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色馬四匹,隨箋奉進。
初,承文院磨勘方物之數,而於太上皇後無之。
上召判事金滉、校理金得禮,問其故,滉等對曰:「太上皇後,今未封崇,故於賀冊封,亦無方物。
且詔書亦雲:『奉遷皇後仁壽宮。
』以此政府議之而廢方物。
」上曰:「正統旣爲太上皇帝,則其皇後稱太上皇後,固其宜也,豈可以未封崇廢禮物乎!今皇帝旣尊母爲上聖太後,皇太子之母,側室也,而尙且封崇,則其奉遷皇後居仁壽宮者,尊敬之耳。
其賀冊封則時未封崇,不進禮物,猶之可也,於謝恩無方物,不合於禮。
近日,予雖未寧,此非煩碎之事,何不啓達乎?更速議諸政府,備方物。
」因謂承政院曰:「承文官吏,固當推劾治罪,恐政府引嫌。
然政府與諸承旨,固無嫌焉。
」滉等議諸政府及承文院,提調河演、皇南仁、樸從愚、鄭苯以爲:「太上皇後,宜有禮物。
」鄭麟趾、鄭甲孫、許詡、金聽、李邊、鄭昌孫以爲:「正統皇後,時未冊封,稱號無據,請問使臣。
」上從演等議。
詡更啓曰:「正統皇後,中國未有尊號,我國稱爲太上皇後,無乃無所據乎?臣恐朝廷以爲如何,請問使臣。
」上曰:「中國旣稱正統爲太上皇帝,則其後稱太上皇後,乃理事之當然,豈無據乎!」令金何問之,使臣曰:「正統皇後稱太上皇後。
」何曰:「無封崇尊號,而便稱太上皇後可乎?」使臣曰:「皇帝旣稱太上皇帝,皇後宜稱太上皇後。
」何曰:「如遇慶事,亦稱太上皇後乎?」使臣曰:「然。
有慶事,宜有表。
」於是,備上皇後方物。
乃下滉、得禮等于義禁府,尋釋之。
又令鄭麟趾、金何問使臣曰:「本國王世子冠服,興陪臣無別,曾奏請,未蒙兪允,今欲更奏,何如?」倪謙曰:「朝鮮君臣之分甚明,而冠服尙雜於陪臣,我等於迎詔日見之,自有私論。
我等還朝,當與禮部官言之,更奏。
」於是,命製請表。
時瑞安等已發,遣人追授之。
瑞安與完慶素不相能,是行也,瑞安屢發不遜之言,完慶謹避,終不與校,人多之。
○移禦典籤李墅家。
○司馬恂請茶匙二部,命與之。
○鄭麟趾問使臣曰:「洛陽,天下之中,故曩者,中國測日影,皆於洛邑爲之。
今北京定都已久,不識當今何處推測乎?」使臣曰:「北京有占候之法。
」因問曰:「朝鮮亦有占測乎?」麟趾曰:「有之。
東國北極,出地上三十八度。
」使臣曰:「北京北極,出地上四十度,差二度也。
」又曰:「直指和林省,乃四十五六度也。
」麟趾曰:「一寸差一千裡,以八尺之臬推之,故乃八萬裡也。
」又問曰:「東海無潮,何也?」使臣曰:「不知。
」 閏1月8日 ○癸醜,議政府宴太平館,使臣北壁,議政在東,贊成以下在西。
是夕,使臣至,館伴廳事鄭麟趾曰:「王臣下此陋居,榮感罔極。
」因相與從客談笑,且吟且酌。
倪謙謂麟趾曰:「與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
」謙仰見月曰:「行何道乎?」麟趾曰:「參井兩星間也。
」謙曰:「疑是井星度也。
」謙等取酒酬酢,夜分乃罷。
閏1月9日 ○甲寅,司憲府申曰:「今以上體平復,推恩放金世敏、李迹,還給金銚、趙順生等職牒。
世敏等罪重,不可輕赦,請收成命。
平安道行城及義州邑城造築,今已定議,然此道,朝廷使臣及本朝使臣往來不絶。
又以官馬五千匹,分運押送,其芻豆、糗糧、牽馬之軍,不知有幾,騷擾疲弊,未有甚於今日。
行城邑城之築,一時竝擧,爲弊不貲。
今若築此城而能禦大敵,則須及春時築之可也,如其不然,則請姑停之。
如不得已,但築一城。
」 世子曰:「世敏、順生等事,因喜慶已下特恩,不可輕改。
若築城,國家已議定,不可中廢也。
」 ○成三問問使臣曰:「律文刀奸之意何如?」司馬恂曰:「奸夫引歸奸女於他人之家者,謂之刀奸。
」因言曰:「律文無夫女和奸,杖八十,若男子,妻之有無則莫論也。
今朝廷以男子有妻而奸他女者,杖九十;朝官犯奸,則不問其女有夫無夫,皆杖一百。
」三問又問:「朝廷賀禮時,押班緻辭與讀表,孰先熟後?」答曰:「先讀表目,次讀《寧王表》而後緻辭。
」 ○司憲府上疏曰: 古之爲國者,凡有興作,必先視民生之利病、時序之便否而爲之耳。
平安一道,山川險阻,壤地磽薄。
近來連年兇歉,公私俱乏,築城之勞、邊戍之苦,無歲無之,風飱露宿,飢寒迫切,齎糧往來,牛馬疲弊。
於道民之勞苦,可謂於悒,矧今朝廷使臣、本國使臣,絡繹不絶,支待迎送,弊倍於前!加以易換馬五千匹,分運遞送,芻豆牽馬之人,不知其幾。
本道丁壯,皆赴遼東之行,其留在者不過老羸。
當此之時,又驅而往城,則臣等竊恐糧盡力窮,非惟不堪其役,必興樂土之念,流移轉徙,兵戶日縮,郡縣將至於空虛矣。
脫有緩急,邊將將何卒以禦之?殿下將何術以禦之?此臣等所以爲國家慮也。
若曰今有聲息,設險固守,不可緩也。
臣等以爲今日所築,盡防賊路,則不計民之利病、時之便否而爲之,猶雲可也,沿邊數百裡要害之處甚多,今此一擧,必不能盡築矣。
雖築一二處,安能使賊不敢窺覦乎!至若義州舊城尙在,何必改築!臣等反覆籌之,時屈擧嬴,古今所戒,休養牲靈,以待來年,猶未晩也。
議者曰:「擧大事,不必論小弊。
臣等以爲城堡,有形之險;民心,無形之險也。
有形之險,智者能謀之;無形之險,仁者能圖之。
苟或重困民力而失無形之險,則有形之險,不足持也。
臣等識見淺陋,處事疎闊,其於國家之事,緩急輕重,何足以知之!然以今歲觀之,行城邑城,一時俱擧,參之時勢而不便,驗之民心而未安,此臣等所以敢進瞽說者也。
伏望俯循臣等之望,亟收是命,以慰民望。
閏1月10日 ○乙卯,世子召大司憲李承孫曰:「上體雖已平復,尙未如舊,以疏啓達,則文辭甚多,恐勞上體,當承間以言啓達。
」遂謂承旨鄭而漢曰:「築城之事,憲府力言不可,何以處之?邑城之築最緊,若行城則可以禦竄竊狗盜,至於大敵,豈可以此而禦之乎!雖以中國之大、長城之固,不能禦敵,姑停行城,築邑城何如?行城、邑城皆停之,亦何如?亦皆不可廢乎?」而漢曰:「折木爲藩籬,賊不敢入,無城而禦敵,豈若有城之可恃!且一年不築,則退十年之功,臣心以爲不可廢也。
」世子曰:「往政府商議而來。
」而漢往議,卽還啓曰:「政府皆以爲築城軍,旣已簽發,不可中止。
」乃召掌令金仲廉曰:「築城之事,政府皆以爲不可停也,若等知之。
且欲還其疏。
」都承旨李思哲曰:「書疏不可還給,留置本院。
」從之。
○使臣求贈行詩,命文臣製之,爲二軸,各贈之。
○命奉憲大夫李梡,以皇帝賜物告祭于輝德殿:「前三日,獻官諸執事,竝散齋二日。
緻齋一日。
前一日,殿司帥其屬,掃除殿之內外,設置賜物案於戶外之西。
〈內侍捧賜物,置於案。
〉謁者設獻官位於東廊近南,西向;監察典祀官位於殿門之西,北向;〈監察在西,書吏陪其後。
〉謁者、贊者、贊引位於東階之西,俱西向北上。
告日未行事前,宮闈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站。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賜物案,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置盞三於尊所。
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
行事用醜時一刻。
〉宮闈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贊引引監察升自東階,點視陳設。
前一刻,獻官及諸執事具祭服盥洗訖,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贊引引監察、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殿庭拜位,重行西上。
立定,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引監察以下各就位。
宮闈令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坐,覆以靑苧布,設幾於後。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獻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先拜者不拜。
〉大祝捧賜物入,置於案。
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俯伏興少退北向跪。
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俯伏興平身,引降復位。
少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謁者贊執笏,俯伏興平身,引降復位。
少頃,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獻官鞠躬四拜興平身,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以次引出。
宮闈令納神主如儀。
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內侍徹賜物出,大祝捧祝闆瘞於坎。
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 閏1月11日 ○丙辰,首陽大君代行溫斟宴于太平館。
及安平大君行酒,使臣曰:「敢請妙筆,傳諸中國。
」後大君書數十幅,令宗簿判官黃義軒與使臣,嘆賞不已曰:「國朝陳謙以書名天下,遒勁精彩,殊不及此,眞得松雪翁之三昧者也。
」各賦詩以謝。
松雪,趙孟頫號也。
閏1月12日 ○丁巳,六曹宴太平館。
使臣酒酣曰:「朝鮮本風景好地,願遊南江,以瀉客愁。
」又曰:「朝官何不着胸背?殿下禁之而不爲乎?」答曰:「固無禁斷之法,隻習土風,因循不用耳。
」宴罷,使臣送至大門外,見軺軒,司馬恂曰:「宰相何獨乘此車而不許我乎?請試乘之。
」倪謙遂乘,使人輓之,至前橋而還。
閏1月13日 ○戊午,倪謙問三問曰:「殿下之病,何證?」三問曰:「風證也。
」謙曰:「殿下每日爲遣宰相問安,吾等一不奉問可乎!殿下親兄弟,在何處乎?」曰:「皆居京城。
」又問曰:「昔箕子封朝鮮,所都在何地?」曰:「大人道經平壤府是也。
」曰:「有廟否?」曰:「廟在城內,墳在城西。
」曰:「過來時無人報我,故不曾見也。
」於是,諭平安監司修治箕子殿及墳墓、平壤學堂。
○成三問等質問韻書,至茄字,使臣曰:「此國茄結子何似?昔張騫使西域,得葡萄種,至今傳之中國。
吾等亦欲得茄種,以傳中國可也。
」又問曰:「漢江在何許?」三問曰:「在城底六七裡,通慶尙、全羅、忠淸三道之關渡也。
」使臣曰:「此處山水甚奇,必有可賞之景,吾欲往觀之。
」迎接都監以啓,上曰:「使臣出遊漢江亭,宴享諸事,依前例爲之。
」 ○上謂承政院曰:「回賜使臣之物過優,則爲後日格例,不可也,若少,則與貿易之價有異,亦不可也。
當與金何磨勘價數於私貿易之數,參酌商議以啓。
」 閏1月14日 ○己未,命都承旨李思哲、禮曹參判李邊,問安于使臣曰:「聞十七日發行,請更暫留。
」使臣曰:「殿下誠意至厚,敢不從命!當於二十日還京。
」 ○使臣遊漢江,命禮曹判書許詡、刑曹判書趙惠、左副承旨李季甸宴慰。
使臣登樓,觀賞歎美,酒酣,下亭而舟,從頭上下。
謂詡曰:「樂哉樂哉!今日則觀此美景,明日將遊何處?」詡曰:「大人欲之則亦有勝地,吾當陪歸矣。
」謙執季甸手曰:「有曠百代而相交者,況一世之交乎!」極歡,日暮乃罷。
○慶尙道監司報:「去正月十三日,玉浦等處海水,黃赤而濁。
人採食紅蛤,死者七人。
」乃諭監司曰:「海水變色,古亦有之,然魚死則曾聞之矣,未聞人食而死者也。
今玉浦海水黃赤,採紅蛤食者多死,若因水赤而死,則何假紅蛤而緻死乎!其處人民,但食紅蛤而不食他物乎?唯食紅蛤者死乎?紅蛤本是有毒之物,食紅蛤而死,理或然也。
然死者多,恐亦盡非紅蛤之故也,歷問父老以啓。
」 閏1月15日 ○庚申,召河演、皇甫仁、樸從愚、鄭苯、鄭甲孫、許詡等曰: 倭客人丹木、銅鑞,勿令上京留浦貿易。
予初起意立法,無乃有所不可乎?前日僉議以爲:『送緜紬一萬匹于浦所貿易,而猶不足,則轉輸于京,皆令公貿易。
』卿等此議美矣。
又禮曹判書以爲:『交一隣國而不聽其請,固不可也。
遣朝官齎緜紬往請之。
』此言亦善,然予意以爲國法因客人之請壞之,則於史筆何如?雖然古昔帝王受辱於夷狄者頗多,今此倭人不從我國之法,強令上京,豈受辱之比乎!且令盡輸二物于京,使商賈依公貿易之例貿易,則彼必以爲國家勒令商賈貿易,忿怒必矣,何以處之?「 演等啓曰:」臣等以爲今日本國使,非三島倭人之例,自言:「朝鮮待我等如三島商倭。
」況今中國有變,我國後門不能忘備,又生釁於倭,四面受敵之國,備禦實難。
且倭素善戰,無不一當百,尤司畏也,而三島之倭,有憾於我者亦多。
古昔帝王以皮幣珠玉事戎狄者,蓋有之,此特商倭懋遷之物耳,非關於兩國通信之禮也。
雖從權道,固無害於史筆。
「 上曰:」急送緜紬,試觀其勢,若肯受之,則加送緜紬,如不肯受,盡輸其物于京,竝令公貿易,使之知京外價數不異,則自以爲無益,後無強請上京者矣。
「僉曰:」上敎允當。
「 ○鄭麟趾謂使臣曰:「在館無聊,請明日更遊江上若何?昔本國臣權近赴朝,高皇帝命賦新都詩,近製進曰:『一水繞南流蕩漾,三山鎭北聳崢嶸。
』漢都形勝,盡在此聯。
高皇帝稱賞不置,仍賜禦製詩,小邦至今傳誦。
」使臣曰:「正是山水之奇,明日當與宰相偕往矣。
」 閏1月16日 ○辛酉,使臣遊加乙頭峯,命兵曹判書閔伸、都承旨李思哲,往慰之。
使臣登峯頭觀望此景,無異赤壁,眞奇觀也。
設小酌,遂下登舟,順流而下觀魚,又設小酌,至喜雨亭設宴。
倪謙謂鄭麟趾曰:「公昨日所誦權近詩,何不掛此亭乎?」仍誦一水繞南三山鎭北之句曰:「此聯當在此亭。
」日暮,極歡而還。
○議政府據戶曹呈啓:「京外蠶室養蠶之法及一年繭絲之數,累次受敎立法,然各官守令不肯用心養蠶,繭絲之數,皆不如法,實爲不便。
自今京外蠶室官吏殿最時,以養蠶多少,爲之褒貶。
」從之。
○遣同副承旨鄭而漢于義州,審定城基,使從事官鄭軾、金承珪監築之。
邑城退築者,一千六百二十五尺;修築者,一千一百六十一尺。
行城自義州城北至于九龍淵,長六千七百二十尺,役其道民六千五百七十人,三十日而止。
閏1月17日 ○壬戌,以金文起爲兵曹參議,洪深兼知兵曹事,辛處康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
文起女壻,李孝敬之子也。
孝敬素有狂疾,其妻淫亂,私通弟夫順平君群生,又通其奴,憲府聞而欲劾之,因文起事遂寢,人謂文起亦通焉。
閏1月18日 ○癸亥,命李邊、李思哲,送回禮麻布二百四十三匹、人蔘一斤于倪謙,別贈布三十匹、人蔘二十斤、石燈盞二事、滿花席五張、厚紙六卷。
謙曰:「回禮之物,固當受,別贈難以受之。
」邊曰:「此非珍寶,乃土産不貴之物也。
殿下將此,祗表誠耳。
」謙曰:「卻之不恭,受之亦難。
」又以回禮布三十五匹、別贈布三十匹、人蔘二十斤、石燈盞二事、滿花席五張、厚紙六卷,贈司馬恂,恂勃然變色曰:「殿下數遺食物,又遺筆墨與紙筆。
紙,儒者所用,吾旣受之,今送厚紙石燈盞等物,受之猶可,至若席布,財貨也,不宜受。
」固拒入房,邊等至房言曰:「古人必贐行,禮也,願大人勿卻。
」恂曰:「殿下之心,厚則厚矣,然吾心有所未安。
吾若受之,則朝鮮民物以我爲何如人也?且以何顔見朝廷乎!」鄭麟趾、金河又至曰:「大人以孟子爲何如人?」曰:「古之賢人也。
」麟趾曰:「孟子以匹夫遊列國,藤、薛,小國也,而受兼金百鎰,先賢且猶不合於禮而受之乎?今日殿下所贈之物,比百鎰之金,不及蓋萬萬也。
」恂曰:「是不可同日而語矣。
孟子當時有戒心,故受之耳。
」麟趾曰:「大人遠行四千裡之外,何以曰無戒心乎?春秋列國,朋友相接,尙執幣玉,況大人以天子之使,豈居匹夫之下乎!行必以贐之意,安在?以殿下之贈爲無名而不受,吾不知也。
殿下此擧,皆遵古禮而爲之耳,過與不及,皆非中道,願大人徐思之。
」恂曰:「當與倪先生共議矣。
」遂與謙議,使言於麟趾曰:「吾等未得固辭,是乃虛讓也。
」世子遣詹事李蓄,以布二十匹、厚紙八卷,分贈于兩使臣,使臣辭,蓄再請,乃受之。
○金河謂使臣曰:「前日告大人以奏請世子冠服之事,然言不盡意,書事目以呈,願大人留意,以副一國之望。
」使臣曰:「諾。
」遂受事目。
使臣又曰:「欲於明日詣王府告辭。
」金河曰:「殿下患風病,未得迎詔,世子亦以腫疾,未得一陪禮宴,惶恐之際,又緻大人勞動。
大人雖進王宮,殿下必不親接,世子又未出迎。
然則殿下之心,尤有所未安,願大人勿往。
」使臣曰:「朋友之際,尙有辭謝之禮,吾等深荷厚意,不告辭而行,無乃失禮乎?」何曰:「然則大人之意,吾將啓聞。
」遂使人啓之,上曰:「固請使臣,令勿詣闕。
」 ○首陽大君代行餞宴于太平館。
酒酣,司馬恂歸臥寢房,醉而不起,通事梅佑請之,猶不起,倪謙曰:「此宴與殿下親臨無異,醉臥不終禮宴可乎!萬一皇帝賜宴,醉臥不起,如禮何?朝鮮君臣賓主之禮甚嚴,吾等以朝廷使臣,不可如此失禮也。
」與諸大君諸君酬酢,言動不少失儀。
宴罷,謂左副承旨李季甸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其殿下之謂乎!」 ○命宗簿判官黃義軒,以大君諸君回禮布十餘匹贈倪謙,謝而受之。
司馬恂無贈物,故無回禮。
使臣嘗以書畫曆日等物,分贈諸宰樞及館伴通事等官,至是,命以人蔘、搨扇、油芚等物,皆行回禮。
閏1月19日 ○甲子,命都承旨李思哲,謂使臣曰:「聞大人來告辭,予與世子,俱以病未能接待,則空勞往來,悔恨不可勝言,請勿來。
」使臣曰:「雖未得見,在我之道,當往拜辭。
然更思之,進而不得見,且殿下聞吾等至,必動念矣,不如無往。
」遂不果。
○倪謙收宴卓花草藏之,司馬恂散給諸頭目及通事等,又將前日下程食物,送迎接都監。
○使臣求石燈盞,命各贈一事。
上曰:「使臣雖得儒名,實爲貪者也。
」倪謙多才放曠,途中題詠累數十篇,聯爲藁榜于太平館壁,又書所作登樓賦,以掛于樓,或者譏其逞才驕矜。
司馬恂稍端謹。
謙等初不受贈遺,後乃受之,至有求索如此。
閏1月20日 ○乙醜,倪謙、司馬恂還京師,首陽大君瑈率百官送于慕華館。
是日朝,通事艾儉謂使臣曰:「今日文武群官,皆送大人于門外。
且王子代殿下設餞宴禮,不可便服而往。
」使臣曰:「吾輩,行人,雖便服,何害於義!」遂服便服而行。
及餞宴酒酣,兩使相目謂首陽大君曰:「殿下之病,朝廷所共知,世子之疾,吾等到黃州始聞,以爲若不親迎,雖經年,必待病差乃入,於是世子不得已迎詔,其後一不出見。
世子以千乘國儲,如我微末之人,其何足記乎!然輕吾等,乃所以輕朝廷,是驕傲之心使之然也。
」大君曰:「兩大人還入,親見世子之病,則可知眞僞矣。
」謙等曰:「病與不病,何往見之有!」大君曰:「病勢至危,不得已至此,何敢詐稱疾病乎!」使臣曰:「然則尙不愧于屋漏也。
」大君備陳世子發三腫不能出外之狀,使臣稍釋其疑曰:「聞王子之言,我心釋然矣。
」大君以此入啓,上驚動,命禮曹參判李邊、都承旨李思哲,追往碧蹄驛,告使臣曰:「今聞兩大人之言,惶恐失措。
予於昔日,雖遼東指揮千戶齎勑到國,必親接盡禮,況兩大人奉詔來,敢使世子稱病不出乎!如此則是欺天欺皇帝,又欺兩大人耳。
予雖寡德,旣得人君之名,何敢忍爲如此姦詐之事乎!願大人遣一頭目,見世子腫處,可以知矣。
若不送之,一生追恨,可勝言哉!願大人矜憐。
」使臣曰:「當初有所疑,故言之。
首陽君已詳言之,今又聞兩公之言,疑已解矣,何必遣頭目乎!吾等多言,故使殿下動心。
」邊等初至碧蹄,京畿監司樸仲林、水原府使李禮孫請行酒,邊止之曰:「上敎甚急,其待臣等必忙,是豈行酒之時乎!」固辭,禮孫更請,邊怒曰:「汝誠不知人臣之禮者也。
」遂趣思哲還復命,夜已半矣。
上果不寐待之,邊性剛勁,雖有偏狹,然不義之事,不屑爲之,人以此多之。
初,上聞詔使之來,命思哲及李季甸,擬進遠接使,思哲等以判書尹炯擬進,旣而思哲、季甸私相語曰:「今詔使皆儒林文翰之士,遠接使當用文翰大臣,判書鄭麟趾可矣。
」商量久之,又相謂曰:「炯亦儒者也。
且今已定,改之爲難。
」遂停其議。
炯之往也,以殿下及世子俱病不出王子代迎之故,具載事目,使炯言之。
炯迎自義州,終不出口,至黃州,詔使聞正郞安自立之言,然後始知東宮之未出迎而發怒焉。
前此,遠接使仍爲館伴,例也。
炯旣失大段節目,不宜館待之任,故以麟趾代之,炯以赦勿問。
炯雖無應對之才,位至大臣,猶可知事之緩急,而料事如此,遂緻詔使之怒,辱及君上,其不可也甚矣。
思哲、季甸亦深悔其初不精擇,而又未能遂其改差之議。
○世子又未寧,分遣朝官,禱于神祠佛宇。
○命吏曹正郞李永瑞、戶曹佐郞李命敏,監造印經紙于造紙所。
命敏始以繕工錄事,掌土木之役,能辦集,遂夤緣爲上所知,不數月,超入郞官,凡有監督之事,必以命敏爲之,至是,與永瑞承命造紙,分左右課其功。
命敏忌其或加於己,噉永瑞亡,杖其工匠,又潛裂其紙,其爲人類此。
造紙之事,都承旨李思哲掌之。
若議是事,則必屛人入內,承迎上旨,略無諫言。
又以經龕粧飾,下諭書于諸道求漆。
閏1月21日 ○丙寅,召河演、皇甫仁、南智、樸從愚、鄭苯、鄭甲孫、許詡、金聽、李邊等曰:「前此,朝廷凡賜我國冠服,不考古例,一依本國所奏,或聽使臣言賜之,今請世子冕服,表稱七章。
予嘗觀赴京使臣聞見事件,其親王世子冠服,皆稱八章,而諸司職掌稱七章,今欲改表,不言章數,而況稱世子冕服如此,或有賜八章之理,或以爲不言章數,則或有賜五章之理,何以處之?」 僉曰:「依前表勿改。
」從之。
甲孫淸修苦節,非其義,一介不取,當官守法,屹然不爲權勢所移。
嘗爲大司憲,直言時事,面斥同列過失,整頓紀綱;排斥異端,僧徒皆不得入京城。
忤執政者,出爲京畿監司。
爲參贊,位居下,苟有所見,不肯苟同群議。
聽出身譯科,以解吏文,掌事大文書,爲上所知,累加拔擢。
閏1月22日 ○丁卯,上謂議政府曰:「誠妃雖非正妃,然旣得妃號,其墓立石羊、石虎何如?」政府議
初,承文院磨勘方物之數,而於太上皇後無之。
上召判事金滉、校理金得禮,問其故,滉等對曰:「太上皇後,今未封崇,故於賀冊封,亦無方物。
且詔書亦雲:『奉遷皇後仁壽宮。
』以此政府議之而廢方物。
」上曰:「正統旣爲太上皇帝,則其皇後稱太上皇後,固其宜也,豈可以未封崇廢禮物乎!今皇帝旣尊母爲上聖太後,皇太子之母,側室也,而尙且封崇,則其奉遷皇後居仁壽宮者,尊敬之耳。
其賀冊封則時未封崇,不進禮物,猶之可也,於謝恩無方物,不合於禮。
近日,予雖未寧,此非煩碎之事,何不啓達乎?更速議諸政府,備方物。
」因謂承政院曰:「承文官吏,固當推劾治罪,恐政府引嫌。
然政府與諸承旨,固無嫌焉。
」滉等議諸政府及承文院,提調河演、皇南仁、樸從愚、鄭苯以爲:「太上皇後,宜有禮物。
」鄭麟趾、鄭甲孫、許詡、金聽、李邊、鄭昌孫以爲:「正統皇後,時未冊封,稱號無據,請問使臣。
」上從演等議。
詡更啓曰:「正統皇後,中國未有尊號,我國稱爲太上皇後,無乃無所據乎?臣恐朝廷以爲如何,請問使臣。
」上曰:「中國旣稱正統爲太上皇帝,則其後稱太上皇後,乃理事之當然,豈無據乎!」令金何問之,使臣曰:「正統皇後稱太上皇後。
」何曰:「無封崇尊號,而便稱太上皇後可乎?」使臣曰:「皇帝旣稱太上皇帝,皇後宜稱太上皇後。
」何曰:「如遇慶事,亦稱太上皇後乎?」使臣曰:「然。
有慶事,宜有表。
」於是,備上皇後方物。
乃下滉、得禮等于義禁府,尋釋之。
又令鄭麟趾、金何問使臣曰:「本國王世子冠服,興陪臣無別,曾奏請,未蒙兪允,今欲更奏,何如?」倪謙曰:「朝鮮君臣之分甚明,而冠服尙雜於陪臣,我等於迎詔日見之,自有私論。
我等還朝,當與禮部官言之,更奏。
」於是,命製請表。
時瑞安等已發,遣人追授之。
瑞安與完慶素不相能,是行也,瑞安屢發不遜之言,完慶謹避,終不與校,人多之。
○移禦典籤李墅家。
○司馬恂請茶匙二部,命與之。
○鄭麟趾問使臣曰:「洛陽,天下之中,故曩者,中國測日影,皆於洛邑爲之。
今北京定都已久,不識當今何處推測乎?」使臣曰:「北京有占候之法。
」因問曰:「朝鮮亦有占測乎?」麟趾曰:「有之。
東國北極,出地上三十八度。
」使臣曰:「北京北極,出地上四十度,差二度也。
」又曰:「直指和林省,乃四十五六度也。
」麟趾曰:「一寸差一千裡,以八尺之臬推之,故乃八萬裡也。
」又問曰:「東海無潮,何也?」使臣曰:「不知。
」 閏1月8日 ○癸醜,議政府宴太平館,使臣北壁,議政在東,贊成以下在西。
是夕,使臣至,館伴廳事鄭麟趾曰:「王臣下此陋居,榮感罔極。
」因相與從客談笑,且吟且酌。
倪謙謂麟趾曰:「與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
」謙仰見月曰:「行何道乎?」麟趾曰:「參井兩星間也。
」謙曰:「疑是井星度也。
」謙等取酒酬酢,夜分乃罷。
閏1月9日 ○甲寅,司憲府申曰:「今以上體平復,推恩放金世敏、李迹,還給金銚、趙順生等職牒。
世敏等罪重,不可輕赦,請收成命。
平安道行城及義州邑城造築,今已定議,然此道,朝廷使臣及本朝使臣往來不絶。
又以官馬五千匹,分運押送,其芻豆、糗糧、牽馬之軍,不知有幾,騷擾疲弊,未有甚於今日。
行城邑城之築,一時竝擧,爲弊不貲。
今若築此城而能禦大敵,則須及春時築之可也,如其不然,則請姑停之。
如不得已,但築一城。
」 世子曰:「世敏、順生等事,因喜慶已下特恩,不可輕改。
若築城,國家已議定,不可中廢也。
」 ○成三問問使臣曰:「律文刀奸之意何如?」司馬恂曰:「奸夫引歸奸女於他人之家者,謂之刀奸。
」因言曰:「律文無夫女和奸,杖八十,若男子,妻之有無則莫論也。
今朝廷以男子有妻而奸他女者,杖九十;朝官犯奸,則不問其女有夫無夫,皆杖一百。
」三問又問:「朝廷賀禮時,押班緻辭與讀表,孰先熟後?」答曰:「先讀表目,次讀《寧王表》而後緻辭。
」 ○司憲府上疏曰: 古之爲國者,凡有興作,必先視民生之利病、時序之便否而爲之耳。
平安一道,山川險阻,壤地磽薄。
近來連年兇歉,公私俱乏,築城之勞、邊戍之苦,無歲無之,風飱露宿,飢寒迫切,齎糧往來,牛馬疲弊。
於道民之勞苦,可謂於悒,矧今朝廷使臣、本國使臣,絡繹不絶,支待迎送,弊倍於前!加以易換馬五千匹,分運遞送,芻豆牽馬之人,不知其幾。
本道丁壯,皆赴遼東之行,其留在者不過老羸。
當此之時,又驅而往城,則臣等竊恐糧盡力窮,非惟不堪其役,必興樂土之念,流移轉徙,兵戶日縮,郡縣將至於空虛矣。
脫有緩急,邊將將何卒以禦之?殿下將何術以禦之?此臣等所以爲國家慮也。
若曰今有聲息,設險固守,不可緩也。
臣等以爲今日所築,盡防賊路,則不計民之利病、時之便否而爲之,猶雲可也,沿邊數百裡要害之處甚多,今此一擧,必不能盡築矣。
雖築一二處,安能使賊不敢窺覦乎!至若義州舊城尙在,何必改築!臣等反覆籌之,時屈擧嬴,古今所戒,休養牲靈,以待來年,猶未晩也。
議者曰:「擧大事,不必論小弊。
臣等以爲城堡,有形之險;民心,無形之險也。
有形之險,智者能謀之;無形之險,仁者能圖之。
苟或重困民力而失無形之險,則有形之險,不足持也。
臣等識見淺陋,處事疎闊,其於國家之事,緩急輕重,何足以知之!然以今歲觀之,行城邑城,一時俱擧,參之時勢而不便,驗之民心而未安,此臣等所以敢進瞽說者也。
伏望俯循臣等之望,亟收是命,以慰民望。
閏1月10日 ○乙卯,世子召大司憲李承孫曰:「上體雖已平復,尙未如舊,以疏啓達,則文辭甚多,恐勞上體,當承間以言啓達。
」遂謂承旨鄭而漢曰:「築城之事,憲府力言不可,何以處之?邑城之築最緊,若行城則可以禦竄竊狗盜,至於大敵,豈可以此而禦之乎!雖以中國之大、長城之固,不能禦敵,姑停行城,築邑城何如?行城、邑城皆停之,亦何如?亦皆不可廢乎?」而漢曰:「折木爲藩籬,賊不敢入,無城而禦敵,豈若有城之可恃!且一年不築,則退十年之功,臣心以爲不可廢也。
」世子曰:「往政府商議而來。
」而漢往議,卽還啓曰:「政府皆以爲築城軍,旣已簽發,不可中止。
」乃召掌令金仲廉曰:「築城之事,政府皆以爲不可停也,若等知之。
且欲還其疏。
」都承旨李思哲曰:「書疏不可還給,留置本院。
」從之。
○使臣求贈行詩,命文臣製之,爲二軸,各贈之。
○命奉憲大夫李梡,以皇帝賜物告祭于輝德殿:「前三日,獻官諸執事,竝散齋二日。
緻齋一日。
前一日,殿司帥其屬,掃除殿之內外,設置賜物案於戶外之西。
〈內侍捧賜物,置於案。
〉謁者設獻官位於東廊近南,西向;監察典祀官位於殿門之西,北向;〈監察在西,書吏陪其後。
〉謁者、贊者、贊引位於東階之西,俱西向北上。
告日未行事前,宮闈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站。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賜物案,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置盞三於尊所。
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
行事用醜時一刻。
〉宮闈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贊引引監察升自東階,點視陳設。
前一刻,獻官及諸執事具祭服盥洗訖,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贊引引監察、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殿庭拜位,重行西上。
立定,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引監察以下各就位。
宮闈令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坐,覆以靑苧布,設幾於後。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獻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先拜者不拜。
〉大祝捧賜物入,置於案。
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俯伏興少退北向跪。
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俯伏興平身,引降復位。
少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謁者贊執笏,俯伏興平身,引降復位。
少頃,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獻官鞠躬四拜興平身,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以次引出。
宮闈令納神主如儀。
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內侍徹賜物出,大祝捧祝闆瘞於坎。
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 閏1月11日 ○丙辰,首陽大君代行溫斟宴于太平館。
及安平大君行酒,使臣曰:「敢請妙筆,傳諸中國。
」後大君書數十幅,令宗簿判官黃義軒與使臣,嘆賞不已曰:「國朝陳謙以書名天下,遒勁精彩,殊不及此,眞得松雪翁之三昧者也。
」各賦詩以謝。
松雪,趙孟頫號也。
閏1月12日 ○丁巳,六曹宴太平館。
使臣酒酣曰:「朝鮮本風景好地,願遊南江,以瀉客愁。
」又曰:「朝官何不着胸背?殿下禁之而不爲乎?」答曰:「固無禁斷之法,隻習土風,因循不用耳。
」宴罷,使臣送至大門外,見軺軒,司馬恂曰:「宰相何獨乘此車而不許我乎?請試乘之。
」倪謙遂乘,使人輓之,至前橋而還。
閏1月13日 ○戊午,倪謙問三問曰:「殿下之病,何證?」三問曰:「風證也。
」謙曰:「殿下每日爲遣宰相問安,吾等一不奉問可乎!殿下親兄弟,在何處乎?」曰:「皆居京城。
」又問曰:「昔箕子封朝鮮,所都在何地?」曰:「大人道經平壤府是也。
」曰:「有廟否?」曰:「廟在城內,墳在城西。
」曰:「過來時無人報我,故不曾見也。
」於是,諭平安監司修治箕子殿及墳墓、平壤學堂。
○成三問等質問韻書,至茄字,使臣曰:「此國茄結子何似?昔張騫使西域,得葡萄種,至今傳之中國。
吾等亦欲得茄種,以傳中國可也。
」又問曰:「漢江在何許?」三問曰:「在城底六七裡,通慶尙、全羅、忠淸三道之關渡也。
」使臣曰:「此處山水甚奇,必有可賞之景,吾欲往觀之。
」迎接都監以啓,上曰:「使臣出遊漢江亭,宴享諸事,依前例爲之。
」 ○上謂承政院曰:「回賜使臣之物過優,則爲後日格例,不可也,若少,則與貿易之價有異,亦不可也。
當與金何磨勘價數於私貿易之數,參酌商議以啓。
」 閏1月14日 ○己未,命都承旨李思哲、禮曹參判李邊,問安于使臣曰:「聞十七日發行,請更暫留。
」使臣曰:「殿下誠意至厚,敢不從命!當於二十日還京。
」 ○使臣遊漢江,命禮曹判書許詡、刑曹判書趙惠、左副承旨李季甸宴慰。
使臣登樓,觀賞歎美,酒酣,下亭而舟,從頭上下。
謂詡曰:「樂哉樂哉!今日則觀此美景,明日將遊何處?」詡曰:「大人欲之則亦有勝地,吾當陪歸矣。
」謙執季甸手曰:「有曠百代而相交者,況一世之交乎!」極歡,日暮乃罷。
○慶尙道監司報:「去正月十三日,玉浦等處海水,黃赤而濁。
人採食紅蛤,死者七人。
」乃諭監司曰:「海水變色,古亦有之,然魚死則曾聞之矣,未聞人食而死者也。
今玉浦海水黃赤,採紅蛤食者多死,若因水赤而死,則何假紅蛤而緻死乎!其處人民,但食紅蛤而不食他物乎?唯食紅蛤者死乎?紅蛤本是有毒之物,食紅蛤而死,理或然也。
然死者多,恐亦盡非紅蛤之故也,歷問父老以啓。
」 閏1月15日 ○庚申,召河演、皇甫仁、樸從愚、鄭苯、鄭甲孫、許詡等曰: 倭客人丹木、銅鑞,勿令上京留浦貿易。
予初起意立法,無乃有所不可乎?前日僉議以爲:『送緜紬一萬匹于浦所貿易,而猶不足,則轉輸于京,皆令公貿易。
』卿等此議美矣。
又禮曹判書以爲:『交一隣國而不聽其請,固不可也。
遣朝官齎緜紬往請之。
』此言亦善,然予意以爲國法因客人之請壞之,則於史筆何如?雖然古昔帝王受辱於夷狄者頗多,今此倭人不從我國之法,強令上京,豈受辱之比乎!且令盡輸二物于京,使商賈依公貿易之例貿易,則彼必以爲國家勒令商賈貿易,忿怒必矣,何以處之?「 演等啓曰:」臣等以爲今日本國使,非三島倭人之例,自言:「朝鮮待我等如三島商倭。
」況今中國有變,我國後門不能忘備,又生釁於倭,四面受敵之國,備禦實難。
且倭素善戰,無不一當百,尤司畏也,而三島之倭,有憾於我者亦多。
古昔帝王以皮幣珠玉事戎狄者,蓋有之,此特商倭懋遷之物耳,非關於兩國通信之禮也。
雖從權道,固無害於史筆。
「 上曰:」急送緜紬,試觀其勢,若肯受之,則加送緜紬,如不肯受,盡輸其物于京,竝令公貿易,使之知京外價數不異,則自以爲無益,後無強請上京者矣。
「僉曰:」上敎允當。
「 ○鄭麟趾謂使臣曰:「在館無聊,請明日更遊江上若何?昔本國臣權近赴朝,高皇帝命賦新都詩,近製進曰:『一水繞南流蕩漾,三山鎭北聳崢嶸。
』漢都形勝,盡在此聯。
高皇帝稱賞不置,仍賜禦製詩,小邦至今傳誦。
」使臣曰:「正是山水之奇,明日當與宰相偕往矣。
」 閏1月16日 ○辛酉,使臣遊加乙頭峯,命兵曹判書閔伸、都承旨李思哲,往慰之。
使臣登峯頭觀望此景,無異赤壁,眞奇觀也。
設小酌,遂下登舟,順流而下觀魚,又設小酌,至喜雨亭設宴。
倪謙謂鄭麟趾曰:「公昨日所誦權近詩,何不掛此亭乎?」仍誦一水繞南三山鎭北之句曰:「此聯當在此亭。
」日暮,極歡而還。
○議政府據戶曹呈啓:「京外蠶室養蠶之法及一年繭絲之數,累次受敎立法,然各官守令不肯用心養蠶,繭絲之數,皆不如法,實爲不便。
自今京外蠶室官吏殿最時,以養蠶多少,爲之褒貶。
」從之。
○遣同副承旨鄭而漢于義州,審定城基,使從事官鄭軾、金承珪監築之。
邑城退築者,一千六百二十五尺;修築者,一千一百六十一尺。
行城自義州城北至于九龍淵,長六千七百二十尺,役其道民六千五百七十人,三十日而止。
閏1月17日 ○壬戌,以金文起爲兵曹參議,洪深兼知兵曹事,辛處康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
文起女壻,李孝敬之子也。
孝敬素有狂疾,其妻淫亂,私通弟夫順平君群生,又通其奴,憲府聞而欲劾之,因文起事遂寢,人謂文起亦通焉。
閏1月18日 ○癸亥,命李邊、李思哲,送回禮麻布二百四十三匹、人蔘一斤于倪謙,別贈布三十匹、人蔘二十斤、石燈盞二事、滿花席五張、厚紙六卷。
謙曰:「回禮之物,固當受,別贈難以受之。
」邊曰:「此非珍寶,乃土産不貴之物也。
殿下將此,祗表誠耳。
」謙曰:「卻之不恭,受之亦難。
」又以回禮布三十五匹、別贈布三十匹、人蔘二十斤、石燈盞二事、滿花席五張、厚紙六卷,贈司馬恂,恂勃然變色曰:「殿下數遺食物,又遺筆墨與紙筆。
紙,儒者所用,吾旣受之,今送厚紙石燈盞等物,受之猶可,至若席布,財貨也,不宜受。
」固拒入房,邊等至房言曰:「古人必贐行,禮也,願大人勿卻。
」恂曰:「殿下之心,厚則厚矣,然吾心有所未安。
吾若受之,則朝鮮民物以我爲何如人也?且以何顔見朝廷乎!」鄭麟趾、金河又至曰:「大人以孟子爲何如人?」曰:「古之賢人也。
」麟趾曰:「孟子以匹夫遊列國,藤、薛,小國也,而受兼金百鎰,先賢且猶不合於禮而受之乎?今日殿下所贈之物,比百鎰之金,不及蓋萬萬也。
」恂曰:「是不可同日而語矣。
孟子當時有戒心,故受之耳。
」麟趾曰:「大人遠行四千裡之外,何以曰無戒心乎?春秋列國,朋友相接,尙執幣玉,況大人以天子之使,豈居匹夫之下乎!行必以贐之意,安在?以殿下之贈爲無名而不受,吾不知也。
殿下此擧,皆遵古禮而爲之耳,過與不及,皆非中道,願大人徐思之。
」恂曰:「當與倪先生共議矣。
」遂與謙議,使言於麟趾曰:「吾等未得固辭,是乃虛讓也。
」世子遣詹事李蓄,以布二十匹、厚紙八卷,分贈于兩使臣,使臣辭,蓄再請,乃受之。
○金河謂使臣曰:「前日告大人以奏請世子冠服之事,然言不盡意,書事目以呈,願大人留意,以副一國之望。
」使臣曰:「諾。
」遂受事目。
使臣又曰:「欲於明日詣王府告辭。
」金河曰:「殿下患風病,未得迎詔,世子亦以腫疾,未得一陪禮宴,惶恐之際,又緻大人勞動。
大人雖進王宮,殿下必不親接,世子又未出迎。
然則殿下之心,尤有所未安,願大人勿往。
」使臣曰:「朋友之際,尙有辭謝之禮,吾等深荷厚意,不告辭而行,無乃失禮乎?」何曰:「然則大人之意,吾將啓聞。
」遂使人啓之,上曰:「固請使臣,令勿詣闕。
」 ○首陽大君代行餞宴于太平館。
酒酣,司馬恂歸臥寢房,醉而不起,通事梅佑請之,猶不起,倪謙曰:「此宴與殿下親臨無異,醉臥不終禮宴可乎!萬一皇帝賜宴,醉臥不起,如禮何?朝鮮君臣賓主之禮甚嚴,吾等以朝廷使臣,不可如此失禮也。
」與諸大君諸君酬酢,言動不少失儀。
宴罷,謂左副承旨李季甸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其殿下之謂乎!」 ○命宗簿判官黃義軒,以大君諸君回禮布十餘匹贈倪謙,謝而受之。
司馬恂無贈物,故無回禮。
使臣嘗以書畫曆日等物,分贈諸宰樞及館伴通事等官,至是,命以人蔘、搨扇、油芚等物,皆行回禮。
閏1月19日 ○甲子,命都承旨李思哲,謂使臣曰:「聞大人來告辭,予與世子,俱以病未能接待,則空勞往來,悔恨不可勝言,請勿來。
」使臣曰:「雖未得見,在我之道,當往拜辭。
然更思之,進而不得見,且殿下聞吾等至,必動念矣,不如無往。
」遂不果。
○倪謙收宴卓花草藏之,司馬恂散給諸頭目及通事等,又將前日下程食物,送迎接都監。
○使臣求石燈盞,命各贈一事。
上曰:「使臣雖得儒名,實爲貪者也。
」倪謙多才放曠,途中題詠累數十篇,聯爲藁榜于太平館壁,又書所作登樓賦,以掛于樓,或者譏其逞才驕矜。
司馬恂稍端謹。
謙等初不受贈遺,後乃受之,至有求索如此。
閏1月20日 ○乙醜,倪謙、司馬恂還京師,首陽大君瑈率百官送于慕華館。
是日朝,通事艾儉謂使臣曰:「今日文武群官,皆送大人于門外。
且王子代殿下設餞宴禮,不可便服而往。
」使臣曰:「吾輩,行人,雖便服,何害於義!」遂服便服而行。
及餞宴酒酣,兩使相目謂首陽大君曰:「殿下之病,朝廷所共知,世子之疾,吾等到黃州始聞,以爲若不親迎,雖經年,必待病差乃入,於是世子不得已迎詔,其後一不出見。
世子以千乘國儲,如我微末之人,其何足記乎!然輕吾等,乃所以輕朝廷,是驕傲之心使之然也。
」大君曰:「兩大人還入,親見世子之病,則可知眞僞矣。
」謙等曰:「病與不病,何往見之有!」大君曰:「病勢至危,不得已至此,何敢詐稱疾病乎!」使臣曰:「然則尙不愧于屋漏也。
」大君備陳世子發三腫不能出外之狀,使臣稍釋其疑曰:「聞王子之言,我心釋然矣。
」大君以此入啓,上驚動,命禮曹參判李邊、都承旨李思哲,追往碧蹄驛,告使臣曰:「今聞兩大人之言,惶恐失措。
予於昔日,雖遼東指揮千戶齎勑到國,必親接盡禮,況兩大人奉詔來,敢使世子稱病不出乎!如此則是欺天欺皇帝,又欺兩大人耳。
予雖寡德,旣得人君之名,何敢忍爲如此姦詐之事乎!願大人遣一頭目,見世子腫處,可以知矣。
若不送之,一生追恨,可勝言哉!願大人矜憐。
」使臣曰:「當初有所疑,故言之。
首陽君已詳言之,今又聞兩公之言,疑已解矣,何必遣頭目乎!吾等多言,故使殿下動心。
」邊等初至碧蹄,京畿監司樸仲林、水原府使李禮孫請行酒,邊止之曰:「上敎甚急,其待臣等必忙,是豈行酒之時乎!」固辭,禮孫更請,邊怒曰:「汝誠不知人臣之禮者也。
」遂趣思哲還復命,夜已半矣。
上果不寐待之,邊性剛勁,雖有偏狹,然不義之事,不屑爲之,人以此多之。
初,上聞詔使之來,命思哲及李季甸,擬進遠接使,思哲等以判書尹炯擬進,旣而思哲、季甸私相語曰:「今詔使皆儒林文翰之士,遠接使當用文翰大臣,判書鄭麟趾可矣。
」商量久之,又相謂曰:「炯亦儒者也。
且今已定,改之爲難。
」遂停其議。
炯之往也,以殿下及世子俱病不出王子代迎之故,具載事目,使炯言之。
炯迎自義州,終不出口,至黃州,詔使聞正郞安自立之言,然後始知東宮之未出迎而發怒焉。
前此,遠接使仍爲館伴,例也。
炯旣失大段節目,不宜館待之任,故以麟趾代之,炯以赦勿問。
炯雖無應對之才,位至大臣,猶可知事之緩急,而料事如此,遂緻詔使之怒,辱及君上,其不可也甚矣。
思哲、季甸亦深悔其初不精擇,而又未能遂其改差之議。
○世子又未寧,分遣朝官,禱于神祠佛宇。
○命吏曹正郞李永瑞、戶曹佐郞李命敏,監造印經紙于造紙所。
命敏始以繕工錄事,掌土木之役,能辦集,遂夤緣爲上所知,不數月,超入郞官,凡有監督之事,必以命敏爲之,至是,與永瑞承命造紙,分左右課其功。
命敏忌其或加於己,噉永瑞亡,杖其工匠,又潛裂其紙,其爲人類此。
造紙之事,都承旨李思哲掌之。
若議是事,則必屛人入內,承迎上旨,略無諫言。
又以經龕粧飾,下諭書于諸道求漆。
閏1月21日 ○丙寅,召河演、皇甫仁、南智、樸從愚、鄭苯、鄭甲孫、許詡、金聽、李邊等曰:「前此,朝廷凡賜我國冠服,不考古例,一依本國所奏,或聽使臣言賜之,今請世子冕服,表稱七章。
予嘗觀赴京使臣聞見事件,其親王世子冠服,皆稱八章,而諸司職掌稱七章,今欲改表,不言章數,而況稱世子冕服如此,或有賜八章之理,或以爲不言章數,則或有賜五章之理,何以處之?」 僉曰:「依前表勿改。
」從之。
甲孫淸修苦節,非其義,一介不取,當官守法,屹然不爲權勢所移。
嘗爲大司憲,直言時事,面斥同列過失,整頓紀綱;排斥異端,僧徒皆不得入京城。
忤執政者,出爲京畿監司。
爲參贊,位居下,苟有所見,不肯苟同群議。
聽出身譯科,以解吏文,掌事大文書,爲上所知,累加拔擢。
閏1月22日 ○丁卯,上謂議政府曰:「誠妃雖非正妃,然旣得妃號,其墓立石羊、石虎何如?」政府議