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前廳
關燈
小
中
大
間的關系卻不能歸結為如下事實:抽象邏輯上必然包括具體。
需要根據具體情況&ldquo靈活&rdquo定義這種關系。
事實上,确立一般性和确定特殊性是兩回事。
社會學家,我認為也包括哲學家,提出了二者之間的包攝關系,這種關系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在馬昆德(J.P.Marquand)的小說《無路可退》(PointofNoReturn)(42)中遭到了辛辣的諷刺。
小說的主人公發現針對其家鄉的一項社會學調查把自己兒時就非常熟悉的人歸為上層偏下中産階級、中層中産階級等類别,他對此感到極其困惑。
他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身份認定感到吃驚,這突出顯示了他們的邏輯分類有些不切實際&mdash&mdash俗話說,例外反證規則&mdash&mdash如果借助例外了解是什麼遵循了規則,就會覺得這話特别有道理。
布克哈特【207】 在詳細解釋這些思考對哲學和曆史領域之間關系意味着什麼之前,我想展示可被稱為前廳思維和行為的一個典型案例。
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觀點。
他好像沒有意識到其做法所依賴的理論基礎,也沒有打算将其公之于衆。
但是他注意到時間現象以及知識世界的不均衡結構,其應對的精準度可以媲美地震儀,這種敏感性現代曆史學家無人能出其右。
布克哈特的某些态度和觀點可能會引起批判。
他對群衆運動和革命的憎惡,以及對未來的看法,都使他對進步觀念的态度有失偏頗,這與曆史全景相抵觸。
(43)他常常對偉大的曆史進程不知所措。
這解釋了他提出的大型目的論思辨為什麼是荒謬的,這包括他堅持認為曆史往往會補償不幸和受苦受難的人這種看法。
如前所述,他的&ldquo幸福&rdquo(Glück)和&ldquo不幸&rdquo(Unglück)概念把道德關懷與美學興趣融合在一起。
他有時像一名直言不諱的反猶太主義者。
(44)他還贊揚戰争。
(45)另外,布克哈特還崇拜天才,這與他厭惡所有将曆史變化歸結為群衆運動的曆史觀點相關聯。
但是他承認二律背反決定曆史思維,這一務實觀點的重要性并不會因上述看法而降低。
一般曆史性。
此處應該提及布克哈特在曆史方面是外行,對此他并不隐諱。
【208】布克哈特以一種随意的方式接近他的研究材料。
他故意不成體系,否認一切從外部強加的解釋。
他在某處宣稱概念和時期必須要保持流動。
他經常思考各種可能性,但是不偏好其中任何一種。
他在曆史的世界中閑庭信步,随手挑出自己對過去感興趣的片段;他也從不解釋選擇的原因。
布克哈特當然是一位專業人士,即便如此,在對待曆史方面,他也像一個全憑個人喜好的業餘人士。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專業知識使他堅信曆史并非科學。
布克哈特在一封信中自稱&ldquo狡黠的業餘愛好者&rdquo(46),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充分探讨曆史。
衆所周知,業餘愛好者變成了專業人士;但是這裡,專業人士為了特殊的研究主題卻堅持做一個外行。
在對個人和事件進行價值判斷時,他也沒有任何顧慮。
作為業餘愛好者,布克哈特不僅具有曆史意識,而且極富同情心。
他從來沒有忘記事件中個人及其遭受的痛苦。
每當為暴政結束而感到慶幸時,他都指出暴君為了獲得和鞏固權力所犯下的罪行無論如何都是非正義的。
他的仁慈很明顯以神學為基礎。
他雖然是基督徒,但也受到古典傳統的影響:因此,他既同情失敗者,也崇拜具有世界意義的曆史壯舉,常常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時間。
已經探讨了布克哈特有關時間順序的模糊性以及他對時期的理解。
他對時序時間和有形的曆史時間之間的辯證關系頗為敏感,傾向于描述有其自身意義的事件模式,【209】而不是考察其時間順序,他意識到任何時期都具有不連貫性,這些在以前的章節中已經提及。
(47)現在還需要指出他在嗜古愛好和當前趣味之間的搖擺不定。
雖然布克哈特宣稱其意圖僅僅是叙述他&ldquo感興趣&rdquo的東西,但他并不認為我們對過去的觀念片面地由當前的需求所決定。
布克哈特作為曆史學家的成就說明,雖然每個人都基于當前形勢看待世界,但這并不意味着其看法完全由當前的世界形勢決定。
他預測各種災難,并站在當前立場表示憂慮與絕望,但他對過去的關切并非完全來源于此。
他之所以不得不關心過去的某些片段,還因為作為一個當代人,他隻是由于過去本身的緣故而擁抱過往。
他說,&ldquo無論怎樣,都應該暫時性地徹底抛開興趣,轉向知識,因為知識非常重要;人們必須能夠思考知識,特别是曆史知識,即使這些知識與我們的幸福或不幸沒有直接關系;如果知識确實與我們的生活存在直接關聯,人們也應該具有客觀看待它的能力。
&rdquo(48)某種程度上,他對當前表示關切,他受同情心的驅使迫切希望對過去各種未酬事業加以揭示,兩者不分伯仲。
他不僅基于當下審視過去,而且主要是通過積極介入過去來關注當下。
一般和特殊。
毫無疑問,布克哈特贊同&ldquo絕對性&rdquo&mdash&mdash比如,他對人的刻畫和對人類不變性的深信不疑;他有關藝術的著述偏愛拉斐爾(Raphael),歧視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的&ldquo超常偉大&rdquo,表明他(多少有些俗氣地)信奉正常狀态;(49)他當然也支持(文化)連續性意識,【210】而且不掩飾所做的努力,下文将會提及。
但這些長久以來的印象與下面這一事實并行不悖:他都把具體事件和人物描繪成獨立存在的現象。
他的描述和刻畫不是直接例證他的一般觀點;毋甯說,這些描述和刻畫與他的一般觀點通常處于間接性關聯之中。
1848年布克哈特在巴塞爾做了有關&ldquo三十年戰争&rdquo時期的系列講座。
據卡埃基講,他在課程導論中否認僅用一個高度概括的術語就能描繪那一時期的全貌。
(卡埃基認為布克哈特當時腦海中想的是&ldquo反宗教改革&rdquo這一字眼。
)&ldquo打算用一個詞準确證明并涵蓋一切是錯誤的&rdquo,他說,&ldquo&hellip&hellip歐洲人生性想同時實現多個目标。
&rdquo(50)這裡,一般和特殊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存在,這一點需要仔細分析。
布克哈特雖然明确否認普世史,卻為普遍曆史所吸引。
他貶低&ldquo世界史視角&rdquo(51),談及需要&ldquo擺脫單純叙事,代之以手冊&rdquo。
(52)他讨厭系統研究方法,偏愛感興趣的觀察資料、典型實例調查等,認為後者揭示了&ldquo反複發生的現象,既穩定又典型&rdquo,而這些現象&ldquo我們不僅理解,而且引起共鳴&rdquo。
(53)一般文化史以某種獨特的方式與當下産生關聯,但是布克哈特好像在對普世史的結論中将其排除在外。
&ldquo人格形成在民族和國家之間及内部均存在關聯&rdquo,他事實上将&ldquo人格形成的前後層次和文化運動&rdquo視為自己的指導思想。
他後來補充說:&ldquo實際上,人們應該特别強調那些事實,思路正是從它們開始,【211】抵達我們的時代和人性。
&rdquo(54) 布克哈特對哲學和神學的論述也具有同樣的模糊性或者&ldquo對确定性的恐懼&rdquo(這方面他與伊拉斯谟相似)。
他對曆史哲學的評論如下:&ldquo曆史哲學是人首馬身的怪物,是矛盾體;曆史做的是協調與并列,因而是非哲學的,哲學做的是征服與歸屬,因此是非曆史的。
&rdquo(55)他談及黑格爾時指出,&ldquo貿然期待一個世界計劃會産生錯誤,因為該計劃的前提是錯誤的&mdash&mdash我們并不清楚也無法了解永恒智慧的目的。
&rdquo(56)雖然存在諸多疑慮,但是他承認受到黑格爾的影響,有時還是忍不住像黑格爾一樣進行哲學推理(57),正如溫德在文章中指出的:&ldquo但是我們依然對這個人首馬身的怪物心存感激,在曆史研究的森林邊緣偶爾碰到他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rdquo(58) 曆史哲學與神學之間也存在同樣的模糊性。
雖然布克哈特拒絕神學,但他有時完全沉溺于荒謬的神學思辨,甚至向天意求助。
前廳式思維方式 目标。
至此我才能接近我的最終目标&mdash&mdash重新定義并修正曆史學家特有的思維方式。
這些思維方式不隻為曆史學家獨有。
他們的辯論和思考方式在曆史置身其中的另一領域也随處可見&mdash&mdash該領域與世俗生活接壤&mdash&mdash這就是&ldquo生活世界&rdquo&mdash&mdash而且擴展到了純哲學的邊緣。
這個領域是一個典型的中間地帶。
在這一領域,通常情況下我們對終結前的終極事務的重視超過那些瑣細小事。
【212】 我在此處提及修正,是因為在曆史領域中發揮重要功能的一些範疇長期被哲學傳統所遮蔽。
從哲學家的角度看,正如我在本章開頭所言,必須把這個中間地帶描繪成前廳。
這一領域中的陳述不存在哲學陳述中固有的那類真理價值。
前者在綜合性方面不如後者;也不尋求後者具有的約束力和廣泛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多數曆史學家對哲學宣稱的至高無上感到不安。
他們認為,哲學家的研究方法使曆史學家的努力失去了固有的意義和合理性。
我對知識世界非均質化結構的看法,連同對曆史性概念的批判,可用來有效地鑒定這種典型的前廳式思維模式。
概言之,我的觀點是哲學真理不能完全涵蓋它邏輯上包含的特殊性。
哲學真理雖然有很強的一般性,但是範圍有限。
它們在其自身層面上獲得的特殊意義和品格,與很多一般性較弱的觀點和判斷并沒有必然聯系。
程度問題。
既然就像時間的雙重性一樣,一般和特殊共同存在,以一種難以理解的方式構成一個整體,那麼程度方面的差異,其重要性就有可能會提高:例如,我在第三章所強調的,參與程度是區分&ldquo存在主義&rdquo曆史學家和真正曆史學家的決定因素。
(59)【213】哲學家可能會忽略掉區分過程中的這些差異,這些差異關注的是一般原則而非這些原則表面上涵蓋的現象。
事實認定意味着闡釋,因此曆史學家不可能獲得純粹的事實:一旦克羅齊和科林伍德做出這一陳述,并認為這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那麼他們肯定認為一切都已大功告成、無須多言了。
(60)因此,在他們看來,事實化為烏有。
但他們也隻是原則上正确&mdash&mdash這并不意味着一切。
這方面真正重要的是,曆史學家在接觸已有數據時能夠多大程度上不受個人影響。
赫伊津哈為荷蘭史學派進行辯護,批評了德國史學派對于時間的研究方法。
他指出德國曆史學家常常苛責荷蘭史學派,說他們從來沒有跟從某一問題直至其邏輯目的。
&ldquo德國曆史學家尤其會對缺乏适合系統化、圖示化的清晰結論這一點感觸頗深。
&rdquo赫伊津哈當然贊同荷蘭史學研究的不嚴謹,他這樣解釋這一表面上的缺點:&ldquo(他們)并非迫切想要通過圖示化的抽象概念來理解事物,而是要通過對這些事物的想象與展望來理解它們。
&rdquo(61)在評論米什萊(Michelet)的《曆史即複興》(L&rsquohistoirec&rsquoestuneresurrection)和泰納的《曆史差不多就是觀察前人》(L&rsquohistoirec&rsquoestàpeuprèsvoirleshominesd&rsquoautrefois)時,他指出,重要的是&ldquoàpeuprès&rdquo,即&ldquo大約近似&rdquo。
他說,這是一種複活,&ldquo發生在夢的領域,是看見無法觸摸的形狀,是聽見一知半解的語詞&rdquo。
(62)考慮到赫伊津哈在同樣的語境下表現出的複古興趣,(63)關于曆史學家嘗試在觀念領域有所建樹方面,這是我迄今為止讀到過的最貼切的定義之一。
這表明赫伊津哈意識到其觀點雖然源自主觀性,但是又超越主觀性,因而一舉解決了關于曆史
需要根據具體情況&ldquo靈活&rdquo定義這種關系。
事實上,确立一般性和确定特殊性是兩回事。
社會學家,我認為也包括哲學家,提出了二者之間的包攝關系,這種關系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在馬昆德(J.P.Marquand)的小說《無路可退》(PointofNoReturn)(42)中遭到了辛辣的諷刺。
小說的主人公發現針對其家鄉的一項社會學調查把自己兒時就非常熟悉的人歸為上層偏下中産階級、中層中産階級等類别,他對此感到極其困惑。
他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身份認定感到吃驚,這突出顯示了他們的邏輯分類有些不切實際&mdash&mdash俗話說,例外反證規則&mdash&mdash如果借助例外了解是什麼遵循了規則,就會覺得這話特别有道理。
布克哈特【207】 在詳細解釋這些思考對哲學和曆史領域之間關系意味着什麼之前,我想展示可被稱為前廳思維和行為的一個典型案例。
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觀點。
他好像沒有意識到其做法所依賴的理論基礎,也沒有打算将其公之于衆。
但是他注意到時間現象以及知識世界的不均衡結構,其應對的精準度可以媲美地震儀,這種敏感性現代曆史學家無人能出其右。
布克哈特的某些态度和觀點可能會引起批判。
他對群衆運動和革命的憎惡,以及對未來的看法,都使他對進步觀念的态度有失偏頗,這與曆史全景相抵觸。
(43)他常常對偉大的曆史進程不知所措。
這解釋了他提出的大型目的論思辨為什麼是荒謬的,這包括他堅持認為曆史往往會補償不幸和受苦受難的人這種看法。
如前所述,他的&ldquo幸福&rdquo(Glück)和&ldquo不幸&rdquo(Unglück)概念把道德關懷與美學興趣融合在一起。
他有時像一名直言不諱的反猶太主義者。
(44)他還贊揚戰争。
(45)另外,布克哈特還崇拜天才,這與他厭惡所有将曆史變化歸結為群衆運動的曆史觀點相關聯。
但是他承認二律背反決定曆史思維,這一務實觀點的重要性并不會因上述看法而降低。
一般曆史性。
此處應該提及布克哈特在曆史方面是外行,對此他并不隐諱。
【208】布克哈特以一種随意的方式接近他的研究材料。
他故意不成體系,否認一切從外部強加的解釋。
他在某處宣稱概念和時期必須要保持流動。
他經常思考各種可能性,但是不偏好其中任何一種。
他在曆史的世界中閑庭信步,随手挑出自己對過去感興趣的片段;他也從不解釋選擇的原因。
布克哈特當然是一位專業人士,即便如此,在對待曆史方面,他也像一個全憑個人喜好的業餘人士。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專業知識使他堅信曆史并非科學。
布克哈特在一封信中自稱&ldquo狡黠的業餘愛好者&rdquo(46),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充分探讨曆史。
衆所周知,業餘愛好者變成了專業人士;但是這裡,專業人士為了特殊的研究主題卻堅持做一個外行。
在對個人和事件進行價值判斷時,他也沒有任何顧慮。
作為業餘愛好者,布克哈特不僅具有曆史意識,而且極富同情心。
他從來沒有忘記事件中個人及其遭受的痛苦。
每當為暴政結束而感到慶幸時,他都指出暴君為了獲得和鞏固權力所犯下的罪行無論如何都是非正義的。
他的仁慈很明顯以神學為基礎。
他雖然是基督徒,但也受到古典傳統的影響:因此,他既同情失敗者,也崇拜具有世界意義的曆史壯舉,常常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時間。
已經探讨了布克哈特有關時間順序的模糊性以及他對時期的理解。
他對時序時間和有形的曆史時間之間的辯證關系頗為敏感,傾向于描述有其自身意義的事件模式,【209】而不是考察其時間順序,他意識到任何時期都具有不連貫性,這些在以前的章節中已經提及。
(47)現在還需要指出他在嗜古愛好和當前趣味之間的搖擺不定。
雖然布克哈特宣稱其意圖僅僅是叙述他&ldquo感興趣&rdquo的東西,但他并不認為我們對過去的觀念片面地由當前的需求所決定。
布克哈特作為曆史學家的成就說明,雖然每個人都基于當前形勢看待世界,但這并不意味着其看法完全由當前的世界形勢決定。
他預測各種災難,并站在當前立場表示憂慮與絕望,但他對過去的關切并非完全來源于此。
他之所以不得不關心過去的某些片段,還因為作為一個當代人,他隻是由于過去本身的緣故而擁抱過往。
他說,&ldquo無論怎樣,都應該暫時性地徹底抛開興趣,轉向知識,因為知識非常重要;人們必須能夠思考知識,特别是曆史知識,即使這些知識與我們的幸福或不幸沒有直接關系;如果知識确實與我們的生活存在直接關聯,人們也應該具有客觀看待它的能力。
&rdquo(48)某種程度上,他對當前表示關切,他受同情心的驅使迫切希望對過去各種未酬事業加以揭示,兩者不分伯仲。
他不僅基于當下審視過去,而且主要是通過積極介入過去來關注當下。
一般和特殊。
毫無疑問,布克哈特贊同&ldquo絕對性&rdquo&mdash&mdash比如,他對人的刻畫和對人類不變性的深信不疑;他有關藝術的著述偏愛拉斐爾(Raphael),歧視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的&ldquo超常偉大&rdquo,表明他(多少有些俗氣地)信奉正常狀态;(49)他當然也支持(文化)連續性意識,【210】而且不掩飾所做的努力,下文将會提及。
但這些長久以來的印象與下面這一事實并行不悖:他都把具體事件和人物描繪成獨立存在的現象。
他的描述和刻畫不是直接例證他的一般觀點;毋甯說,這些描述和刻畫與他的一般觀點通常處于間接性關聯之中。
1848年布克哈特在巴塞爾做了有關&ldquo三十年戰争&rdquo時期的系列講座。
據卡埃基講,他在課程導論中否認僅用一個高度概括的術語就能描繪那一時期的全貌。
(卡埃基認為布克哈特當時腦海中想的是&ldquo反宗教改革&rdquo這一字眼。
)&ldquo打算用一個詞準确證明并涵蓋一切是錯誤的&rdquo,他說,&ldquo&hellip&hellip歐洲人生性想同時實現多個目标。
&rdquo(50)這裡,一般和特殊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存在,這一點需要仔細分析。
布克哈特雖然明确否認普世史,卻為普遍曆史所吸引。
他貶低&ldquo世界史視角&rdquo(51),談及需要&ldquo擺脫單純叙事,代之以手冊&rdquo。
(52)他讨厭系統研究方法,偏愛感興趣的觀察資料、典型實例調查等,認為後者揭示了&ldquo反複發生的現象,既穩定又典型&rdquo,而這些現象&ldquo我們不僅理解,而且引起共鳴&rdquo。
(53)一般文化史以某種獨特的方式與當下産生關聯,但是布克哈特好像在對普世史的結論中将其排除在外。
&ldquo人格形成在民族和國家之間及内部均存在關聯&rdquo,他事實上将&ldquo人格形成的前後層次和文化運動&rdquo視為自己的指導思想。
他後來補充說:&ldquo實際上,人們應該特别強調那些事實,思路正是從它們開始,【211】抵達我們的時代和人性。
&rdquo(54) 布克哈特對哲學和神學的論述也具有同樣的模糊性或者&ldquo對确定性的恐懼&rdquo(這方面他與伊拉斯谟相似)。
他對曆史哲學的評論如下:&ldquo曆史哲學是人首馬身的怪物,是矛盾體;曆史做的是協調與并列,因而是非哲學的,哲學做的是征服與歸屬,因此是非曆史的。
&rdquo(55)他談及黑格爾時指出,&ldquo貿然期待一個世界計劃會産生錯誤,因為該計劃的前提是錯誤的&mdash&mdash我們并不清楚也無法了解永恒智慧的目的。
&rdquo(56)雖然存在諸多疑慮,但是他承認受到黑格爾的影響,有時還是忍不住像黑格爾一樣進行哲學推理(57),正如溫德在文章中指出的:&ldquo但是我們依然對這個人首馬身的怪物心存感激,在曆史研究的森林邊緣偶爾碰到他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rdquo(58) 曆史哲學與神學之間也存在同樣的模糊性。
雖然布克哈特拒絕神學,但他有時完全沉溺于荒謬的神學思辨,甚至向天意求助。
前廳式思維方式 目标。
至此我才能接近我的最終目标&mdash&mdash重新定義并修正曆史學家特有的思維方式。
這些思維方式不隻為曆史學家獨有。
他們的辯論和思考方式在曆史置身其中的另一領域也随處可見&mdash&mdash該領域與世俗生活接壤&mdash&mdash這就是&ldquo生活世界&rdquo&mdash&mdash而且擴展到了純哲學的邊緣。
這個領域是一個典型的中間地帶。
在這一領域,通常情況下我們對終結前的終極事務的重視超過那些瑣細小事。
【212】 我在此處提及修正,是因為在曆史領域中發揮重要功能的一些範疇長期被哲學傳統所遮蔽。
從哲學家的角度看,正如我在本章開頭所言,必須把這個中間地帶描繪成前廳。
這一領域中的陳述不存在哲學陳述中固有的那類真理價值。
前者在綜合性方面不如後者;也不尋求後者具有的約束力和廣泛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多數曆史學家對哲學宣稱的至高無上感到不安。
他們認為,哲學家的研究方法使曆史學家的努力失去了固有的意義和合理性。
我對知識世界非均質化結構的看法,連同對曆史性概念的批判,可用來有效地鑒定這種典型的前廳式思維模式。
概言之,我的觀點是哲學真理不能完全涵蓋它邏輯上包含的特殊性。
哲學真理雖然有很強的一般性,但是範圍有限。
它們在其自身層面上獲得的特殊意義和品格,與很多一般性較弱的觀點和判斷并沒有必然聯系。
程度問題。
既然就像時間的雙重性一樣,一般和特殊共同存在,以一種難以理解的方式構成一個整體,那麼程度方面的差異,其重要性就有可能會提高:例如,我在第三章所強調的,參與程度是區分&ldquo存在主義&rdquo曆史學家和真正曆史學家的決定因素。
(59)【213】哲學家可能會忽略掉區分過程中的這些差異,這些差異關注的是一般原則而非這些原則表面上涵蓋的現象。
事實認定意味着闡釋,因此曆史學家不可能獲得純粹的事實:一旦克羅齊和科林伍德做出這一陳述,并認為這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那麼他們肯定認為一切都已大功告成、無須多言了。
(60)因此,在他們看來,事實化為烏有。
但他們也隻是原則上正确&mdash&mdash這并不意味着一切。
這方面真正重要的是,曆史學家在接觸已有數據時能夠多大程度上不受個人影響。
赫伊津哈為荷蘭史學派進行辯護,批評了德國史學派對于時間的研究方法。
他指出德國曆史學家常常苛責荷蘭史學派,說他們從來沒有跟從某一問題直至其邏輯目的。
&ldquo德國曆史學家尤其會對缺乏适合系統化、圖示化的清晰結論這一點感觸頗深。
&rdquo赫伊津哈當然贊同荷蘭史學研究的不嚴謹,他這樣解釋這一表面上的缺點:&ldquo(他們)并非迫切想要通過圖示化的抽象概念來理解事物,而是要通過對這些事物的想象與展望來理解它們。
&rdquo(61)在評論米什萊(Michelet)的《曆史即複興》(L&rsquohistoirec&rsquoestuneresurrection)和泰納的《曆史差不多就是觀察前人》(L&rsquohistoirec&rsquoestàpeuprèsvoirleshominesd&rsquoautrefois)時,他指出,重要的是&ldquoàpeuprès&rdquo,即&ldquo大約近似&rdquo。
他說,這是一種複活,&ldquo發生在夢的領域,是看見無法觸摸的形狀,是聽見一知半解的語詞&rdquo。
(62)考慮到赫伊津哈在同樣的語境下表現出的複古興趣,(63)關于曆史學家嘗試在觀念領域有所建樹方面,這是我迄今為止讀到過的最貼切的定義之一。
這表明赫伊津哈意識到其觀點雖然源自主觀性,但是又超越主觀性,因而一舉解決了關于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