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世界的結構
關燈
小
中
大
sh&mdash這是曆史學家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中的一個。
曆史世界的結構是否同質,這樣曆史學家可以輕易地從一個層面轉換到另一個層面?宏觀曆史的内容和有效性&mdash&mdash其現實性品格&mdash&mdash依賴于不受妨礙的雙向交通。
這裡的交通受控于實質邏輯(materiallogic)的兩種原則或原理。
(45)第一種可稱之為&ldquo視角原理&rdquo。
【123】在前一章中,我已經指出曆史闡釋&mdash&mdash&ldquo理解&rdquo&mdash&mdash最終涉及曆史學家拓展後的自我、他的生活經曆和主觀性。
換言之,他必須把事物置于某一&ldquo視角&rdquo中,使其契合他的經曆、信仰和價值觀念,所有這些基于自我消解、謙遜冷靜的被動式觀察。
(46)現在,視角因素發揮的作用和曆史學家與素材的距離之間存在着确定的關系。
馬魯注意到,&ldquo随着曆史建構的一般性程度和綜合幅度的增加,困難、危險和不确定也以相同的程度增加。
&rdquo(47)換言之,透視處理法産生的影響與曆史學家距離素材的遠近呈正比關系。
這是為什麼呢?在微觀層面上,拼湊在一起的給定數據多少顯得密集,制約着曆史學家的想象力和闡釋意圖。
随着距離的增加,數據變得分散和稀疏。
證據也就失去了其粘合力,讓位于不那麼強烈的主觀性。
(如前所述,大型曆史往往呈現出存在主義的特點。
)皮雷納和巴克(Bark)對中世紀起源的看法相互矛盾,這的确與視角效應有關;(48)但是在某些特寫式描述中,人們并不是馬上就能想到視角的影響,譬如潘諾夫斯基的&ldquo分離原則&rdquo和耶丁對康士坦斯大公會議的分析等。
(49)這裡我們又一次注意到曆史中間區域程度不同的重要性,【124】這一點之前已經提到。
(50) 普魯斯特在其小說中的評論突出地說明,曆史記錄的範圍越大,其内容愈加受到視角原理的制約,還受到自上而下理解微觀層面的影響。
有一次馬塞爾乘坐馬車(比第三章提到的那次還要早),他從遠處有時看到兩個教堂尖頂,有時看到三個,這取決于他從什麼角度觀察周圍的環境。
他根據印象中教堂尖頂的位置,把教堂尖頂想象成三個&ldquo仙女&rdquo,一個跟在另一個身後溜走了,因此看上去隻有一個身影。
(51)同樣,宏觀曆史學家之所以一開始對部分證據視而不見,與其說是因為失察、疏忽等,還不如說&ldquo視角原理&rdquo使然。
透視視角影響對于曆史調查素材的理解,其功能越重要,就越要保持較遠的距離。
例如,有關封建社會的一般曆史通常未能展示其多樣性,因為後者被曆史學家揭示社會一般特征的企圖掩蓋了;準确講,多樣性是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
(52)馬克·布洛赫的著作《封建社會》受這一必然缺點的影響最小,正是這一缺點妨礙了大型曆史學家對部分史料出處和微觀曆史的了解。
誠然,理論上講曆史學家隻要願意,就可以探索微觀層面;但實踐中常常對微觀層面的許多内容不感興趣,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認為無關緊要。
馮·馬丁(vonMartin)在《文藝複興社會學》(SociologyoftheRenaissance,1932)一書中試圖從綜合方面進行新的嘗試,正如弗格森(Ferguson)對馮·馬丁可能碰到的問題的評論,【125】進行同類嘗試的作者&ldquo将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綜合,以此處理好馮·馬丁沒有意識到的許多麻煩和棘手的事實。
但是如果有所得,就可能有所失&hellip&hellip&rdquo(53)輕視也罷,忽略也罷,這些内容注定不會出現在曆史描述中。
宏觀曆史學家無法看到自己沒看到的,因為沒看到的被他所看到的遮蔽了。
對視角原理的讨論還可以加上兩點補充性評論。
第一點來自阿隆的觀察,有關于把某一宏觀視角轉變成其他視角的可能性。
他強調說主觀視角對整體結構是必需的,并且為了使自己的視角盡可能客觀,曆史學家必須了解其他視角,但是他警告說,二者之間&ldquo不存在常數或等數&rdquo。
視角的多樣性是&ldquo生活的體現&rdquo。
(54)另一點是質疑:高級别的曆史記錄是否比一般性低的曆史記錄更受&ldquo時代精神&rdquo的影響? 控制宏觀與微觀層面之間通道的第二個原理可被稱為&ldquo層級原理&rdquo。
它影響的是微觀事件,雖然沒有被視角運行的機制遮蔽,而是依然可見,且事實上被提升到更高區域,成為大型曆史記錄的一部分。
在此過程中,微觀事件發生了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時,我有意隻考察自&ldquo下&rdquo而&ldquo上&rdquo的暢通狀況。
另外,宏觀曆史(尤其是一般曆史)的結構性突變,将會對所有納入其中的微觀發現産生衰變效應,但是我在此處将不考慮這種效應。
(55)【126】微觀事件被提升到更高層次時,将會面臨失去其部分獨特性和意義的危險,這回答了當時提出的問題。
微觀事件雖然被提升至更高層次,但卻遭到破壞。
例如,設想有三篇曆史叙事,每一個都包含對路德形象的描述&mdash&mdash第一篇是德國民族史,第二篇講的是宗教改革,第三篇是詳細的傳記:我相信三篇描寫很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因而某種程度上無法相互比較。
通過類比影視叙述中的&ldquo特寫&rdquo與遠景(對整體的拍攝)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可以解釋和說明&ldquo層級原理&rdquo。
電影《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在受審那一幕,格裡菲斯(Griffith)對梅·馬什雙手緊扣的特寫鏡頭&ldquo不僅是叙述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揭示了物質現實的新方面&rdquo。
《電影的理論》以該特寫為例,解釋了前述矛盾關系。
我們觀看梅·馬什緊攥雙手這個大特寫鏡頭時,&ldquo肯定會發生奇怪的事情:我們将忘記那隻是一雙普通的手。
我們熟悉的那雙手與身體脫離之後被極度放大,變成未知的機體,顫抖着,就像有着自己的生命一樣&rdquo。
(56)同樣,曆史學家的特寫往往顯示出各種可能性和縱深遠景,後者并非從高級别曆史中的同一事件産生。
(當前,為了不同的旨趣,流行展示藝術品逼真的細節,這進一步證明了特性和意義方面存在的這種區别;因此,格呂内瓦爾德[Gruenewald]的《伊森海姆祭壇畫》的一個小背景布景讓人隐約想起日本版畫。
) 對層級原理的探讨還可輔以理論闡釋。
原則上,宏觀解釋宣稱對微觀事實都有效&mdash&mdash對所有細節都有效&mdash&mdash而微觀見解渴望在宏觀層面上得到認可。
【127】現在,既然至少部分基于微觀分析才能有效進行宏觀解釋和定義,那麼微觀研究的某些啟示有可能與宏觀曆史學家的研究發現保持一緻。
但并非所有啟示都與研究發現一緻,甚至連最重要的也可能不一緻。
那麼對一般原則我們就有了兩組概括或見解&mdash&mdash一組本質上屬于宏觀層面,另一組借由微觀分析自&ldquo下&rdquo而上形成。
正是在第二種一般性層面上,赫伊津哈對布克哈特提出了批評,反對文藝複興這一觀念,而後者則代表着第一類一般見解。
(57)很明顯,從微觀調查而來的一般性&mdash&mdash像是一種裝飾環繞着後者&mdash&mdash與典型的宏觀一般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緻。
能把二者融為一體嗎?此處隻須提出一般與特殊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即可。
(58) 總之,微觀與宏觀層面之間的通道受到嚴格的限制。
由于&ldquo視角原理&rdquo,部分證據自然而然失效。
又因為&ldquo層級原理&rdquo,部分實際上可用的證據并沒有物盡其用。
這意味着曆史世界的結構并非同質。
它由密集性不同的領域組成,并被難以解釋的旋渦攪動着。
從根本上講,由此産生的交通障礙無法克服。
湯因比建議把飛鳥視角和蒼蠅視角融合在一起,(59)這原則上無法做到。
【128】兩種調查可能并存,但是無法完全融合;一般說來,飛鳥會吞食蒼蠅。
敏銳的曆史學家如何回應這種現象?現舉兩個例子。
克裡斯蒂勒的問題:作為文藝複興思潮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權威,克裡斯蒂勒(Kristeller)試圖綜合其畢生的研究,就這一非常熟悉的階段撰寫一部包羅萬象的思想文化史。
但是他退縮了,因為他意識到,在持續研究的過程中,不得不為此而舍棄已知的和未知的。
他似乎不願意減少或者錯過任何寶貴的見解,而這些見解隻有全身心投入信息來源才能獲得;他似乎還擔心為了後續綜合不得不進行透視删減,而這又必然帶來掩飾和扭曲。
他意欲就其發現撰寫一部&ldquo整體史&rdquo,這種造型欲望與其現實主義精神相抵觸。
戴蒙德的夢想:戴蒙德自問,從事大型曆史叙事的曆史學家是否無法避免把所有事件置于某一視角中,這一視角與因叙述視野或範圍而産生的距離保持一緻。
在研究過程中,他為什麼不能從不同的距離審視事物?閑逛的人欣賞風景時就是這樣做的;他先觀看全景,然後走向遠處的山脊,欣賞多變的景色。
許多電影都是這樣推進的。
普魯斯特知道如何既關注細節又欣賞遠景,下一章将探讨這一點。
戴蒙德夢想撰寫一部美國史,其中他打算插入諸多特寫,不是用來例證他的一般性假設,而是将其作為通常與整個重點背道而馳的獨立實體。
而且,某些詩歌偶爾可作深度解讀。
【129】 針對電影中的電影化與舞台化兩者之困境,《電影的理論》一書論述了&ldquo格裡菲斯聽其自然的妙策&rdquo,前述構想使曆史學家的研究方法與這一妙策高度類似。
《電影的理論》一書是這樣論述這一妙策的: 一方面,他(格裡菲斯)肯定是力求建立戲劇連貫性&hellip…另一方面,他又常常插進一些不隻是為了推進劇情或傳達與此相關的情緒,而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情節從而涉及物質現實的畫面。
他的第一個特寫鏡頭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
他的極遠景鏡頭、他的奔騰起伏的群衆場面、他的表現街道生活的插曲和他的許多片段性的場面,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而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我們在看着這些畫面或畫面組合時,也許還會忘掉被它們以自己的松散的含義所打斷的劇情。
(60) 這個類比成立。
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貫通微觀和宏觀曆史方面,某些嘗試要比其他嘗試更為成功。
有的情況下,不同層次之間的轉換産生了一種&ldquo觀念&rdquo,一種新的解釋原則。
(61)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觀念獨特的真實值,以及這些觀念與事實準确性之間的間接關系。
不用說,曆史記錄的可理解性程度是其涵蓋範圍的一個功能,因其範圍大小而變化。
級别越高,就能把更多的過往解釋清楚。
但是提高可理解性是有代價的。
曆史學家在範圍上有所得,在微觀信息上就有所失。
【130】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指出:&ldquo根據對自身定位的層次,曆史學家失去的信息将從理解上得到補償,反之亦然。
&rdquo(62)他宣稱,為了擺脫困境,曆史學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ldquo将自己置于曆史之下&hellip&hellip或置于曆史之上,從而超越曆史&hellip&hellip&rdquo(63) 可理解性增強意味着信息減少,這是&ldquo腦力經濟原則&rdquo(64)的一個特例,這一原則似乎制約着我們的社會和知識世界。
這類似于布魯門伯格的&ldquo意圖經濟&rdquo原則,根據這一原則,隻有放棄對整體知識的形而上追求,科學知識才能取得進展。
在分析伽利略時,他指出科學所解釋的并非整個自然,而是部分過程。
胡塞爾據以反對這種細節化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也不過是一模棱兩可的概念;隻有當我們的意圖涵蓋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這個世界才活躍起來。
(65) 擴大可理解性的範圍,就能提高重要性,相信這一點是西方思想的基本宗旨。
在整個哲學史中,人們認為最高級别的原理或最抽象的概念不僅明确界定了它們形式上涵蓋的所有細節,而且包含了所有較低層次存在的事物的精髓和本質。
就一般性和實質而言,這些原則被想象成&ldquo最高事物&rdquo。
譬如,這體現在諾斯替教的那一方案中,處理的是靈魂如何從&ldquo世俗世界&rdquo提升到上層世界。
根據該方案,向高層次轉變相當于精神洞察力的進步。
喬納斯(Jonas)讨論奧利金體系中的&ldquo聖子從屬說&rdquo時談道,&ldquo認為每一秩序都不能預言更高一級秩序的負面法則間接蘊涵着這一正面法則,即靈魂向高級秩序的轉變同時是一種知識或認知水平的提升。
&rdquo(66)【131】該方案今天仍然影響着我們,影響着當前知識的不同分支。
譬如,諾維科夫(Novikoff)近乎普拉提諾主義的&ldquo組織整合層次&rdquo原則,就深受這一方案的影響。
這一原則認為無靈世界、有靈世界和社會世界在不同的層次上取得進步,每一層次都受到其自身規律的制約;雖然不理解低層次現象就難以理解高層次現象,但是知曉較低層卻不能預測高層次會發生什麼。
(67) 笃信&ldquo最高事物&rdquo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及意義,此處談及這一點,旨在強調當前研究的基本假設之一&mdash&mdash傳統上把極端抽象觀念(比如&ldquo善好&rdquo和&ldquo正義&rdquo觀念)視為對事物之本質最包羅萬象、最為核心的陳述,這對曆史或相關現實研究并不适用。
(68)曆史學家脫離微觀層面,在一般性上更上一級時,将到達我所稱的&ldquo曆史觀念&rdquo這一新高度;當他繼續前行,越過曆史觀念,到達&ldquo哲學&rdquo觀念或者極端抽象的概念維度,其見解的重要性注定下降而不是持續上升。
注意,大型曆史中許多微觀事實被排除在外。
高度抽象的概念與旨在涵蓋的證據之間已經不再有關聯。
它們在事物中加入了這些事物原本不包括的諸多觀念。
但是哈納克說,曆史學家&ldquo應該保持發展因素和發展觀念在發展過程中的原來模樣,曆史學家沒有權力把它們解釋得更清楚&rdquo。
(69)【132】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傳統哲學不僅完全遮
曆史世界的結構是否同質,這樣曆史學家可以輕易地從一個層面轉換到另一個層面?宏觀曆史的内容和有效性&mdash&mdash其現實性品格&mdash&mdash依賴于不受妨礙的雙向交通。
這裡的交通受控于實質邏輯(materiallogic)的兩種原則或原理。
(45)第一種可稱之為&ldquo視角原理&rdquo。
【123】在前一章中,我已經指出曆史闡釋&mdash&mdash&ldquo理解&rdquo&mdash&mdash最終涉及曆史學家拓展後的自我、他的生活經曆和主觀性。
換言之,他必須把事物置于某一&ldquo視角&rdquo中,使其契合他的經曆、信仰和價值觀念,所有這些基于自我消解、謙遜冷靜的被動式觀察。
(46)現在,視角因素發揮的作用和曆史學家與素材的距離之間存在着确定的關系。
馬魯注意到,&ldquo随着曆史建構的一般性程度和綜合幅度的增加,困難、危險和不确定也以相同的程度增加。
&rdquo(47)換言之,透視處理法産生的影響與曆史學家距離素材的遠近呈正比關系。
這是為什麼呢?在微觀層面上,拼湊在一起的給定數據多少顯得密集,制約着曆史學家的想象力和闡釋意圖。
随着距離的增加,數據變得分散和稀疏。
證據也就失去了其粘合力,讓位于不那麼強烈的主觀性。
(如前所述,大型曆史往往呈現出存在主義的特點。
)皮雷納和巴克(Bark)對中世紀起源的看法相互矛盾,這的确與視角效應有關;(48)但是在某些特寫式描述中,人們并不是馬上就能想到視角的影響,譬如潘諾夫斯基的&ldquo分離原則&rdquo和耶丁對康士坦斯大公會議的分析等。
(49)這裡我們又一次注意到曆史中間區域程度不同的重要性,【124】這一點之前已經提到。
(50) 普魯斯特在其小說中的評論突出地說明,曆史記錄的範圍越大,其内容愈加受到視角原理的制約,還受到自上而下理解微觀層面的影響。
有一次馬塞爾乘坐馬車(比第三章提到的那次還要早),他從遠處有時看到兩個教堂尖頂,有時看到三個,這取決于他從什麼角度觀察周圍的環境。
他根據印象中教堂尖頂的位置,把教堂尖頂想象成三個&ldquo仙女&rdquo,一個跟在另一個身後溜走了,因此看上去隻有一個身影。
(51)同樣,宏觀曆史學家之所以一開始對部分證據視而不見,與其說是因為失察、疏忽等,還不如說&ldquo視角原理&rdquo使然。
透視視角影響對于曆史調查素材的理解,其功能越重要,就越要保持較遠的距離。
例如,有關封建社會的一般曆史通常未能展示其多樣性,因為後者被曆史學家揭示社會一般特征的企圖掩蓋了;準确講,多樣性是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
(52)馬克·布洛赫的著作《封建社會》受這一必然缺點的影響最小,正是這一缺點妨礙了大型曆史學家對部分史料出處和微觀曆史的了解。
誠然,理論上講曆史學家隻要願意,就可以探索微觀層面;但實踐中常常對微觀層面的許多内容不感興趣,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認為無關緊要。
馮·馬丁(vonMartin)在《文藝複興社會學》(SociologyoftheRenaissance,1932)一書中試圖從綜合方面進行新的嘗試,正如弗格森(Ferguson)對馮·馬丁可能碰到的問題的評論,【125】進行同類嘗試的作者&ldquo将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綜合,以此處理好馮·馬丁沒有意識到的許多麻煩和棘手的事實。
但是如果有所得,就可能有所失&hellip&hellip&rdquo(53)輕視也罷,忽略也罷,這些内容注定不會出現在曆史描述中。
宏觀曆史學家無法看到自己沒看到的,因為沒看到的被他所看到的遮蔽了。
對視角原理的讨論還可以加上兩點補充性評論。
第一點來自阿隆的觀察,有關于把某一宏觀視角轉變成其他視角的可能性。
他強調說主觀視角對整體結構是必需的,并且為了使自己的視角盡可能客觀,曆史學家必須了解其他視角,但是他警告說,二者之間&ldquo不存在常數或等數&rdquo。
視角的多樣性是&ldquo生活的體現&rdquo。
(54)另一點是質疑:高級别的曆史記錄是否比一般性低的曆史記錄更受&ldquo時代精神&rdquo的影響? 控制宏觀與微觀層面之間通道的第二個原理可被稱為&ldquo層級原理&rdquo。
它影響的是微觀事件,雖然沒有被視角運行的機制遮蔽,而是依然可見,且事實上被提升到更高區域,成為大型曆史記錄的一部分。
在此過程中,微觀事件發生了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時,我有意隻考察自&ldquo下&rdquo而&ldquo上&rdquo的暢通狀況。
另外,宏觀曆史(尤其是一般曆史)的結構性突變,将會對所有納入其中的微觀發現産生衰變效應,但是我在此處将不考慮這種效應。
(55)【126】微觀事件被提升到更高層次時,将會面臨失去其部分獨特性和意義的危險,這回答了當時提出的問題。
微觀事件雖然被提升至更高層次,但卻遭到破壞。
例如,設想有三篇曆史叙事,每一個都包含對路德形象的描述&mdash&mdash第一篇是德國民族史,第二篇講的是宗教改革,第三篇是詳細的傳記:我相信三篇描寫很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因而某種程度上無法相互比較。
通過類比影視叙述中的&ldquo特寫&rdquo與遠景(對整體的拍攝)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可以解釋和說明&ldquo層級原理&rdquo。
電影《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在受審那一幕,格裡菲斯(Griffith)對梅·馬什雙手緊扣的特寫鏡頭&ldquo不僅是叙述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揭示了物質現實的新方面&rdquo。
《電影的理論》以該特寫為例,解釋了前述矛盾關系。
我們觀看梅·馬什緊攥雙手這個大特寫鏡頭時,&ldquo肯定會發生奇怪的事情:我們将忘記那隻是一雙普通的手。
我們熟悉的那雙手與身體脫離之後被極度放大,變成未知的機體,顫抖着,就像有着自己的生命一樣&rdquo。
(56)同樣,曆史學家的特寫往往顯示出各種可能性和縱深遠景,後者并非從高級别曆史中的同一事件産生。
(當前,為了不同的旨趣,流行展示藝術品逼真的細節,這進一步證明了特性和意義方面存在的這種區别;因此,格呂内瓦爾德[Gruenewald]的《伊森海姆祭壇畫》的一個小背景布景讓人隐約想起日本版畫。
) 對層級原理的探讨還可輔以理論闡釋。
原則上,宏觀解釋宣稱對微觀事實都有效&mdash&mdash對所有細節都有效&mdash&mdash而微觀見解渴望在宏觀層面上得到認可。
【127】現在,既然至少部分基于微觀分析才能有效進行宏觀解釋和定義,那麼微觀研究的某些啟示有可能與宏觀曆史學家的研究發現保持一緻。
但并非所有啟示都與研究發現一緻,甚至連最重要的也可能不一緻。
那麼對一般原則我們就有了兩組概括或見解&mdash&mdash一組本質上屬于宏觀層面,另一組借由微觀分析自&ldquo下&rdquo而上形成。
正是在第二種一般性層面上,赫伊津哈對布克哈特提出了批評,反對文藝複興這一觀念,而後者則代表着第一類一般見解。
(57)很明顯,從微觀調查而來的一般性&mdash&mdash像是一種裝飾環繞着後者&mdash&mdash與典型的宏觀一般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緻。
能把二者融為一體嗎?此處隻須提出一般與特殊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即可。
(58) 總之,微觀與宏觀層面之間的通道受到嚴格的限制。
由于&ldquo視角原理&rdquo,部分證據自然而然失效。
又因為&ldquo層級原理&rdquo,部分實際上可用的證據并沒有物盡其用。
這意味着曆史世界的結構并非同質。
它由密集性不同的領域組成,并被難以解釋的旋渦攪動着。
從根本上講,由此産生的交通障礙無法克服。
湯因比建議把飛鳥視角和蒼蠅視角融合在一起,(59)這原則上無法做到。
【128】兩種調查可能并存,但是無法完全融合;一般說來,飛鳥會吞食蒼蠅。
敏銳的曆史學家如何回應這種現象?現舉兩個例子。
克裡斯蒂勒的問題:作為文藝複興思潮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權威,克裡斯蒂勒(Kristeller)試圖綜合其畢生的研究,就這一非常熟悉的階段撰寫一部包羅萬象的思想文化史。
但是他退縮了,因為他意識到,在持續研究的過程中,不得不為此而舍棄已知的和未知的。
他似乎不願意減少或者錯過任何寶貴的見解,而這些見解隻有全身心投入信息來源才能獲得;他似乎還擔心為了後續綜合不得不進行透視删減,而這又必然帶來掩飾和扭曲。
他意欲就其發現撰寫一部&ldquo整體史&rdquo,這種造型欲望與其現實主義精神相抵觸。
戴蒙德的夢想:戴蒙德自問,從事大型曆史叙事的曆史學家是否無法避免把所有事件置于某一視角中,這一視角與因叙述視野或範圍而産生的距離保持一緻。
在研究過程中,他為什麼不能從不同的距離審視事物?閑逛的人欣賞風景時就是這樣做的;他先觀看全景,然後走向遠處的山脊,欣賞多變的景色。
許多電影都是這樣推進的。
普魯斯特知道如何既關注細節又欣賞遠景,下一章将探讨這一點。
戴蒙德夢想撰寫一部美國史,其中他打算插入諸多特寫,不是用來例證他的一般性假設,而是将其作為通常與整個重點背道而馳的獨立實體。
而且,某些詩歌偶爾可作深度解讀。
【129】 針對電影中的電影化與舞台化兩者之困境,《電影的理論》一書論述了&ldquo格裡菲斯聽其自然的妙策&rdquo,前述構想使曆史學家的研究方法與這一妙策高度類似。
《電影的理論》一書是這樣論述這一妙策的: 一方面,他(格裡菲斯)肯定是力求建立戲劇連貫性&hellip…另一方面,他又常常插進一些不隻是為了推進劇情或傳達與此相關的情緒,而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情節從而涉及物質現實的畫面。
他的第一個特寫鏡頭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
他的極遠景鏡頭、他的奔騰起伏的群衆場面、他的表現街道生活的插曲和他的許多片段性的場面,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而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我們在看着這些畫面或畫面組合時,也許還會忘掉被它們以自己的松散的含義所打斷的劇情。
(60) 這個類比成立。
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貫通微觀和宏觀曆史方面,某些嘗試要比其他嘗試更為成功。
有的情況下,不同層次之間的轉換産生了一種&ldquo觀念&rdquo,一種新的解釋原則。
(61)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觀念獨特的真實值,以及這些觀念與事實準确性之間的間接關系。
不用說,曆史記錄的可理解性程度是其涵蓋範圍的一個功能,因其範圍大小而變化。
級别越高,就能把更多的過往解釋清楚。
但是提高可理解性是有代價的。
曆史學家在範圍上有所得,在微觀信息上就有所失。
【130】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指出:&ldquo根據對自身定位的層次,曆史學家失去的信息将從理解上得到補償,反之亦然。
&rdquo(62)他宣稱,為了擺脫困境,曆史學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ldquo将自己置于曆史之下&hellip&hellip或置于曆史之上,從而超越曆史&hellip&hellip&rdquo(63) 可理解性增強意味着信息減少,這是&ldquo腦力經濟原則&rdquo(64)的一個特例,這一原則似乎制約着我們的社會和知識世界。
這類似于布魯門伯格的&ldquo意圖經濟&rdquo原則,根據這一原則,隻有放棄對整體知識的形而上追求,科學知識才能取得進展。
在分析伽利略時,他指出科學所解釋的并非整個自然,而是部分過程。
胡塞爾據以反對這種細節化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也不過是一模棱兩可的概念;隻有當我們的意圖涵蓋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這個世界才活躍起來。
(65) 擴大可理解性的範圍,就能提高重要性,相信這一點是西方思想的基本宗旨。
在整個哲學史中,人們認為最高級别的原理或最抽象的概念不僅明确界定了它們形式上涵蓋的所有細節,而且包含了所有較低層次存在的事物的精髓和本質。
就一般性和實質而言,這些原則被想象成&ldquo最高事物&rdquo。
譬如,這體現在諾斯替教的那一方案中,處理的是靈魂如何從&ldquo世俗世界&rdquo提升到上層世界。
根據該方案,向高層次轉變相當于精神洞察力的進步。
喬納斯(Jonas)讨論奧利金體系中的&ldquo聖子從屬說&rdquo時談道,&ldquo認為每一秩序都不能預言更高一級秩序的負面法則間接蘊涵着這一正面法則,即靈魂向高級秩序的轉變同時是一種知識或認知水平的提升。
&rdquo(66)【131】該方案今天仍然影響着我們,影響着當前知識的不同分支。
譬如,諾維科夫(Novikoff)近乎普拉提諾主義的&ldquo組織整合層次&rdquo原則,就深受這一方案的影響。
這一原則認為無靈世界、有靈世界和社會世界在不同的層次上取得進步,每一層次都受到其自身規律的制約;雖然不理解低層次現象就難以理解高層次現象,但是知曉較低層卻不能預測高層次會發生什麼。
(67) 笃信&ldquo最高事物&rdquo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及意義,此處談及這一點,旨在強調當前研究的基本假設之一&mdash&mdash傳統上把極端抽象觀念(比如&ldquo善好&rdquo和&ldquo正義&rdquo觀念)視為對事物之本質最包羅萬象、最為核心的陳述,這對曆史或相關現實研究并不适用。
(68)曆史學家脫離微觀層面,在一般性上更上一級時,将到達我所稱的&ldquo曆史觀念&rdquo這一新高度;當他繼續前行,越過曆史觀念,到達&ldquo哲學&rdquo觀念或者極端抽象的概念維度,其見解的重要性注定下降而不是持續上升。
注意,大型曆史中許多微觀事實被排除在外。
高度抽象的概念與旨在涵蓋的證據之間已經不再有關聯。
它們在事物中加入了這些事物原本不包括的諸多觀念。
但是哈納克說,曆史學家&ldquo應該保持發展因素和發展觀念在發展過程中的原來模樣,曆史學家沒有權力把它們解釋得更清楚&rdquo。
(69)【132】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傳統哲學不僅完全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