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曆史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性的照片,其主題似乎也是随手拈來的。
同樣地,電影制作者也有一種表現瞬間印象和不可預見之邂逅的嗜好。
(這種對于偶然性而非先定性的敏感,曆史學家也會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攝影術剛出現的時候就已經被認識到了。
1840年版《布洛克豪斯百科辭典》[BrockhausLexikon]中,弗裡德裡希·馮·勞默爾[FriedrichvonRaumer]的曆史研究被贊譽為可媲美達蓋爾銀版照相法,能夠捕捉到擦肩而過、&ldquo稍縱即逝的當代陰影&rdquo。
)(40)不僅具有碎片化的随機構形特征,攝影術還傾向于展示無限。
真實的照片排斥完備性概念。
其畫面框架标志着一臨時性限制;其内容則指向畫面之外,涉及大量真實生活現象,攝影術不可能完整地涵蓋這些現象。
【59】那麼電影呢?它們似乎由空想的欲望所驅動,建立起一個物理實存的連續統,其中裹挾着這些物質存在的所有心理和精神對應物。
為了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電影導演經常偏離他們正在拍攝的某一行為畫面,僅僅是為了探索這一行為發生的可見環境。
因此,在電影《哈姆雷特》中,奧利維爾(Olivier)将攝影機鏡頭不停地在人造埃爾西諾宮殿(Elsinore)攝影棚迷宮般的内部穿梭搖攝。
或者,一個表面上的&ldquo格式塔&rdquo(Gestalt)被分解為無數的元素。
其中一個理想的例子就是愛森斯坦。
在《美國悲劇》(AnAmericanTragedy)這部胎死腹中的電影中,他試圖引入無窮多的元素和環境,它們協助克萊德做出謀殺羅伯塔的決定。
(41)&mdash&mdash此外,這裡也存在攝像機鏡頭對不确定性的偏好。
當然,攝影師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在此意義上賦予其畫面以形式和意義。
但不管怎樣抉擇,這些照片依然是對原始自然的一種記錄。
正如自然物象本身,照片因此多少也會裹挾一些模糊難辨的多重意義。
電影畫面自然也是如此。
關于電影拍攝特征的談論,一位法國評論者睿智地觀察到,電影&ldquo不加定義地劃定界限&rdquo,衆多藝術中它具有一個獨特性質:&ldquo它提供的解釋并不比現實更多。
&rdquo(42) 但沉迷于類比有什麼好處呢?偏愛某個主題,為何要舍棄它轉而尋求另一個相似的主題呢?這正如猴子在樹與樹枝間搖蕩不定。
另外,這種比較通常是思維惰怠的産物,是為了用一個明顯熟悉的話題代替正在思考的陌生話題。
精于此道者利用表面的相似之處,通常是為了盡快返回他們冒險離開的港口。
【60】盡管如此,對當前的思考而言,類推程序如果不是必需的,最起碼具有合理性,原因有兩個。
首先,曆史編纂學與攝影媒介之間的類比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權宜之計,而是由于這兩個研究領域取決于相同的條件這一确證事實:兩種技藝都緻力于探查大量既定的可比較性結構,從而以類似的方式為表演者的創造性潛能提供通道、加以疏導。
其次,曆史領域充滿各種淩亂的傳統思維習慣和由來已久的各類主題,使其幾乎難以被穿透。
科學和傳統哲學威望之下的抽象理性具有絕對優勢,它傾向于阻礙一切試圖以真正恰當的方式對專屬于此領域的具體體驗和切身抱負進行闡釋的努力。
事實上,整個區域被一種集具體而微之洞見和不合時宜之概論于一體的奇特混合所充斥與遮蔽。
此外,以前那類與過去的交流模式&mdash&mdash譬如,關于曆史的基督教觀念&mdash&mdash頑固地存在至今,不管是否以僞裝的形式,它們繼續煥發出吸引力。
它們的存在隻能創造一種具有欺騙性的熟識外觀,這進一步模糊了整個圖景。
與這種情形相對照,攝影師的世界某種程度上更容易進入、更易理解。
作為圖像媒介,攝影和電影直接向感官說話;原則上,對審美價值具有感受力的任何人都能夠較為輕松地對它們的獨特之美、潛能和局限做出評價。
這就為分析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
更不用說,與攝影的類比有助于使曆史研究領域的成規俗套陌生化。
很有可能,借助攝影技藝中相應問題的探讨,我們對曆史學家竭力探查的若幹問題的領會将更富成效。
這樣,曆史之維中所遮蔽的一些啟示和解決方案将很有可能立刻變得清晰可見。
【61】可以預見,尤其是電影叙事具有各種豐富的線索,這就為進行具有啟發性的比較提供了機遇。
*** (1) 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SomeProblemsofHistoricalKnowledge),載《哲學雜志》(TheJournalofPhilosophy),紐約,1961年2月16日,第五十八卷,第4期,第87頁。
(2) 轉引自布魯門伯格:《望遠鏡和無能為力的真相》(DasFernrohrunddieOhnmachtderWahrheit),第45頁,原文出自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DieKrisisdereuropaeischenWissenschaften),海牙,1962年,第448頁。
原文是:&ldquo&hellip&hellip科學漂浮在生活世界之上的真空之中。
&rdquo(...dieWissenschaftschwebtsowieineinemleerenRaumueberderLebenswelt.) (3) 參見洛維特(Loewith):《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盧塞恩,1936,第274頁。
(4) 參見本書第六章,第150&mdash152頁。
(5) 可參閱阿爾弗雷德·施密特:《馬克思學說中的自然概念》,第27頁。
(6) 可參閱曼德爾鮑姆(Mandelbaum):《曆史知識的問題》(TheProblemofHistoricalKnowledge),紐約,1936年,書中各處。
他認為:&ldquo真實世界中的事件&rdquo&mdash&mdash意即曆史現實&mdash&mdash&ldquo擁有自己的确定結構,可以被精神心靈所理解,但不可被改變&rdquo(第239頁)。
這句話中所隐含的絕對現實主義是曼德爾鮑姆反對曆史相對主義的主要論點之一。
(7) 參見本書第八章。
(8) 可參閱亨佩爾(C.J.Hempel):《科學和曆史中的解釋》(ExplanationinScienceandinHistory),收錄于威廉·德雷(WilliamDray)編:《哲學分析與曆史》(PhilosophicalAnasisandHistory),紐約、倫敦,1966年,第95&mdash126頁各處;厄内斯特·内格爾(ErnestNagel):《曆史決定論》(DeterminisminHistory),同上書,第347&mdash382頁各處。
(9) 轉引自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60頁。
(10) 福斯勒(Vossler):《蘭克的曆史問題》(RankeshistorischesProblem),收錄于福斯勒:《精神與曆史》(GeistundGeschichte),慕尼黑,1964年,第189&mdash190頁。
我自己的翻譯。
(11)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104頁。
(12) 轉引自斯特恩(Stern)編:《史學集錦》(TheVarieties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57頁。
編者的翻譯。
(13) 古奇(Gooch):《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HistoryandHistoriansintheNineteenthCentury),波士頓,1959年,第74頁。
古奇在該書第74&mdash75頁中稱,蘭克的這本書是&ldquo對主要外部事實的一個适便總結&rdquo,但并
同樣地,電影制作者也有一種表現瞬間印象和不可預見之邂逅的嗜好。
(這種對于偶然性而非先定性的敏感,曆史學家也會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攝影術剛出現的時候就已經被認識到了。
1840年版《布洛克豪斯百科辭典》[BrockhausLexikon]中,弗裡德裡希·馮·勞默爾[FriedrichvonRaumer]的曆史研究被贊譽為可媲美達蓋爾銀版照相法,能夠捕捉到擦肩而過、&ldquo稍縱即逝的當代陰影&rdquo。
)(40)不僅具有碎片化的随機構形特征,攝影術還傾向于展示無限。
真實的照片排斥完備性概念。
其畫面框架标志着一臨時性限制;其内容則指向畫面之外,涉及大量真實生活現象,攝影術不可能完整地涵蓋這些現象。
【59】那麼電影呢?它們似乎由空想的欲望所驅動,建立起一個物理實存的連續統,其中裹挾着這些物質存在的所有心理和精神對應物。
為了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電影導演經常偏離他們正在拍攝的某一行為畫面,僅僅是為了探索這一行為發生的可見環境。
因此,在電影《哈姆雷特》中,奧利維爾(Olivier)将攝影機鏡頭不停地在人造埃爾西諾宮殿(Elsinore)攝影棚迷宮般的内部穿梭搖攝。
或者,一個表面上的&ldquo格式塔&rdquo(Gestalt)被分解為無數的元素。
其中一個理想的例子就是愛森斯坦。
在《美國悲劇》(AnAmericanTragedy)這部胎死腹中的電影中,他試圖引入無窮多的元素和環境,它們協助克萊德做出謀殺羅伯塔的決定。
(41)&mdash&mdash此外,這裡也存在攝像機鏡頭對不确定性的偏好。
當然,攝影師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在此意義上賦予其畫面以形式和意義。
但不管怎樣抉擇,這些照片依然是對原始自然的一種記錄。
正如自然物象本身,照片因此多少也會裹挾一些模糊難辨的多重意義。
電影畫面自然也是如此。
關于電影拍攝特征的談論,一位法國評論者睿智地觀察到,電影&ldquo不加定義地劃定界限&rdquo,衆多藝術中它具有一個獨特性質:&ldquo它提供的解釋并不比現實更多。
&rdquo(42) 但沉迷于類比有什麼好處呢?偏愛某個主題,為何要舍棄它轉而尋求另一個相似的主題呢?這正如猴子在樹與樹枝間搖蕩不定。
另外,這種比較通常是思維惰怠的産物,是為了用一個明顯熟悉的話題代替正在思考的陌生話題。
精于此道者利用表面的相似之處,通常是為了盡快返回他們冒險離開的港口。
【60】盡管如此,對當前的思考而言,類推程序如果不是必需的,最起碼具有合理性,原因有兩個。
首先,曆史編纂學與攝影媒介之間的類比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權宜之計,而是由于這兩個研究領域取決于相同的條件這一确證事實:兩種技藝都緻力于探查大量既定的可比較性結構,從而以類似的方式為表演者的創造性潛能提供通道、加以疏導。
其次,曆史領域充滿各種淩亂的傳統思維習慣和由來已久的各類主題,使其幾乎難以被穿透。
科學和傳統哲學威望之下的抽象理性具有絕對優勢,它傾向于阻礙一切試圖以真正恰當的方式對專屬于此領域的具體體驗和切身抱負進行闡釋的努力。
事實上,整個區域被一種集具體而微之洞見和不合時宜之概論于一體的奇特混合所充斥與遮蔽。
此外,以前那類與過去的交流模式&mdash&mdash譬如,關于曆史的基督教觀念&mdash&mdash頑固地存在至今,不管是否以僞裝的形式,它們繼續煥發出吸引力。
它們的存在隻能創造一種具有欺騙性的熟識外觀,這進一步模糊了整個圖景。
與這種情形相對照,攝影師的世界某種程度上更容易進入、更易理解。
作為圖像媒介,攝影和電影直接向感官說話;原則上,對審美價值具有感受力的任何人都能夠較為輕松地對它們的獨特之美、潛能和局限做出評價。
這就為分析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
更不用說,與攝影的類比有助于使曆史研究領域的成規俗套陌生化。
很有可能,借助攝影技藝中相應問題的探讨,我們對曆史學家竭力探查的若幹問題的領會将更富成效。
這樣,曆史之維中所遮蔽的一些啟示和解決方案将很有可能立刻變得清晰可見。
【61】可以預見,尤其是電影叙事具有各種豐富的線索,這就為進行具有啟發性的比較提供了機遇。
*** (1) 克裡斯特勒:《曆史知識的若幹問題》(SomeProblemsofHistoricalKnowledge),載《哲學雜志》(TheJournalofPhilosophy),紐約,1961年2月16日,第五十八卷,第4期,第87頁。
(2) 轉引自布魯門伯格:《望遠鏡和無能為力的真相》(DasFernrohrunddieOhnmachtderWahrheit),第45頁,原文出自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DieKrisisdereuropaeischenWissenschaften),海牙,1962年,第448頁。
原文是:&ldquo&hellip&hellip科學漂浮在生活世界之上的真空之中。
&rdquo(...dieWissenschaftschwebtsowieineinemleerenRaumueberderLebenswelt.) (3) 參見洛維特(Loewith):《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盧塞恩,1936,第274頁。
(4) 參見本書第六章,第150&mdash152頁。
(5) 可參閱阿爾弗雷德·施密特:《馬克思學說中的自然概念》,第27頁。
(6) 可參閱曼德爾鮑姆(Mandelbaum):《曆史知識的問題》(TheProblemofHistoricalKnowledge),紐約,1936年,書中各處。
他認為:&ldquo真實世界中的事件&rdquo&mdash&mdash意即曆史現實&mdash&mdash&ldquo擁有自己的确定結構,可以被精神心靈所理解,但不可被改變&rdquo(第239頁)。
這句話中所隐含的絕對現實主義是曼德爾鮑姆反對曆史相對主義的主要論點之一。
(7) 參見本書第八章。
(8) 可參閱亨佩爾(C.J.Hempel):《科學和曆史中的解釋》(ExplanationinScienceandinHistory),收錄于威廉·德雷(WilliamDray)編:《哲學分析與曆史》(PhilosophicalAnasisandHistory),紐約、倫敦,1966年,第95&mdash126頁各處;厄内斯特·内格爾(ErnestNagel):《曆史決定論》(DeterminisminHistory),同上書,第347&mdash382頁各處。
(9) 轉引自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60頁。
(10) 福斯勒(Vossler):《蘭克的曆史問題》(RankeshistorischesProblem),收錄于福斯勒:《精神與曆史》(GeistundGeschichte),慕尼黑,1964年,第189&mdash190頁。
我自己的翻譯。
(11)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104頁。
(12) 轉引自斯特恩(Stern)編:《史學集錦》(TheVarietiesofHistory),紐約,1956年,第57頁。
編者的翻譯。
(13) 古奇(Gooch):《十九世紀的曆史與曆史學家》(HistoryandHistoriansintheNineteenthCentury),波士頓,1959年,第74頁。
古奇在該書第74&mdash75頁中稱,蘭克的這本書是&ldquo對主要外部事實的一個适便總結&rdquo,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