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曆史學家的旅程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學家是自身所處時代的兒子這一常見論斷并不可信。
事實上,他至少是兩個時代的兒子&mdash&mdash他自身所處的時代和他正在調查研究的時代。
他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錨定的;逡巡迂回,一刻不停,沒有固定寓所。
由于材料的複雜性,曆史學家将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解釋模式,這涵蓋統計調查及具有特定目的和意義的富有想象力的猜測等,随着他的研究重點和研究主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觀念史的解釋模式顯然不同于政治史或社會史。
對于跨越多個維度的人類事務,僅采用一種闡釋方法對此加以解釋的情況并不多見。
一般說來,對某一狀況(任一狀況)進行細緻研究,幾種闡釋方法須相互交織、交替使用。
狄爾泰受整體觀的啟迪,堅稱曆史學家有必要采用多種闡釋方法,認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30)因此,&ldquo闡釋織網&rdquo之說并不為過。
曆史學家的故事相當于這樣一張織網&mdash&mdash至少某種程度上,他所叙述的事件本身是适合被解釋的。
當這些事件被證明無法解釋,他所做的就主要是一項報道工作了。
那麼這張闡釋之網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成分當屬科學導向之方法,此方法自純科學中得到啟示,尤其是行為科學。
這一方法的發展潛力和局限性已在第一章中讨論過,所以,【94】我在此僅限于重申以下兩點:此方法基于一個事實,即人類深深地根植于自然;此外,此方法旨在從一般的社會生活和人類事物中總結出規律性和統一性,用以解釋過去。
(31)縱然科學解釋并未涉及具體的曆史現象,也未提供有關具體曆史問題的答案,但它們确實剝離出一系列的自然原因和自然影響,對此任何緻力于包容性理解的曆史學家都無法忽視。
于曆史學家而言,對計算機表示不滿,是一種虛妄的浪漫主義在作祟。
(這并不是為了取悅那些對計算機感興趣的人。
将計算機錯誤地看作解釋一切的萬能鑰匙,意味着将曆史簡化為一門純科學,從而剝奪曆史的獨特之美。
) 數據材料的某些特征&mdash&mdash這些特征不能或不能完全以科學的方式加以細分&mdash&mdash可能會迫使曆史學家不得不訴諸帶有形态學特征的解釋。
因此,他常常感覺到有必要參考某種支配性的力量或信念,來對人類活動不同領域同時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加以理解,人們認為這些事件歸屬的那段時期受這一力量或信念的支配。
沿着這一思路所作的嘗試是否可行完全取決于證據的可信度。
有些嘗試&mdash&mdash例如,馬克斯·韋伯關于加爾文主義(Calvinist)倫理學權力制約的理論,皮雷納關于歐洲中世紀起源的觀念&mdash&mdash既燦爛輝煌又空洞不實,閃爍着虛幻的光芒。
(32)如果無法找出某一共同特征,隻能變戲法式地虛構出一個時代&ldquo精神&rdquo,那這些嘗試完全是徒勞無功的。
克羅齊的時代精神似乎依然念茲在茲地追求某一崇高願景。
【95】同樣地,形态描述将自身作為對諸曆史觀念體系進行探索的工具&mdash&mdash例如希臘化文化(Hellenistic)的融合、中世紀的基督教等等。
的确,每一體系都需要對構成這一體系的不同概念之間的結構關系和動态互聯加以深入探究。
想一下巴茲爾·威利的《十七世紀之背景》一書,或者再舉一個近期的例子,漢斯·布魯門伯格對現代社會早期思想體系的變化所做的卓越研究。
(33)此外,還有一些曆史發展青睐類似的解釋方法。
有些前後相繼(如果不是連續不斷)的藝術成就,根據某種内在邏輯可歸于一類,藝術史家知曉這些藝術成就的接替次序,原因在于它們相繼證實了開啟這一系列藝術成就的工作或問題之蘊含意義和發展可能。
(34) 可是,雖然這些解釋方法(可能包括其他方法)對曆史學家了解過去大有裨益,然而僅憑這些方法,曆史學家也不足以在完全的意義上真正理解過去。
确切說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包含或者促成了這些解釋方法,賦予這些方法以方向與意義。
真正的理解本身即是一種闡釋模式;它的存在歸因于曆史現象的一個基本特征,無視這一特征就會導緻曆史的終結與滅亡。
作為一種必然性、随機性和自由性的産物,這些現象&mdash&mdash這些極其具體且幾乎用之不竭的現象&mdash&mdash界定某一領域,并充斥其中,這一領域與&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
正如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對應物,這些曆史現象聳立突兀,如斯芬克斯般神秘莫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以某種方式評判(往往是憑一時沖動)某人的品格,争論某一政治決議,以及權衡某種個體危機或社會危機之後果等;對于這些曆史現象,如果我們在處理的過程中不能遵循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那種方式,我們将無法了解它們。
我們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引領自己穿越錯綜複雜的叢林。
曆史學家冒險進入事件之迷津,也會面臨相同的窘境。
因此他也不得不征用各種價值判斷、意見看法、特定假設、隐含預示等&mdash&mdash這些持續不斷或同時發生的評論構成某一特殊類型的解釋。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
為了&ldquo理解&rdquo逼近他的諸種現象,曆史學家将會如此這般對其做出各種各樣的評論和注釋。
這些特定的解釋絕不是科學或形态學闡釋的粗淺翻版或簡要總結&mdash&mdash也就是說,這些解釋不能與因果關系、結構形式等方面的陳述混為一談,或統而化之。
它們也不輕易地認可自身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性。
它們相對獨立;它們源于與晦澀存在(opaqueentities)的獨特偶遇,并對之做出回應。
但是,将自己交托給這些解釋時,我們會不會陷入無法控制的主觀性呢?它們無疑是主觀的,盡管如此,它們仍擁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這完全取決于它們是否符合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均對自我消解和自我延展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簡要說來,首先,理解必須建立在曆史學家對事實的初步認同【96】上。
其次,理解的有效性與曆史學家的經驗和智慧(能将善于思考的性情和被動觀察的技能結合在一起的才能)成正比。
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曾精辟地講道:&ldquo曆史是年長者的遊戲&rdquo(35)&mdash&mdash他是借令人尊敬的羅馬曆史學家阿西琉斯·波利奧(AsiniusPollio)之口說出的&mdash&mdash這句話巧妙地暗示了曆史理解的發展取決于這些才能的培養。
【97】除了極力主張對才能的需要外,以賽亞·伯林還簡單考察了曆史學家如何做出具體解釋,這些解釋對理解而言是獨有的:&ldquo曆史解釋很大程度上是以令我們滿意的模式對發現的事實進行編排,因為它們與我們所知道和所想象的生活相符。
&rdquo(36)換言之,理解産生的見解常常會影響叙事的式樣。
曆史學家講述的故事模式反映出他生活經驗的積累,這些經驗往往受到過去透露給他的信息的滋養。
(37)在某種程度上,曆史學家講述的故事即是他做出的闡釋。
有可能&mdash&mdash雖然概率較低&mdash&mdash具備理解能力和判斷力的曆史學家提供的闡釋不同于事物的實際狀況。
布克哈特關于文藝複興時期個體覺醒的見解就是如此;馬克思的經濟基礎&mdash上層建築之說同樣如此。
這類解釋的顯著特征是,它們似乎超出了由之而來的那些物質材料的限制,指向另外的東西。
它們引入了一個新的解釋原則;它們&mdash&mdash似乎頃刻之間&mdash&mdash揭示出一個相對較大的範圍内尚未注意到的諸種背景和關系;并且總是涉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項。
這些特定類型的闡釋可以被稱為&ldquo觀念&rdquo(ideas)。
擁有了這些觀念,曆史學家的旅程毫無疑問會漸漸走向終點。
曆史的觀念标志着曆史的最終目的地。
它們具有某些獨特之處,這可由如下事實推斷出來,即洞察力強的曆史學家對它們的出現感到驚奇,并試圖對達至這些觀念的過程加以描述。
以賽亞·伯林宣稱(在強調曆史的非科學性背景之下),一旦這種類型的解釋呈現在腦海中,我們即刻就意識到&ldquo那些一直以來隐于暗處、毫無争議且根深蒂固的基本問題突然之間得以澄明,或者為了進一步檢驗從其原來的框架中脫離。
&rdquo(38)【98】就赫伊津哈而言,他杜撰出&ldquo曆史感覺&rdquo(historicalsensation)一詞來描繪我們觸碰某一觀念或受其影響的那一瞬間。
他談道&ldquo頭腦明晰之瞬間,精神乍現之時刻&rdquo。
另外,他認為,我們與某一觀念的接觸&ldquo伴随着的是對真實、真誠和真理的堅定信念&rdquo,即使我們幾乎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它&ldquo可以是由一份文件或年代記中的一句話、一份印刷品或一首老歌的幾個音符所喚起&rdquo。
(39)我還可以補充說,它不僅可由最初應用其上的材料來源喚起,還可由&ldquo與調查主題相去甚遠且毫無關聯的事項&rdquo(40)喚起。
曆史學家可以從其一生的經曆中汲取靈感。
曆史觀念在概念層級中占據何種地位?費斯圖吉埃(Festugière)确信,他将希臘化時期宗教神秘主義的盛行追溯至希臘理性的枯竭和自我廢止的時候(反過來,他将希臘理性的枯竭歸因于希臘人缺乏實驗研究)(41),已經将其實證發現加以概括了。
在我看來,以如此的方式将某些事物&mdash&mdash這些事物實際上遠遠多于某一觀念實質&mdash&mdash辨别為某一普遍規律和法則,他是在自欺欺人。
可以肯定的是,曆史觀念一定程度上是某種一般化的概括總結,因為它們來源于對所發現數據的核心部分或重要問題的探讨,也是對這些問題的一種反饋。
但同時,它們也應被看作某種深刻直覺和敏銳洞察的産物,這樣看來,它們超越一般的概括,因為它們通常伴随着諸多不穩定的内涵和意義搖擺不定,這些内涵和意義無法在産生這些觀念的材料中被發現。
基于對事實的吸收,觀念同時也有事實之外的其他根源。
這些觀念是真正的普遍概念(universals)。
(42)雖然總是可能從觀念向下回溯至産生這一觀念的基本材料,然而反之,從材料中總結觀念卻絕不是一個直截了當的過程。
【99】觀念絕不是遞加式研究和細節的積累,你必須通過縱身一躍才能捕獲它。
這些奇異的闡釋也不應與那些成為傳統哲學之支柱的觀念相混淆。
任何意欲實現人類總體願景或提出人類總體目标的哲學&mdash&mdash這難道不是西方哲學在大多數時間裡的存在理由(raisond&rsquoêtre)嗎?&mdash&mdash都會在某種臆斷和規範中達至高潮,這些設想和規範不僅自稱具有絕對的有效性,同時有力地宣稱控制整個現實。
與此不同,曆史觀念有着清晰的界限:其内在意圖在于解釋過去的這一幕或那一幕。
布克哈特眼中覺醒的
事實上,他至少是兩個時代的兒子&mdash&mdash他自身所處的時代和他正在調查研究的時代。
他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錨定的;逡巡迂回,一刻不停,沒有固定寓所。
由于材料的複雜性,曆史學家将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解釋模式,這涵蓋統計調查及具有特定目的和意義的富有想象力的猜測等,随着他的研究重點和研究主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觀念史的解釋模式顯然不同于政治史或社會史。
對于跨越多個維度的人類事務,僅采用一種闡釋方法對此加以解釋的情況并不多見。
一般說來,對某一狀況(任一狀況)進行細緻研究,幾種闡釋方法須相互交織、交替使用。
狄爾泰受整體觀的啟迪,堅稱曆史學家有必要采用多種闡釋方法,認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30)因此,&ldquo闡釋織網&rdquo之說并不為過。
曆史學家的故事相當于這樣一張織網&mdash&mdash至少某種程度上,他所叙述的事件本身是适合被解釋的。
當這些事件被證明無法解釋,他所做的就主要是一項報道工作了。
那麼這張闡釋之網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成分當屬科學導向之方法,此方法自純科學中得到啟示,尤其是行為科學。
這一方法的發展潛力和局限性已在第一章中讨論過,所以,【94】我在此僅限于重申以下兩點:此方法基于一個事實,即人類深深地根植于自然;此外,此方法旨在從一般的社會生活和人類事物中總結出規律性和統一性,用以解釋過去。
(31)縱然科學解釋并未涉及具體的曆史現象,也未提供有關具體曆史問題的答案,但它們确實剝離出一系列的自然原因和自然影響,對此任何緻力于包容性理解的曆史學家都無法忽視。
于曆史學家而言,對計算機表示不滿,是一種虛妄的浪漫主義在作祟。
(這并不是為了取悅那些對計算機感興趣的人。
将計算機錯誤地看作解釋一切的萬能鑰匙,意味着将曆史簡化為一門純科學,從而剝奪曆史的獨特之美。
) 數據材料的某些特征&mdash&mdash這些特征不能或不能完全以科學的方式加以細分&mdash&mdash可能會迫使曆史學家不得不訴諸帶有形态學特征的解釋。
因此,他常常感覺到有必要參考某種支配性的力量或信念,來對人類活動不同領域同時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加以理解,人們認為這些事件歸屬的那段時期受這一力量或信念的支配。
沿着這一思路所作的嘗試是否可行完全取決于證據的可信度。
有些嘗試&mdash&mdash例如,馬克斯·韋伯關于加爾文主義(Calvinist)倫理學權力制約的理論,皮雷納關于歐洲中世紀起源的觀念&mdash&mdash既燦爛輝煌又空洞不實,閃爍着虛幻的光芒。
(32)如果無法找出某一共同特征,隻能變戲法式地虛構出一個時代&ldquo精神&rdquo,那這些嘗試完全是徒勞無功的。
克羅齊的時代精神似乎依然念茲在茲地追求某一崇高願景。
【95】同樣地,形态描述将自身作為對諸曆史觀念體系進行探索的工具&mdash&mdash例如希臘化文化(Hellenistic)的融合、中世紀的基督教等等。
的确,每一體系都需要對構成這一體系的不同概念之間的結構關系和動态互聯加以深入探究。
想一下巴茲爾·威利的《十七世紀之背景》一書,或者再舉一個近期的例子,漢斯·布魯門伯格對現代社會早期思想體系的變化所做的卓越研究。
(33)此外,還有一些曆史發展青睐類似的解釋方法。
有些前後相繼(如果不是連續不斷)的藝術成就,根據某種内在邏輯可歸于一類,藝術史家知曉這些藝術成就的接替次序,原因在于它們相繼證實了開啟這一系列藝術成就的工作或問題之蘊含意義和發展可能。
(34) 可是,雖然這些解釋方法(可能包括其他方法)對曆史學家了解過去大有裨益,然而僅憑這些方法,曆史學家也不足以在完全的意義上真正理解過去。
确切說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包含或者促成了這些解釋方法,賦予這些方法以方向與意義。
真正的理解本身即是一種闡釋模式;它的存在歸因于曆史現象的一個基本特征,無視這一特征就會導緻曆史的終結與滅亡。
作為一種必然性、随機性和自由性的産物,這些現象&mdash&mdash這些極其具體且幾乎用之不竭的現象&mdash&mdash界定某一領域,并充斥其中,這一領域與&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
正如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對應物,這些曆史現象聳立突兀,如斯芬克斯般神秘莫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以某種方式評判(往往是憑一時沖動)某人的品格,争論某一政治決議,以及權衡某種個體危機或社會危機之後果等;對于這些曆史現象,如果我們在處理的過程中不能遵循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那種方式,我們将無法了解它們。
我們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引領自己穿越錯綜複雜的叢林。
曆史學家冒險進入事件之迷津,也會面臨相同的窘境。
因此他也不得不征用各種價值判斷、意見看法、特定假設、隐含預示等&mdash&mdash這些持續不斷或同時發生的評論構成某一特殊類型的解釋。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
為了&ldquo理解&rdquo逼近他的諸種現象,曆史學家将會如此這般對其做出各種各樣的評論和注釋。
這些特定的解釋絕不是科學或形态學闡釋的粗淺翻版或簡要總結&mdash&mdash也就是說,這些解釋不能與因果關系、結構形式等方面的陳述混為一談,或統而化之。
它們也不輕易地認可自身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性。
它們相對獨立;它們源于與晦澀存在(opaqueentities)的獨特偶遇,并對之做出回應。
但是,将自己交托給這些解釋時,我們會不會陷入無法控制的主觀性呢?它們無疑是主觀的,盡管如此,它們仍擁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這完全取決于它們是否符合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均對自我消解和自我延展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簡要說來,首先,理解必須建立在曆史學家對事實的初步認同【96】上。
其次,理解的有效性與曆史學家的經驗和智慧(能将善于思考的性情和被動觀察的技能結合在一起的才能)成正比。
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曾精辟地講道:&ldquo曆史是年長者的遊戲&rdquo(35)&mdash&mdash他是借令人尊敬的羅馬曆史學家阿西琉斯·波利奧(AsiniusPollio)之口說出的&mdash&mdash這句話巧妙地暗示了曆史理解的發展取決于這些才能的培養。
【97】除了極力主張對才能的需要外,以賽亞·伯林還簡單考察了曆史學家如何做出具體解釋,這些解釋對理解而言是獨有的:&ldquo曆史解釋很大程度上是以令我們滿意的模式對發現的事實進行編排,因為它們與我們所知道和所想象的生活相符。
&rdquo(36)換言之,理解産生的見解常常會影響叙事的式樣。
曆史學家講述的故事模式反映出他生活經驗的積累,這些經驗往往受到過去透露給他的信息的滋養。
(37)在某種程度上,曆史學家講述的故事即是他做出的闡釋。
有可能&mdash&mdash雖然概率較低&mdash&mdash具備理解能力和判斷力的曆史學家提供的闡釋不同于事物的實際狀況。
布克哈特關于文藝複興時期個體覺醒的見解就是如此;馬克思的經濟基礎&mdash上層建築之說同樣如此。
這類解釋的顯著特征是,它們似乎超出了由之而來的那些物質材料的限制,指向另外的東西。
它們引入了一個新的解釋原則;它們&mdash&mdash似乎頃刻之間&mdash&mdash揭示出一個相對較大的範圍内尚未注意到的諸種背景和關系;并且總是涉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項。
這些特定類型的闡釋可以被稱為&ldquo觀念&rdquo(ideas)。
擁有了這些觀念,曆史學家的旅程毫無疑問會漸漸走向終點。
曆史的觀念标志着曆史的最終目的地。
它們具有某些獨特之處,這可由如下事實推斷出來,即洞察力強的曆史學家對它們的出現感到驚奇,并試圖對達至這些觀念的過程加以描述。
以賽亞·伯林宣稱(在強調曆史的非科學性背景之下),一旦這種類型的解釋呈現在腦海中,我們即刻就意識到&ldquo那些一直以來隐于暗處、毫無争議且根深蒂固的基本問題突然之間得以澄明,或者為了進一步檢驗從其原來的框架中脫離。
&rdquo(38)【98】就赫伊津哈而言,他杜撰出&ldquo曆史感覺&rdquo(historicalsensation)一詞來描繪我們觸碰某一觀念或受其影響的那一瞬間。
他談道&ldquo頭腦明晰之瞬間,精神乍現之時刻&rdquo。
另外,他認為,我們與某一觀念的接觸&ldquo伴随着的是對真實、真誠和真理的堅定信念&rdquo,即使我們幾乎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它&ldquo可以是由一份文件或年代記中的一句話、一份印刷品或一首老歌的幾個音符所喚起&rdquo。
(39)我還可以補充說,它不僅可由最初應用其上的材料來源喚起,還可由&ldquo與調查主題相去甚遠且毫無關聯的事項&rdquo(40)喚起。
曆史學家可以從其一生的經曆中汲取靈感。
曆史觀念在概念層級中占據何種地位?費斯圖吉埃(Festugière)确信,他将希臘化時期宗教神秘主義的盛行追溯至希臘理性的枯竭和自我廢止的時候(反過來,他将希臘理性的枯竭歸因于希臘人缺乏實驗研究)(41),已經将其實證發現加以概括了。
在我看來,以如此的方式将某些事物&mdash&mdash這些事物實際上遠遠多于某一觀念實質&mdash&mdash辨别為某一普遍規律和法則,他是在自欺欺人。
可以肯定的是,曆史觀念一定程度上是某種一般化的概括總結,因為它們來源于對所發現數據的核心部分或重要問題的探讨,也是對這些問題的一種反饋。
但同時,它們也應被看作某種深刻直覺和敏銳洞察的産物,這樣看來,它們超越一般的概括,因為它們通常伴随着諸多不穩定的内涵和意義搖擺不定,這些内涵和意義無法在産生這些觀念的材料中被發現。
基于對事實的吸收,觀念同時也有事實之外的其他根源。
這些觀念是真正的普遍概念(universals)。
(42)雖然總是可能從觀念向下回溯至産生這一觀念的基本材料,然而反之,從材料中總結觀念卻絕不是一個直截了當的過程。
【99】觀念絕不是遞加式研究和細節的積累,你必須通過縱身一躍才能捕獲它。
這些奇異的闡釋也不應與那些成為傳統哲學之支柱的觀念相混淆。
任何意欲實現人類總體願景或提出人類總體目标的哲學&mdash&mdash這難道不是西方哲學在大多數時間裡的存在理由(raisond&rsquoêtre)嗎?&mdash&mdash都會在某種臆斷和規範中達至高潮,這些設想和規範不僅自稱具有絕對的有效性,同時有力地宣稱控制整個現實。
與此不同,曆史觀念有着清晰的界限:其内在意圖在于解釋過去的這一幕或那一幕。
布克哈特眼中覺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