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疆域與政區
關燈
小
中
大
。
十八年,由陝西四川行省(至元十七年罷王相府後置)分置中興、甘州二行省分治河西之地。
二十二年,罷甘州行省,立甘肅等處宣慰司,隸中興行省。
二十三年,複立甘州行省,自此又稱甘肅行省;二十四年,罷中興行省,以中興府隸甘州行省①。
三十一年,立行分省于甯夏府路(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路為甯夏府路)。
元貞元年,罷甯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
省治甘州。
統7路,2州;路轄州5。
轄境包括今甘肅、甯夏,以及内蒙古西部。
遼陽行省中統元年,立北京(今内蒙古甯城縣西)等路宣撫司;二年,分置開元(今遼甯開原)等處宣撫司,尋仍隸北京。
二年末,罷北京宣撫司,留開元宣撫司。
三年,置北京宣慰司;次年,罷開元宣撫司。
至元元年,始立行省于北京;二年,罷北京行省,仍立宣慰司以控制東北諸州郡。
三年,置東京、廣甯、開元等路宣撫司(治開元)分領遼東地。
六年,立行省于東京(今遼甯遼陽);八年,移治北京①。
十五年,罷北京行省,改立宣慰司;開元宣撫司亦改為宣慰司。
二十三年二月,廷議以東北地區諸王所部雜處,宣慰司位輕,不足鎮禦,乃罷北京、開元宣慰司,立東京等處行省;同年七月罷,恢複北京、鹹平(開元)宣慰司。
二十四年十月,因乃顔叛亂,廷臣以東京(遼陽)等處“人心不安,宜立省以撫綏之”,又立遼陽等處行省,統遼東、遼西諸路,遂為定制。
省治遼陽,大德至延祐間曾一度治懿州(今遼甯阜新東北)。
統8路②、1府、1州;路轄州11。
本省東部所轄為女直(又①《元史·百官志》謂“二十三年徙置中興省于甘州,立甘肅行省”。
此據《本紀》。
①《元史·世祖紀》:至元八年七月,以國王頭辇哥行尚書省事于北京、遼東等路。
②《元史·地理志》作7路,其中東甯路以高麗西京置,至元二十七年還高麗,見《高麗史·地理志》;又,遼陽省屬泰州,延祐二年升為泰甯府,三年升路,泰定中賜諸王買奴為封地,《元史·地理志》列于中書省屬路中;延祐四年,于亦乞列思驸馬昌王封邑懿州地分置甯昌府,尋升路,為同部驸馬甯昌郡王封稱“女真”)、水達達、兀者、吉烈迷諸部落,其境廣袤,東瀕海,南至長白山,東北抵黑龍江口奴兒幹地,置若幹萬戶府千戶府或總管府。
全省轄境包括今遼甯、吉林、黑龍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區,烏蘇裡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地區。
河南行省中統初,置河南宣撫司,尋改宣慰司。
至元二年,命平章政事趙璧行省事于南京(汴梁)、河南府(洛陽)、大名等路,蓋為處理李璮亂後罷世侯、置牧守等事宜的臨時派遣。
至元五年,為準備攻宋,始立河南等路行省。
十年,罷行省,置荊湖、淮西二行樞密院,分掌攻宋軍事;置河南宣慰司掌地方政務,并負責二行院軍需。
二十八年十二月,以沿河以南、大江以北為中原腹心,其地沖要,需置省以控治之,乃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開封)。
次年正月,遂罷河南宣慰司,以汴梁、河南、襄陽、南陽、歸德諸路、府并隸行省,又劃湖廣省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所轄江北部分并割湖廣省轄德安、漢陽、信陽益之)、江淮省屬淮西道宣慰司(并割湖廣省轄蕲州、黃州二路益之)及淮東道宣慰司歸之。
統12路,7府,1州;路、府轄州34,路、府、州轄縣182。
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今湖北江陵)、淮東道宣慰司(治揚州);其淮西道宣慰司大德三年罷。
轄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江北地區。
雲南行省憲宗三、四年,滅大理國,盡取其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俘其王段興智。
憲宗封興智為“摩诃羅嵯”(梵語:“大王”),使仍統領其舊土,置宣撫使監之,并設立十九個萬戶府及諸千戶分治其地。
興智死,弟段苴日繼任。
中統元年,置大理總管;四年,置元帥府于大理,段氏權力漸被削奪。
至元四年,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統轄雲南全境,并立大理等處行六部掌政務。
七年,都元帥寶合丁毒殺忽哥赤。
平亂後,另遣宗王鎮之,分三十七部為三路,各置總管、達魯花赤。
十年,以賽典赤為平章政事行省雲南,次年莅任,遂立雲南等處行省,治善闡(改為中慶路,即鴨池城,今昆明)。
諸萬戶、千戶、百戶均先後改置為路、府、州、縣。
其後,在先後征服的廣南西路、元江、車裡、金齒、八百媳婦諸部及征緬中所得之地又設置了若幹路、府,皆隸雲南行省。
轄境廣袤,統40路、13府(含邊境諸甸軍府、元帥府等);路轄府4,轄州55,縣32。
分置烏撒烏蒙宣慰司(治烏撒路,今貴州威甯)、羅羅斯宣慰司(治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曲靖等路宣慰司(治曲靖路,今雲南曲靖)、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治臨安路,今雲南通海)、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治大理路,今雲南大理),及麗江、廣南西路、威楚開南等宣撫司。
轄境包括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貴州和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部分地區。
湖廣行省至元十年,元軍取襄、樊,立荊湖行樞密院鎮襄陽。
十一年,邑,《志》亦列為中書省屬路。
此二路地原在遼陽省境,《經世大典·站亦》泰州與甯昌站均為遼陽省所轄驿站,未見改屬記載,故應仍屬遼陽省。
改為行中書省,指揮攻宋軍事,是為軍前行省。
同年十二月,取鄂州,行省丞相伯顔統大軍東下,留右丞阿裡海牙等分省于鄂州,規取荊湖諸地,又稱鄂州行省。
十二年,阿裡海牙取宋荊湖北路首府江陵,奏請命大臣置省領之,遂以中書右丞廉希憲行省于江陵,稱荊湖行省,或荊南行省(江陵舊為荊南府)、江陵行省;阿裡海牙還駐鄂州,仍行省,主攻宋軍事。
其年冬,阿裡海牙移軍進取荊湖南路,十三年初,克潭州(今長沙),署省治之(又稱荊湖南路行中書省);六月,複立行省于鄂州。
十八年,由陝西四川行省(至元十七年罷王相府後置)分置中興、甘州二行省分治河西之地。
二十二年,罷甘州行省,立甘肅等處宣慰司,隸中興行省。
二十三年,複立甘州行省,自此又稱甘肅行省;二十四年,罷中興行省,以中興府隸甘州行省①。
三十一年,立行分省于甯夏府路(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路為甯夏府路)。
元貞元年,罷甯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
省治甘州。
統7路,2州;路轄州5。
轄境包括今甘肅、甯夏,以及内蒙古西部。
遼陽行省中統元年,立北京(今内蒙古甯城縣西)等路宣撫司;二年,分置開元(今遼甯開原)等處宣撫司,尋仍隸北京。
二年末,罷北京宣撫司,留開元宣撫司。
三年,置北京宣慰司;次年,罷開元宣撫司。
至元元年,始立行省于北京;二年,罷北京行省,仍立宣慰司以控制東北諸州郡。
三年,置東京、廣甯、開元等路宣撫司(治開元)分領遼東地。
六年,立行省于東京(今遼甯遼陽);八年,移治北京①。
十五年,罷北京行省,改立宣慰司;開元宣撫司亦改為宣慰司。
二十三年二月,廷議以東北地區諸王所部雜處,宣慰司位輕,不足鎮禦,乃罷北京、開元宣慰司,立東京等處行省;同年七月罷,恢複北京、鹹平(開元)宣慰司。
二十四年十月,因乃顔叛亂,廷臣以東京(遼陽)等處“人心不安,宜立省以撫綏之”,又立遼陽等處行省,統遼東、遼西諸路,遂為定制。
省治遼陽,大德至延祐間曾一度治懿州(今遼甯阜新東北)。
統8路②、1府、1州;路轄州11。
本省東部所轄為女直(又①《元史·百官志》謂“二十三年徙置中興省于甘州,立甘肅行省”。
此據《本紀》。
①《元史·世祖紀》:至元八年七月,以國王頭辇哥行尚書省事于北京、遼東等路。
②《元史·地理志》作7路,其中東甯路以高麗西京置,至元二十七年還高麗,見《高麗史·地理志》;又,遼陽省屬泰州,延祐二年升為泰甯府,三年升路,泰定中賜諸王買奴為封地,《元史·地理志》列于中書省屬路中;延祐四年,于亦乞列思驸馬昌王封邑懿州地分置甯昌府,尋升路,為同部驸馬甯昌郡王封稱“女真”)、水達達、兀者、吉烈迷諸部落,其境廣袤,東瀕海,南至長白山,東北抵黑龍江口奴兒幹地,置若幹萬戶府千戶府或總管府。
全省轄境包括今遼甯、吉林、黑龍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區,烏蘇裡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地區。
河南行省中統初,置河南宣撫司,尋改宣慰司。
至元二年,命平章政事趙璧行省事于南京(汴梁)、河南府(洛陽)、大名等路,蓋為處理李璮亂後罷世侯、置牧守等事宜的臨時派遣。
至元五年,為準備攻宋,始立河南等路行省。
十年,罷行省,置荊湖、淮西二行樞密院,分掌攻宋軍事;置河南宣慰司掌地方政務,并負責二行院軍需。
二十八年十二月,以沿河以南、大江以北為中原腹心,其地沖要,需置省以控治之,乃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開封)。
次年正月,遂罷河南宣慰司,以汴梁、河南、襄陽、南陽、歸德諸路、府并隸行省,又劃湖廣省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所轄江北部分并割湖廣省轄德安、漢陽、信陽益之)、江淮省屬淮西道宣慰司(并割湖廣省轄蕲州、黃州二路益之)及淮東道宣慰司歸之。
統12路,7府,1州;路、府轄州34,路、府、州轄縣182。
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今湖北江陵)、淮東道宣慰司(治揚州);其淮西道宣慰司大德三年罷。
轄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江北地區。
雲南行省憲宗三、四年,滅大理國,盡取其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俘其王段興智。
憲宗封興智為“摩诃羅嵯”(梵語:“大王”),使仍統領其舊土,置宣撫使監之,并設立十九個萬戶府及諸千戶分治其地。
興智死,弟段苴日繼任。
中統元年,置大理總管;四年,置元帥府于大理,段氏權力漸被削奪。
至元四年,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統轄雲南全境,并立大理等處行六部掌政務。
七年,都元帥寶合丁毒殺忽哥赤。
平亂後,另遣宗王鎮之,分三十七部為三路,各置總管、達魯花赤。
十年,以賽典赤為平章政事行省雲南,次年莅任,遂立雲南等處行省,治善闡(改為中慶路,即鴨池城,今昆明)。
諸萬戶、千戶、百戶均先後改置為路、府、州、縣。
其後,在先後征服的廣南西路、元江、車裡、金齒、八百媳婦諸部及征緬中所得之地又設置了若幹路、府,皆隸雲南行省。
轄境廣袤,統40路、13府(含邊境諸甸軍府、元帥府等);路轄府4,轄州55,縣32。
分置烏撒烏蒙宣慰司(治烏撒路,今貴州威甯)、羅羅斯宣慰司(治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曲靖等路宣慰司(治曲靖路,今雲南曲靖)、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治臨安路,今雲南通海)、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治大理路,今雲南大理),及麗江、廣南西路、威楚開南等宣撫司。
轄境包括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貴州和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部分地區。
湖廣行省至元十年,元軍取襄、樊,立荊湖行樞密院鎮襄陽。
十一年,邑,《志》亦列為中書省屬路。
此二路地原在遼陽省境,《經世大典·站亦》泰州與甯昌站均為遼陽省所轄驿站,未見改屬記載,故應仍屬遼陽省。
改為行中書省,指揮攻宋軍事,是為軍前行省。
同年十二月,取鄂州,行省丞相伯顔統大軍東下,留右丞阿裡海牙等分省于鄂州,規取荊湖諸地,又稱鄂州行省。
十二年,阿裡海牙取宋荊湖北路首府江陵,奏請命大臣置省領之,遂以中書右丞廉希憲行省于江陵,稱荊湖行省,或荊南行省(江陵舊為荊南府)、江陵行省;阿裡海牙還駐鄂州,仍行省,主攻宋軍事。
其年冬,阿裡海牙移軍進取荊湖南路,十三年初,克潭州(今長沙),署省治之(又稱荊湖南路行中書省);六月,複立行省于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