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江的美談

關燈
世上也許真的有宿命這種東西,當一個人遇到危險時,總是莫名其妙地脫險,而仗義相救的那個人,也許就是你宿命的救星,救人者也許并不欠被救者什麼,也許是出于忠義,也許是身份地位使然,不管怎樣,那些從虎口救人得生者我們都是應該尊敬的,不管有沒有宿命的安排…… 孫權和劉備是相處得最有戲劇性的割據勢力了,對于所謂的聯盟,雙方該做的事情似乎一件也沒有落下,更是從形式上非常完美----聯合兵力,聯姻,同仇敵忾,互通友使……看起來氣氛是如此的和諧。

    可是兩家被地裡又什麼陰謀詭計都使---你賴我一塊地,我就想辦法把你家主子賺到我這邊扣起來叫你還我地盤!你賺我家主子?我讓我家主子把你妹騙過來!!相對于這種本質的聯盟,曹操倒是除了赤壁那場大火以外,沒有落下什麼精神上的牽挂。

    所謂鼎立就根本不存在什麼真正的友好,戰争的定義也不僅僅是那“槍對槍來刀對刀”的兵力較量。

    相對于政治和計謀來說,孫權和劉備的戰争反而是三國中最為頻繁和慘烈的了。

    由于曹操勢力過強,他平時隻需要看着孫劉雙方煞有介事地握手,一副不滅自己勢不罷休的樣子。

    這樣的局勢對于曹魏勢力不但不可怕,反而非常有利!因為兩家的地理位置首先就構不成單獨讓曹操“首尾難顧”的局面,個人認為曹操自從除掉馬騰這個心腹大患之後,也是存在地利這個因素的,即對于孫劉任何一方單獨發動的戰争,曹操都有擊退來犯者的把握。

    而讓曹操“首尾難顧”疲于奔命的唯一可能就是孫劉同時出兵,這樣以來曹操才受到威脅。

    但是話說回來,那個時代是沒有真正的聯盟的,什麼都是以利益為基礎。

    兩方同時出兵,當一方損失的兵力超過将要得到的利益時,該方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這種聯盟的根本意義就是用一些利益使自己的盟友出手相助.而這一點作為曹操來說,一樣可以辦到,而且可以說做得比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得力!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曹操和孫權非常友好地聯合大破劉備軍殺了關羽。

    大家可以注意《演義》中的一段描寫--- 1.“卻說西川百姓,聽知曹操已取東川,料必來取西川,一日之間,數遍驚恐。

    玄德請軍師商議。

    孔明曰:亮有一計。

    曹操自退。

    玄德問何計。

    孔明曰:曹操分軍屯合淝,懼孫權也。

    今我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南向矣。

    ” 2.“懿曰: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據占荊州不還:彼此俱有切齒之恨。

    今可差一舌辯之士,赍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

    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

    操大喜,即修書令滿寵為使,星夜投江東來見孫權。

    ” 這兩段描寫就可見一斑了,劉備割三個城池達到的目的,曹操隻派滿寵開了個空頭支票就辦成了。

    原因就是,經過一系列的心計較量,孫權對于劉備已經根本沒有了起碼的信任,占自己地盤一拖再拖,基本就是個無賴。

    而曹操呢?不過是明着攻打自己.在那種戰争的年代,出于一種"時代本能",對于戰争都是相當理解的,也就是說,孫權在和曹操交往中的警惕性甚至要比和劉備的交際還少些。

    曹操相對于這樣的聯盟對手,又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呢? 随着劉備率兵去取西川,孫權就動了荊州的念頭,想趁劉備不在把荊州奪過來。

    說實話,時機選的不錯。

    因為孫權暫時不會面對曹操的威脅,錦馬超把丞相爺已經弄得夠戗了.而劉備此時的處境也很尴尬。

    當時劉備在葭萌關禦敵,和張魯的仗随時都可能打起來。

    而劉璋這邊已經聽從百官的苦苦勸告,命楊懷高沛緊守白水關。

    這就意味着劉璋對于劉備的感情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以劉備的眼光看,劉璋是個“遲早要成為敵人的朋友”,張魯是個“絕對不會成為朋友的敵人”,孫權此時出兵,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