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業、畜牧業
關燈
小
中
大
勝種稻”②。
反映出蔬菜在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大為提高。
王祯《農書》中列有三十餘種蔬菜,并記述了栽培技藝。
③書中雖講葵為百菜之主,“今南北皆有之”,但沒有具體叙述,可能已為菘(即白菜)所取代。
宋《圖經本草》提到揚州有一種菘“葉圓而大”,又有牛肚菘“葉最大”,并說菘“今南北皆有之”。
明确講到白菜的是元陶宗儀《南村辍耕錄》,說“揚州至正丙申、丁酉間(1356&mdash1357)兵燹之餘,城中屋址,遍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
另一廣泛種植的蔬菜是蘿蔔。
王祯《農書》說蘿蔔“在在有之&rsquo。
《農桑輯要》中對蘿蔔的整地、施肥、播種、澆灌、窖藏等有具體的記述。
總之,這一時期葉菜類、根菜類、果菜類、筍、菌等各項蔬食的生産技藝已相當精細,野菜也已為人們所注意。
王祯《農書》等還記述了一些特殊栽培法,以用馬糞為熱源栽培韭黃。
在冬季,挖掘韭根,移藏于地屋中,培以馬糞。
這種方法栽培的韭葉,“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它可以“比常韭易利數倍,北方甚珍之”①。
這是與屋内升火增溫不同的生産韭黃的方式,是這一時期的一項重要園藝技術發明。
王祯《農書》中還記載了風障栽培韭菜的方法:就原韭畦,用秫稭夾防風籬障,遮擋北風,以改變韭畦的小氣候,提高地溫、氣溫。
至春,韭芽可以早出。
它已蘊含了現今風障陽畦保護蔬菜種植的主要内容。
《務本新書》中還提到一種整枝打葉、控制蔬菜生長發育的經驗,說在茄子“初開花,斟酌窠數,削去枝葉,再長晚茄”。
西瓜的留蔓條、去餘蔓、掐除餘花等技藝②對後世也有重要意義。
果樹栽培管理和嫁接技術這時期有不少有價值的創造。
王祯《農書》提出了一些果樹以枝條萌芽狀态為掌握宜栽期的經驗标準,如棗雞口、槐兔目、桑蝦蟆眼、榆負瘤等。
截去果木主根,在南方高寒地方種桔柚和北方寒冷地區種植果樹以及拒霜雪、耐苦寒、防蟲害等方面的技術比以前也有所發展。
王祯《農書》說“凡桑果,以接博為妙,一年後,便可獲利”,把嫁接看作生産技術中容易見到經濟效果的措施。
并且從原則上論述了接穗、砧木的選用要求,強調工具必須齊備,技藝要精熟,時間掌握要嚴格。
書中還講①王結:《文忠集》卷六。
②舒嶽祥:《阆風集》卷三。
③王祯:《農書·百谷譜》“蓏屬”、“蔬屬”。
①王祯:《農書·百谷譜》。
②王祯:《農書·百谷譜》。
到六種嫁接法①,其中身接、根接、枝接為古老的嫁接方式,而靥接(相當現在的嵌芽接)、搭接(相當現在的舌接)、皮接(相當現在的腹接)則是此時期的創新。
溫革《分門瑣碎錄》所說的“脫果法”,即采取壓條法,是于八月間以牛糞和土包在結果樹枝條的鶴膝處,狀如大杯,用紙袋覆裹,麻皮纏繞,任其開花結果;第二年秋,試拆一包檢視,如果生根,則切斷本根另埋土中。
此法是果樹無性繁殖方面的一項創造。
宋元以來杭嘉湖地區開始成為我國東南最大的蠶桑基地。
在栽桑技術方面,《蠶桑輯要》和王祯《農書》對桑樹嫁接技術均作了總結,是我國現存古農書中關于桑樹嫁接技術最完整的記載。
在《齊民要術》以後六七百年間,桑樹栽培技術有了迅速發展和提高。
一是桑樹嫁接法由三種發展為六種②;二是魯桑南移至杭嘉湖地區後,在當地通過自然選擇和人為選擇,形成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新品種&mdash&mdash湖桑③;三是對桑樹的病蟲害防治有了一定的認識④。
在養蠶技術方面的成就:一是民間對蠶的良種選留更為重視,《務本新書》說:“養蠶之法,繭種為先..開簇時,須擇近上向陽或在繭草上者,此乃強良好繭”。
二、對蠶卵的選擇作用已從單純的“浴卵”防治增健的角度,進而從蠶卵生理方面考慮擇優,于臘八至立春冬季最寒冷季節把蠶種放在室外承受風霜熬煉,此即所謂“天浴”,是很有意義的創新①。
第三,《農桑輯要》把元代以前民間的養蠶經驗總結概括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字訣”:“十體”即寒、熱、饑、飽、稀、密、眠、起、緊、慢(謂飼時緊慢也)(《務本新書》);“三光”是看蠶體皮色變化來确定養蠶技術處理的一個概括;“八宜”則概括了應注意蠶的飼養環境全過程(《韓氏直說》),“三稀”即下蛾、上箔、入簇(《蠶經》);“五廣”即一人、二桑、三屋、四箔、五簇(《蠶經》)。
對蠶病發生的環境誘因,已經掌握了一般規律:“寒而驟熱,則黃軟多病”(《士民必用》);“蠶食濕葉,多生瀉病。
食熱葉則腹結頭大尾尖”(《士民必用》);蠶兒受饑則“氣弱而生病,亦眠遲而繭薄也”(《農桑輯要》)。
王祯《農書·農器圖譜》中對養蠶常用器具繪出了較精緻的圖形,使我們得以了解古代養蠶工具的全貌。
“曲薄”或稱“蠶箔”,南方則用“蠶篚”(蠶筐),為盛蠶的主要工具;“蠶槌”是支架曲薄的木架;蠶盤與蠶架,盤也為盛蠶器,架為擱盤之用,為長江以南蠶區的創制;蠶網和蠶杓,網罩于盤上,杓為勻蠶、勻葉器,也都為南方勞動人民的創新。
此外,書中還介紹了簇具、繭甕、繭籠、缫車等工具。
①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②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③《齊民四術·郡縣農政》。
④《農桑輯要》引《農桑要旨》,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①《農桑輯要·浴連》夾注。
元代的農書自耶律楚材建議改變“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野以為牧地”的政策後,元朝統治者轉而采取了興辦水利,勸課農桑,刊刻傳布農書等措施,所以元朝建國雖然不到一百年,但在農學上還是取得了較大成就,留傳下了《農桑輯要》、王祯《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部著名的農書。
《農桑輯要》為元朝司農司官頒的綜合性大型農書。
據王磐至元十年所寫序,本書至遲已于此年編寫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農書。
元政府先後刊印了一萬部,頒發給地方各級管農事的官員。
今本《農桑輯要》出自《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将七卷《輯要》并為二卷,《四庫全書》館輯出時,仍分七卷。
今本《農桑輯要》的簡目為:卷一,典訓、耕墾;卷二,播種(即農作物栽培各論);卷三,栽桑;卷四,養蠶;卷五,瓜菜、果實;卷六,竹木、藥草;卷七,孳畜(包括家畜、家禽、魚、蜜蜂,末附歲用雜事)。
全書6萬字,體系完備,規模較大,引用典籍繁多,一律标明來曆,注重實用。
是書内容蠶桑占有較大分量,對于苎麻、棉花的推廣種植,尤為重視,除了詳述其栽種技術,并批判了過分強調風土不宜,障礙新引進作物傳播的唯風土說。
大德八年(1304),元政府下令有關部門刊刻王祯所著的《農書》。
王祯,山東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曾任旌德(今安徽旌德縣)、永豐(今江西廣豐縣)等縣縣尹。
該書自序作于皇慶二年(1313)。
《王祯農書》總計三十七集①,十三萬餘言,插圖二百八十餘幅。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農桑通訣》,可以說是農業總論,開端首列農事起本、牛耕起本、蠶事起本;接着是本論十六篇:授時、地利、孝弟力田、墾耕、耙耢、播種、鋤治、糞壤、灌溉、勸助、收獲、蓄積、種植(種桑及材木、果實)、畜養(養馬、牛、羊、豬、雞、鵝、魚、蜜蜂)、蠶缫、祈極。
《百谷譜》,包括谷屬(兩集)、蓏屬、蔬屬(兩集)、果屬(三集)、竹木、雜類(所收都是經濟作物)、飲食類并附備荒論。
《農器圖譜》,分二十門:田制、耒耜、锸、錢镈、铚艾、杷扒、蓑笠、蓧蒉、杵臼、倉廪、鼎釜、舟車、灌溉、利用(主要是利用水做動力),■麥、蠶缫、蠶桑、織纴、纩絮、麻苎,末附雜錄(二目:一是法制長生屋,一是造活字印書法)。
不僅有圖,并說明構造和用法。
《農桑衣食撮要》,元延祐元年(1314)成書。
作者魯明善,維吾爾族人。
此書系他在壽春郡(今安徽壽縣)任監察官時編寫的,為農家曆書性質的農書。
全書分為十二個月,每月列舉應操作的農事。
涉及範圍很廣,包括農作物、蔬、果、竹木、畜牧、蠶桑、養蜂等,兼及農産品加工、貯藏和釀造,逐條說明怎樣做法,适合于一般農家實際應用,其中有造酪、曬幹酪、①王祯:《農書》,王毓瑚校,農業出版社1981年版。
造酥酒法,顯然系受到遊牧民族飲食的影響。
除以上三部重要農書外,另有幾部獸醫書,流傳不久即散失。
《田家五行》及“拾遺”是專講江南氣象預測、占候的,也有一些關于稻、麥開花特點的記述資料。
第三節 元代農業的恢複、發展與衰敝 農業的恢複、發展由于“重農”舉措得力,元代初期在土地開發、水利興修以及經濟作物的推廣栽培諸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一派恢複與發展的良好勢頭。
反映元代前期這種面貌的記載非常豐富,有些地區繁盛興旺的景象甚至非常突出,如陝西泾汾地區在蒙金之際的狀況是“蓁莽榆棘,連雲蔽日”,“千裡蕭條”,“人迹幾絕”,經過招撫,民衆“稍稍歸集,■蕪挽犁,漸就耕業”,然而“初皆食草實,衣故書紙”。
墾殖之後,出現“馬牛羊豕,日加蕃息,公私儲蓄,例緻豐饒”(《隴右金石錄·元重修王母官碑》)的景象。
另一條材料證實了這種景象并非虛言:“晉地厚而氣深,田凡一歲三藝而三熟。
少施以糞力,恒可以不竭。
引汾水而溉,歲可以無旱。
其地之上者,畝可以食一人。
民又勤生力業,當耕之時,虛(墟)裡無閑人,野樹禾,牆下樹桑,庭有隙地,即以樹菜茹麻枲,無尺寸廢者。
故其民皆足于衣食,無甚貧乏。
家皆安于田裡,無外慕之好”①。
宋元之際的兩淮大片地區,人煙斷絕,“荒城殘堡,蔓草頹垣,狐狸嘯聚其間”,六七十年後,人們見到的景象是“生聚之繁,田疇之辟,商旅之奔湊,穰穰于視昔遠矣!”②元代初期農業生産的恢複與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大批荒廢土地通過種種途徑得到開發。
其中屯田是開發填實大批荒閑土地的主要措施,此項行動大概始于成吉思汗稱汗後的十一至十三年(在阿魯歡地區興辦稱海屯田③),中原地區大概始于十六年(由木華黎部将興辦固安屯田)。
開始是随營立屯,解決軍需,忽必烈時逐步成為重農措施的一項組成部分,發展成遍及全國的規模空前的屯田。
到大德年間,全國屯田有一百二十餘處①,二十萬頃左右,約占全國墾田數的三分之一②。
屯田分兩大系統,中央所屬樞密院、大司農與宣徽院屯田,多在腹裡地區。
地方所屬有各行省屯田,有經略使司、提舉司統領或路、府、州、縣所轄屯田,再有僻遠地區的一些屯田點。
“大抵芍陂、洪澤、甘、肅、瓜、沙,①餘阙:《青陽先生文集》卷三《梯雲莊記》。
②孔齊:《至正直記》卷四《鐘山王氣》;陸文圭:《牆東類稿》卷十二《故武德将軍吳侯墓志銘》;楊翮:《佩玉齋類稿》卷二,《含山縣題名記》。
③《元史》卷一二○《鎮海傳》;許有壬:《圭塘小稿》卷十《鎮海神道碑》。
①《元史》卷一○○《兵志》三《屯田》記為九十餘處,此據《元史》卷二○《成宗紀》三。
②屯田數梁方仲先生統計為十七萬四千八百餘頃(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乙編《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賦概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他依據的是《元史·兵志》所列數目,缺漏之處自然很多,故萬國鼎先生認為當在二十萬頃以上,這個估計當更接近于真實;全國墾田數也參照萬先生的估計(萬國鼎:《金元之田制》,《金陵學報》2卷第1期)。
因昔人之制,其地利蓋不減于舊;和林既西、四川等地則因地之宜肇為之,亦未嘗遺其利焉。
至于雲南、八番、海南、海北雖非屯田之所,而以為蠻夷腹心之地,則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
”(《元史·兵志三》)地域分布之廣,前所未有。
北面除和林、稱海之外,更遠有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的謙州屯田,西南面深入到雲南、廣西邊遠地帶;東北的肇州屯田萬戶府達黑龍江江口,高麗境内也有十多處屯田;南面遠及海南、海北。
内地河南行省為數居首,次為腹裡地區,所謂“天下無不可屯之兵,無不可耕之地矣!”(《元史·兵志三》)另一類開發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這一帶地勢低窪,土地肥沃,河湖港汊密集,南北朝時期已顯示出明顯的經濟活力,逐步成為全國的主要糧倉和财賦之區,因而人民趨之若鹜,人口密度很高,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也很突出。
經過長期努力,勞動人民逐步摸索出一些開發土地的特殊形式。
王祯《農書》對這些形式作了系統總結,其中有“築土作圍”而成的圍田(圩田與此相類),有在海邊塗泥之上種植稗草而受斥鹵,“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的塗田,有“似圍而小”的櫃田,有用木材相縛,其上積土,浮于水面,可得“速收之效”的架田(葑田)。
圍田、圩田、沙塗田等經營形式,宋元時代因多施行于湖泊地區,所以也往往泛稱湖田、湖地。
以此類形式經營、開發土地,大緻始于北宋,南宋形成高潮,元代繼續盛行。
如松江曹夢炎,占澱山湖大半湖田,達九十三圍、數萬畝之多,積粟百萬石,北人稱“富蠻子”①。
文宗賜給權臣燕鐵木兒嘉興、平江、江陰地區的蘆場蕩山和在沙塗沙地地帶的圩田,達五百餘頃。
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帶,因河水“涸露”而形成“水泊淤地”,稱為“黃河退灘地”,多為權豪搶占,其數量也相當可觀。
水利建設的成就亦較可觀。
《元史》歸納與農業有關的主要建設項目有:導渾河、疏灤水、浚冶河、障滹沱,疏陝西之三白,洩江湖之淫潦(主要指浙西水利工程,見下),立捍海之橫塘(指浙江鹽官州捍海石塘)(《元史·河渠志一》)。
此外還有許多重大項目未被列入,如中統年間在太行山下開浚大河四道,成廣濟渠,附近五縣農田三千餘頃均獲其利(《元史·河渠志二》)。
至元元年,郭守敬會同張文謙在西夏故地修複中興州(治今甯夏銀川市)的唐末、漢延二渠及西夏故境内其他水渠,“計溉田九萬餘頃”②。
二十六年起朵兒赤又用三年時間在中興“塞黃河九口,開其三流”,使“賦額增倍”(《元史·朵兒赤傳》)。
至元十六年,王志謹于今陝西戶縣、周至兩縣交界處引澇水開長渠二百餘裡,使沿岸地區“了無幹旱之患”(薛友諒:《開澇水記》)。
遊顯曾在襄陽“複鐵構壅湍水為渠”,“溉稻田千數百頃”①。
①長谷真逸:《農田餘話》上。
②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伏》,載《元文類》卷五○。
①程钜夫:《江淮行省平章遊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二二。
烏古孫澤任海南海北廉訪使時,浚故湖,築大堤,“得良田數千頃,瀕海廣瀉,并為膏土”(《元史·烏古孫澤傳》)。
趙世延在四川修都江堰,“民尤便之”(《元史·趙世延傳》)。
張立道任大理等處巡行使,曾為昆明池洩洪排水,并“得壤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史·張立道傳》)。
武宗時,哈剌哈孫行省和林,“浚古渠,溉田數千頃”(《元史·哈剌哈孫傳》)。
衢州(治今浙江衢縣)總管朱景周修複黃堰,溉田數萬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十七《碑志》十一)。
興修水利的高潮主要在世祖、成宗兩代,此後亦續有修浚,有的工程用工高達一百數十萬,如黃河于世祖、成宗、仁宗、文宗時多次決口,工役屢興,至正九年(1349)采用都漕運使賈魯“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以複故道”之策,十一年,發動十五萬民工,二萬士兵,為時七個月左右,達到預期目的(《元史·河渠志三》)。
太湖流域的蘇、湖、常、秀是财賦所出之地,但地勢低窪,衆水注入太湖,水澇則須導水入海,但湖河港汊之間,權勢占為農田,圍田又比比皆是,一有水澇,湖水渲洩受阻,統一二十多
反映出蔬菜在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大為提高。
王祯《農書》中列有三十餘種蔬菜,并記述了栽培技藝。
③書中雖講葵為百菜之主,“今南北皆有之”,但沒有具體叙述,可能已為菘(即白菜)所取代。
宋《圖經本草》提到揚州有一種菘“葉圓而大”,又有牛肚菘“葉最大”,并說菘“今南北皆有之”。
明确講到白菜的是元陶宗儀《南村辍耕錄》,說“揚州至正丙申、丁酉間(1356&mdash1357)兵燹之餘,城中屋址,遍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
另一廣泛種植的蔬菜是蘿蔔。
王祯《農書》說蘿蔔“在在有之&rsquo。
《農桑輯要》中對蘿蔔的整地、施肥、播種、澆灌、窖藏等有具體的記述。
總之,這一時期葉菜類、根菜類、果菜類、筍、菌等各項蔬食的生産技藝已相當精細,野菜也已為人們所注意。
王祯《農書》等還記述了一些特殊栽培法,以用馬糞為熱源栽培韭黃。
在冬季,挖掘韭根,移藏于地屋中,培以馬糞。
這種方法栽培的韭葉,“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它可以“比常韭易利數倍,北方甚珍之”①。
這是與屋内升火增溫不同的生産韭黃的方式,是這一時期的一項重要園藝技術發明。
王祯《農書》中還記載了風障栽培韭菜的方法:就原韭畦,用秫稭夾防風籬障,遮擋北風,以改變韭畦的小氣候,提高地溫、氣溫。
至春,韭芽可以早出。
它已蘊含了現今風障陽畦保護蔬菜種植的主要内容。
《務本新書》中還提到一種整枝打葉、控制蔬菜生長發育的經驗,說在茄子“初開花,斟酌窠數,削去枝葉,再長晚茄”。
西瓜的留蔓條、去餘蔓、掐除餘花等技藝②對後世也有重要意義。
果樹栽培管理和嫁接技術這時期有不少有價值的創造。
王祯《農書》提出了一些果樹以枝條萌芽狀态為掌握宜栽期的經驗标準,如棗雞口、槐兔目、桑蝦蟆眼、榆負瘤等。
截去果木主根,在南方高寒地方種桔柚和北方寒冷地區種植果樹以及拒霜雪、耐苦寒、防蟲害等方面的技術比以前也有所發展。
王祯《農書》說“凡桑果,以接博為妙,一年後,便可獲利”,把嫁接看作生産技術中容易見到經濟效果的措施。
并且從原則上論述了接穗、砧木的選用要求,強調工具必須齊備,技藝要精熟,時間掌握要嚴格。
書中還講①王結:《文忠集》卷六。
②舒嶽祥:《阆風集》卷三。
③王祯:《農書·百谷譜》“蓏屬”、“蔬屬”。
①王祯:《農書·百谷譜》。
②王祯:《農書·百谷譜》。
到六種嫁接法①,其中身接、根接、枝接為古老的嫁接方式,而靥接(相當現在的嵌芽接)、搭接(相當現在的舌接)、皮接(相當現在的腹接)則是此時期的創新。
溫革《分門瑣碎錄》所說的“脫果法”,即采取壓條法,是于八月間以牛糞和土包在結果樹枝條的鶴膝處,狀如大杯,用紙袋覆裹,麻皮纏繞,任其開花結果;第二年秋,試拆一包檢視,如果生根,則切斷本根另埋土中。
此法是果樹無性繁殖方面的一項創造。
宋元以來杭嘉湖地區開始成為我國東南最大的蠶桑基地。
在栽桑技術方面,《蠶桑輯要》和王祯《農書》對桑樹嫁接技術均作了總結,是我國現存古農書中關于桑樹嫁接技術最完整的記載。
在《齊民要術》以後六七百年間,桑樹栽培技術有了迅速發展和提高。
一是桑樹嫁接法由三種發展為六種②;二是魯桑南移至杭嘉湖地區後,在當地通過自然選擇和人為選擇,形成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新品種&mdash&mdash湖桑③;三是對桑樹的病蟲害防治有了一定的認識④。
在養蠶技術方面的成就:一是民間對蠶的良種選留更為重視,《務本新書》說:“養蠶之法,繭種為先..開簇時,須擇近上向陽或在繭草上者,此乃強良好繭”。
二、對蠶卵的選擇作用已從單純的“浴卵”防治增健的角度,進而從蠶卵生理方面考慮擇優,于臘八至立春冬季最寒冷季節把蠶種放在室外承受風霜熬煉,此即所謂“天浴”,是很有意義的創新①。
第三,《農桑輯要》把元代以前民間的養蠶經驗總結概括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字訣”:“十體”即寒、熱、饑、飽、稀、密、眠、起、緊、慢(謂飼時緊慢也)(《務本新書》);“三光”是看蠶體皮色變化來确定養蠶技術處理的一個概括;“八宜”則概括了應注意蠶的飼養環境全過程(《韓氏直說》),“三稀”即下蛾、上箔、入簇(《蠶經》);“五廣”即一人、二桑、三屋、四箔、五簇(《蠶經》)。
對蠶病發生的環境誘因,已經掌握了一般規律:“寒而驟熱,則黃軟多病”(《士民必用》);“蠶食濕葉,多生瀉病。
食熱葉則腹結頭大尾尖”(《士民必用》);蠶兒受饑則“氣弱而生病,亦眠遲而繭薄也”(《農桑輯要》)。
王祯《農書·農器圖譜》中對養蠶常用器具繪出了較精緻的圖形,使我們得以了解古代養蠶工具的全貌。
“曲薄”或稱“蠶箔”,南方則用“蠶篚”(蠶筐),為盛蠶的主要工具;“蠶槌”是支架曲薄的木架;蠶盤與蠶架,盤也為盛蠶器,架為擱盤之用,為長江以南蠶區的創制;蠶網和蠶杓,網罩于盤上,杓為勻蠶、勻葉器,也都為南方勞動人民的創新。
此外,書中還介紹了簇具、繭甕、繭籠、缫車等工具。
①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②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③《齊民四術·郡縣農政》。
④《農桑輯要》引《農桑要旨》,王祯:《農書·農桑通訣》。
①《農桑輯要·浴連》夾注。
元代的農書自耶律楚材建議改變“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野以為牧地”的政策後,元朝統治者轉而采取了興辦水利,勸課農桑,刊刻傳布農書等措施,所以元朝建國雖然不到一百年,但在農學上還是取得了較大成就,留傳下了《農桑輯要》、王祯《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部著名的農書。
《農桑輯要》為元朝司農司官頒的綜合性大型農書。
據王磐至元十年所寫序,本書至遲已于此年編寫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農書。
元政府先後刊印了一萬部,頒發給地方各級管農事的官員。
今本《農桑輯要》出自《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将七卷《輯要》并為二卷,《四庫全書》館輯出時,仍分七卷。
今本《農桑輯要》的簡目為:卷一,典訓、耕墾;卷二,播種(即農作物栽培各論);卷三,栽桑;卷四,養蠶;卷五,瓜菜、果實;卷六,竹木、藥草;卷七,孳畜(包括家畜、家禽、魚、蜜蜂,末附歲用雜事)。
全書6萬字,體系完備,規模較大,引用典籍繁多,一律标明來曆,注重實用。
是書内容蠶桑占有較大分量,對于苎麻、棉花的推廣種植,尤為重視,除了詳述其栽種技術,并批判了過分強調風土不宜,障礙新引進作物傳播的唯風土說。
大德八年(1304),元政府下令有關部門刊刻王祯所著的《農書》。
王祯,山東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曾任旌德(今安徽旌德縣)、永豐(今江西廣豐縣)等縣縣尹。
該書自序作于皇慶二年(1313)。
《王祯農書》總計三十七集①,十三萬餘言,插圖二百八十餘幅。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農桑通訣》,可以說是農業總論,開端首列農事起本、牛耕起本、蠶事起本;接着是本論十六篇:授時、地利、孝弟力田、墾耕、耙耢、播種、鋤治、糞壤、灌溉、勸助、收獲、蓄積、種植(種桑及材木、果實)、畜養(養馬、牛、羊、豬、雞、鵝、魚、蜜蜂)、蠶缫、祈極。
《百谷譜》,包括谷屬(兩集)、蓏屬、蔬屬(兩集)、果屬(三集)、竹木、雜類(所收都是經濟作物)、飲食類并附備荒論。
《農器圖譜》,分二十門:田制、耒耜、锸、錢镈、铚艾、杷扒、蓑笠、蓧蒉、杵臼、倉廪、鼎釜、舟車、灌溉、利用(主要是利用水做動力),■麥、蠶缫、蠶桑、織纴、纩絮、麻苎,末附雜錄(二目:一是法制長生屋,一是造活字印書法)。
不僅有圖,并說明構造和用法。
《農桑衣食撮要》,元延祐元年(1314)成書。
作者魯明善,維吾爾族人。
此書系他在壽春郡(今安徽壽縣)任監察官時編寫的,為農家曆書性質的農書。
全書分為十二個月,每月列舉應操作的農事。
涉及範圍很廣,包括農作物、蔬、果、竹木、畜牧、蠶桑、養蜂等,兼及農産品加工、貯藏和釀造,逐條說明怎樣做法,适合于一般農家實際應用,其中有造酪、曬幹酪、①王祯:《農書》,王毓瑚校,農業出版社1981年版。
造酥酒法,顯然系受到遊牧民族飲食的影響。
除以上三部重要農書外,另有幾部獸醫書,流傳不久即散失。
《田家五行》及“拾遺”是專講江南氣象預測、占候的,也有一些關于稻、麥開花特點的記述資料。
第三節 元代農業的恢複、發展與衰敝 農業的恢複、發展由于“重農”舉措得力,元代初期在土地開發、水利興修以及經濟作物的推廣栽培諸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一派恢複與發展的良好勢頭。
反映元代前期這種面貌的記載非常豐富,有些地區繁盛興旺的景象甚至非常突出,如陝西泾汾地區在蒙金之際的狀況是“蓁莽榆棘,連雲蔽日”,“千裡蕭條”,“人迹幾絕”,經過招撫,民衆“稍稍歸集,■蕪挽犁,漸就耕業”,然而“初皆食草實,衣故書紙”。
墾殖之後,出現“馬牛羊豕,日加蕃息,公私儲蓄,例緻豐饒”(《隴右金石錄·元重修王母官碑》)的景象。
另一條材料證實了這種景象并非虛言:“晉地厚而氣深,田凡一歲三藝而三熟。
少施以糞力,恒可以不竭。
引汾水而溉,歲可以無旱。
其地之上者,畝可以食一人。
民又勤生力業,當耕之時,虛(墟)裡無閑人,野樹禾,牆下樹桑,庭有隙地,即以樹菜茹麻枲,無尺寸廢者。
故其民皆足于衣食,無甚貧乏。
家皆安于田裡,無外慕之好”①。
宋元之際的兩淮大片地區,人煙斷絕,“荒城殘堡,蔓草頹垣,狐狸嘯聚其間”,六七十年後,人們見到的景象是“生聚之繁,田疇之辟,商旅之奔湊,穰穰于視昔遠矣!”②元代初期農業生産的恢複與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大批荒廢土地通過種種途徑得到開發。
其中屯田是開發填實大批荒閑土地的主要措施,此項行動大概始于成吉思汗稱汗後的十一至十三年(在阿魯歡地區興辦稱海屯田③),中原地區大概始于十六年(由木華黎部将興辦固安屯田)。
開始是随營立屯,解決軍需,忽必烈時逐步成為重農措施的一項組成部分,發展成遍及全國的規模空前的屯田。
到大德年間,全國屯田有一百二十餘處①,二十萬頃左右,約占全國墾田數的三分之一②。
屯田分兩大系統,中央所屬樞密院、大司農與宣徽院屯田,多在腹裡地區。
地方所屬有各行省屯田,有經略使司、提舉司統領或路、府、州、縣所轄屯田,再有僻遠地區的一些屯田點。
“大抵芍陂、洪澤、甘、肅、瓜、沙,①餘阙:《青陽先生文集》卷三《梯雲莊記》。
②孔齊:《至正直記》卷四《鐘山王氣》;陸文圭:《牆東類稿》卷十二《故武德将軍吳侯墓志銘》;楊翮:《佩玉齋類稿》卷二,《含山縣題名記》。
③《元史》卷一二○《鎮海傳》;許有壬:《圭塘小稿》卷十《鎮海神道碑》。
①《元史》卷一○○《兵志》三《屯田》記為九十餘處,此據《元史》卷二○《成宗紀》三。
②屯田數梁方仲先生統計為十七萬四千八百餘頃(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乙編《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賦概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他依據的是《元史·兵志》所列數目,缺漏之處自然很多,故萬國鼎先生認為當在二十萬頃以上,這個估計當更接近于真實;全國墾田數也參照萬先生的估計(萬國鼎:《金元之田制》,《金陵學報》2卷第1期)。
因昔人之制,其地利蓋不減于舊;和林既西、四川等地則因地之宜肇為之,亦未嘗遺其利焉。
至于雲南、八番、海南、海北雖非屯田之所,而以為蠻夷腹心之地,則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
”(《元史·兵志三》)地域分布之廣,前所未有。
北面除和林、稱海之外,更遠有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的謙州屯田,西南面深入到雲南、廣西邊遠地帶;東北的肇州屯田萬戶府達黑龍江江口,高麗境内也有十多處屯田;南面遠及海南、海北。
内地河南行省為數居首,次為腹裡地區,所謂“天下無不可屯之兵,無不可耕之地矣!”(《元史·兵志三》)另一類開發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這一帶地勢低窪,土地肥沃,河湖港汊密集,南北朝時期已顯示出明顯的經濟活力,逐步成為全國的主要糧倉和财賦之區,因而人民趨之若鹜,人口密度很高,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也很突出。
經過長期努力,勞動人民逐步摸索出一些開發土地的特殊形式。
王祯《農書》對這些形式作了系統總結,其中有“築土作圍”而成的圍田(圩田與此相類),有在海邊塗泥之上種植稗草而受斥鹵,“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的塗田,有“似圍而小”的櫃田,有用木材相縛,其上積土,浮于水面,可得“速收之效”的架田(葑田)。
圍田、圩田、沙塗田等經營形式,宋元時代因多施行于湖泊地區,所以也往往泛稱湖田、湖地。
以此類形式經營、開發土地,大緻始于北宋,南宋形成高潮,元代繼續盛行。
如松江曹夢炎,占澱山湖大半湖田,達九十三圍、數萬畝之多,積粟百萬石,北人稱“富蠻子”①。
文宗賜給權臣燕鐵木兒嘉興、平江、江陰地區的蘆場蕩山和在沙塗沙地地帶的圩田,達五百餘頃。
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帶,因河水“涸露”而形成“水泊淤地”,稱為“黃河退灘地”,多為權豪搶占,其數量也相當可觀。
水利建設的成就亦較可觀。
《元史》歸納與農業有關的主要建設項目有:導渾河、疏灤水、浚冶河、障滹沱,疏陝西之三白,洩江湖之淫潦(主要指浙西水利工程,見下),立捍海之橫塘(指浙江鹽官州捍海石塘)(《元史·河渠志一》)。
此外還有許多重大項目未被列入,如中統年間在太行山下開浚大河四道,成廣濟渠,附近五縣農田三千餘頃均獲其利(《元史·河渠志二》)。
至元元年,郭守敬會同張文謙在西夏故地修複中興州(治今甯夏銀川市)的唐末、漢延二渠及西夏故境内其他水渠,“計溉田九萬餘頃”②。
二十六年起朵兒赤又用三年時間在中興“塞黃河九口,開其三流”,使“賦額增倍”(《元史·朵兒赤傳》)。
至元十六年,王志謹于今陝西戶縣、周至兩縣交界處引澇水開長渠二百餘裡,使沿岸地區“了無幹旱之患”(薛友諒:《開澇水記》)。
遊顯曾在襄陽“複鐵構壅湍水為渠”,“溉稻田千數百頃”①。
①長谷真逸:《農田餘話》上。
②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伏》,載《元文類》卷五○。
①程钜夫:《江淮行省平章遊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二二。
烏古孫澤任海南海北廉訪使時,浚故湖,築大堤,“得良田數千頃,瀕海廣瀉,并為膏土”(《元史·烏古孫澤傳》)。
趙世延在四川修都江堰,“民尤便之”(《元史·趙世延傳》)。
張立道任大理等處巡行使,曾為昆明池洩洪排水,并“得壤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史·張立道傳》)。
武宗時,哈剌哈孫行省和林,“浚古渠,溉田數千頃”(《元史·哈剌哈孫傳》)。
衢州(治今浙江衢縣)總管朱景周修複黃堰,溉田數萬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十七《碑志》十一)。
興修水利的高潮主要在世祖、成宗兩代,此後亦續有修浚,有的工程用工高達一百數十萬,如黃河于世祖、成宗、仁宗、文宗時多次決口,工役屢興,至正九年(1349)采用都漕運使賈魯“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以複故道”之策,十一年,發動十五萬民工,二萬士兵,為時七個月左右,達到預期目的(《元史·河渠志三》)。
太湖流域的蘇、湖、常、秀是财賦所出之地,但地勢低窪,衆水注入太湖,水澇則須導水入海,但湖河港汊之間,權勢占為農田,圍田又比比皆是,一有水澇,湖水渲洩受阻,統一二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