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的絕唱
關燈
小
中
大
過了.孫策的話很有味道,除了勉勵孫權,更重要的是要孫權找準自己的位置.可孫權偏偏是個"完美主義者",就是要做到自己哥哥那樣,使自己文武全才更好!所以他總是用為數不多的機會力求證明自己.可事實也一樣證明,他的軍事頭腦真的不太好使,這是急也急不來的......
不過呢,敗了也就敗了,孫權收軍回到濡須口,又從江南調動人馬再戰合淝.這邊曹操也處理完了漢中的事務,領四十萬大軍來救援.孫權面對曹操這樣親征的老手,自然不甘怠慢,聽取了張昭的建議,想趁曹操立足未穩去偷襲劫寨.這時.兩個有過節的将領走到了台前,一個是甘甯,另一個就是和甘甯有殺父之仇的淩統.看看<演義>中的一段描寫---
權乃問帳下曰:“曹操遠來,誰敢當先破敵,以挫其銳氣?”淩統出曰:“某願往。
”權曰:“帶多少軍去?”統曰:“三千人足矣。
”甘甯曰:“隻須百騎,便可破敵,何必三千!” 這段文字顯示了兩個人的作戰理念有着微妙的差異,甘甯顯然比淩統高了一籌!首先,偷襲是一種趁人不備的用兵,有遊擊的性質,對于偷襲方的機動力和速度要求是很高的,淩統的三千人無法和甘甯的一百騎兵去拼速度淩統也許過于注重兵多給對手造成的殺傷力,但對于偷襲這種戰術來說,速度恰倒好處的應用及偷襲行為給對手造成的心理恐懼才是根本其次,在三國這樣的冷兵器時代,借助馬力左右沖突,更改适合大範圍的攻擊,由于對手人多,營廣,騎兵可以發揮馬上長兵器"寸長寸強"的優勢.從這點來看,甘甯在實戰運用和兵種配備上的諸多方面确實高與淩統,不愧為東吳首席大将. 随着淩統站張遼未分勝負,甘甯又把百騎劫營的思想提交給了孫權,孫權見淩統不勝,也答應了甘甯的建議.<演義>中---- 孫權壯之,乃調撥帳下一百精銳馬兵付甯;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賞賜軍士。
甘甯回到營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銀碗斟酒,自吃兩碗,乃語百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請諸公各滿飲一觞,努力向前。
”衆人聞言,面面相觑。
甘甯見衆人有難色,乃拔劍在手,怒叱曰:“我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衆人見甘甯作色,皆起拜曰:“願效死力。
” 不難看出,此時的兵權在孫權的手裡,而且着一百騎兵很可能就是孫權的近衛隊性質的騎兵.所以,甘甯此時相當會做事,見衆人對完成任務的信心有些猶豫,便拔劍在手怒叱曰:“我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這話分量不輕,一是擺明了立場,二來就是對那些孫權身邊的近衛隊說"管你是誰?現在聽我的!"這樣,一百騎兵的士氣就相當有效地凝聚了起來.... 當夜二更,這一百騎兵殺進了曹營,在速度的掩護下,兵刃的殺傷力是有相當程度增大的!而且二更時分,曹兵在光線的限制加上騎兵的速度,很難分清甘甯所部兵力的多寡.這種情況曹兵自亂陣腳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甘甯兵少,所以自己人和自己人相遇的幾率就少,而且自己人都取白鵝翎插于盔上為号,是相對容易分判出來的.而曹軍卻在慌亂中沒有時間去發現敵軍的這些共性!所以在天色和速度的掩護下,甘甯可以盡情殺敵.而曹軍卻要面臨敵我難分的尴尬......<演義>中"那甘甯百騎,在營内縱橫馳驟,逢着便殺"非常巧妙地道出了甘甯的作戰方式---百騎由一處而進,以此為中心相四方擴散,或兩人一隊,或四人一隊,扇面型沖入敵營!這樣的方式進攻,由于對方兵力太多,騎兵們是可以毫無顧忌地做到"來一個砍一個"的.而且這種扇面大開的進攻很容易使曹兵營中造成遍地開花的局面!使曹軍始終找不到吳兵的主力.而吳兵呢,隻需要催馬掄刀.玩命地砍殺眼前的人就可以了這裡也可以看出,甘甯之所以用騎兵,正是考慮到了魏兵衆多,加之倉促應敵,大都來不及上馬,以步戰為主.這樣用騎兵作為進攻手段是很容易分辨敵我的!而且,最後甘甯會以殺到一定時間回到原處集合作為這次行動的收尾,比如以破曉為定,這樣就避免了騎兵失散的可能.這種行動并不容易,既要有主将對于戰争脈搏的把握,又需要手下軍事對于軍事紀律和行動方針的貫徹,所以甘甯成功了,他們都成功了...... 當甘甯的百騎毫發不損地回到了孫權的面前,孫權也許真的懂了戰争的微妙,懂了什麼叫做将才.同時也懂了,有這樣出色的良将,之于戰争,他真的沒有必要去懂的太多......
”權曰:“帶多少軍去?”統曰:“三千人足矣。
”甘甯曰:“隻須百騎,便可破敵,何必三千!” 這段文字顯示了兩個人的作戰理念有着微妙的差異,甘甯顯然比淩統高了一籌!首先,偷襲是一種趁人不備的用兵,有遊擊的性質,對于偷襲方的機動力和速度要求是很高的,淩統的三千人無法和甘甯的一百騎兵去拼速度淩統也許過于注重兵多給對手造成的殺傷力,但對于偷襲這種戰術來說,速度恰倒好處的應用及偷襲行為給對手造成的心理恐懼才是根本其次,在三國這樣的冷兵器時代,借助馬力左右沖突,更改适合大範圍的攻擊,由于對手人多,營廣,騎兵可以發揮馬上長兵器"寸長寸強"的優勢.從這點來看,甘甯在實戰運用和兵種配備上的諸多方面确實高與淩統,不愧為東吳首席大将. 随着淩統站張遼未分勝負,甘甯又把百騎劫營的思想提交給了孫權,孫權見淩統不勝,也答應了甘甯的建議.<演義>中---- 孫權壯之,乃調撥帳下一百精銳馬兵付甯;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賞賜軍士。
甘甯回到營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銀碗斟酒,自吃兩碗,乃語百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請諸公各滿飲一觞,努力向前。
”衆人聞言,面面相觑。
甘甯見衆人有難色,乃拔劍在手,怒叱曰:“我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衆人見甘甯作色,皆起拜曰:“願效死力。
” 不難看出,此時的兵權在孫權的手裡,而且着一百騎兵很可能就是孫權的近衛隊性質的騎兵.所以,甘甯此時相當會做事,見衆人對完成任務的信心有些猶豫,便拔劍在手怒叱曰:“我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這話分量不輕,一是擺明了立場,二來就是對那些孫權身邊的近衛隊說"管你是誰?現在聽我的!"這樣,一百騎兵的士氣就相當有效地凝聚了起來.... 當夜二更,這一百騎兵殺進了曹營,在速度的掩護下,兵刃的殺傷力是有相當程度增大的!而且二更時分,曹兵在光線的限制加上騎兵的速度,很難分清甘甯所部兵力的多寡.這種情況曹兵自亂陣腳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甘甯兵少,所以自己人和自己人相遇的幾率就少,而且自己人都取白鵝翎插于盔上為号,是相對容易分判出來的.而曹軍卻在慌亂中沒有時間去發現敵軍的這些共性!所以在天色和速度的掩護下,甘甯可以盡情殺敵.而曹軍卻要面臨敵我難分的尴尬......<演義>中"那甘甯百騎,在營内縱橫馳驟,逢着便殺"非常巧妙地道出了甘甯的作戰方式---百騎由一處而進,以此為中心相四方擴散,或兩人一隊,或四人一隊,扇面型沖入敵營!這樣的方式進攻,由于對方兵力太多,騎兵們是可以毫無顧忌地做到"來一個砍一個"的.而且這種扇面大開的進攻很容易使曹兵營中造成遍地開花的局面!使曹軍始終找不到吳兵的主力.而吳兵呢,隻需要催馬掄刀.玩命地砍殺眼前的人就可以了這裡也可以看出,甘甯之所以用騎兵,正是考慮到了魏兵衆多,加之倉促應敵,大都來不及上馬,以步戰為主.這樣用騎兵作為進攻手段是很容易分辨敵我的!而且,最後甘甯會以殺到一定時間回到原處集合作為這次行動的收尾,比如以破曉為定,這樣就避免了騎兵失散的可能.這種行動并不容易,既要有主将對于戰争脈搏的把握,又需要手下軍事對于軍事紀律和行動方針的貫徹,所以甘甯成功了,他們都成功了...... 當甘甯的百騎毫發不損地回到了孫權的面前,孫權也許真的懂了戰争的微妙,懂了什麼叫做将才.同時也懂了,有這樣出色的良将,之于戰争,他真的沒有必要去懂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