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的絕唱
關燈
小
中
大
拔牙大家可能都經曆過,對拔牙的人要求穩準狠.不穩的話,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信心上的損失不準的話,就會失去針對性不狠的話,它不下來,這是拔牙的必修課,給虎口拔牙呢?道理幾乎是一樣的,隻是要求膽子更大,目标鎖定得更準,下手要更辣更狠而已......
逍遙津一役确實把孫權和當地的孩子給吓怕了,孩子們聽見張遼的名字不敢啼哭,而孫權呢,大概除了借助牲口比自己還敢玩命的舉動留下了一段佳話以外,幾乎沒有得到什麼.說句老實話,像孫權這樣的君主似乎是不太适合親征的.關于逍遙津的一戰,孫權指揮弱點就很容易暴露.首先:經驗嚴重缺乏,對于治國孫權也許很出色,但是在行兵作戰,他差他哥孫策的東西可不是一點半點.我們來看一段關于逍遙津戰役的描寫-----
&nbsp卻說孫權令呂蒙、甘甯為前隊,自與淩統居中,其餘諸将陸續進發,望合淝殺來。
呂蒙、甘甯前隊兵進,正與樂進相迎。
甘甯出馬與樂進交鋒,戰不數合,樂進詐敗而走。
甘甯招呼呂蒙一齊引軍趕去。
孫權在第二隊,聽得前軍得勝,催兵行至逍遙津北,忽聞連珠炮響,左邊張遼一軍殺來,右邊李典一軍殺來。
孫權大驚,急令人喚呂蒙、甘甯回救時,張遼兵已到。
淩統手下,止有三百餘騎,當不得曹軍勢如山倒。
這段文字就可見一斑了,前邊演義中有"孫權自引十萬大軍,來攻合淝"的叙述,而在張遼大兵逼近孫權時,我們看到的卻隻是"淩統手下,止有三百餘騎"!這兵力的配備不知是按照什麼理念去擺布的,甘甯和呂蒙的先鋒部隊和後援部隊,是十萬減去三百以外的兵力,而中間的孫權部隊卻隻有三百餘騎兵!這是明顯的"銅頭鐵尾豆腐腰",一旦被敵人從兩肋沖破中間,那孫權的部隊是絕對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張遼的攻擊理論安排的太"對症"了,當時樂進詐敗,先鋒部隊沒命地往前趕,取得勝利是先鋒首要的任務,對于中間部隊的顧及自然疏忽,所以甘甯和呂蒙發現孫權的中間部隊被襲擊,再回頭來救,是很麻煩的!一是部隊可能沖的太靠前,"孫權大驚,急令人喚呂蒙、甘甯回救"這句起碼說明,消息的傳達确實是有不小的距離的二是由于冷兵器時代對于速度,兵器的條件以及兵士的作戰意識的統一性有相當大的限制,所以做到有條不紊地回馬救援是很困難的!再者,孫權根本就不知道中間部隊在行兵紅的重要性,就像足球比賽中的中場一樣,那是負責承前啟後的重要樞紐,而孫權呢,像這樣的用兵不但是在開兵法的玩笑,也是在開戰争的玩笑.... 其次,南方人的素質和北方人不同,對于陸戰,就像當年赤壁之戰北人不習慣水戰一樣有着一條微妙的鴻溝,何況是這樣的攻擊戰,一是要求你主動出擊,二是速度要快,這個"速度"包括迅速适應地理,氣候及一切主觀和客觀因素的限制,三是相對于全堆在城樓四周,拔劍張弩的守禦方軍隊,攻擊方的準備是要很充分的對于戰術的安排即要有針對性,有要有殺傷性而"準備的充分"又不能和第二個條件"速度"相沖突.這對于一個戰術統籌者來說是很難的.要求統籌者把這種條件理順,又不能使之相互沖突相當于把數字1---9每兩個數字組成各種不重複的兩位數一樣.說得可能有些過分,但是用兵的道理就是這樣而孫權對于攻擊戰的困難程度顯然估計不足. 再次.作為孫權這樣的君主禦駕親征,對于手下的諸将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牽制---當君主和諸将的作戰理念發生相左時,除了君主自己悔悟以外,任何将領也許都要面對明知是錯誤的還要去執行的尴尬局面.世上沒有多少聞過則喜的人,就更不會是萬人之上的當權者.孫權臨陣經驗的缺乏及應變能力的不足,導緻了逍遙津的敗北. 這是孫權的第二次親征了,兩次的戰績說實話,輸的都挺慘,第一次是損兵折将,賠進了太史慈第二次是讓對手以少勝多.仔細看看<演義>就不難發現孫權非常喜歡親征,這又是為什麼呢?孫權真的喜歡打仗嗎?當然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力求戰勝自己,也是在戰勝自己心中的一個陰影----他的哥哥孫策. 孫策是馬上君主,以小霸王的名字雄貫江東,這一切是孫權看在眼裡,也記在心中的.他确實也是以自己的哥哥為榜樣.孫權的能力在孫策臨死前已經給定了性.演義中的那句"若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對孫權的性格及能力拿捏再準确不
呂蒙、甘甯前隊兵進,正與樂進相迎。
甘甯出馬與樂進交鋒,戰不數合,樂進詐敗而走。
甘甯招呼呂蒙一齊引軍趕去。
孫權在第二隊,聽得前軍得勝,催兵行至逍遙津北,忽聞連珠炮響,左邊張遼一軍殺來,右邊李典一軍殺來。
孫權大驚,急令人喚呂蒙、甘甯回救時,張遼兵已到。
淩統手下,止有三百餘騎,當不得曹軍勢如山倒。
這段文字就可見一斑了,前邊演義中有"孫權自引十萬大軍,來攻合淝"的叙述,而在張遼大兵逼近孫權時,我們看到的卻隻是"淩統手下,止有三百餘騎"!這兵力的配備不知是按照什麼理念去擺布的,甘甯和呂蒙的先鋒部隊和後援部隊,是十萬減去三百以外的兵力,而中間的孫權部隊卻隻有三百餘騎兵!這是明顯的"銅頭鐵尾豆腐腰",一旦被敵人從兩肋沖破中間,那孫權的部隊是絕對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張遼的攻擊理論安排的太"對症"了,當時樂進詐敗,先鋒部隊沒命地往前趕,取得勝利是先鋒首要的任務,對于中間部隊的顧及自然疏忽,所以甘甯和呂蒙發現孫權的中間部隊被襲擊,再回頭來救,是很麻煩的!一是部隊可能沖的太靠前,"孫權大驚,急令人喚呂蒙、甘甯回救"這句起碼說明,消息的傳達确實是有不小的距離的二是由于冷兵器時代對于速度,兵器的條件以及兵士的作戰意識的統一性有相當大的限制,所以做到有條不紊地回馬救援是很困難的!再者,孫權根本就不知道中間部隊在行兵紅的重要性,就像足球比賽中的中場一樣,那是負責承前啟後的重要樞紐,而孫權呢,像這樣的用兵不但是在開兵法的玩笑,也是在開戰争的玩笑.... 其次,南方人的素質和北方人不同,對于陸戰,就像當年赤壁之戰北人不習慣水戰一樣有着一條微妙的鴻溝,何況是這樣的攻擊戰,一是要求你主動出擊,二是速度要快,這個"速度"包括迅速适應地理,氣候及一切主觀和客觀因素的限制,三是相對于全堆在城樓四周,拔劍張弩的守禦方軍隊,攻擊方的準備是要很充分的對于戰術的安排即要有針對性,有要有殺傷性而"準備的充分"又不能和第二個條件"速度"相沖突.這對于一個戰術統籌者來說是很難的.要求統籌者把這種條件理順,又不能使之相互沖突相當于把數字1---9每兩個數字組成各種不重複的兩位數一樣.說得可能有些過分,但是用兵的道理就是這樣而孫權對于攻擊戰的困難程度顯然估計不足. 再次.作為孫權這樣的君主禦駕親征,對于手下的諸将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牽制---當君主和諸将的作戰理念發生相左時,除了君主自己悔悟以外,任何将領也許都要面對明知是錯誤的還要去執行的尴尬局面.世上沒有多少聞過則喜的人,就更不會是萬人之上的當權者.孫權臨陣經驗的缺乏及應變能力的不足,導緻了逍遙津的敗北. 這是孫權的第二次親征了,兩次的戰績說實話,輸的都挺慘,第一次是損兵折将,賠進了太史慈第二次是讓對手以少勝多.仔細看看<演義>就不難發現孫權非常喜歡親征,這又是為什麼呢?孫權真的喜歡打仗嗎?當然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力求戰勝自己,也是在戰勝自己心中的一個陰影----他的哥哥孫策. 孫策是馬上君主,以小霸王的名字雄貫江東,這一切是孫權看在眼裡,也記在心中的.他确實也是以自己的哥哥為榜樣.孫權的能力在孫策臨死前已經給定了性.演義中的那句"若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對孫權的性格及能力拿捏再準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