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離開都城,于當年四月乘順風從合浦發船以來,一直杳無音信。
是途中遇難了,還是到日本之後就被留置在當地了?其間的事無人知曉。
一行中還有作為譯語郎的高麗人徐贊,另外十幾名水手也都是高麗人。
從他們離開那年開始,宰相們每次聚會都會屢次提及,但不知何時起,他們出現在話題中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雖然都很關心他們是否安全,但再關心也沒什麼用。
這一天,杜世忠一行人的事情罕見地又被宰臣們重新提及了。
若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避免高麗被攤派上日本再征的任務的話,那就取決于宣谕日本使一行回國後傳達的遠隔風濤的那個小島國的态度了。
隻要日本宣誓服屬于元,派使者前來呈遞降表,那再征日本的事情就會立刻煙消雲散的。
修建艦船的命令會被撤銷,征東都元帥會被解任,高麗現在面臨的國難就會像潮水一樣遠遠退去。
這件事一度成為話題之後,忠烈王和金方慶也不得不開始琢磨起這種可能性來。
或許明天就會發生呢,誰知道。
這段時間高麗一直以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作為國家的守護符,有什麼為難的事都去她面前訴說,現在唯有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世忠平安回國、以及回國之後聽聽他們傳達了什麼内容這件事上了。
隻是與依靠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相比,杜世忠的事情更加顯得不靠譜。
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是确切無疑的忽必烈的女兒,她的下嫁也是鐵一般的事實,現在就作為忠烈王妃住在元成殿裡。
這麼确切的事都沒能拯救國難,把希望寄托在杜世忠一行人身上就更靠不住了。
因此,宰臣們雖然對杜世忠一行的情況一直議論紛紛,但誰也不說什麼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之類的話。
大家隻是嘴裡說說而已,與不說相比,總覺得心裡會踏實一些。
七月四日,關于兵船建造一事,中書省下達了更為詳細的指示,同時,為了表達高麗一方的訴求,趙仁規、印侯兩人作為使者赴元。
緊随其後,七月二十四日,密直副使[42]李尊庇、将軍鄭仁卿兩人出使元朝。
這次赴元的使者帶去的上書文的内容如下: &mdash&mdash前次之使者趙仁規等申啟修造船楫事,并請勿令元帥府監督。
元帥茶丘與高麗有隙,百姓皆怨。
若使監督,民必驚疑逃散,未易濟事,乞善奏天聰。
八月初,高麗的君臣們寄予最後希望的杜世忠一行的消息傳到了都城。
說是從合浦屯所歸來的杜世忠一行三十人中的艄公上佐、引海[43]一沖等四人已經到了合浦。
隔了兩天之後,由屯所的官員跟着的四個歸國的人就進入了都城。
他們都衣衫褴褛,蒼老了許多,問其年齡後知道,都是三十多歲的人。
據他們所說,一行人于四年前的四月初從合浦出發,四月十五日到達長門室津,在被留置在那裡期間,五名使節被送到了鐮倉,九月七日在那裡被處斬了。
隻有上佐等四人得以幸免逃回。
四人所說的差異很大,各說各話,但其他人赴日那年就全被問斬一事可以認定是事實。
負責詢問的官員為上佐、一沖等人設了座位,讓他們坐下來說,但四人就像商量好了一樣站起身來,眼睛掃視着四周,嘴裡還喋喋不休,似乎覺得自己随時可能會被殺。
時值夏末,無數的汗水從四人曬黑的臉龐淌到脖子上。
王讓郎将池瑄帶着上佐等人赴元上奏事情的原委。
池瑄從開京出發的同時,一支由十幾名元使組成的隊伍進入了都城。
他們是負責前來檢查高麗所擁有的武器的。
為了接收關于建造舟艦的詳細指令而先期入朝的趙仁規、印侯二人于八月中旬回國。
高麗的請求一個都沒被批準,要建造的舟艦數量依然是九百艘。
從八月末到九月初,召開了幾次宰樞會議,其結果是,高麗要立即舉國投入舟艦建造的工作。
忠烈王将都指揮使派至慶尚、全羅兩道負責舟艦建造,同時把負責征召工匠役夫的計點使[44]分派到忠清、慶尚、全羅、西海、東界、交州等諸道。
高麗忽然又再度被卷入了舉國再征日本的大風暴中。
在全國一片慌亂之中,從元派來的造船監督官、戶郎[45]答那、掌書記 [46]哈巴那兩人帶着幾十個官員入國來了。
兩位元使進到都城谒見了忠烈王之後,立刻在王族廣平公的指引下趕赴造船據點慶尚、全羅兩道。
忠烈王忙于接待元使。
答那、哈巴那送走幾天後,視察站驿[47]的使者又在都城現身了。
新出現的全國幾十個地點的木材運出地,好幾個大大小小的造船所,還有征召工匠、役夫的番所&hellip&hellip高麗必須修築把它們連接起來的道路,還必須在街上設置無數的站驿。
和前次戰役不同,高麗全國的人和土地都一天天地朝着同一個目标逐漸地被組織、被改造着。
這一年的二月,臨幸上都的忽必烈在那裡滞留了八個月後,于八月二日返回了燕都。
之後于八月十三日召見了宋将範文虎。
這
是途中遇難了,還是到日本之後就被留置在當地了?其間的事無人知曉。
一行中還有作為譯語郎的高麗人徐贊,另外十幾名水手也都是高麗人。
從他們離開那年開始,宰相們每次聚會都會屢次提及,但不知何時起,他們出現在話題中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雖然都很關心他們是否安全,但再關心也沒什麼用。
這一天,杜世忠一行人的事情罕見地又被宰臣們重新提及了。
若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避免高麗被攤派上日本再征的任務的話,那就取決于宣谕日本使一行回國後傳達的遠隔風濤的那個小島國的态度了。
隻要日本宣誓服屬于元,派使者前來呈遞降表,那再征日本的事情就會立刻煙消雲散的。
修建艦船的命令會被撤銷,征東都元帥會被解任,高麗現在面臨的國難就會像潮水一樣遠遠退去。
這件事一度成為話題之後,忠烈王和金方慶也不得不開始琢磨起這種可能性來。
或許明天就會發生呢,誰知道。
這段時間高麗一直以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作為國家的守護符,有什麼為難的事都去她面前訴說,現在唯有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世忠平安回國、以及回國之後聽聽他們傳達了什麼内容這件事上了。
隻是與依靠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相比,杜世忠的事情更加顯得不靠譜。
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是确切無疑的忽必烈的女兒,她的下嫁也是鐵一般的事實,現在就作為忠烈王妃住在元成殿裡。
這麼确切的事都沒能拯救國難,把希望寄托在杜世忠一行人身上就更靠不住了。
因此,宰臣們雖然對杜世忠一行的情況一直議論紛紛,但誰也不說什麼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之類的話。
大家隻是嘴裡說說而已,與不說相比,總覺得心裡會踏實一些。
七月四日,關于兵船建造一事,中書省下達了更為詳細的指示,同時,為了表達高麗一方的訴求,趙仁規、印侯兩人作為使者赴元。
緊随其後,七月二十四日,密直副使[42]李尊庇、将軍鄭仁卿兩人出使元朝。
這次赴元的使者帶去的上書文的内容如下: &mdash&mdash前次之使者趙仁規等申啟修造船楫事,并請勿令元帥府監督。
元帥茶丘與高麗有隙,百姓皆怨。
若使監督,民必驚疑逃散,未易濟事,乞善奏天聰。
八月初,高麗的君臣們寄予最後希望的杜世忠一行的消息傳到了都城。
說是從合浦屯所歸來的杜世忠一行三十人中的艄公上佐、引海[43]一沖等四人已經到了合浦。
隔了兩天之後,由屯所的官員跟着的四個歸國的人就進入了都城。
他們都衣衫褴褛,蒼老了許多,問其年齡後知道,都是三十多歲的人。
據他們所說,一行人于四年前的四月初從合浦出發,四月十五日到達長門室津,在被留置在那裡期間,五名使節被送到了鐮倉,九月七日在那裡被處斬了。
隻有上佐等四人得以幸免逃回。
四人所說的差異很大,各說各話,但其他人赴日那年就全被問斬一事可以認定是事實。
負責詢問的官員為上佐、一沖等人設了座位,讓他們坐下來說,但四人就像商量好了一樣站起身來,眼睛掃視着四周,嘴裡還喋喋不休,似乎覺得自己随時可能會被殺。
時值夏末,無數的汗水從四人曬黑的臉龐淌到脖子上。
王讓郎将池瑄帶着上佐等人赴元上奏事情的原委。
池瑄從開京出發的同時,一支由十幾名元使組成的隊伍進入了都城。
他們是負責前來檢查高麗所擁有的武器的。
為了接收關于建造舟艦的詳細指令而先期入朝的趙仁規、印侯二人于八月中旬回國。
高麗的請求一個都沒被批準,要建造的舟艦數量依然是九百艘。
從八月末到九月初,召開了幾次宰樞會議,其結果是,高麗要立即舉國投入舟艦建造的工作。
忠烈王将都指揮使派至慶尚、全羅兩道負責舟艦建造,同時把負責征召工匠役夫的計點使[44]分派到忠清、慶尚、全羅、西海、東界、交州等諸道。
高麗忽然又再度被卷入了舉國再征日本的大風暴中。
在全國一片慌亂之中,從元派來的造船監督官、戶郎[45]答那、掌書記 [46]哈巴那兩人帶着幾十個官員入國來了。
兩位元使進到都城谒見了忠烈王之後,立刻在王族廣平公的指引下趕赴造船據點慶尚、全羅兩道。
忠烈王忙于接待元使。
答那、哈巴那送走幾天後,視察站驿[47]的使者又在都城現身了。
新出現的全國幾十個地點的木材運出地,好幾個大大小小的造船所,還有征召工匠、役夫的番所&hellip&hellip高麗必須修築把它們連接起來的道路,還必須在街上設置無數的站驿。
和前次戰役不同,高麗全國的人和土地都一天天地朝着同一個目标逐漸地被組織、被改造着。
這一年的二月,臨幸上都的忽必烈在那裡滞留了八個月後,于八月二日返回了燕都。
之後于八月十三日召見了宋将範文虎。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