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擊登聞斷明冤枉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常、鄧二将軍,統兵攻取荊、襄之地,恰有張德山、羅明、田仁厚三人,聞風而來,歸有許多地面。
因一面申文保留仁厚為宣慰使,又備說元将任亮,雖被擒獲,然壯毅可用。
太祖俱允奏。
以田仁厚巡撫荊南,仍授宣慰之職;釋任亮為指揮企事;敕令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守襄陽;常遇春暫領兵回金陵,聽遣征讨。
是時湖廣江西皆平,太祖因會集多官計議,說道:“張士誠貪得無厭,僭稱皇帝,倘不及時剪滅,小民何忍受其淩辱!”因吩咐将士:“明日在教場觀兵,倘能戰勝者,受上賞;其有被傷而不退怯者,亦是勇敢之氣,受中賞。
”諸将帥領命退朝,整點各部軍馬去訖。
次日五更,太祖出宮,排駕直到演武場中坐下。
即謂起居郎官詹司,從旁登記今日比試勝負于簿上,以便賞罰。
大小三軍,個個抖擻精神:遂隊、遂伍、遂哨、遂營,刀對刀,槍對槍,射的射,舞的舞。
十八般武藝,從大至小件件比試過了。
又命火藥局裝起火铳、火炮、火箭、鳥嘴噴筒等項,都一一試過。
自黎明至天晚,太祖照簿上所記勝負,各行賞罰。
排駕回宮,昏暗中遠遠望見一人,倚牆而立。
太祖問巡街兵馬指揮說:“那人是誰?”指揮即刻将此人拘押到駕前,詢問籍貫、姓名。
那人回說:“小人攸州人氏,姓彭,雙名友信。
縣官以臣文學,齊發來此,今早方到。
聞吾主選拔将士,不敢奏聞;适見駕回,遍走民家回避,以面生可疑,無人許臣進門,因此倚牆而立。
”太祖聽他言辭清亮,且舉動從容,擡頭一看,天邊霓色粲然。
因說:“我方才登駕,以雲霓為題,得詩二句。
你即有文學。
可續成麼?”友信奏說:“願聞溫旨!”太祖吟道: 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雨系天腰? 友信接應答道: 玉皇知有鸾輿出,萬裡長空駕彩橋。
太祖聽罷大喜,即令明早入朝進見。
次日,鐘聲方歇,太祖密着内臣出朝,探視友信來否。
隻見友信整衣肅冠已到多時。
太祖視朝禮畢,對侍臣說:“此有學有行之士,我欲任為翰林編修,衆卿以為如何?”廷臣齊聲應道:“極當,極當!”友信拜謝方畢,隻聽朝門外鼓聲冬隆的響,原來太祖欲通天下民情,及世間冤枉,倘無人替他伸理,便任百姓到朝撾擊此鼓,名叫“登聞鼓”。
如有大小官軍,阻遏來人者,處斬。
太祖聽見,便宣擊鼓的進見。
不多時,隻見一個極美極潔的婦人,年紀隻有二十餘歲,飄漂冉冉,走向殿前叩了幾個頭,跪着訴說:“小婦人周氏,父親是揚子江邊漁戶。
将奴嫁與李郎,在金山寺附近捕魚為業。
方嫁兩載,生下一個孩兒。
時常有鄰家江媽,送我些胭脂花粉,小婦人亦時常把些東西回她,因此往來甚是親密。
一日,李郎捕魚未回,婦人因邀江媽到家相伴同睡,誰想江媽,暗将僧鞋一雙藏在床下。
次早,江媽回去,恰好李郎歸來,在床下見有增鞋,疑是婦人與和尚通奸。
任我立誓分辯不信,逐我回到娘家。
離别時,曾占詩一首,訴明衷情。
那詩記得說: 去燕有歸期,去婦有别離。
妾有堂堂夫,妾有呱呱兒。
撇了夫與子,出門将何之?有聲空嗚咽,有淚空漣漣。
百病皆有藥。
此病最難醫。
丈夫心反複,曾不記當時:山盟與海誓,瞬息竟更移。
籲嗟一婦女,方寸有天知
因一面申文保留仁厚為宣慰使,又備說元将任亮,雖被擒獲,然壯毅可用。
太祖俱允奏。
以田仁厚巡撫荊南,仍授宣慰之職;釋任亮為指揮企事;敕令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守襄陽;常遇春暫領兵回金陵,聽遣征讨。
是時湖廣江西皆平,太祖因會集多官計議,說道:“張士誠貪得無厭,僭稱皇帝,倘不及時剪滅,小民何忍受其淩辱!”因吩咐将士:“明日在教場觀兵,倘能戰勝者,受上賞;其有被傷而不退怯者,亦是勇敢之氣,受中賞。
”諸将帥領命退朝,整點各部軍馬去訖。
次日五更,太祖出宮,排駕直到演武場中坐下。
即謂起居郎官詹司,從旁登記今日比試勝負于簿上,以便賞罰。
大小三軍,個個抖擻精神:遂隊、遂伍、遂哨、遂營,刀對刀,槍對槍,射的射,舞的舞。
十八般武藝,從大至小件件比試過了。
又命火藥局裝起火铳、火炮、火箭、鳥嘴噴筒等項,都一一試過。
自黎明至天晚,太祖照簿上所記勝負,各行賞罰。
排駕回宮,昏暗中遠遠望見一人,倚牆而立。
太祖問巡街兵馬指揮說:“那人是誰?”指揮即刻将此人拘押到駕前,詢問籍貫、姓名。
那人回說:“小人攸州人氏,姓彭,雙名友信。
縣官以臣文學,齊發來此,今早方到。
聞吾主選拔将士,不敢奏聞;适見駕回,遍走民家回避,以面生可疑,無人許臣進門,因此倚牆而立。
”太祖聽他言辭清亮,且舉動從容,擡頭一看,天邊霓色粲然。
因說:“我方才登駕,以雲霓為題,得詩二句。
你即有文學。
可續成麼?”友信奏說:“願聞溫旨!”太祖吟道: 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雨系天腰? 友信接應答道: 玉皇知有鸾輿出,萬裡長空駕彩橋。
太祖聽罷大喜,即令明早入朝進見。
次日,鐘聲方歇,太祖密着内臣出朝,探視友信來否。
隻見友信整衣肅冠已到多時。
太祖視朝禮畢,對侍臣說:“此有學有行之士,我欲任為翰林編修,衆卿以為如何?”廷臣齊聲應道:“極當,極當!”友信拜謝方畢,隻聽朝門外鼓聲冬隆的響,原來太祖欲通天下民情,及世間冤枉,倘無人替他伸理,便任百姓到朝撾擊此鼓,名叫“登聞鼓”。
如有大小官軍,阻遏來人者,處斬。
太祖聽見,便宣擊鼓的進見。
不多時,隻見一個極美極潔的婦人,年紀隻有二十餘歲,飄漂冉冉,走向殿前叩了幾個頭,跪着訴說:“小婦人周氏,父親是揚子江邊漁戶。
将奴嫁與李郎,在金山寺附近捕魚為業。
方嫁兩載,生下一個孩兒。
時常有鄰家江媽,送我些胭脂花粉,小婦人亦時常把些東西回她,因此往來甚是親密。
一日,李郎捕魚未回,婦人因邀江媽到家相伴同睡,誰想江媽,暗将僧鞋一雙藏在床下。
次早,江媽回去,恰好李郎歸來,在床下見有增鞋,疑是婦人與和尚通奸。
任我立誓分辯不信,逐我回到娘家。
離别時,曾占詩一首,訴明衷情。
那詩記得說: 去燕有歸期,去婦有别離。
妾有堂堂夫,妾有呱呱兒。
撇了夫與子,出門将何之?有聲空嗚咽,有淚空漣漣。
百病皆有藥。
此病最難醫。
丈夫心反複,曾不記當時:山盟與海誓,瞬息竟更移。
籲嗟一婦女,方寸有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