),載斯特恩編:《史學集錦》,第219頁。
(84) 伯裡:《古希臘曆史學家》,第246頁。
(85) 參見馬魯:《論曆史知識》,第235頁:&ldquo&hellip&hellip顯然,正如每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一樣,曆史研究應該與時俱進。
&rdquo&mdash&mdash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8頁:&ldquo叙述越多,無限的現實就越能從它的面紗中解脫出來,真相也就為人所知。
&rdquo&mdash&mdash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載《哲學雜志》,第五十八卷,第4期(1961年2月16日),第97頁:&ldquo打破現有知識的局限,推進知識的進步,減少不确定觀念的範圍,是曆史學永恒的追求。
&rdquo&mdash&mdash赫克斯特,同前引,第190頁:&ldquo&hellip&hellip關于更明确的時間限制概念,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
一段時間之後,某些概念會被過濾掉,然而剩餘的大部分概念并未受到影響,依然留存下來。
&rdquo (86) 參閱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9頁:&ldquo比較的方法允許曆史以其真面目現身。
&rdquo源于布洛赫的觀點,請見前頁注。
(87) 布洛赫認為,比較曆史需要團隊合作。
在談論歐洲之外的社會曆史出現了封建階段時,他在1964年于芝加哥出版的《封建社會》第二卷的第446頁中說道:&ldquo這絕非不可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不同,某些社會在建立之初本該經曆相似的階段。
若果真如此,其間稱它們為封建主義也未嘗不可。
但是其中的比較工作卻遠非一個人可以完成&rdquo。
&mdash&mdash馬魯在《如何理解曆史學家》(收錄于薩馬朗:《曆史與方法》)一文第1515&mdash1516頁說道:&ldquo即便是由一位研究者構思的個人曆史著作,也必然是集體努力的結晶&hellip&hellip在我們看來,史學家又猶如建築師,既要各自具備精湛的手藝,又要講究團隊協作。
&rdquo&mdash&mdash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載《哲學雜志》,第五十八卷,第4期(1961年2月16日),第88頁:&ldquo不同的曆史分支就像不同種類的科學一樣,是從特定的社會、曆史和知識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又受個人、民族、宗教、制度或者職業利益所支配。
有些地方交叉重複,有些地方還未被開發。
隻有通過不斷積累、不斷擴展的知識和日益提高的各方的協作水平,才能夠趨向統一的曆史。
&rdquo (88) 皮雷納,《曆史學家想做什麼?》(WhatAreHistoriansTryingtoDo?),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99頁。
(89)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Penséesauvage),巴黎,1962年,第340頁。
(90) 凱爾:《什麼是曆史?》,第165頁。
(91) 瓦萊裡:《曆史事實》(HistoricalFact),收錄于《曆史與政治:文集》(HistoryandPolitics:Collectedworks),第十卷,紐約,1962年,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