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當前趣味
關燈
小
中
大
ash例如哈納克(Harnack)(50)&mdash&mdash強調在他們支持脫離時代限制(以&ldquo出世&rdquo精神)進行研究的同時,也要對當前趣味理論流派的若幹原則加以批判性的評論。
因此,洛夫喬伊(Lovejoy)旗幟鮮明地攻擊杜威(Dewey)的這一命題:&ldquo一切曆史都必須從現時當下角度進行書寫&hellip&hellip&rdquo(51)(杜威和科林伍德确實是同床異夢;但兩者殊途同歸,尤其是為某一接近真空的領域提供一套尖刻的抽象概念方面。
)從明顯充滿個人經驗的一個聲明中可以坐實這種攻擊。
洛夫喬伊不僅希望曆史學家盡可能地擺脫對所處時代的關注,同時認為這種&ldquo自我超越的努力&rdquo将會豐富他對現時當下的認識。
(52)正是在蓦然回首處,他将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53)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SocialandEconomicHistoryoftheRomanEmpire)這部淵博的、完全超然世外的學術著作結尾處,羅斯托夫采夫(Rostovtzeff)仿佛從一個長夢中浮現,向同時代的人發表講話。
他說道,古代世界的演變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教益的前車之鑒。
【78】我們今天的文明隻有不使它限于一個階級所獨有,而使它成為群衆的文明,才能延續下去。
但是否每一種文明一旦滲入群衆中去就注定要立刻開始趨于衰落呢?(54)出乎意料,就像一株稀世之花,這一沉思從過去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要談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人們就不得不提及普魯斯特。
在這個問題上,他是最高權威之一。
很明顯,普魯斯特的觀點與洛夫喬伊及其他反對科林伍德學說的曆史學家一緻。
在他看來,過去隻會向那些竭盡全力試圖讓其開口的人屈服;并且隻有那種&ldquo自我超越的努力&rdquo才可能讓我們對當前狀況有所了解。
普魯斯特小說中的一個情節突出體現了他的這一思考。
其中他告訴我們,乘坐馬車旅行途中看到路邊的三棵樹形成一種非常奇怪的熟悉形象,這時候一陣幸福感突然襲來。
他相信這些形象是從他已經遺忘的幼年時光突然湧現的。
與這種&ldquo似曾相似&rdquo的感覺一并出現的是他意識到&ldquo過去的幻影&rdquo在向他召喚。
&ldquo就像是幽靈,它們好像在懇求我将它們帶走,讓它們複活。
&rdquo為何它們如此急切地想要吸引他的注意力呢?望着它們,普魯斯特感覺它們想要傳達一個有關他個人的訊息。
&ldquo我看着這些樹慢慢後退&hellip&hellip好像對我說&lsquo&hellip&hellip我們竭力掙脫路邊的凹坑浮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讓我們重新跌落到這些凹坑裡面,我們正要帶給你的關于你的全部将永遠墜入深淵。
&rsquo&rdquo注意,普魯斯特并沒有向我們闡明這三棵樹傳達的信息是否有關他的幼年,是否通過這一訊息表明他當前的自己。
他問自己:&ldquo是否它們隻不過是剛從昨夜夢中抽離出的一種意象&hellip&hellip或者我以前難道真的從未見過它們嗎?&hellip&hellip我說不清楚。
&rdquo(55)【79】普魯斯特與布克哈特共有一種對已告失敗之事的懷舊情感。
從我迄今為止所講的内容來看,在曆史寫作中發揮作用的主觀因素,無法以任何确定的方式加以錨定。
當代的影響可以限定曆史學家的視野,因而他不隻是所處時代之子。
他對過去的觀念也不一定是對當前趣味和現時思想的表達;毋甯說,如果确實是對當前趣味的表達,那麼曆史學家的&ldquo進取精神&rdquo和侵犯性可能導緻過去在他面前退縮。
曆史學家的理智和精神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
隻有在利用這種自由的情況下,他才可能真正地直面過去發生的事情。
俄耳甫斯(Orpheus)進入地府(Tartarus)解救被毒蛇咬死的愛人。
他哀傷的音樂&ldquo感動了冥王哈得斯,同意他将歐律狄刻(Eurydice)帶回人間。
冥王提出一個條件:在歐律狄刻安全地重返光明之前,俄耳甫斯決不能回頭看她。
歐律狄刻在俄耳甫斯彈奏的豎琴聲引導下跟随他通過昏暗的通道。
俄耳甫斯重返光明的時候,回頭看了一眼,确認她是否依然跟在後面,結果永遠失去了她&rdquo。
(56)正如俄耳甫斯,曆史學家必須進入地府使死者複活。
這些亡者會跟随他的誘惑與召喚走至多遠呢?當曆史學家重新沐浴在現時當下的光照之下,擔心失去它們的時候,它們将從他眼前消逝。
可是,就在它們永遠離去、消失在他自己創造的曆史之中的這一時刻,他不也是第一次占有它們嗎?在往來地府的路途上,作為吹笛手,他自身發生了什麼呢?我們斷定曆史學家的旅程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返程之旅。
***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DieKulturderRenaissanceinItalien),維也納(費頓出版社),第1頁。
(2) 可參閱伯林:《曆史與理論》,載《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1期,第27頁。
(3) 參見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19頁。
(4) 《曆史:理論與實踐》,第12頁。
(5) 科林伍德:《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
譬如,可參見第305頁。
(6) 《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282頁及其後。
(7) 《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328&mdash334頁。
(8) 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25頁。
(9) 例如,可參閱馬魯(Marrou):《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Commentcomprendrelemétierd&rsquohistorien),收錄于薩馬朗(Samaran)編:《曆史與方法》(L&rsquoHistoireetsesméthodes),巴黎,1961年,第1505頁;卡爾·貝克爾(CarlL.Becker):《何謂曆史事實?》(WhatAreHistoricalFacts?),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133頁;等等。
(10) 凱爾:《什麼是曆史?》,第54頁。
順便指出的是,凱爾遵循自己給出的建議走向了極端,或者說超越了這一界限;1907年邁内克對1920年代和1930年代進行了展望,凱爾認為可以從他自身政治環境的諸種短期變化中推導出邁内克對二三十年代展望中的一些特定變化(同上引,第48&mdash49頁)。
在凱爾看來,曆史學家不僅是時代之子,還是時間碎片中類似變色龍式的後代。
(11)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25頁。
(12) 科林伍德,《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229頁。
(13) 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21頁。
(14)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Commentcomprendrelemétierd&rsquohistorien),收錄于薩馬朗(Samaran)編:《曆史與方法》(L&rsquoHistoireetsesméthodes),巴黎,1961年,第1505頁;卡爾·貝克爾(CarlL.Becker):《何謂曆史事實?》(WhatAreHistoricalFacts?),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1506頁。
(15) 可參閱凱爾,《什麼是曆史?》,第44頁;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461頁。
(16) 轉引自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461頁。
(17) 參見本書第六章。
(18)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FeudalSociety),芝加哥,1964年,第2卷,第307頁。
(19) 芬利:《修昔底德》,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63年,第74頁。
(20) 引自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頁。
對梅特蘭和斯塔布斯的參考文獻,非常感謝西格蒙德·戴蒙德(SigmundDiamond)教授。
(21) 在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一書&ldquo前言&rdquo中,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拉斯利特(Laslett)教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他問道:&ldquo對于英國17世紀中葉發生的戲劇性事件,整個解釋框架是否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呼籲一個長時段、整體的解釋這種設想,就跟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否是正确的呢?&rdquo他補充道,&ldquo偉大的事件總要偉大的原因,這種假設或許并沒有正當性可言。
&rdquo(第xiii頁) (22) 參見本書第56&mdash57頁。
(23) 此系法朗士·斯科爾斯(FranceV.Scholes)教授
因此,洛夫喬伊(Lovejoy)旗幟鮮明地攻擊杜威(Dewey)的這一命題:&ldquo一切曆史都必須從現時當下角度進行書寫&hellip&hellip&rdquo(51)(杜威和科林伍德确實是同床異夢;但兩者殊途同歸,尤其是為某一接近真空的領域提供一套尖刻的抽象概念方面。
)從明顯充滿個人經驗的一個聲明中可以坐實這種攻擊。
洛夫喬伊不僅希望曆史學家盡可能地擺脫對所處時代的關注,同時認為這種&ldquo自我超越的努力&rdquo将會豐富他對現時當下的認識。
(52)正是在蓦然回首處,他将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53)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SocialandEconomicHistoryoftheRomanEmpire)這部淵博的、完全超然世外的學術著作結尾處,羅斯托夫采夫(Rostovtzeff)仿佛從一個長夢中浮現,向同時代的人發表講話。
他說道,古代世界的演變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教益的前車之鑒。
【78】我們今天的文明隻有不使它限于一個階級所獨有,而使它成為群衆的文明,才能延續下去。
但是否每一種文明一旦滲入群衆中去就注定要立刻開始趨于衰落呢?(54)出乎意料,就像一株稀世之花,這一沉思從過去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要談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人們就不得不提及普魯斯特。
在這個問題上,他是最高權威之一。
很明顯,普魯斯特的觀點與洛夫喬伊及其他反對科林伍德學說的曆史學家一緻。
在他看來,過去隻會向那些竭盡全力試圖讓其開口的人屈服;并且隻有那種&ldquo自我超越的努力&rdquo才可能讓我們對當前狀況有所了解。
普魯斯特小說中的一個情節突出體現了他的這一思考。
其中他告訴我們,乘坐馬車旅行途中看到路邊的三棵樹形成一種非常奇怪的熟悉形象,這時候一陣幸福感突然襲來。
他相信這些形象是從他已經遺忘的幼年時光突然湧現的。
與這種&ldquo似曾相似&rdquo的感覺一并出現的是他意識到&ldquo過去的幻影&rdquo在向他召喚。
&ldquo就像是幽靈,它們好像在懇求我将它們帶走,讓它們複活。
&rdquo為何它們如此急切地想要吸引他的注意力呢?望着它們,普魯斯特感覺它們想要傳達一個有關他個人的訊息。
&ldquo我看着這些樹慢慢後退&hellip&hellip好像對我說&lsquo&hellip&hellip我們竭力掙脫路邊的凹坑浮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讓我們重新跌落到這些凹坑裡面,我們正要帶給你的關于你的全部将永遠墜入深淵。
&rsquo&rdquo注意,普魯斯特并沒有向我們闡明這三棵樹傳達的信息是否有關他的幼年,是否通過這一訊息表明他當前的自己。
他問自己:&ldquo是否它們隻不過是剛從昨夜夢中抽離出的一種意象&hellip&hellip或者我以前難道真的從未見過它們嗎?&hellip&hellip我說不清楚。
&rdquo(55)【79】普魯斯特與布克哈特共有一種對已告失敗之事的懷舊情感。
從我迄今為止所講的内容來看,在曆史寫作中發揮作用的主觀因素,無法以任何确定的方式加以錨定。
當代的影響可以限定曆史學家的視野,因而他不隻是所處時代之子。
他對過去的觀念也不一定是對當前趣味和現時思想的表達;毋甯說,如果确實是對當前趣味的表達,那麼曆史學家的&ldquo進取精神&rdquo和侵犯性可能導緻過去在他面前退縮。
曆史學家的理智和精神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
隻有在利用這種自由的情況下,他才可能真正地直面過去發生的事情。
俄耳甫斯(Orpheus)進入地府(Tartarus)解救被毒蛇咬死的愛人。
他哀傷的音樂&ldquo感動了冥王哈得斯,同意他将歐律狄刻(Eurydice)帶回人間。
冥王提出一個條件:在歐律狄刻安全地重返光明之前,俄耳甫斯決不能回頭看她。
歐律狄刻在俄耳甫斯彈奏的豎琴聲引導下跟随他通過昏暗的通道。
俄耳甫斯重返光明的時候,回頭看了一眼,确認她是否依然跟在後面,結果永遠失去了她&rdquo。
(56)正如俄耳甫斯,曆史學家必須進入地府使死者複活。
這些亡者會跟随他的誘惑與召喚走至多遠呢?當曆史學家重新沐浴在現時當下的光照之下,擔心失去它們的時候,它們将從他眼前消逝。
可是,就在它們永遠離去、消失在他自己創造的曆史之中的這一時刻,他不也是第一次占有它們嗎?在往來地府的路途上,作為吹笛手,他自身發生了什麼呢?我們斷定曆史學家的旅程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返程之旅。
***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DieKulturderRenaissanceinItalien),維也納(費頓出版社),第1頁。
(2) 可參閱伯林:《曆史與理論》,載《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1期,第27頁。
(3) 參見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19頁。
(4) 《曆史:理論與實踐》,第12頁。
(5) 科林伍德:《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
譬如,可參見第305頁。
(6) 《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282頁及其後。
(7) 《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328&mdash334頁。
(8) 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25頁。
(9) 例如,可參閱馬魯(Marrou):《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Commentcomprendrelemétierd&rsquohistorien),收錄于薩馬朗(Samaran)編:《曆史與方法》(L&rsquoHistoireetsesméthodes),巴黎,1961年,第1505頁;卡爾·貝克爾(CarlL.Becker):《何謂曆史事實?》(WhatAreHistoricalFacts?),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133頁;等等。
(10) 凱爾:《什麼是曆史?》,第54頁。
順便指出的是,凱爾遵循自己給出的建議走向了極端,或者說超越了這一界限;1907年邁内克對1920年代和1930年代進行了展望,凱爾認為可以從他自身政治環境的諸種短期變化中推導出邁内克對二三十年代展望中的一些特定變化(同上引,第48&mdash49頁)。
在凱爾看來,曆史學家不僅是時代之子,還是時間碎片中類似變色龍式的後代。
(11)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25頁。
(12) 科林伍德,《曆史的觀念》(TheIdea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229頁。
(13) 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21頁。
(14) 馬魯,《如何理解曆史學家的技能》(Commentcomprendrelemétierd&rsquohistorien),收錄于薩馬朗(Samaran)編:《曆史與方法》(L&rsquoHistoireetsesméthodes),巴黎,1961年,第1505頁;卡爾·貝克爾(CarlL.Becker):《何謂曆史事實?》(WhatAreHistoricalFacts?),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1506頁。
(15) 可參閱凱爾,《什麼是曆史?》,第44頁;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461頁。
(16) 轉引自古奇,《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第461頁。
(17) 參見本書第六章。
(18)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FeudalSociety),芝加哥,1964年,第2卷,第307頁。
(19) 芬利:《修昔底德》,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63年,第74頁。
(20) 引自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頁。
對梅特蘭和斯塔布斯的參考文獻,非常感謝西格蒙德·戴蒙德(SigmundDiamond)教授。
(21) 在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一書&ldquo前言&rdquo中,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拉斯利特(Laslett)教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他問道:&ldquo對于英國17世紀中葉發生的戲劇性事件,整個解釋框架是否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呼籲一個長時段、整體的解釋這種設想,就跟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否是正确的呢?&rdquo他補充道,&ldquo偉大的事件總要偉大的原因,這種假設或許并沒有正當性可言。
&rdquo(第xiii頁) (22) 參見本書第56&mdash57頁。
(23) 此系法朗士·斯科爾斯(FranceV.Scholes)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