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中的哀哥
關燈
小
中
大
,起碼也算得上是殚精竭慮了。
再來說說後主劉禅吧。
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長坂坡在趙雲懷裡連颠當再掉陷坑,又加上劉備邀買人心般地一摔給摧殘成了弱智還是怎麼的,反正除了治國,歪的邪的什麼都會,聽信宦官讒言,自亂家邦是其拿手好戲。
這樣的主子想不倒台就是件很奇怪的事了,終于,姜維被宦官進讒,無奈之下去沓中屯田避禍。
此時,司馬昭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命鄧艾起隴右之兵十幾萬将姜維牢牢絆住在沓中,另一頭又命鐘會引關中之兵三十萬經駱谷直取漢中。
姜維屢次為漢中發表告急,都被宦官黃皓隐匿,終于,陽安關,劍閣相繼失守.這種情況下,姜維明顯慌了手腳,又分兵去救漢中,這邊的鄧艾以一種近乎自殺性質的戰術暗度了陰平峻嶺,取江油而奪涪城。
此時的劉禅變地非常會分析時局,很懂事地開城納印。
這頭,姜維在劍閣一籌莫展,聽說後主投降,估計不被氣死也要被氣丢多半條命。
萬般無奈,又拿出“學院派”的伎倆,詐降鐘會,以圖鹹魚翻身,先是把鐘會大加褒獎,又和他折箭為誓,弄得跟真的似的。
鐘會也早有自立之意,能兵不血刃盡得川中近乎全部的兵力當然是喜不自勝。
按當時鐘會的心态,因該不是很相信姜維的,但是鐘會也不傻,知道姜維對鄧艾很仇視,很有借自己之手報仇的可能(當然也許他不會想到姜維的真正目的是這樣的有挑戰性)。
而自己呢?和鄧艾又是水火不容,一旦鐘會舉事自立,直接在陣前面對的魏國上将就是鄧艾,借姜維兵力除掉鄧艾這個心腹大患也是他所希望的。
那個時代就是相互利用,鐘會就權當借姜維兵力以成事了,他更不會把姜維怎麼着,因為姜維的投降給他自己帶來的利益不是一點半點,所以由于雙方利用的緣故,姜維實現的第一步計劃。
正巧,司馬昭又“醉翁之意不在酒”地傳令鐘會去收鄧艾,顯然,這天上掉下的機會不啻一顆最重的砝碼,真的中了姜維和鐘會的下懷,收了鄧艾,對兩個人都是一種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事情正順着姜維所希望的方向在發展…… 然而此時,事情有了變化,司馬昭欲見鐘會,而且言辭中明顯有了懷疑之意,鐘會慌了神,姜維呢?此時有些害怕“夜長夢多”了,恨不得明天就看着漢室複興,所以此時顯的很不明智,選擇了“硬上”這樣的糊塗戰術,撺掇鐘會詐稱郭太後有遺诏欲讨司馬昭,在筵席上強令諸将畫押讨賊。
諸将攝于鐘會的勢力而違心地一一照辦。
其實這個時候選擇退守西川是上上之策,因為東吳還在,如鐘會退守西川,三足鼎立的局勢依然存在,東吳很清楚,不管幫誰滅了誰,自己都要獨自面對曾經的合作者。
這是東吳并不希望看到的,而且東吳後期沒有什麼動靜,隻是進行一些防禦性質的戰役,就很明确地說明了東吳的治國方針——不過是守土而已,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适合他生存的。
所以他不會貿然出兵去幫任何一方而卷入戰争。
還是那句話,做人怕就怕犯衆怒,終于,紙沒把火包住,事情走露了風聲,姜維,鐘會全部死難。
姜維自己的垂死掙紮也到了結束的時候。
其實姜維的計策很書生氣,就算是和鐘會聯合達到了目的,将來一旦反目,局面就真的比現在好收拾?也許僅僅是換回了一個弱智的君主,而自己在西川又要從頭開始苦苦掙紮吧。
再來說說後主劉禅吧。
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長坂坡在趙雲懷裡連颠當再掉陷坑,又加上劉備邀買人心般地一摔給摧殘成了弱智還是怎麼的,反正除了治國,歪的邪的什麼都會,聽信宦官讒言,自亂家邦是其拿手好戲。
這樣的主子想不倒台就是件很奇怪的事了,終于,姜維被宦官進讒,無奈之下去沓中屯田避禍。
此時,司馬昭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命鄧艾起隴右之兵十幾萬将姜維牢牢絆住在沓中,另一頭又命鐘會引關中之兵三十萬經駱谷直取漢中。
姜維屢次為漢中發表告急,都被宦官黃皓隐匿,終于,陽安關,劍閣相繼失守.這種情況下,姜維明顯慌了手腳,又分兵去救漢中,這邊的鄧艾以一種近乎自殺性質的戰術暗度了陰平峻嶺,取江油而奪涪城。
此時的劉禅變地非常會分析時局,很懂事地開城納印。
這頭,姜維在劍閣一籌莫展,聽說後主投降,估計不被氣死也要被氣丢多半條命。
萬般無奈,又拿出“學院派”的伎倆,詐降鐘會,以圖鹹魚翻身,先是把鐘會大加褒獎,又和他折箭為誓,弄得跟真的似的。
鐘會也早有自立之意,能兵不血刃盡得川中近乎全部的兵力當然是喜不自勝。
按當時鐘會的心态,因該不是很相信姜維的,但是鐘會也不傻,知道姜維對鄧艾很仇視,很有借自己之手報仇的可能(當然也許他不會想到姜維的真正目的是這樣的有挑戰性)。
而自己呢?和鄧艾又是水火不容,一旦鐘會舉事自立,直接在陣前面對的魏國上将就是鄧艾,借姜維兵力除掉鄧艾這個心腹大患也是他所希望的。
那個時代就是相互利用,鐘會就權當借姜維兵力以成事了,他更不會把姜維怎麼着,因為姜維的投降給他自己帶來的利益不是一點半點,所以由于雙方利用的緣故,姜維實現的第一步計劃。
正巧,司馬昭又“醉翁之意不在酒”地傳令鐘會去收鄧艾,顯然,這天上掉下的機會不啻一顆最重的砝碼,真的中了姜維和鐘會的下懷,收了鄧艾,對兩個人都是一種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事情正順着姜維所希望的方向在發展…… 然而此時,事情有了變化,司馬昭欲見鐘會,而且言辭中明顯有了懷疑之意,鐘會慌了神,姜維呢?此時有些害怕“夜長夢多”了,恨不得明天就看着漢室複興,所以此時顯的很不明智,選擇了“硬上”這樣的糊塗戰術,撺掇鐘會詐稱郭太後有遺诏欲讨司馬昭,在筵席上強令諸将畫押讨賊。
諸将攝于鐘會的勢力而違心地一一照辦。
其實這個時候選擇退守西川是上上之策,因為東吳還在,如鐘會退守西川,三足鼎立的局勢依然存在,東吳很清楚,不管幫誰滅了誰,自己都要獨自面對曾經的合作者。
這是東吳并不希望看到的,而且東吳後期沒有什麼動靜,隻是進行一些防禦性質的戰役,就很明确地說明了東吳的治國方針——不過是守土而已,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适合他生存的。
所以他不會貿然出兵去幫任何一方而卷入戰争。
還是那句話,做人怕就怕犯衆怒,終于,紙沒把火包住,事情走露了風聲,姜維,鐘會全部死難。
姜維自己的垂死掙紮也到了結束的時候。
其實姜維的計策很書生氣,就算是和鐘會聯合達到了目的,将來一旦反目,局面就真的比現在好收拾?也許僅僅是換回了一個弱智的君主,而自己在西川又要從頭開始苦苦掙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