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的奇迹

關燈
把姜,鄧二人用兵相比較就會發現,姜維的理論知識非常豐富,由于恩師的擡愛,對于兵法的古為今用及陣法應變的"牌"被伯約玩得爛熟,這是放牛出身的鄧艾絕對不及的但是鄧艾由于"幼年失父,素有大志,見高山大澤,辄窺度指畫,何處可以屯兵,何處可以積糧,何處可以埋伏",所以對于地理位置的合理應用的時機,方寸的把握上絕對要勝過姜維!一句話,由于個人經曆和所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導緻兩人對于行兵作戰的诠釋方法大大不同.即兩人的優劣相當"互補",自己的短處恰恰是對手的長處!綜觀九伐中原和六出祁山的戰例,不難發現,九伐中原沒有像六出祁山那樣"半斤八兩",幾乎平局一樣的結果.姜維和鄧艾兩方的戰争不是一方大勝,就是一方大敗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二人自身優劣方面的技能運用所造成的!然而這樣的戰争使得九伐中原對于蜀漢的國力耗損大大超過六出祁山.一樣的大勝大敗,對于魏國來說,雖然算不上小意思,起碼也比蜀漢要輸得起,而蜀漢就是這樣被魏國漸漸拖跨的. 在九伐中原後,姜維無奈中隻好選擇屯田,一是避禍,二是積蓄力量以圖再起而司馬昭顯然不願意讓兵力,心力俱顯疲态的姜維兵團得到喘息的機會.更加上蜀漢宮廷的内亂,姜維此時已有失寵之相,機會可謂難得,便命鐘會,鄧艾分兵攻蜀. 由于姜維在沓中被鄧艾牢牢絆住,鐘會毫不費力地得到了漢中.此時分身乏術的姜維無法作出任何一個更有利于自己的選擇,萬般無奈之下退守劍閣以拒鐘會.這時候的鄧艾已經可以有時間和方寸施展自己的戰略了.而且鐘會得了漢中,無疑是足足地将了鄧艾一軍,也使鄧艾決定走一步"險棋".這是鐘會這種常常研讀兵書的儒将即使想的出來,也用不出來的招數.在鐘會和鄧艾的會晤中,對于鄧艾的計策,他很不以為然,并且在嘲笑着鄧艾的愚蠢,這種舉動恰恰又無形中使鄧艾可以毫無顧忌地針對自己的個性執行部署....... 鄧艾開始走向成功,由于鄧艾的長處使這次行動變的得心應手且順理成章.這陰平小路是蜀漢的地界,而鄧艾的行軍有條不紊,糧草不乏.由此可見由于鄧艾長年煉就的經驗,針對各種地理環境的進攻方式選擇,及給養數量的配備上獨到之處.由于山險地危,首先在選兵上就需要極好的針對性,而鄧艾在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演義>中有-- "艾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這"不穿衣甲"證明了鄧艾的意圖--這是一支防禦力等于零的隊伍,目的就是為了開路,不做他用.可以看出鄧艾對于這條小路沒有攔截的因素揣摩得極端準确. "艾選兵三萬,各帶幹糧繩索進發。

    約行百餘裡,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裡,選三千兵下寨。

    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于巅崖峽谷之中,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裡,皆是無人之地。

    魏兵沿途下了數寨,隻剩下二千人馬。

    "這陰平小路是敵方腹地,鄧艾未曾親臨是肯定的,而他卻可以使下寨的距離和留守人員的均衡性上極其準确.這種對為來經勘察的地形的即時行動能力絕對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鍛煉出來的.正是由于鄧艾自幼煉就的本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才使他在偷度陰平的戰役中占得了上籌! "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鄧艾沒有猶豫,也許他已經想到了各種結果,當然也包括"天絕人之路".但是他此時已經不再顧忌這個地形會給他帶來連他也無法預測的結果.他的選擇隻有跳或不跳,甚至沒有考慮過生或死!他的身先士卒和地形的威脅使每個将士不由得都産生了一種"賭"的沖動......他們成功了.面對着未知的結果,他們都戰勝了自己. 當魏兵從天而降,蜀中的兵将已經真的被這兩千"勢末之弩"的霸氣所震撼,甚至沒有信心去做一些象征性的抵抗.而鄧艾更是在摩天嶺上寫下了自己的傳奇,他的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似乎比天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