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外篇

關燈
以大統為名,而積分猶授時之數。

    況授時曆法,以至元辛巳為曆元,至洪武甲子,積一百四年,以曆法推之,得三億七千六百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五分。

    經雲:‘大約七十年而差一度,每歲差一分五十秒。

    ’辛巳至今,年遠數盈,漸差天度,拟合脩改。

    臣今以洪武甲子歲前冬至,為大統曆元,推演得授時曆,辛巳閏準分,二十四萬二千五十分。

    洪武甲子閏分,一十八萬二千七十分一十八秒。

    授時曆辛巳氣準分,五十五萬六百分。

    洪武甲子氣準分,五十五萬三百七十五分。

    授時曆辛已轉準分,一十三萬二百五分。

    洪武甲子轉準分,二十萬九千六百九十分。

    授時曆辛巳交準分,二十六萬三百八十八分。

    洪武甲子交準分,一十一萬五千一百五分八秒。

    蓋七政之源,有遲疾逆順,伏見不齊。

    其理深奧,實難推演。

    聞磨勘司令王道享,有師郭伯玉者,精明九數之理,若得此人,推大統曆法,庶幾可成一代之制。

    蓋天道無端,惟數可以推其機。

    天道至妙,因數可以明其理。

    是理因數顯,數從理出。

    故理數可相倚,而不可相違也。

    ”書奏,上是其言,征之。

     二十六年,欽天監監副李德芳言:“故元至元辛巳為曆元,上推往古,每百年長一日,每百年消一日,永久不可易也。

    今監正元統,改作洪武甲子曆元,不用消長之法。

    考得春秋曆,獻公十五年戊寅歲,距至元辛巳,一千一百六十三年。

    以辛巳為曆元,推得天正冬至,在甲寅日夜子初三刻,與當時實測數相合。

    洪武甲子元正,上距獻公戊寅歲,二千二百六十一年。

    推得天正冬至,在己未日午正三刻,比辛巳為元,差四日六時五刻。

    有此不合,今當用至元辛巳為元,及消長之法,方合天道。

    ”疏奏,元統複言:“臣所推甲子曆元,實與舊法相合,略無差缪,故敢上聞。

    ”上曰:“二統皆難憑,隻驗七政交會行度無差者為是。

    ”自是,欽天監造曆,以洪武甲子為曆元,仍依舊法推算,不用捷法。

     春往使陝西,至洮、岷間,夜聞雨雹甚久。

    次早,以詢館人,雲“昨夜下大白雨”。

    彼處雹曰“白雨”,又曰“硬頭雨”,無言雹者。

    昔宋紹興十七年,臨安雨雹,太學屋瓦皆碎,學官申朝廷修,諱言雹,遂稱“硬雨”。

    彼土人所雲,亦有自哉。

     夏南熱,冬北寒,天時地氣古今所同。

    正德七年冬,燕趙河朔之地燠如,而江淮風雪特甚。

    南至洞庭,水緩流處,冰有至尺厚者。

    昔六朝梁,遣明少遐宴魏使崔︱,︱曰:“今歲奇寒,江淮亦冰。

    ”七年之事,可為異矣。

     正德十二年九月,武宗幸陽和城。

    二十七日方獵,天雨冰雹,軍士有死者。

    及夜,又有星墜之異。

    明日,駕赴大同。

    又明日,達賊以衆圍陽和。

    向無二異,上意未遽回,乃知天之仁愛深矣。

     《河圖括地象》曰: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裡,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裡。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東西二萬二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七百五十裡;使豎亥步,自北極至于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裡。

    《山海經》、《管子書》皆雲:地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出水者八千裡,受水者八千裡。

    《屍子》曰:此太極之内,有君長之地也。

    我朝輿地之廣,縱一萬九百裡,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

    其東西南北,水陸驿站,裡分至到之數,具載《寰宇通衢》,其延袤大略,則如此矣。

    四夷之驿不與焉。

    於戲盛哉! 陳後山謂,穎中田理,有橫有立。

    立土不可稻,為其不停水也。

    春西使時,見山陝間民,緣路因岸而穴居者。

    問之土人,亦謂此惟橫土,可而為之居,則耐久;若逢立土,即坍塌也。

     太祖平一天下,有北都意。

    嘗禦謹身殿,親策問廷臣,曰:“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虜,比南京如何?”翰林脩撰鮑頻對曰:“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今百年地氣,天運已盡,不可因也。

    今南京興王之地,宮殿已完,不必改圖。

    《傳》曰:‘在德不在險也。

    ’”永樂中,太宗定鼎于北,及震殿之災,群臣有言不宜者,多藉口尚纟之議,可謂不知變已。

     唐殿庭間種花柳,觀杜詩可知。

    宋朝惟植槐楸,郁然有嚴毅氣象。

    朱子嘗言之。

    國家當陽,殿庭間并無栽植,兩京皆同。

    京都傍皇城内沿種柳樹,禦河左右乃有松柏,若圓殿五松,瓊花島諸柏,皆金元舊物。

    前代宮殿、樓閣、門阙,命名立号多欠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