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籠罩狀。

    于是衆悉呼曰:“天後遣救至矣。

    ”須臾,船身直趨向岸,一礁石透入船腹,不動亦不沉。

    因令解杉闆小舟下水,捧诏節陸續登岸,同舟二百餘人舉慶更生,皆雲皇上洪福所庇。

     舟到姑米港,谒廟行香,獻“願大能成”四字扁額。

    其對聯雲:“神為德其盛乎。

    呼吸回天登彼岸。

    臣何力之有也。

    忠誠若水證平生。

    ”以答神贶。

    方颠播時,使者虔告天後,若默佑平安,當為神乞請封号,并于冊封之年,明頒谕祭。

    至是具奏,請加封谕祭。

    上命部議。

    部查天後亦稱海神,康熙十九年,敕封海神天妃為“孚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

    ”二十年,福建提臣萬正色以天後著靈具奏,诏封“妙靈昭應仁慈天後。

    ” 五十九年,檢讨海寶冊封,奏請春秋緻祭。

    乾隆二年,閩督奏稱:守備陳元美在洋遇風,禱天後獲安。

    奉旨加封“福佑群生” 四字。

    今應如所奏。

    奉旨:“加‘誠感鹹護’四字。

    并書明封号,即于怡山院天後宮舉行祭事。

    ” 乾隆丙辰為高宗登極首科,館選多至六十七人。

    名臣如蔡相國新、曹尚書秀先、秦尚書蕙田、金總憲德瑛、仲總憲永檀、鶴總督年、鐘總督音皆出其中,可謂盛矣。

     會稽傅玉笥王露,康熙乙未翰林。

    歸田四十年,以著述自娛,年逾八旬,尚能揮翰。

    乾隆初年,上眷注舊臣,恩加宮允。

     儒林榮之。

     江甯燕子矶宏濟寺僧默默,于乾隆辛未年恭迎聖駕。

    上問其年,奏雲一百二歲。

    上笑曰:“和尚還有二十年壽。

    ”随賜紫衣。

    默默謝恩而出。

    乾隆二十年乙亥竟圓寂矣,方信天語之成谶。

     謝侍郎道承嘗引疾乞休以養母,人問何不奏終養而奏病耶。

     曰:“為人子養可也,聞終字便傷心耳。

    ”其《憶母詩》雲:“兒來前,自堯經今凡幾年。

    兒可記,自堯經今凡幾帝。

    兒時應對稍逡巡,母怒變色旋喝嗔。

    陳箧遜志學人責,稽古胡不如婦人。

    籲嗟!母言在耳,兒顔猶泚。

    安得我母常嗔?兒常泚? 于今勸學無聞矣。

    “讀此詩而不勸于孝勵于學者,非人情矣。

     陳句山兆侖,雍正庚戌進士。

    乾隆初薦舉入翰林,官至順天府尹。

    生平和易近人,人有才美,愛不去口。

    有以詩文請質者,備極獎借,故人樂親之。

    書法蘭亭,取意簡遠。

    梁侍講同書雲:“本朝不以書名而書必傳者,陳文簡公元龍及句山先生兩人而已。

    ” 齊次風召南,雍正己酉副貢。

    乾隆初薦舉入翰林,官至禮部侍郎。

    少穎敏,讀書十行俱下。

    目光炯炯,能矚一二十裡。

     嘗登杭州鳳凰山,視隔江西興渡,人皆曆曆可辨。

    應征北上,谒某邑宰,留宿署中。

    見架上有異書八冊,借觀竟夕,天明還之。

    主人訝其閱之速,詢之則一一成誦矣。

    為閣學時,高宗得古鏡于甯古塔,未詳款式,問朝臣,莫有對者。

    齊引證書史,羅列具奏,天顔大悅,謂左右曰:“是不愧博學鴻詞矣。

    ”沈文悫公德潛嘗因奏言天台石梁之奇,高宗詢及齊。

    對曰:“荒山硗确,不足以勞聖駕。

    ”人訝其率易,然可見其伉直也。

    後因上書房退直歸,馬驚墜地破腦,目睛眩轉,神魂飛越。

    蒙古醫生以牛腦實之,即用生牛皮冒首,使真氣聚而不洩,且遍體椎撲,使十二經脈複具本初,三百六十五骨節各還部位。

    三日而知痛,五日而知饑,不三月而能起立。

    然生平所讀書不能記憶隻字,前後如兩人雲。

     回文詩,詩家以為小道,罕有為之者。

    如張月槎漢《秋夜》一首雲:“煙深卧閣草凝愁,冷夢驚回幾樹秋。

    懸壁四山雲上下,隔簾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飛鴻雁,皎皎光寒靜鬥牛。

     前路客歸螢點點,邊城夜火似星流。

    “字字熨貼,巧合自然,豈複庸手所能為。

     仁和錢相人琦應丁巳會試,公車将發,友人吳某治酒餞行。

     至則不見酒肴,而主人有愧色。

    怪而诘之,曰:“寒家素有狐仙,今日已治具,忽被攝去。

    奈何?”錢戲曰:“主人惜費而托故于狐耶?”吳窘甚,邀客往廚下驗之。

    爨火未熄,毛血之屬尚存,而肴核全失。

    錢大呼曰:“我有一言奉問,此去若能登第,狐仙還我酒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