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的奇迹
關燈
小
中
大
玩命,就是“生死置之度外”這種上綱上線語言的通俗化.其實道理一樣,都是一個人需要在生命和成功作出選擇的時候去眷顧一下成功。
當成功的天平明顯被危險壓制時,就需要你玩命了。
對于戰争,出奇制勝就是一種用“别人根本無法想象的方式”取得勝利,這種"别人無法想象的方式",也許就真的需要你想出一些絕對“敢玩命”的招數了。
蜀漢到了後期,幾乎已經到了沒法看的地步。
一個黃皓就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而劉禅呢,似乎除了忠臣良将之外,什麼宦官,巫醫,神婆都願意相信。
姜維的九伐中原的結局已經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更可憐的是堂堂的大将軍竟然淪落到躲避一個内侍去屯田的地步. 看看姜維屯田的背景,當時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士氣上占了上風時,被招了回來。
戰争講究的是一種慣性,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姜維先後九伐中原,對于蜀漢的元氣傷害可想而知,但是姜維的尴尬就在于他不能不這樣做.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的全面匮乏是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位對朝廷有用的人對于蜀漢朝廷都存在着“死一個少一個”的危機。
培養人才是需要時間的,而姜維怕的就是他等不到!說句實話,什麼人養活什麼東西,劉禅這樣的人當君主就是在為國家培養奸臣,一個忠臣如果在那種環境能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水平,而是資曆.人才不是沒有,在那種侍官的環境下,有能力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才在這種環境下是不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的.而作為國家的中流砥柱,除了能力以外,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所以,這種“求别人不如求自己”的局面,才注定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尴尬。
而這種時代造就的尴尬恰恰又受人以柄,成為黃皓向劉禅進讒的借口。
為什麼那種政治環境會讓人感到壓抑?就是因為忠臣的舉動被那些産趁“文字遊戲”般地扭曲變形。
随着三道诏書,姜維回到了成都,然而此時的姜維并沒有失去他北伐的信心.個人猜想他也許還在心中暗暗策劃着下一次的北伐,而當他得知黃皓進讒使這次北伐前功盡棄時,除了義憤填膺之外,幾乎已經對北伐失去了信心. 姜維的命運并不十分得意,當初被武侯大人選定做了接班人,大大小小百餘陣都是做些參軍一樣的運籌,沒有獨立指揮過哪一場戰役.終于諸葛亮仙逝了,兵書也随之傳給了姜維.此時的姜維應該着力執行武侯的遺志了.但一切并不是像他想象得那麼如意.由于姜維的特殊身份導緻他在蜀漢朝堂中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信任.姜維原來是天水郡的降将,是諸葛亮出祁山臨陣收降的,而且是在劉禅登基以後.由于當時劉備死後留下了不少文臣武将,他們彼此的交情都不會淺,更有不少以"兩代老臣"自居者.面對着後來投降并且盡得丞相爺兵法真傳的姜維,雖然不能說全是嫉妒,但心裡多少也有些失衡吧?三國中賈诩"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阖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可以看出了當時作為外來侍官者的心态.但是姜維是不能效仿賈诩的.因為對于人才日漸潰乏的蜀漢是不可以沒有姜維的.他為了恩師,隻能在資曆和人際關系的夾縫中做着本身就并不易做的事情.<三國志>中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每欲興軍大舉,費依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不難看出在蜀漢朝廷中官員的地方保護主義是很明顯的.本人觀點,如果不是諸葛亮那句"我死後...國家舊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作保,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也許真的會被壓制的更慘.正是由于宮廷内的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使姜維在用兵和對人才的選拔上受到了相當的局限.在諸葛亮去世直到費文偉被刺後,姜維對于兵權的執掌大有緩和這重要的四年内,他錯失了不少用兵的機會,更是坐等了自己平生以來最頭疼的敵人-----鄧艾逐漸地成長了起來! 戲文中有句經典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較之姜維,鄧艾是個苦孩子,但是對于為将運籌及行兵,卻有着獨辟蹊徑的味道.
當成功的天平明顯被危險壓制時,就需要你玩命了。
對于戰争,出奇制勝就是一種用“别人根本無法想象的方式”取得勝利,這種"别人無法想象的方式",也許就真的需要你想出一些絕對“敢玩命”的招數了。
蜀漢到了後期,幾乎已經到了沒法看的地步。
一個黃皓就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而劉禅呢,似乎除了忠臣良将之外,什麼宦官,巫醫,神婆都願意相信。
姜維的九伐中原的結局已經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更可憐的是堂堂的大将軍竟然淪落到躲避一個内侍去屯田的地步. 看看姜維屯田的背景,當時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士氣上占了上風時,被招了回來。
戰争講究的是一種慣性,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姜維先後九伐中原,對于蜀漢的元氣傷害可想而知,但是姜維的尴尬就在于他不能不這樣做.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的全面匮乏是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位對朝廷有用的人對于蜀漢朝廷都存在着“死一個少一個”的危機。
培養人才是需要時間的,而姜維怕的就是他等不到!說句實話,什麼人養活什麼東西,劉禅這樣的人當君主就是在為國家培養奸臣,一個忠臣如果在那種環境能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水平,而是資曆.人才不是沒有,在那種侍官的環境下,有能力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才在這種環境下是不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的.而作為國家的中流砥柱,除了能力以外,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所以,這種“求别人不如求自己”的局面,才注定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尴尬。
而這種時代造就的尴尬恰恰又受人以柄,成為黃皓向劉禅進讒的借口。
為什麼那種政治環境會讓人感到壓抑?就是因為忠臣的舉動被那些産趁“文字遊戲”般地扭曲變形。
随着三道诏書,姜維回到了成都,然而此時的姜維并沒有失去他北伐的信心.個人猜想他也許還在心中暗暗策劃着下一次的北伐,而當他得知黃皓進讒使這次北伐前功盡棄時,除了義憤填膺之外,幾乎已經對北伐失去了信心. 姜維的命運并不十分得意,當初被武侯大人選定做了接班人,大大小小百餘陣都是做些參軍一樣的運籌,沒有獨立指揮過哪一場戰役.終于諸葛亮仙逝了,兵書也随之傳給了姜維.此時的姜維應該着力執行武侯的遺志了.但一切并不是像他想象得那麼如意.由于姜維的特殊身份導緻他在蜀漢朝堂中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信任.姜維原來是天水郡的降将,是諸葛亮出祁山臨陣收降的,而且是在劉禅登基以後.由于當時劉備死後留下了不少文臣武将,他們彼此的交情都不會淺,更有不少以"兩代老臣"自居者.面對着後來投降并且盡得丞相爺兵法真傳的姜維,雖然不能說全是嫉妒,但心裡多少也有些失衡吧?三國中賈诩"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阖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可以看出了當時作為外來侍官者的心态.但是姜維是不能效仿賈诩的.因為對于人才日漸潰乏的蜀漢是不可以沒有姜維的.他為了恩師,隻能在資曆和人際關系的夾縫中做着本身就并不易做的事情.<三國志>中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每欲興軍大舉,費依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不難看出在蜀漢朝廷中官員的地方保護主義是很明顯的.本人觀點,如果不是諸葛亮那句"我死後...國家舊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作保,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也許真的會被壓制的更慘.正是由于宮廷内的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使姜維在用兵和對人才的選拔上受到了相當的局限.在諸葛亮去世直到費文偉被刺後,姜維對于兵權的執掌大有緩和這重要的四年内,他錯失了不少用兵的機會,更是坐等了自己平生以來最頭疼的敵人-----鄧艾逐漸地成長了起來! 戲文中有句經典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較之姜維,鄧艾是個苦孩子,但是對于為将運籌及行兵,卻有着獨辟蹊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