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艱苦的勞動

關燈
一一無所有的人采取的對策 這個洞不輕易地放走人。

    進來已經很不容易,出去更是困難重重。

     可是吉裡雅特還是成功地走了出去,不過不是走的原路。

    他沒有找到他想要找的東西,而且他也沒有時間去尋找。

     他立刻使打鐵作坊活動起來。

    他缺少工具,他要自己制造。

     他有破船做燃料,有水做動力,有風做風箱,有一塊石頭做鐵砧,他的本能是技術,他的意志是力量。

     吉裡雅特滿懷熱情地開始這件艱難的勞動。

     天氣仿佛在助一臂之力,連日沒有下雨,春分前後常有的大風①也盡可能少了。

    三月來臨了,但是一切都很平靜。

    白天變長了。

    天空的蔚藍色,廣闊的四周的溫和動作,中午時分的甯靜,都不像懷有什麼惡意。

    陽光下的大海喜笑顔開。

    一種事前的撫愛掩飾了以後背信棄義的行為。

    大海是從不吝惜這樣的撫愛的。

    一個人如果要和這個女人交往,那就應該提防她的微笑。

     沒有多少風,水力的鼓風機隻會工作得更好。

    風太大,幫不了忙,反而礙事。

     吉裡雅特有了一把鋸子,他打了一把锉刀,用鋸子對付木頭,用锉刀對付金屬,此外,他添加了鐵匠的兩隻鐵手,一把鐵鉗和一把虎鉗。

    鐵鉗用來夾東西,老虎鉗用來操縱東西,一個像手腕,另一個像手指。

    工具就是人體的各個部分。

    吉裡雅特漸漸地給自己補充了一些助手,造出了他的金屬零件。

    他用一段鐵皮條做成鍛鐵爐的披檐。

     他要做的主要的活計是挑選和修理滑車。

    他修好了複滑車的外殼和滑輪。

    他砍掉所有折斷的擱栅①高低不平的部分,将兩端重新加工。

    我們交待過,他為了做木工活的需要,儲存了很多木材,照形狀、大小、種類分開,橡樹木放在一邊,冷杉木放在另一邊,像框架肋骨那樣的彎曲木料和像艙口圍闆那樣的直木料都分開來放。

    這是他的支點和杠杆的儲藏倉庫,在一定的時刻,他能夠從那兒得到他所需要的大量供應。

     誰打算要一個複滑車,就應該有木梁和滑車;可是這還不夠,還需要繩子。

    吉裡雅特修複了各種粗纜繩,他拉破碎的帆,成功地從中抽出很管用的粗麻線,他把它們編成纜繩,再用這樣的纜繩接成粗繩。

    隻是那些接合的地方容易腐爛,所以應該趕快使用這些粗細繩子。

    吉裡雅特隻能制做不塗焦油的繩子,他身邊沒有焦油。

     修理好繩索以後,他開始修理鐵鍊。

     當做鐵砧用的卵石旁邊的尖端,代替了圓錐形的雙角砧,他靠了它打出了一些粗糙的鐵環,不過挺結實。

    他用這些鐵環,把斷掉的鍊子的頭連接起來,做成一根根長鐵鍊。

     -------- ①春分或秋分前後常有大風,稱二分點風暴。

     ①擱栅,是托住木闆用的,也叫托梁。

     一個人打鐵,沒有助手,非常不方便,但是他終于成功了。

    當然,他在鍛鐵爐上打出來的都隻是一些尺寸小的東西,他可以一隻手用鉗子夾住,另一隻手來錘打。

     他把船上駕駛台的圓鐵杠切成一段段,每段的兩頭,一頭打得尖尖的,另一頭打成扁平的大頭,這就做出了大約一尺長的大釘子。

    這些釘子常常在造浮橋的時候使用,在岩石上釘東西也很有用。

     為什麼吉裡雅特要費這樣大的勁幹這些活?請看下文。

     有好幾次他不得不磨他的斧頭的刃和鋸子的齒。

    為了使鋸齒尖利,他替自己做了一把三角锉刀。

     有時候,他也使用&ldquo杜蘭德号&rdquo上的絞盤。

    鐵鍊的小鈎斷了。

    吉裡雅特重新打了一個。

     靠了他的老虎鉗和鐵鉗,又把剪刀當做螺絲刀,他想拆下船上的兩隻明輪,他終于做成了。

    他沒有忘記這樣的拆卸是可以做到的。

    這些明輪的結構是有點兒特殊,蓋住它們的罩包住了它們。

    吉裡雅特将明輪罩的木闆進行加工,做成兩隻箱子,把兩隻明輪的零件仔細地編好号,放進去。

     他的那段粉筆對他編号太有價值了。

     他把這兩隻箱子放在&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甲闆上最牢固的地方。

     這些初步的活幹完以後,吉裡雅特現在面對着最大的困難,是機器該怎樣解決的問題。

     拆掉明輪是能做得到的,拆下機器卻不可能。

     首先是吉裡雅特不大懂得機器結構。

    如果亂來一氣,也許會使他受到無法補救的損失。

    還有,如果他要冒失進行,即使隻是試着一件一件地拆,他也需要其他的工具,而不是把洞穴當鐵匠作坊、把穿堂風當風箱、把石塊當鐵砧能制造出來的這些工具。

     試圖拆卸機器,就要冒拆散它的危險。

     可以完全相信,以後是寸步難行。

     吉裡雅特仿佛站在一道高牆腳下,這道高牆就是&ldquo不可能&rdquo。

     怎麼辦? 二莎士比亞怎樣和埃斯庫羅斯①相遇 吉裡雅特有他的打算。

     十六世紀,科學處于黑暗的時期,遠在阿蒙通②還沒有發現摩擦的第一個定律,拉伊爾③還沒有發現摩擦的第二個定律,庫侖④還沒有發現摩擦的第三個定律以前,那個薩爾布裡⑤的兼是木工的泥瓦工,沒有顧問,沒有指導,除了一個孩子,就是他的兒子以外,沒有其他幫手,在移下盧瓦河畔夏裡特⑥的教堂的大時鐘過程當中,使用粗笨的工具,全部解決了五六個靜力學和動力學混在一起的難題,如像大車阻塞的時候,車輪同時出現故障這樣的問題。

    這次神奇絕妙的操作是用十分簡單的方法,将那個像守夜人房間大小的、鐵和銅做的笨重的計時籠子,從鐘樓的三樓整個地滑到二樓,沒有弄斷一根黃銅絲,也沒有松開一個齒輪。

    連同大時鐘一起移的有它的機芯、圓筒、發條盒、發條殼、挂鈎、秤、指針的傳動機構、水平擺、擒縱義、成卷大小鍊條、其中一隻重五百斤的石頭鐘錘、報時鐘、鐘琴、擊鐘報時的金屬小人①。

    自從這個誰也不再知道他的姓名的人完成了這個奇迹以來,沒有什麼可以和吉裡雅特打算進行的事情相比,它可從來沒有被人做過。

     吉裡雅特設想的操作計劃也許更糟糕一些,也就是說要更完美一些。

     在重量、精巧以及其他種種錯綜複雜的困難方面,&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不比盧瓦河畔夏裡特的大鐘差。

     那個哥特式建築②的木工有一個幫手,他的兒子,吉裡雅特是獨自一人。

     有一大批人在那兒,在必要時能幫助薩爾布裡的泥瓦工,他們來自盧瓦爾河畔莫城③,納韋爾④,甚至奧爾良⑤。

    他們用親切的喝彩聲鼓勵他。

    吉裡雅特四周沒有别的嘈雜聲,隻有風聲,沒有别的人群,隻有洶湧的波濤。

     如果無知不魯莽的話,那什麼也不能和無知的羞怯相比。

    當無知開始敢作敢為的時候,這是因為它身上有了一隻羅盤。

    這隻羅盤便是對真實情況的直覺,有時候,它在一個簡單的頭腦裡比在複雜的頭腦裡更明确。

     -------- ①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mdash前45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相傳寫了八十多部劇本,現存十一部,被稱為&ldquo悲劇之父&rdquo。

     ②阿蒙通(1663&mdash1705),法國物理學家,1699年發表有關摩擦的研究報告。

     ③拉伊爾(1640&mdash1718),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

     ④庫侖(1736&mdash1806),法國物理學家,以制定庫侖定律最為著名。

     ⑤薩爾布裡,在今法國盧瓦爾&mdash歇爾省。

     ⑥盧瓦河畔夏裡特,在今法國涅夫勒省。

     ①是鐘上能擊鐘報時的金屬人像。

     ②哥特式建築,是歐洲中世紀的建築風格,又稱尖拱式建築。

     ③盧瓦爾河畔莫城,在今法國盧瓦雷省。

     ④納韋爾,在今法國涅夫勒省。

     ⑤奧爾良,在今法國盧瓦雷省。

     無知促使人去試驗。

    無知是一種空想,奇怪的空想是一種力量。

    知識有時候讓人困惑,也常常給人勸戒。

    伽馬①,如果了解情況,就會在風暴角前面向後退。

    如果克裡斯托弗·哥倫布是一個優秀的宇宙志專家,他也許不會發現美洲。

     第二個登上勃朗峰②的人是一個學者,索緒爾③;第一個登上去的是一個牧羊人,巴爾馬④。

     這兒順便說一下,這樣的情況都是例外,一切都不能減低科學的價值,科學依舊有它的規律。

    無知能夠發現,隻有學者才能發明。

     小帆船一直停在人岩的小灣裡,大海讓它平平靜靜地待在那兒。

    讀者想必還記得,吉裡雅特早已做好一切安排,好自由地去他的小船。

    他上了小船,在好幾處仔細地量過橫梁的長短,特别是船中肋骨的長短。

    然後,他回到&ldquo杜蘭德号&rdquo,測量了機器房的地闆的最長的直徑。

    這個直徑,自然不包括明輪,比小帆船的主橫梁少兩尺。

    這樣,機器能夠放進小帆船。

     可是,怎麼樣使得機器放進去呢? -------- ①伽馬(約1469&mdash1524),葡萄牙航海家,由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的海路的開拓者。

     ②勃朗峰,在法國、意大利邊境,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

     ③索緒爾(1740&mdash1799),瑞士物理學家,地質學家,1787年,由巴爾馬陪同,登上勃朗峰,後寫成《阿爾卑斯山紀行》一書。

     ④巴爾馬(1762&mdash1834),法國夏蒙尼人,為一登山向導,1786年,由帕卡爾醫生陪同首次登上勃朗峰,1787年陪同索緒爾再次登上勃朗峰。

     三吉裡雅特的傑作救了萊希埃裡的傑作 沒有多久以後,如果有一個漁夫發了瘋,竟會在那樣的季節,到這片海域來閑蕩,那麼,在兩座多佛爾礁中間的一種奇怪的景象,會酬報他的膽量。

     他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四塊堅固的厚木闆,距離相等地從一座多佛爾礁架到另一座多佛爾礁上,就像是被人使勁放進這兩座岩礁當中一樣,這真是再牢固也沒有了。

    在小多佛爾礁那邊,它們的那一端撐着岩石凸起的地方。

    在大多佛爾礁這邊,它們的一端必須要有一個力大如牛的工匠,站在他要固定住的那根梁上,用錘子狠狠地敲打,才能把它嵌進峭壁。

    這幾塊厚木闆比兩座岩礁間并不寬的距離要稍稍長一些,因此它們嵌得很牢,同時形成了斜面。

    它們和大多佛爾礁相接處是銳角,和小多佛爾礁相接處是鈍角。

    它們傾斜得并不利害,但是彼此高低不一樣,這是一個缺點。

    除去這個缺點,幾乎可以說這樣安放就像是專門鋪設橋面一樣。

    這四塊厚木闆上裝有四個複滑車,每個複滑車都配有牽引索和滑車繩,顯得大膽和奇特的做法是厚木闆的一端是有兩隻滑輪的複滑車,而對面一端是單滑輪滑車。

    這樣的差距太大,不可能不發生危險。

    也許是要完成的操作需要如此才這樣的。

    複滑車很牢固,單滑輪滑車也很穩固。

    那些複滑車接着一些纜繩,從遠處看去,纜繩好像線似的細。

    在滑車和厚木闆做成的這個半空中的裝置下面,&ldquo杜蘭德号&rdquo這隻笨重的破船仿佛吊在那些細線上。

     說是吊,其實還沒有。

    在厚木闆下面,甲闆上已經垂直地打了八個洞,四個在機器的左面,四個在機器的右面,在這八個洞底下,船身的下部也打了八個洞。

    纜繩從四個複滑車筆直落下,穿過甲闆,然後從船身右舷的四個洞出來,在龍骨和機器下面穿過去,再從左舷的幾個洞回到船體裡面,再往上,再一次穿過甲闆,回來繞到厚木闆上的四隻滑車上。

    在那兒,有一種小複滑車把它們全拉住,結成一束,連接在單獨一根纜繩上,一隻胳臂就能操縱它。

    一隻小鈎,加上一隻從它的洞眼穿過和伸出那根唯一的纜繩的單眼滑車,就使這個設備全部完成了。

    必要的時候,它們也能制止這個設備活動。

    這個組合起來的裝置會迫使四隻複滑車同時活動,完全能控制懸垂的力量,是駕駛船隻的人手下的動力的舵,保持運轉平衡。

    那隻小複滑車的構造十分靈巧,它有當今的韋斯頓滑車①和古代的維脫魯維②的複滑車③的一些簡化的優點。

    吉裡雅特發現了這一點,雖然他不知道早已不在世上的維脫魯維,也不知道還未降臨人間的韋斯頓。

    纜繩的長短随着厚木闆傾斜程度不同而改變,也多少能糾正傾斜不一緻帶來的缺點。

    繩索有危險性,沒有塗焦油的繩索容易斷掉,鐵鍊就比較好,不過鐵鍊很難繞到複滑車上。

     這整個裝置處處是缺點,可是它是一個人做成的,使人感到驚奇。

     -------- ①韋斯頓滑車是一種複滑車。

     ②維脫魯維,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曾參加羅馬的公共建築,水道設施及某些軍用器械的設計和制造。

     ③原文是polyspaston,根據狄德羅的百科全書,這是維脫魯維給他的複滑車取的名字。

     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将說明節去了不少。

    讀者會理解,我們省略了許多細節,因為那隻有内行人看了才明白,其他的人是很難懂的。

     機器的煙囪頂部從當中的兩塊厚木闆中間穿出來。

     吉裡雅特萬萬沒有想到,他會成了他不知道的事物的剽竊者。

    在三個世紀以後,他重新制造了薩爾布裡的那個木工的機械。

    這個機械簡略,不正規,叫敢于操作它的人膽戰心驚。

     這兒我們要說一說,即使是最明顯的錯誤也不妨礙一件機械能勉勉強強運轉。

    雖然跛腳,可是照樣行走。

    羅馬的聖彼得廣場上的方尖碑①的豎立違反了所有的靜力學的規律。

    沙皇彼得②的四輪馬車造得好像每向前一步都會翻倒一樣,可是它卻仍然能行駛。

    馬爾利③的機器是多麼難看呀!它全身歪歪扭扭。

    它卻同樣供應水給路易十四喝。

     不管怎樣,吉裡雅特充滿了信心。

    他在去小帆船的那天,因為他對自己的成功十分有把握,所以在小船兩邊舷上各裝了兩副面對面的鐵環,中間的距離和&ldquo杜蘭德号&rdquo上連接煙囪的四根鍊子的鐵環相同。

     吉裡雅特顯然想好了一個十分堅定的和完整的計劃。

    任何的好運氣他都挨不上,所以他自己要采取一切謹慎的措施。

     他做的一些事情似乎毫無用處,隻是表明他事先做了認真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