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中的哀哥
關燈
小
中
大
面對抉擇,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成竹在胸,對于無可不久的是,往往要面臨“做也要做,不做硬上也要做”的尴尬,至于結果,也許就是大喜過望或者天不佑人罷了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丞相鞠躬盡瘁了,與其說是病死,倒不如說是累死更準确。
兵權歸于姜維,姜維是個聽話的好同志,對于自己的恩師是一百二十個尊敬和服從,而“克複中原”這四個字他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想想姜維也真的不容易,在蜀漢後繼無人,缺兵少将的情況下,他竟然能奇迹般的九伐中原(當然有勝也有敗),也算是件壯舉了。
老天爺是喜歡造物弄人的,武侯在世時,魏有司馬懿為其心腹大患;好容易武侯仙逝了,司馬懿也病故,到了姜維時代,魏國又出了鄧艾這樣的奇才,而且與姜維旗鼓相當,九伐中原沒有成功幾乎就是被他拖累的。
雖然姜維是諸葛亮親授的門生,但是其短處也是非常明顯的!想姜維原來隻是天水太守馬遵手下的一名功曹,盡管“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
但是當時的姜維畢竟還是個少年,得到的沙場經曆似乎不是很多。
雖然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收歸帳下,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大大小小百十陣,姜維也隻是像馬谡一般負責些“錦上添花”的邊角運籌,像個參軍一樣行使着很機械的差事。
從《演義》中就可以看到,六出祁山中姜維總是在得到命令後嚴格執行戰略任務,并完美地完成,而沒有獨立去統籌過任何一場戰役。
而這就注定了在他在随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自己獨立掌握蜀漢兵權這相當漫長的時間内,兩軍對陣的臨場經驗豐富到了極點,懂得攻城略地的時機,何時“見好就收”,何時“宜逐亡北”等應變能力。
但是戰略的臨場經驗和對軍馬的“第一時間調度能力”卻是從自己的恩師死後才乍然接手。
戰争不比兒戲,在“運籌帷幄”這種大局觀極強的事情上是絕對不存在“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的!千分之一的失誤都會鑄成大錯。
顯然,對于培養姜維的臨戰運籌經驗及調度兵馬的能力上,諸葛亮是有一定責任的。
因為在劉備死後,這位仁慈的相父顯然成了一把萬能鑰匙,什麼事情都事必躬親,對于行兵更是謹慎得令人發指:勘察地形是他,排兵是他,選将是他,布陣還是他;似乎他從來沒有委任誰去督導過一場完整的戰役。
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也就很自然地被他培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學院派”。
直到諸葛亮去世,他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台前,多年在軍中形成的機械習慣一下子被打破了,他多少會有些不适應。
但是不适應歸不适應,腦子裡還滿是武侯的“克複中原”。
所以他依舊擔起了這個并不很輕的擔子。
由于姜維自己多年戎馬生涯造成的卷上理論和實戰運籌的不平衡,導緻了姜維九伐中原時特點非常鮮明。
結合九伐中原的不少戰例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姜維對于一些戰前的準備工作很不得法,尤其是關于對戰場地形的實地調查能力差得出奇!吃地形的虧導緻大敗的事情常有。
最能說明問題的戰例就是在率軍取上圭時兵走段谷,被鄧艾,師纂,鄧忠三路殺得大敗,還拼上了蕩寇将軍張嶷的性命。
但是姜維在活用古人兵法和鬥陣上,水平就顯得非凡了。
總之,以姜維的才能扶保劉氏江山,别的不說,先應該來句——不容易,就他的對待後主劉禅的态度,不算鞠躬盡瘁
兵權歸于姜維,姜維是個聽話的好同志,對于自己的恩師是一百二十個尊敬和服從,而“克複中原”這四個字他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想想姜維也真的不容易,在蜀漢後繼無人,缺兵少将的情況下,他竟然能奇迹般的九伐中原(當然有勝也有敗),也算是件壯舉了。
老天爺是喜歡造物弄人的,武侯在世時,魏有司馬懿為其心腹大患;好容易武侯仙逝了,司馬懿也病故,到了姜維時代,魏國又出了鄧艾這樣的奇才,而且與姜維旗鼓相當,九伐中原沒有成功幾乎就是被他拖累的。
雖然姜維是諸葛亮親授的門生,但是其短處也是非常明顯的!想姜維原來隻是天水太守馬遵手下的一名功曹,盡管“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
但是當時的姜維畢竟還是個少年,得到的沙場經曆似乎不是很多。
雖然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收歸帳下,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大大小小百十陣,姜維也隻是像馬谡一般負責些“錦上添花”的邊角運籌,像個參軍一樣行使着很機械的差事。
從《演義》中就可以看到,六出祁山中姜維總是在得到命令後嚴格執行戰略任務,并完美地完成,而沒有獨立去統籌過任何一場戰役。
而這就注定了在他在随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自己獨立掌握蜀漢兵權這相當漫長的時間内,兩軍對陣的臨場經驗豐富到了極點,懂得攻城略地的時機,何時“見好就收”,何時“宜逐亡北”等應變能力。
但是戰略的臨場經驗和對軍馬的“第一時間調度能力”卻是從自己的恩師死後才乍然接手。
戰争不比兒戲,在“運籌帷幄”這種大局觀極強的事情上是絕對不存在“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的!千分之一的失誤都會鑄成大錯。
顯然,對于培養姜維的臨戰運籌經驗及調度兵馬的能力上,諸葛亮是有一定責任的。
因為在劉備死後,這位仁慈的相父顯然成了一把萬能鑰匙,什麼事情都事必躬親,對于行兵更是謹慎得令人發指:勘察地形是他,排兵是他,選将是他,布陣還是他;似乎他從來沒有委任誰去督導過一場完整的戰役。
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也就很自然地被他培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學院派”。
直到諸葛亮去世,他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台前,多年在軍中形成的機械習慣一下子被打破了,他多少會有些不适應。
但是不适應歸不适應,腦子裡還滿是武侯的“克複中原”。
所以他依舊擔起了這個并不很輕的擔子。
由于姜維自己多年戎馬生涯造成的卷上理論和實戰運籌的不平衡,導緻了姜維九伐中原時特點非常鮮明。
結合九伐中原的不少戰例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姜維對于一些戰前的準備工作很不得法,尤其是關于對戰場地形的實地調查能力差得出奇!吃地形的虧導緻大敗的事情常有。
最能說明問題的戰例就是在率軍取上圭時兵走段谷,被鄧艾,師纂,鄧忠三路殺得大敗,還拼上了蕩寇将軍張嶷的性命。
但是姜維在活用古人兵法和鬥陣上,水平就顯得非凡了。
總之,以姜維的才能扶保劉氏江山,别的不說,先應該來句——不容易,就他的對待後主劉禅的态度,不算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