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外篇

關燈
谷,投此鐘以報,無虛日。

    公用是獲濟,間以其餘,易香楮蔬酒供神,邀鄉族人同飲啜,月數會,人益愛樂之。

     重二十五公之戍偏橋,法與妻俱。

    是年庚申,公已七十有四,惟一子。

    同族或憫公老莫養,乞代其子戍,重阻于法。

    于是公之孫一福十公,才九歲,留公側。

    翁孫累然,賴鄉族人饷問無絕。

    明年公卒,鄉人鹹哭曰:“公德我深,何忍其殁,而處忘也。

    ”則來視棺殓,且求地,得吉仙岡,既成兆當葬之日,舉經社壇灌莽,天大雨,因就避。

    向晡雨不止,諸少年因就窆焉。

    比歸已晴。

    長老約诘朝當複遷先所營地,諸少年曰:“仙岡本出吾輩,意喪主歸,未必不更蔔,在彼在此,均之權厝,徒勞何益。

    ”事遂止。

    明年,重二十五公番代歸,攜術士視仙岡良吉,及治社壇為遷葬計。

    樹木開除,地顯朗,山水回互有異,又以術士往視。

    術士曰:“仙岡吉則吉矣,抑此地美甚,葬法不可棄也。

    ”于是亦止。

    後數年,庚午,重二十五公卒,乃葬所謂仙岡嶺者。

    或過二地曰,墓之子孫,據地理說,當文武并顯于世,其期至矣。

    重二十五公戍偏橋之明年,生合州府君。

    其卒也,福十公繼戍,績軍功,升鎮撫。

    其子友琛,正千戶。

    孫铨,升指揮。

    铨叔瀾,自衛學貢,為梁山主簿。

    而吾合州府君,科第起家,太有子若孫,以世其科,克昌厥後,以弗墜。

    然則,地裡之說可信,謂天之所定非耶。

     春作而言曰:吾祖之德遠矣。

    閱代績世,存更變故,宗法廢而世次失,國姓郡望不能免也。

    吾都統三九郎之墓,祭于吾之為後之子孫,而吾不知其為吾何代祖。

    譜無征焉耳矣。

    祖德之庇吾子孫,一世至四世,譜之所載,其無可言乎。

    親盡焉耳矣。

    世遠則親盡,親盡則勢疏,而譜之作于後者,不得詳于前矣。

    先王服制,遠不逾袒纟免;君子世澤,下不逮A33孫;士夫祠祭,上不越高祖。

    而吾今得會吾族群屬于此,得聞吾五世祖之遺德,譜之所未列也,其弗幸矣乎。

    嗚乎!天下之人,有同吾姓者,而吾于同族之人為親。

    同族之人,有同吾遠祖者,而吾于同近祖之人為親。

    然自近而推之遠,則皆出乎一人之身,而未始不皆親也。

    一人之身不可見,而見其丘墓,吾得同守焉,得同祭焉。

    先世有公祠,而吾于此有同會焉。

    所以興吾孝弟之心,而不至途之人相視者,此其地也。

    凡為吾族群屬,豈不愈遠而愈親矣乎。

    萬十九公之德,而鄉人報之如此,非公意之所企也。

    鄉人之事,而天實為之如此,非鄉人意之所及也。

    胤祚盛衰,代有之。

    而積善之家,有餘慶。

    地理家之說,非君子之所容心也。

    重二十五公不克壽,而鎮撫暨合州府君,皆孤童舊起,紹前啟後,日向昌熾,彼蒼之報施不誣如此。

    吾族群屬,其尚知所勉哉?老人曰:“如汝言,幸備書之,以贻諸在坐者。

    ” 嘉靖改元,春以南京兵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

    奏為乞恩辭免改任,容令休緻事:臣先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雲南等處地方,欽蒙升授前職,緣雲南等處巡撫官,例該聽候新官到鎮交代,方許離任,臣節準吏部并兵部咨,遵照于嘉靖元年三月内,與接管巡撫都禦史王啟交代,已行前去南京兵部到任管事間。

    本年五月内,道出湖廣地方,又準吏部咨,為缺官事,該本部等衙門,會推具題,奉聖旨:“何孟春改吏部右侍郎,欽此。

    ”欽遵。

    備咨到臣。

    竊惟諸曹,以吏部居先,夙号六官之長,小宰與天卿為貳,實陪八座之榮。

    缙紳之領袖匪輕,人物之铨衡攸在,若才弗堪于所授,将物議終于不平。

    臣也何人,欲叨茲位。

    聞大橫于龜告,觀昌運之龍飛,幸不棄遺,與加扌文拭,前此之擢,于臣過矣。

    而乃自南移北,由武換文,感大地之深恩,誓丹心而難報。

    據淵冰于非分,累兩足而益危。

    臣曷敢冒承,重贻颠踣,伏望亟收殊渥,俯察愚忱。

    或聽将原職歸休故鄉,或仍假舊官俟缺,他日所有劇司高選,留儲清識異林,庶幾上無亻替賞之嫌,下免素餮之責雲雲。

     春自弱冠登第,今二毛。

    仕途間,星轺風帆,去離故鄉,違遠京師,西南北遠或萬餘裡,七八千裡;近數千裡,千數百裡。

    或連歲出,或出以數歲後又出。

    曾效昔人于役志,陸有《萬裡鞭》,水有《在舟錄》,紀之。

    而千數、百裡而近者,不與焉。

    嘉靖甲申,廷诤大禮,以吏侍調南工,舟中偶觀《吳草廬集》驿舟之書,雲:“官辦驿舟,一日或一易,或再易、三易。

    其易也,得一舟,設飾完美,從者辄喜;遇敝惡,辄愠。

    舟難美,所寓止一二時、三四時,久則半日,一宿去之矣;惡亦如是,奚以喜愠為也。

    喜者非有益于己,愠非有損也。

    而一時之情,自不能以不然。

    人之寓此世,亦猶此舟,多者百餘年,少者數十年,驟革數遷何常,而乃以目前之所值,移其胸中,為喜愠,何也?”春撫之怅然。

    予前此《萬裡鞭》所指,及《在舟錄》,大都出使事。

    而間關轉徙,不敢不奉嚴程,皆有之。

    其榮也,持節佩符,旌旗夾道,蕃登鹿軒,膺坐龍門;其艱難也,豺虎叢中,鲸鲵波上,寸跻丈落,厄不得前,而今皆陳迹也。

    至外所接之,人工逢迎,而忍慢玩者,塵土矣。

    其足追思滿一笑乎。

    春茲行老矣。

    曆炎涼,非一時,豈肯與世更相較計。

    獨念并春廷诤時,諸君有被谪者,有谪戍者,有不幸杖而死者,有幸而緻仕去者。

    水陸困頓,當何如。

    而春特用左遷,仍舊銜不廢任用,獨承汪恩而南,非大幸乎?吳書“人寓此世百餘年、數十年”之雲,舉人一生雲耳。

    百餘年、數十年,盡一生中所值,目前事假來而忽往者,又何足喜愠之有乎。

    吳書驿舟,時九月二十五日,已過新安驿。

    春書時,是月日亦已過新安驿,然所雲已過者,彼北而吾南也。

     春調南京工部左侍郎之三年,為嘉靖五年丙戌。

    十一月内,奏為患病陳情乞恩求退事:“臣學術迂疏,性資愚戆,少通朝籍,蚤妄意於驅馳,中被家艱,晚方叨于任使。

    犬馬豈能必報,涓埃惟願少裨。

    荷乾坤覆載之仁,有罪不加于至死;蒙雨露沾濡之澤,無才猶錄以備員。

    居三品、曆兩京者九年。

    佐六卿、專一銜者四任。

    何幸優間之地,久容屍素之臣。

    福已過,而災生。

    年當衰,而病作。

    若不亟求休退,必将重緻颠危。

    故陳力當止于不能,而修身貴複于不遠。

    大易著為明訓,周任亦有是言。

    如蒙伏望矜其始終,賜以骸骨,俾克延于殘晷,得歌詠于太平。

    ”事下吏部,覆奏雲雲。

    至次年丁亥二月内,奉聖旨:“何孟春既有病,準回原籍調理。

    欽此。

    ” 東坡與侄書: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峥嵘,朵色絢爛。

    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近世劉文安公定之言,為文必先博而後約。

    若收斂太早,則其地無所容。

    蓋得東坡此意。

    西涯先生嘗以告吾鄉華伯瞻。

    及見春文,又以語春。

    春中年來,涯翁謂人曰:“子元文章,旁引博喻,不可窮诘。

    學既贍,而筆力又勝之。

    吾所患于子元者,與患他人者異矣。

    ”今日觀《麓堂集·華伯瞻墓志》及《保齊文集序》,不覺慘然久之。

    《保齊集序》雲:“某奉诏受業,獲聆緒論,為文必博先而約後。

    譬之山焉,必出雲雨,産寶玉,生林木禽獸,而朽株糞壤亦雜乎其間,斯足以為嶽,為鎮。

    譬之水焉,必吞吐日月,藏蓄魚龍,變現蛟蜃,而污泥氵蜀潦來而不辭,受之而無所不容,斯足以為江,為河,為海。

    古之所謂大家者,皆然也。

    若句鍛字煉,探之而有窮,取之而無複餘者,不過為孤峰絕澗而止,惡足以成其大哉。

    ”是言也,翁七十之年而所以序保齊之文,而不忘者,少年之所聞也。

    趨約之道,翁之老而就實,而所以惠于吾徒者,又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