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命小孩子學詩,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還要加一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沒有這個“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上面的興觀群怨事父事君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少了好些意義了,雖然還不害其為專家。
在另一處孔子又有猶賢博奕之義,孔子何其懂得教育。
他不喜歡那些過着沒有趣味生活的小子。
我個人做小孩時的生活是很有趣味的,因為良辰美景獨往獨來耳聞目見而且還“默而識之”的經驗,乃懂得陶淵明“懷良辰以孤往”這句話真是寫得有懷抱。
即是說“自然”是我做小孩時的好學校也。
恰巧是合乎詩人生活的緣故,乃不合乎科學家,換一句話說,我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對于鳥獸草木都是忘年交,每每沒有問他們的姓名了。
到了長大離鄉别井,偶然記起老朋友,則無以稱呼之,因此十分寂寞。
因此我讀了孔子的話,“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我佩服孔子是一位好教師了。
倘若我當時有先生教給我,這是什麼花,那麼藝術與科學合而為一了,說起來心向往之。
故鄉鳥獸都是常見的,倒沒有不知名之士,好比我喜歡野雞,也知道它就是“山梁雌雉”的那個雉,所以讀“山梁雌雉子路拱之”時,先生雖沒有講給我聽,我自己仿佛懂得“子路拱之”,很是高興,自己坐在那裡躍躍欲試了。
我喜歡水田白鹭,也知道它的名字。
喜歡滿身有刺的猬,偶然看見别的朋友捉得一個,拿了繩子系着,羨慕已極,我害怕螳螂,在我一個人走路時,有時碰着它,它追逐我;故鄉雖不是用“螳螂”這個名字,有它的土名,很容易稱呼它,遇見它就說遇見它了。
現在我覺得莊子會寫文章,他對于螳螂的描寫甚妙,因為我從小就看慣了它的怒容了。
在五祖山中看見松鼠,也是很喜歡的,故鄉也有它的土名,不過結識松鼠時我自己已是高小學生,同了百十個同學一路旅行去的,它已不算是我個人的朋友了。
再說魚,卻是每每不知道它的名字,隻是回來向大人說今天我在河裡看見一尾好魚而已。
後來做大學生讀《莊子》,又是《莊子》!見其說“鯈魚出遊從容”,心想他的魚就是我的魚罷,仿佛無從對證,寂寞而已。
實在的,是莊子告訴我這個魚的名字。
在草木方面,我有許多不知名,都是同我頂要好的。
好比薜荔,在城牆上挂着,在老樹上挂着,我喜歡它的葉子,我喜歡它的果實,我仿佛它是樹上的蓮花——這個印象決不是因為“木蓮”這個名字引起來的,我隻覺得它是以空為水,以靜穆為顔色罷了,它又以它的果實來逗引我,叫我拿它來抛着玩好了。
若有人問我頂喜歡什麼果,我就頂喜歡薜荔的果了,它不能給人吃,卻是給了我一個好形狀。
即是說給了我一個好遊戲,它的名字叫做薜荔,一名木蓮,一直到大學畢業以後才努力追求出來的,說起來未免見笑大方。
還有榖樹,我知道它的名字,是我努力從博學多能躬行君子現在獄中的知堂老人那裡打聽出來的,我小時隻看見它長在橋頭河岸上,我望着那紅紅的果子,真是“其室則迩,其人則遠”,可望而不可即了,因為我想把它摘下來。
在故鄉那時很少有果木的,不比現在到處有橘園,有桃園,有梨園,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我做小孩子除了很少很少的橘與橙,而外不見果樹了。
或者因為如此,我喜歡那榖樹上的幾顆紅果。
不過這個理由是我勉強這麼說,我不懂得我為什麼喜歡它罷了,從現在看來它是沒有什麼可喜歡。
這個令我惆怅。
再說,我最喜歡芭茅,說我喜歡芭茅勝于世上一切的東西是可以的。
我為什麼這樣喜歡它呢?這個理由大約很明白。
我喜歡它的果實好玩罷了,像神仙手上拿的拂子。
這個神仙是鄉間戲台上看的榜樣。
它又像馬尾,我是怎樣喜歡馬,喜歡馬尾呵,正如庾信說的,“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我喜歡它是靜物,我又喜歡它是奔放似的。
我當時不知它是芭茅的果實,隻以芭茅來代表它,後來正在中學裡聽植物學教師講蒲公英,拿了蒲公英果實給我們看,說這些果實乘風飛飄,我乃推知我喜歡芭茅的果實了,在此以前我總想說它是花。
故鄉到處是芭茅做籬笆,我心裡喜歡的芭茅的“花”便在藍天之下排列成一種陣容,我想去摘它一枝表示世間一個大喜歡,因為我守規矩的緣故,我記得我沒有摘過一枝芭茅。
隻是最近戰時在故鄉做小學教師才摘芭茅給學生做标本。
(一九四七年)
沒有這個“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上面的興觀群怨事父事君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少了好些意義了,雖然還不害其為專家。
在另一處孔子又有猶賢博奕之義,孔子何其懂得教育。
他不喜歡那些過着沒有趣味生活的小子。
我個人做小孩時的生活是很有趣味的,因為良辰美景獨往獨來耳聞目見而且還“默而識之”的經驗,乃懂得陶淵明“懷良辰以孤往”這句話真是寫得有懷抱。
即是說“自然”是我做小孩時的好學校也。
恰巧是合乎詩人生活的緣故,乃不合乎科學家,換一句話說,我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對于鳥獸草木都是忘年交,每每沒有問他們的姓名了。
到了長大離鄉别井,偶然記起老朋友,則無以稱呼之,因此十分寂寞。
因此我讀了孔子的話,“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我佩服孔子是一位好教師了。
倘若我當時有先生教給我,這是什麼花,那麼藝術與科學合而為一了,說起來心向往之。
故鄉鳥獸都是常見的,倒沒有不知名之士,好比我喜歡野雞,也知道它就是“山梁雌雉”的那個雉,所以讀“山梁雌雉子路拱之”時,先生雖沒有講給我聽,我自己仿佛懂得“子路拱之”,很是高興,自己坐在那裡躍躍欲試了。
我喜歡水田白鹭,也知道它的名字。
喜歡滿身有刺的猬,偶然看見别的朋友捉得一個,拿了繩子系着,羨慕已極,我害怕螳螂,在我一個人走路時,有時碰着它,它追逐我;故鄉雖不是用“螳螂”這個名字,有它的土名,很容易稱呼它,遇見它就說遇見它了。
現在我覺得莊子會寫文章,他對于螳螂的描寫甚妙,因為我從小就看慣了它的怒容了。
在五祖山中看見松鼠,也是很喜歡的,故鄉也有它的土名,不過結識松鼠時我自己已是高小學生,同了百十個同學一路旅行去的,它已不算是我個人的朋友了。
再說魚,卻是每每不知道它的名字,隻是回來向大人說今天我在河裡看見一尾好魚而已。
後來做大學生讀《莊子》,又是《莊子》!見其說“鯈魚出遊從容”,心想他的魚就是我的魚罷,仿佛無從對證,寂寞而已。
實在的,是莊子告訴我這個魚的名字。
在草木方面,我有許多不知名,都是同我頂要好的。
好比薜荔,在城牆上挂着,在老樹上挂着,我喜歡它的葉子,我喜歡它的果實,我仿佛它是樹上的蓮花——這個印象決不是因為“木蓮”這個名字引起來的,我隻覺得它是以空為水,以靜穆為顔色罷了,它又以它的果實來逗引我,叫我拿它來抛着玩好了。
若有人問我頂喜歡什麼果,我就頂喜歡薜荔的果了,它不能給人吃,卻是給了我一個好形狀。
即是說給了我一個好遊戲,它的名字叫做薜荔,一名木蓮,一直到大學畢業以後才努力追求出來的,說起來未免見笑大方。
還有榖樹,我知道它的名字,是我努力從博學多能躬行君子現在獄中的知堂老人那裡打聽出來的,我小時隻看見它長在橋頭河岸上,我望着那紅紅的果子,真是“其室則迩,其人則遠”,可望而不可即了,因為我想把它摘下來。
在故鄉那時很少有果木的,不比現在到處有橘園,有桃園,有梨園,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我做小孩子除了很少很少的橘與橙,而外不見果樹了。
或者因為如此,我喜歡那榖樹上的幾顆紅果。
不過這個理由是我勉強這麼說,我不懂得我為什麼喜歡它罷了,從現在看來它是沒有什麼可喜歡。
這個令我惆怅。
再說,我最喜歡芭茅,說我喜歡芭茅勝于世上一切的東西是可以的。
我為什麼這樣喜歡它呢?這個理由大約很明白。
我喜歡它的果實好玩罷了,像神仙手上拿的拂子。
這個神仙是鄉間戲台上看的榜樣。
它又像馬尾,我是怎樣喜歡馬,喜歡馬尾呵,正如庾信說的,“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我喜歡它是靜物,我又喜歡它是奔放似的。
我當時不知它是芭茅的果實,隻以芭茅來代表它,後來正在中學裡聽植物學教師講蒲公英,拿了蒲公英果實給我們看,說這些果實乘風飛飄,我乃推知我喜歡芭茅的果實了,在此以前我總想說它是花。
故鄉到處是芭茅做籬笆,我心裡喜歡的芭茅的“花”便在藍天之下排列成一種陣容,我想去摘它一枝表示世間一個大喜歡,因為我守規矩的緣故,我記得我沒有摘過一枝芭茅。
隻是最近戰時在故鄉做小學教師才摘芭茅給學生做标本。
(一九四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